IPO折戟一年半後,廣東申菱環境系統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申菱環境)再次捲土重來,公司將於12月22日二次上會。招股書顯示,公司此次募集資金6.5億元,較上次募資5.05億元增加了1.45億元,但募投項目卻由上一次的4個縮減成2個。
此次募資中,公司計劃將1.5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但另一方面,申菱環境卻動用大量的資金頻繁的購買理財,2017-2020年上半年,其購買理財20筆,動輒資金上億元,2017年、2018年還曾出現單筆36.32億元、16.08億元用於購買短期理財。同時,報告期內,申菱環境還進行了4次分紅,共瓜分了1.38億元利潤。
董事長、監事會主席雙雙捲入受賄案,三年半業務招待費耗資近兩千萬
據了解,申菱環境首次申報上市被否的原因之一便是招股書中隱瞞公司董事長崔穎琦、監事會主席歐兆銘捲入的受賄案件。
2015年2月,中國裁判文書網公布了由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人民法院審理的案號為(2014)佛順法刑初字第1290號的《黃金梁受賄罪一案》,案件顯示,
2008年至2012年期間,申菱公司多次申請省、區各級科技專項扶持資金,過程中黃金梁利用其負責各級科技專項扶持資金的相關審批的職務便利,在申請科技專項扶持資金時多次向評審會議的專家組成員打招呼,讓公司成功通過評審並獲得扶持資金。在黃的幫助下,取得多個科技專項扶持資金。
期間,申菱環境董事長崔某琦、副總歐某銘給黃金梁先後5次送好處費共計港幣29萬元現金,折算成人民幣249191元。公司董事長崔某琦、副總歐某銘均遭到了另案處理。
資料圖來源裁判文書網截圖
據了解,上述涉嫌行賄的崔某琦便是公司實際控制人、董事長崔穎琦,而副總歐某銘便是公司第4大自然人股東、現任公司監事會主席歐兆銘。但奇怪的是,招股書披露中並未顯示其副總經理一職的履歷,僅顯示其從2000年至今擔任公司監事、監事會主席一職,主要履行監事職責。但與公司董事長共同參與上述涉嫌行賄事件,不知這監事職責是否稱職?
資料圖來源招股書
除上述案件外,雙方還捲入麥奕昌的受賄案件中。2015年8月21日,廣東省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了案號為(2015)佛中法刑二終字第55號的《麥奕昌受賄案件》,據顯示,2003年至2013年期間,麥奕昌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共收受單位及其工作人員給予的財物達39次(含未遂1次),共計價值人民幣達230多萬元,港幣67.6萬元,美元4千元,另有金條等物,而崔穎琦、歐兆銘便向麥奕昌提供資金、財物。
此外,公司董事長還捲入杜鏡初受賄案件中。2017年3月14日,廣東省中山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了案號為(2016)粵20刑初116號的《杜鏡初受賄一審刑事判決書》,據顯示,2004年至2012年,杜鏡初利用其但任順德區樂從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陳村鎮黨委書記、順德區副區長、區委常委、區委區政府秘書長、區發展規劃和統計局局長、區委副書記、區委政法委員會書記期間,利用職務便利,為廣東申菱環境系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崔某琦在購買土地、項目立項等方面提供幫助和關照,先後多次收受崔某琦賄送的現金共計人民幣5.5萬元、美元4000元、歐元2000元,以及價值人民幣6.8666萬元的大金中央空調一套。
資料圖來源裁判文書網
不過,招股書稱上述訴訟事項,不會對此次上市造成實質性影響。
財經參考注意到,申菱環境每年用於業務招待的費用較高。招股書顯示,2017年-2020年上半年,公司的業務招待費用(含銷售和管理中的招待費)分別為420.12萬元、523.34萬元、733.85萬元和250.84萬元,三年半,共耗費了1,928.15萬元。那麼。這每年高達數百元的業務招待費用流向哪兒?公司是否存在其他的涉及商業賄賂的不正當競爭呢?
招股書顯示,公司分別與哈爾濱工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哈爾濱紅博物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和廣州建築股份有限公司發生3起建設工程合同糾紛,與哈爾濱紅博物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和哈爾濱工大高新技術產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紅博商貿城發生1起合同糾紛,涉及訴訟金額達5,378.79萬元。
據天眼查顯示,申菱環境涉及的訴訟糾紛近百起。除大部分涉及合同糾紛外,還與員工發生勞務糾紛,出現了未籤訂勞務合同違規用工被告的情形。2018年1月,申菱環境便是因此被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人民法院列入被執行人,理由是未履行法院判決支付原公司員工陳瞧工資6.79萬元。
此外,2016年12月,由於股權代持問題及明晰股權,董事長還以申菱環境為被告,譚炳文、段春霞、歐兆銘、歐燕川為第三人向佛山市順德區人民法院遞交《起訴狀》,訴訟請求為要求確認2000年7月3日至2006年4月24日期間,崔穎琦實際享有公司51%的股權。
而曾涉及股權糾紛的還發生股東譚炳文、崔穎琦之間。據案號(2017)粵06民終6295號的《譚炳文、崔穎琦股東資格確認糾紛二審民事裁定書》顯示,上訴人譚炳文因與被上訴人崔穎琦、廣東申菱環境系統股份有限公司及原審第三人段春霞、歐兆銘、歐燕川股東資格確認糾紛一案,不服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人民法院(2016)粵0606民初21679號民事判決,向廣東省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
僅2018年一年存2.3億原材料「缺口」,公積金未繳數目或虛減
財經參考梳理公司的原材料數據,發現異常。
招股書顯示,申菱環境生產經營所需的主要原材料包括銅材、鋼材、鋁材、壓縮機、電機、風機、電器元件等。2017-2019年,公司原材料採購金額分別為46,109.04萬元、44,442.84萬元、53,555.95萬元,2018年在收入同比增長的情形下,採購原材料卻同比逐年減少。
資料圖來源招股書
一般而言,材料等採購經過生產經營之後,完成產品銷售確認的部分會被結轉於營業成本,其餘的會留在存貨當中。
2017-2019 年,公司用於生產經營中原材料耗用體現在主營業務成本中的直接材料費用分別為57,643.99萬元,65,816.36萬元和83,111.48萬元,消耗材料逐年明顯增加,佔整個營業成本的比例為89.31%、88.93%和88.79%。
資料圖來源招股書
採購與耗用之差即為每年原材料新增之額。由上述採購和耗用的數據可知,2017-2019年,公司原材料新增金額分別為-11,534.95萬元、-21,373.52萬元和-29,555.53萬元,即每年公司採購的原材料並不能滿足公司當年生產經營所需,需要通過上年的庫存來彌補。那麼,每年的採購加上一年的庫存能否滿足該年的生產經營所需呢?
