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 思
編輯|友 子
#鄭爽談粉絲關係#、#郭麒麟不想繼承德雲社#、#喬欣回應富二代身份#……
這些對於追星女孩來說頗為吸睛的話題,最近接連登上了熱搜。讓大家意外的是,這些爆點居然是出自原本並不受看好的《花花萬物2》。
一年前,《花花萬物》帶著「康熙」組合再度合體的噱頭登陸優酷,原本外界翹首以盼的綜藝最終卻讓觀眾大失所望。在豆瓣上,《花花萬物》第一季僅有4.3分,對比《康熙來了》破9的高口碑,足以說明觀眾的態度。
意外的是,進入到第二季的《花花萬物》今年上演了大翻盤:豆瓣開播評分上7(目前為6.9),連續12次登上貓眼綜藝熱度榜第一名,無論口碑還是熱度都有了明顯的進步。
數娛夢工廠觀察多期後注意到,《花花萬物2》的風評、熱度好轉有跡可循。經歷過第一季的漫天差評,《花花萬物2》有備而來,今年大幅回歸了康熙模式,在節目架構、主持搭配、內容取捨、嘉賓選擇等方面都進行了調整,「康熙」組合的狀態也有所回升,創造了不少讓觀眾津津樂道的話題。
過去十年,臺灣綜藝人們積極北上,試圖將自己成功的綜藝經驗套用到大陸的節目中,帶來了《大學生來了》《愛GO了沒》《姐姐好餓》等一大批有濃厚臺灣綜藝風味的節目。
然而文化背景、觀眾習慣、政策環境甚至錄影方式的差異,讓這些節目無一遭到了觀眾的批評:既不了解大陸,也丟了臺灣綜藝的味道,變成了「四不像」。
相比之下,《花花萬物2》同樣依然有著臺灣綜藝北上的「水土不服」,但已經算是近年臺式綜藝中少有較為成功的。
在大陸資金的強大吸引力下,臺前幕後的臺灣綜藝人才紛紛北上,臺灣本土的綜藝節目出現了顯著的斷層。《康熙來了》停播後,再也沒有出現一檔在大陸引發熱議的綜藝節目。
這樣的局面一直持續到了去年的《聲林之王》。這檔選秀節目拿出了臺灣最高的綜藝製作水平,在臺灣備受關注,不少選手也聲名鵲起,然而熱度似乎滯留在了臺灣,在大陸幾乎是毫無水花。
曾經紅遍兩岸的臺式綜藝,如今呈現出不同的面向:一頭努力適應大陸,一頭艱難留守本地。
《花花萬物》第二季為何能口碑翻盤?
或許正是注意到了觀眾的期待,2018年,蔡康永與小S再度合體,推出了《真相吧!花花萬物》。
然而,節目播出後的表現卻讓觀眾大呼糟糕:節目定位不清,環節設置流水帳,商業元素過多,內地藝人缺少綜藝感放不開包袱更是雪上加霜……
首期節目播出後,《花花萬物》豆瓣評分一度跌至3.5分,至今豆瓣評分停留於4.3分。口碑撲街之餘,「康熙」組合的品牌也受到了一定傷害。
面對著第一季的低迷評價,第二季的《花花萬物》對節目內容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開播以來,《花花萬物2》實現了熱度和好感雙豐收。播出至今,《花花萬物2》多次登上貓眼綜藝熱度榜第一名。在微博平臺上,#鄭爽媽媽#、#鄭爽談粉絲關係#、#郭麒麟不想繼承德雲社#、#喬欣回應富二代身份#、#小S評價鄭爽男友#等話題頻頻上熱搜。
比較兩季節目後數娛君發現:第二季針對第一季的數據反饋將節目主體環節進行了很多針對性的改進。通過在布景、外採、訪談、後期製作等多層面的調整,第二季明顯更加符合大陸觀眾的口味。
這些討論中,最戳中觀眾的痛點還是這一季節目終於重現了「康熙」組合的獨特風格。
《康熙來了》至今讓人津津樂道的重點依舊是兩位主持人「真實、放得開」的採訪狀態。所有的來訪嘉賓,無論咖位大小,都得接受蔡康永和小S麻辣犀利的點評。最近「明學」盛行,網友還翻出小S在《康熙來了》精準打擊「明言明語」的名場面。
