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鄭小玲
在上周,炎亞綸說出「不是玩在一起的人,(飛輪海)不是朋友」之後,《花花萬物》在這周又請了汪東城和辰亦儒。
汪東城登場,還未落座,主持人直接拋出5連問:
「你知道你這個好朋友結婚的事?從頭到尾你都知道他結婚的事情?他們交往以來你都知道?交往的時候說謊你也覺得看得下去?你有交往的女友,被問到你會說什麼?」。
問得汪東城支支吾吾。
接著辰亦儒登場,直接被稱呼「說謊精」。
這個事情,大概也只有小S和蔡康永組局的《花花萬物》能幹得出來了。
系列的犀利問答之後,果不其然,辰亦儒在節目中聊起的「吳尊曾給他介紹過女朋友」立刻就登上了微博熱搜榜首,引發了數萬帖的討論。
許久不見的「不完美」犀利訪談,小S敢問,蔡康永搭腔,炎亞綸敢答,辰亦儒敢說,多麼熟悉的氛圍。
「康熙」組合的「花花」式訪談——打破完美人設
連續兩周登陸熱搜榜首,炎亞綸上周的話題甚至引發了一系列的「飛輪海」回顧熱潮。周播的《花花萬物》在熱度與討論上取得這樣的不俗表現,並非偶然。
2019年11月19日,《花花萬物》宣布改季播為周播,轉為常駐綜藝,每周二中午12點,全年無休。
這並非常見的操作,要知道目前國內綜藝市場僅有的三檔周播綜藝——開播23年的《快樂大本營》、開播12年的《天天向上》以及每周二中午播出的《花花萬物》。
《快樂大本營》與《天天向上》不用多做介紹,是綜藝界的佼佼者,老牌電視綜藝的當家代表。
它們擁有老牌電視綜藝的優勢——覆蓋全年齡層的用戶、常年刷臉積澱的口碑和不容忽視的宣發功能。
儘管同樣也面臨著風格固化、收視起起伏伏以及求新艱難的危機,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們依然難以替代。
而《花花萬物》,2018年7月開播,算起來,不到一年半的時間。
時間上當然無法與兩檔老牌綜藝相提並論。只不過,從模式上來看,三檔節目的確有類似的地方——都是一個大眾認可的主持IP,搭配各色的明星嘉賓。
《快樂大本營》有快樂家族,《天天向上》是天天兄弟主持團,而《花花萬物》則是由小S與蔡康永的康熙cp扛大旗。
我們不得不承認,ip化的主持人,他們的風格和習慣,對一檔節目的調性幾乎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內容上《花花萬物》與《快樂大本營》和《天天向上》也十分相似。
《快本》以室內遊戲為主導,引入每期節目的專屬主題,《天天》的主導形態是娛樂脫口秀,邀請演藝明星和社會特色群體以及企業界的知名人士作為嘉賓參與訪談和表演。
周播的《花花萬物》則是以「萬物皆有溫度」為主題,保留了明星私宅外採環節的脫口秀類節目,將嘉賓範圍精簡到了演藝明星。這個層面來看三檔節目確實都是通過話題的延展來升華主題內容。
從阿嬌夫婦到這兩周引發熱烈討論的炎亞綸、汪東城與辰亦儒的相關內容來看,《花花》最大的特徵是輕體量、重訪談。
與此同時,作為明星訪談屆的扛把子,小S和蔡康永的組合,讓重訪談《花花萬物》明顯有別於內娛煽情或回憶人生式的訪談節目。
扮演peace&love,內娛所有類型節目的功夫都是一流的,但鮮少有節目願意捅破這層不完美的人設紙。
那些在其他訪談綜藝中很難出現的對話,都不過是《花花萬物》中的「萬物」。
比如這樣的:
這樣的:
以及這樣大家喜聞樂見的瓜:
明星藝人的神化,偶像的失語,除社交媒體粉絲濾鏡的加碼,娛樂節目也沒少給這一現象推波助瀾。
大肆鼓吹所謂求生欲,看起來是在保護那些不食人間煙火的人設,實際上反而會使得原本就很脆弱的人設更加的易碎。