以2018年為例,公司當年採購與消耗之差為-21,373.52萬元,即公司需要上年21,373.52萬元的庫存原材料來才能滿足當年經營所需。然而,招股書顯示,公司2017年的原材料庫存僅有6,143.65萬元,能還存在15,229.87萬元的原材料缺口。
更不可思議的是,公司在2018年存在1.53億的原材料缺口時,竟然還出現了7,918.25萬元的原材料庫存,那麼這憑空多出的2.32億的原材料來自於哪裡?是公司為了調節利潤虛減披露了原材料採購成本?還是為了滿足與營收的同步虛增了營業成本的材料成本?這樣的信披數據真實性幾何?同樣,報告期其他各期也存在類型的情形。
資料圖來源招股書
除上述原材料數據存在質疑外,公司披露的未繳公積金數目也不合邏輯。招股書顯示,公司未繳納公積金的員工人數分別為599人、594人,758人和591人,佔公司全部員工的比例為35.01%、32.58%、35.74%及 27.45%。
但蹊蹺的是,報告期內,公司可能需補繳公積金金額分別僅有2.14萬元、1.47萬元、17.03萬元和2.02萬元,顯然,這樣的未繳納金額與上述未繳納人數難於匹配。
招股書又披露,住房公積金的補繳測算範圍不包括退休返聘人員、登記日後入職新員工、在別處單位繳納的員工、外籍員工,且未包括已提供住宿或住房補貼的員工,且未剔除農村戶籍人員。因而,公司公積金應繳未繳人數分別僅有15人、8人、165人和37人。但即便是這樣,仍存在未繳公積金虛減披露或瞞報。
以2019年為例,公司可能需補繳的金額為17.03萬元,未繳納人數為165人,折合2019年每人平均可能需補繳1,032.12元,如按最低標準的工資5%繳納,折算出2018年每人平均年薪為20,642.42元,則2018年員工每個月的平均工資為1,720.20元。而這樣的工資標準僅相當於佛山地區最低工資標準,而公司還在、廣州、北京、上海和成都等地設有子公司,這樣的工資標準還不及當地的最低工資標準。
研發投入佔比及毛利率不及同行,子公司經營不善
財經參考注意到,申菱環境研發費用投入佔比較低。報告期內,公司的研發費用分別為4,157.4萬元、4,595.19萬元、5,159.55萬元和2,404.79萬元,佔當期營收的比例分別為4.27%、4.11%、3.80%和4.38%,幾無增長。
對比同行,同行上市企業研發投入佔比均值分別為4.2%、4.98%、5.53%和5.52%,呈現穩步增長,大於申菱環境的研發投入佔比。
盈利能力方面。2017年-2020年上半年,公司營業業務毛利率分別為31.49%、31.65%、30.57%、31.04%,幾無增長,還出現微幅下滑態勢。而同期同行34.72%、34.29%、32.03%和29.97%,整體高於公司。
因毛利率的滯漲,申菱環境還出現了增收不增利的窘境。公司財務數據顯示,2019年,公司實現的營業收入為13.58億元,較上年同期11.18億元,增長21.47%,同期利潤約為1.01億元,較2018年的1.03億元還出現微幅下降。同時,2020年上半年,公司的營業收入、淨利潤分別為5.49億元、0.38億元,均不及2019年的一半水平。
財經參考發現,在申菱環境實現的利潤中,有不少還來自於政府的「輸血」。2017年度、2018年度、2019年度及2020年1-6月的財政補助分別為3,859.41萬元、2,598.00萬元、2,833.71萬元和820.43萬元,分別佔同期淨利潤的比重分別為36.83%、25.17%、28.11%和21.83%。
為了拓展業務,申菱環境分別在廣州、北京、深圳、上海、成都等全國主要一二線城市設立了11家控股子公司,但多數卻經營不善。
數據顯示,除廣州申菱、成都申菱2家公司盈利、張家口子公司新成立無財務數據外,其他8家子公司均虧損,全年虧損百萬以上的達5家,虧損最為嚴重的為廣東申菱商用空調設備有限公司,該企業設立於2019年9月,由申菱環境控股(持股65%),2019年當年便虧損了204.06萬元,2020年上半年更是虧損達613.70萬元,那麼,該企業是否存在為申菱環境承擔費用呢?為何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虧損幅度明顯大於其他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