面對這種將明星拉下神壇的操作,習慣了電視節目捧明星的大陸觀眾倍感「舒適」。
然而兩岸綜藝對待明星不同態度的割裂感,在《花花萬物》節目中終於體現了出來。
在《花花萬物1》,明星的地位依舊「高高在上」,為迎合節目組安排,節目背後甚至有諸多臺本支撐。「康熙」與其他大陸主持也並無不同,是臺本的演繹者,個人特色完全得不到發揮。
回歸對待臺灣島內藝人的高姿態不符合現實,但姿態太低又失去了自身特色。面對以往綜藝經驗的「水土不服」,「康熙「組合第二季明顯調整了主持狀態,強化了聊天內容,狀態比第一季鬆弛,在跟內地藝人互動上,尺度和姿態的拿捏都有優化。
在監管壓力下,《花花萬物1》不得不捨棄《康熙來了》的「大尺度」訪談,轉向了更安全的話題,結果是內容毫無看點,變成了白開水。
到了第二季,「康熙」似乎也找到了尺度所允許的方向,將挖掘八卦和深入嘉賓內心並存,一方面借引申的八卦話題引發熱議,如喬欣的富二代、整容等話題:另一方面,也將嘉賓個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態度呈現在觀眾面前。
(節目中提到郭麒麟的另類交友模式)
在陣容組成上,《花花萬物2》刪減了聒噪煩人的「花花了解一下團」,複製了《康熙來了》的主持人架構,組成了「2主持+1助理主持」的主持陣容。唯一差別在於助理主持不再是陳漢典,而是由阿里大文娛統籌運營的Black ACE組合成員輪班。
這種還原《康熙來了》模式的陣容搭配,使「康熙」回到最舒服、最擅長的合作方式,一個負責進攻,一個負責善後+拋梗,很快找回了觀眾的好感。
「康熙化」的不只是主持模式,在布景、外採、訪談、後期製作中,《花花萬物2》都「巧妙」地放入了「康熙」元素,就連畫外音也是原版的《康熙來了》風格。
為了呈現更為濃厚的《康熙來了》風格,優酷也邀請了《康熙》製片人B2(陳彥銘)和他北上後創辦的團隊「燃燒小宇宙」共同聯合製作《花花萬物2》。
(《花花萬物》背景中出現了《康熙來了》的圖片)
在節目定位上,《花花萬物》也相應做出了調整。
《花花萬物1》標榜的是「全國首檔消費行為洞察脫口秀」,號稱要透過康熙視角,解密明星帳單背後故事,了解年輕人生活中的行為需求。
節目呈現方式是康熙二人翻看嘉賓的淘寶「購物車」,翻看帳單,類似於《康熙來了》兩大經典單元「翻看明星包包」和「明星交換禮物」的雜糅。
之所以這樣的設計,與節目本身是天貓冠名贊助有關。然而生硬的植入、讓人懷疑真假的明星帳單,都讓觀眾失去了興趣。
同樣圍繞著明星的物品展開,《花花萬物2》找了新的立意,以「閒置物品價值再發現」為主題,將《康熙來了》另一大經典單元「探訪明星私宅」帶了回來。
第二季裡,助理主持每一期都會去明星家尋找有訪談價值的閒置物品,再回頭帶回棚內進行訪談,探究每一樣物品的來龍去脈後,由小S決定是舍是留,「舍」的物品最終放到冠名方閒魚上去賣。
(探秘明星家、挖料大放送,這一季《花花萬物》找準了觀眾所好)
可以看出,這一季雖然同樣是有明顯的贊助商植入,《花花萬物2》選擇了折中手段,弱化了第一季「強行做推廣」的生硬感,節目模式也更明確、簡單,有利於「康熙」二人的發揮。
臺灣綜藝人北上,水土不服常有
反觀《奇葩說》《吐槽大會》等原生語言類大陸綜藝,主持人和嘉賓在文化、生活習慣等方面完全默契,自然促進現場即興反應的形成。
由此可見,即使《康熙來了》在臺灣語境下被驗證了成功,但這一模版不一定能夠順利地複製到內地市場。