但在《花花》,汪東城前腳剛說完「要以結婚為前提才交往」,立刻就被蔡康永打臉「你以前都沒有」。
事實上,這樣的對話,並不會使觀眾對汪東城產生負面印象。沒有人會把小S和蔡康永那些嬉笑怒嘲當真,大家多是一笑置之,回味起來或許會想到「哦,原來偶像們也會生氣,也會不喜歡誰,也愛瞎立flag。」
在小S和蔡康永的話語場裡,維持人設的話術,行不通。這不僅僅是主持人帶來的節目特質,也是製作組不斷摸索之後重新找回的節奏。
失而復得的主場感
雖然《花花萬物》誕生的時間僅一年半,但在這短短的一年半裡,節目卻經歷了口碑曲折的過山車。
此前,《康熙來了》原製作人也是最開始《花花萬物》的製作人B2,他就曾在採訪中談到過臺灣製作人對內地綜藝製作環境的水土不服。
——第一次開商務問詢會,被各種疑問問倒: 「節目的核心價值是什麼?」「怎麼保證節目的收益?」「怎麼推進商務變現?」
B2的水土不服也體現在了節目上。
2018年7月,《真相吧!花花萬物》上線,康熙cp合體,本是眾望所歸。但,奈何內娛訪談節目限制頗多,小S無法複製「康熙」時期的熱點製造方式,加之藝人習慣了內斂的玩法,放不開手腳。
「用消費行為為時代畫像」的主題被批評像是「大型賣家秀現場」。
於是,過去的一年半裡,在優酷製片團隊的通力合作下,《花花萬物》不斷調整,刪減,以適應內娛的節奏和規則。
第二季節目去掉「真相吧」的前綴後,還擯棄了翻看明星購物車的設置、意見繁多的「花花了解一下團」,改「閒置物品價值再發現」為主題。效果顯著,豆瓣評分立刻就有所回升。
而周播之後,《花花萬物》做了更多的精簡。
去除了大部分花哨的環節,複製康熙「2主持+1助理主持」的經典架構,改訪談為主線,讓蔡康永和小S回到了最舒服、最熟悉的方式——一個負責進攻,一個負責挖坑和善後。
上周拷問炎亞綸,這周5連追問汪東城,瞬間就「有內味兒」了。
豆瓣開分直接升到了7.7。
小S鋪墊、蔡康永埋坑,兩人天衣無縫的配合,會接梗、會製造氣氛、會講故事,主場感立刻就回來了。
小S保持耿直辛辣,蔡康永則毒舌知性,是個完美的輔助。兩人的搭檔經常能出其不意,攻破明星的防備,讓觀眾看到被訪者「露出馬腳」。
用類似《天天向上》式的爆料方式:圍追堵截,拿到獨家,但進退有度,留出思考空間,展現出了更多的真實感。
更重要的是,節目在內容結構上的增減,也將周播的《花花萬物》的核心內容強勢拉回到了分享故事這一主軸上。
那些年康熙的節目看點,其構成的核心之一就是故事主軸,無論爆料幾何,節目核心的是講故事這件事情,不曾改變。這一點,如今的《花花萬物》也在不斷靠近。
隨手點開,你會知道:
阿嬌並不是粉絲擔心的「戀愛腦」,她的婚姻,籤有婚前協議,細緻到敏感的財產問題、生育問題,都有涉及;
也會知道:
吳宗憲是個奇葩爸爸,不僅會在晚上兩三點把家裡的小朋友都叫起來,一起坐在陽臺上喝茶聊天,還曾跑到女兒的小學畢業典禮「搗蛋」。
成功的訪談節目,不僅僅是敢說,還是能說,在與明星討論日常瑣事之餘,更懂結合大環境表達價值觀,全方位的表達主題。
內娛綜藝已經迭代為慢綜藝、競技型綜藝、選秀等幾大熱門版塊,曾經紅極一時的「雞湯型」訪談節目漸漸日落西山。
現存綜藝無論哪一種都和蔡康永小S的畫風很不相同,周播的《花花萬物》用原本碎片化的「八卦」,補充呈現藝人除完美人設之外的鮮活人生。
而追隨周播前輩《快樂大本營》與《天天向上》的腳步,《花花萬物》用周播的方式真正實現長久陪伴。將播出時間定為每周二中午12點(非會員次日),也更加契合年輕觀眾對下飯式綜藝的需求。
如何做好周播訪談節目,在內娛框架裡找準自己的風格定位,重塑其綜藝功能,《花花萬物》做了一個初見成效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