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時候,鄰家兒子當知青去雲南,他的遠行讓我知道了有個叫西雙版納的地方,那裡是熱帶叢林,鳥語花香,風光秀美。後來,民間流行關牧村唱的那首《月光下的風尾竹》曲子,這更是讓我臆想那裡的千般嫋娜,萬般旖旎。鳳尾竹下,檳榔樹間,孔雀飛舞……。葫蘆笙中,竹樓佛塔,穿著統裙的傣族美女千嬌百媚……。三年前,我來到位於勐海縣打洛鎮的邊境小村勐景來時,才如夢初醒,這不正是我苦苦尋覓的地方麼?勐景來隱藏在鬱鬱蔥蔥的叢林深處,古風猶存,幽靜祥和。不僅散發著自然與人文景觀的獨特魅力,還延續著織染、制陶、榨糖、造紙術等傣族傳統技藝。給了我生態的,古樸的,神秘的,詩情畫意的深刻印象。雖然後來多次前往,至今總是留戀那的自然狀態與傣風民俗,想聽那細柔甜美的聲音,還想感受那能夠讓躁動的心舒適停靠的滋味。
妙香佛地,一方人與自然和諧相依的世界
許多的人衷情於傣家村寨,都把其形容是一個個的桃花源。其實不然,傣村不是另一個世界的理想社會,而是活生生展現在世人面前的美好世界。勐景來最為可貴的是善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相依。種類繁多的熱帶植物本已秀麗,藝術品一般的傣家木樓,神秘的小乘佛教,獨特的傣族文化,柔軟和諧的民風習俗,輕盈柔美的服飾舞姿,更是錦上添花,使人陶醉。
初去勐景來的時候,誤聽是「夢景來」 。來到寨門前,看到寨門牌匾上的「中緬第一寨─勐景來」才明其意。原來「勐景來」是傣語,「勐」是村寨,「景來」是龍的影子。傳說當年天子召樹屯為追趕一隻金鹿,來到此地。後來人們發現這裡隱約可以看到一條龍的影子。人們就來到這裡守候天子的到來,可是他們等了很久都沒有蹤影,就索性在這裡建起了村寨。故稱其為「景來」。
穿過寨門亦可親近感受勐景來自然的環境,又可領略神樹、塔林、神泉、佛寺等佛教文化的莊肅。寨門草坪上聳立著檳榔樹,樹中是一座金光閃閃的佛像,佛像對應著一片金碧輝煌大小不一的塔筍塔林。塔尖直指天穹,頂端系有許多小鈴鐺,叮叮噹噹的鈴音引人傾聽來自天上的梵音。傳說在公元1082年,傣王召燭拉翁勐景來為表彰101位高僧,特地在這裡建造了101座塔,形成雄偉壯觀的塔群。在乾旱的年代裡,召燭拉翁帶領百官到塔林下、神樹旁整整禱告三天三夜,祈求神靈保佑人民幸福安康,此舉感動了神靈,就將最美的風光、最佳的栽種節令賜予了西雙版納。
我循著花的芳香往寨子裡走,一棵高大的榕樹聳入雲霄,這就是傳說中的菩提神樹。菩提樹也叫榕樹、大青樹,西雙版納熱帶氣候環境裡又多紅嘴榕和小葉榕等品種。菩提樹在傣族人心中很是神聖,有菩提樹的地方亦有村有寨。菩提樹、佛寺、水、木樓和傣女,似乎就是構成傣族村寨的基本票素。菩提樹生長快,盤根錯結,樹幹碩大,枝繁葉茂,枝條細長,好像一位巨神遮蔽著寨子,祈福保佑著寨子裡的每一個人。勐景來的菩提樹大小有十多顆,也許就是在這十多個神靈呵護下才讓勐景來如此祥和、安寧和完美吧。菩提樹上纏繞著密密麻麻的白線,樹腳,環繞堆放著護樹的柴禾,香蠟、粽子、水果等祭祀品整齊擺放,傣家人很是知道對菩提樹的感恩。
與菩提樹輝映的是寨口上的佛寺。這座佛寺屬於典型的傣王宮寺廟建築,在打洛附近較有名望,東南亞常有僧侶到這裡進行佛事活動。勐景來全村的500餘人都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也就是俗界稱為的小乘佛教。這裡的男孩到了六歲的時候都必須剃度出家,在佛寺裡學習傣文、佛教經典、歷史文化,傳承傣族傳統技能,幾年後再還俗進入學校學習。佛寺同時也是傣家人修心養性和超度的聖潔之地,對傣族文化有著重要的精神支撐作用。