《花花萬物》創作伊始就著力挖掘「康熙」的價值,這種靠攏「康熙」模式的道路雖然方便高效,能快速吸引一批《康熙來了》的老粉,但這種情懷很難出現在其他臺灣綜藝人上,不具備普適性。
實際上,臺灣綜藝人進入內地市場,並不是近幾年才出現的。早在20世紀末,臺灣綜藝人李方儒就已經去到湖南衛視,幫助製作了《快樂大本營》前幾期的樣帶。
而隨著《康熙來了》等臺灣老牌綜藝停播,面對資金壓力,臺灣越來越多的綜藝人選擇北上,藉助內地的平臺和資源,重新做節目。
然而,北上過程中,由於文化不同、觀眾不同、從業者經驗不同甚至錄影方式也不同,大陸與港臺地區之間存在的差異被放大,臺灣綜藝人普遍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水土不服」。
縱觀「北上」的臺灣綜藝,取得成功的極其有限。以《康熙來了》臺前幕後的主創為例,「北上」後參與的綜藝無論口碑、熱度都沒有重現當年的輝煌,更是落後於很多大陸綜藝節目。
以詹仁雄為例,他曾擔任過《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超級星光大道》《全民大悶鍋》《我愛黑澀會》《大學生了沒》《康熙來了》等一系列臺灣大熱綜藝的製作人,可以說是臺灣綜藝界一線人物。
北上後,詹仁雄接連操盤了《大學生來了》《愛GO了沒》《姐姐好餓》,但卻沒有一個在口碑或熱度上達到預期。
在當下大陸綜藝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對於「北上」的臺灣製作人來說,他們跟其他綜藝製作人一樣,站在一條起跑線上。
面對受眾群體廣大的大陸市場,臺灣綜藝製作人們必須考慮到多樣的受眾口味、多元的風土人情、文化語境的影響。
如何用對臺灣綜藝人,將成功的經驗應用到大陸語境下,《花花萬物2》或許提供了一種可供參考的方案。
臺灣本土頂級綜藝,
在大陸無人問津
(愛奇藝綜藝榜第42)
(第三方平臺綜藝榜第19)
第二季播出已經半個多月,《聲林之王2》在豆瓣上甚至還沒有評分。
觀看過節目後,數娛君發現:在節目模式等方面,《聲林之王2》與第一季相比並無太多變化。
雖然《聲林之王》每期節目的製作費耗資近千萬臺幣,號稱臺灣史上最大規模的實境選秀綜藝,但與國內動輒上億的綜藝製作費相比,在挑剔的大陸觀眾看來,製作其實略顯粗糙。
就舞美而言,舞檯燈光觀眾等區域都用綠植元素覆蓋,質感形如塑料,風格更接近上世紀90年代臺灣綜藝舞美質感,離宣傳所說的「夢想叢林」仍有距離。
(隨處可見的綠植)
過於簡單的收音也造成了兩極化評論。有人喜歡這種不經修音處理的真實,也有人不喜這種粗糙的後期處理方式。
但選手的選歌品味和原創音樂也令人驚喜,不少觀眾表示在觀看途中瘋狂加歌單。在第一季的舞臺上,就出現了多首耐聽的原創作品,比如許莉潔、安懂《當我回家》,李友廷《想和你一起》等。
(豆瓣網友對《聲林之王1》的金曲集錦)
雖然誠懇唱歌的表演打動了不少觀眾的心,但大陸觀眾如今一年要面對幾十場選秀節目,一檔缺少話題度、缺乏宣傳優勢的臺灣綜藝很難引發反響。
聲量最大的《聲林之王》尚且如此,其他立足於臺灣本土引進到大陸市場的綜藝節目更是掀不起風浪。
從愛奇藝平臺上看,《天才衝衝衝》《女人我最大》等多檔臺灣綜藝在今年5月就停止了更新,而這些綜藝在臺灣實際上是持續播出的。而其他平臺上,更是鮮少有臺灣綜藝出現。
這樣的趨勢下,臺灣綜藝在大陸的影響力還會繼續微弱下去。要找到以往臺灣綜藝的味道,只能寄託於更多、更好的《花花萬物2》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