寨子裡有多條曲曲彎彎的潔淨小道在假檳榔、芒果、椰子和大王棕樹簇擁下幽麗延伸又相互連接,一道道風景也在之中展現。小道兩側盛開著九裡香、龍舌蘭、炮仗花、五色梅、蟹爪蕉等鮮花,生長著香蕉、楊桃、芒果、火龍果等熱帶水果,既有安逸的養眼環境,還能品嘗美味水果的醇香。造型別致的木樓是勐景來一景,這裡不同於其它的是全都木樓而見不到水泥鋼筋,建築風格也獨具一格,總體看上去與多數傣家吊腳樓一致,但門梯寬大,兩側有軸欄廊簷,面向道路的一邊是三面開放的客廊,也是起居生活的主要地方。木樓四周沒有圍牆和柵欄,獨立在盛開的熱帶苗木和掛滿果實的枝頭。從這樣的建築與規劃布局上可以從中感悟到勐景來人順應氣候又善良純樸、團結和睦的品德。
要素齊全,傳統技藝的魅力猶存
勐景來寨子不大,可是傣族文化卻在這裡匯聚。我走到寨子深處後,傣族的傳統手工技藝像幻燈片一樣展現出來。手工造紙術、傣陶製作、傣錦製作、葫蘆絲和芒鑼製作、竹器編制、民間打鐵冶煉、古老榨糖術、民間染布、傣藥釀酒等等讓人好奇又讚嘆。古往今來,傣家人憑著自己對大自然、對生命、對生活的深刻理解,用靈感創造出了一件件寫滿民族個性創造力的歷史。
傣陶讓我興致勃勃,大有返樸歸真之感。勐景來的傣陶不是簡單的為了生活之需,還有深刻的宗教痕跡。傣陶製作既有生活中用的陶鍋、陶罐、陶壺,有房屋的飾物,還有更多的佛寺神龕和飾物。燒制陶器技藝很是特別,沒有專門的燒制窯,而是隨地挖坑堆放一堆木柴,將所燒陶器層層放置到柴火上面,外圍用稻草覆蓋後再用普通泥土將稻草包裹嚴實,形成「土饅頭」狀,再其上用手指戳幾個洞口,經過一天一夜的燒制,便成了美麗的陶器。
勐景來傳承並為之驕傲的是造紙術。這裡把造紙稱為「貝葉」。貝葉紙用生長在寨子裡的構樹皮作為原料,以一般手工造紙的工藝製作而成的,紙張潔白且韌性好,還透光、防潮、防腐,防蛀,其本身一張紙就值得收藏。
傣家人用土方製作米酒和藥酒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勐景來土酒用糯米為主,加土方植物釀造,釀成的酒因添加的植物和酒效目的不同而呈不同的顏色,有白有黃還有紅色。但不管是那一種酒,我品嘗的味道都有一種清香甘醇之味。據說都有驅溼、潤喉、去火的作用。
寨子裡最古老的、也是最獨特的榨糖方式讓人稱奇。他們用大型的木製頭組合成齒輪狀木具,採用物理學上的軸承原理,借用人力帶動木樁轉動,將甘蔗汁榨出來,經過過濾,可以直接飲用,也可以煮熬成紅糖。我買了一根當地稱為「羅漢蔗」的甘蔗,請他們推動榨糖機具榨了一碗糖汁,明顯感覺比機器榨取的糖汁好喝,木榨糖汁清香多了。
柔軟風情,讓人陶醉的文化
勐景來的傣族姑娘玉光是個熱情開朗又能歌善舞的漂亮女孩。她多次陪同我們在寨子裡遊走,也是因為她的陪同讓我們深刻了解和感受了勐景來的風情風俗和人文文化。
我在寨子多次發現有許多的老漢身上都有紋身。玉光姑娘介紹說紋身不僅在勐景來存在,而且是整個傣民族男子中流行的傳統習俗。傣族的紋身是殘酷的藝術,是圖騰崇拜的延續。紋身與宗教巫術相結合,派生出多種多樣的紋身方法。用黥、剌、紋、墨方法,在皮膚上剌紋,留下印痕或圖案。我仔細看了兩個老人的身體,他們紋身的部位從頭至腳都有,有簡單粗條紋、細條紋或符號、咒語、生辰、名字等。主要是圖騰象、龍(蛇)、牛、鳥、蜜蜂、花、樹等。
每當我們走累休息的時候,玉光總是跳起傣族舞提我們的興趣。傣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傣族舞蹈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流行面也很廣,並各有特點。基本可分為自娛性「嘎光」和「象腳鼓舞」,表演性的孔雀舞和其它祭祀性舞蹈。我很喜歡看她跳孔雀舞,模仿孔雀飛舞、漫步、戲水、抖翅、開屏的舞蹈動作和優美舞姿實在讓人享受。
寨子邊上的孔雀河常常有許多婦女把竹篩子浮在流水上「唰唰」的篩洗著東西,遠處看還以為是小魚小蝦,走近一看是篩洗小蝌蚪。我問用來幹嘛,才知是勐景來傣家人喜歡吃的傳統食物。也是這一幕讓我有對傣族人「吃奇」、「吃生」的印象。在勐景來的幾次,我也從習慣到喜歡。我們吃飯是在玉光家搭夥,她父親知道我十分喜愛吃傣味,也喜歡「吃奇」,除了早餐外,都儘可能把一些土特食物拿出來讓我品嘗。我一直認為雲南菜除了傣味和與之接近的佤族味、哈尼族味,幾乎不能例為一方美食。玉光家的傣味很是正宗又有特色。炸青苔、舂乾巴、香草魚、喃咪……,想起也流口水。倒是我更愛喝勐景來人自己釀造的米酒。米酒甘醇餘香,尤如勐景來傣家人的柔軟性格和純樸熱情。
在勐景來的那些日子我常常醉去,只是因為醉意才完美,才真切。醉了,可以慢悠悠的呼吸那清涼芳香的空氣;醉了,可以貼切地感受那似詩又似歌的風情;醉了,可以在夢中游離於那美輪美奐的仙境。醉很美,醉有情,我不想醒來。
小貼士
1.交通。勐景來位於雲南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小洛鎮。可以從景洪市由東向西和瀾滄縣由北向南沿214國道經勐海縣進入。景洪至勐景來120公裡,搭乘景洪每天開往打洛的班車或小客車前往。勐海縣距勐景來86公裡,每天有多班發往打洛鎮的客車。214國道和勐海至小洛勐景來公路均為柏油路面。
2.購物與美食。勐景來是傣族文化匯粹地,在村裡可購買到傣族手工織品、工藝品、傣陶、傣紙、傣刀、米酒等物。出產熱帶水果,主要有芒果、香蕉、菠蘿、楊桃、甘蔗等。傣族菜是值得品嘗的美食。諸如烤雞、烤魚、酸筍魚、酸筍雞、油炸青苔、香竹烤飯、瘦肉絲炒芭蕉花、油炸竹蟲等等,在村寨都能品嘗到,這些都是很經典的傣家菜,香、辣、酸、鮮口味地道,價格也很實惠。另外,這裡的燒烤很有特點,在西雙版納,幾乎沒有燒烤不成席。如將用食鹽、醬油、辣椒粉等醃漬好的魚、雞或鴨肉壓扁,包裹於香茅草、芭蕉葉或奉冬葉中,然後用竹夾夾住置於炭火上,至九成熟時還要用豬油塗抹一遍,極其香。而用青辣椒、大蔥、芫荽、苤菜、青蒜、香茅草等做成的蘸料也是少不了的。
3.住.宿。勐景來食宿亦是感受傣族鄉村文化的重要內容。勐景來沒有專門的客棧,食宿主要是借宿方式,村子裡幾乎所有傣家都有借宿條件。借宿含三餐價格為100元/人。村中央有傣族米酒坊、傳統榨蔗坊和茶館,可前往小憩休閒。另外推薦幾家賓館:
孔雀山莊,園內有很多隻觀光孔雀,有時會看到幾百隻孔雀從山上飛翔而下的景象。
菩提島度假酒店,是按照五星標準建設的傣式別墅,小樓別具風情。整個酒店在湖中小島,當夜晚來臨時,能聽到蛙聲一片。
目前西雙版納氣溫平均氣溫是16℃,而最熱的時候,平均氣溫也只有28℃。一年中只分旱季和雨季,這個季節是旱季,雨水少,河水清,而且正值百花盛開時,景象美不勝收。早晚溫差大,需帶上外套。
註:本文自舊公眾號圖文,現以 [16號地理高地] (微信號:diligaodi16)正式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