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賀| 與古為徒,或左翼影人的另面

2021-02-22 文匯學人

 

相較之下,王塵無雖有左翼影人、舊式文人、小報文人、通俗小說家等多重身份、面相,但是否留有第一流的文學和思想遺產,有待今人批判、繼承、發展,迄今仍是一未知數,而其帶給我們的印象,似仍顯得有些單調、平淡。

董天野繪《江南才子唐大郎》

      
在上世紀30年代的「軟性電影」論爭中,左翼影人王塵無可謂一重要角色。其與唐納、魯思、史枚等人一道,與劉吶鷗、穆時英等被定義為「軟性電影」論者,展開了激烈論爭。在一篇小文中,我曾如是略述其生平事跡:
      
塵無(1911—1938,江蘇海門人),原名王承謨,筆名塵無、王塵無、摩爾、向拉、方景亮等。曾就讀於持志大學。1932年7月,與沈西苓等合辦左翼電影評論刊物《電影藝術》,另在上海《時報·電影時報》等處發表有大量影評和《電影講話》《電影在蘇聯》《中國電影之路》等論文。《論穆時英的電影批評底基礎》之外,其批評「軟性電影」之文,還有《清算劉吶鷗的理論》《劉吶鷗的責任》《夜記之什(一)·「軟性電影」的毀滅》《毒藥與聖藥》等。著有《浮世雜拾》《王塵無電影評論選集》。(王賀:《穆時英研究三題》,《漢語言文學研究》2018年第4期)
      
事實上,王塵無早在上世紀30年代初已是中共黨員,亦屬地下黨領導、支持的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上海總盟、影評小組成員。其竭力批判「軟性電影」,或屬臨危受命之舉,亦未可知,但諸種電影史、文學史論著並拙文在內,均視之為一早逝的左翼電影批評家,幾未注意其有另外的身份、面相。然而,近閱張偉、祝淳翔編《唐大郎紀念集》(中華書局,2019年,下簡作《紀念集》)見載唐大郎詩文、掌故,竟發現多筆王塵無研究資料,頗有助於我們打破此前對其形成之「刻板印象」(stereotype)。

唐大郎夫婦60年代初在上海豫園合影。

      
據唐大郎所記,其與王塵無訂交於1933或1934年,「時為細雨溟濛之晨,塵無來訪唐瑜,唐瑜為愚介,塵無乃力揚愚小詩之美,為之悚然,蓋愚知塵無,工舊詩,文亦清致幽遠,如愚獷野,胡足見稱。愚平時自傲,恆人譽吾詩佳者,必勿悅,以為彼又何知者。而塵無忽致其頌詞,則又惶恐不敢受,患其過獎,而不作由衷論也。」(《愚識塵無於四五年前》)但在此之前,唐已知塵無工於舊詩,儘管其所見者,只限於塵無發表在報紙上的部分,仍「誦而愛之」,以為其「清微幽遠,似出晚清人手」。如其病中得詩「白頭父老呈霜柿,素手村姑薦蜜茶,不道先生非稅吏,病餘來看早梅花」,清新質樸,渾然天成,頗為友人津津樂道(《愚識塵無於四五年前》《看梅花》)。
      
1937年春,由張道藩編劇、黃天佐導演的《密電碼》於南京、上海等地放映。當其試映之晨,唐大郎以起身太遲,未及往觀,其一友人稱「戰爭場面甚好,口號太多,是一出正經戲也」。而王塵無則「在湖上作《杜鵑篇》」(《〈密電碼〉試映》),惜未見此篇全貌,此後似亦未見其有關《密電碼》之影評發表。《密電碼》一般被認為是國產諜戰片的「開山之作」,雖然不一定是「軟性電影」,但站在特定的意識形態立場、黨派政治立場上,要對其作出批判並不費力。

約1947年唐大郎和文藝界人士合影,第一排金山,二排左二、左三為馮亦代、鄭安娜夫婦,左四為丁聰,三排左一為唐大郎、左二為張瑞芳、左三為龔之方,四排左一為魏紹昌、左二為張俊祥

      
王塵無生前亦曾以一帙自訂詩集,交鄧鈍鐵(糞翁),並謂「畢生心血,盡於此耳」。其中收詩數百首,大多為作者硃筆刪去,只餘三十餘首,自謂「一生有十首詩可傳,則死且無憾」,請鄧氏更為刪削,最後僅剩十餘首。(《塵無刪剩之詩》《糞翁遵塵無遺志》)但此說似亦不甚確。因唐大郎另文稱,在王塵無亡故後,鄧鈍鐵董理其遺稿,「得詩九十餘首」(編者欲更刪去二三十首)「《吞聲小記》二萬餘千字」,且「詩經叔範、禹鍾校定」,沈禹鍾作序,鄧氏則為其題跋。
      

此處《吞聲小記》中的「吞聲」,即王塵無。1935年末,唐大郎有補白 《聽潮白鷺怕雄飛》,稱:「王先生近來頗有綺行,其心上人則亦詩亦影,在詩中乃亦及之也。詩云:『開過蘼蕪了了春,佳期正值此芳辰,圈中自有顏如玉,何必臨淵羨別人。』」因故有人作調吞聲詩,可發一噱。
      
作詩之外,王塵無亦偶有壯語。在致友人書札中,即有「適當午睡,聞隔岸炮聲,極易入夢!」數語,雖寥寥十餘字,卻被稱為「神來之筆」。(《塵無神來之筆》)遺憾的是,近現代文言散文向來較少研究,目前尚不確知塵無之文言文章多否、能入方家之法眼否。

20世紀40年代卡爾登大戲院辦公室內的唐大郎      

如果說子曰詩云,尚屬舊式文人之積習,那麼,王塵無還有超越同儕的另一特長,不可不提,此即從事長篇通俗小說的創作。唐、王的共同好友陸小洛即「常讀塵無所輯之報」,且以其長篇小說《江湖豔史》為上,而另一長篇小說《慾海鴛鴦》則等而下之。唐大郎評論道:「塵無所作乃於江湖慾海之間,亦使此公啼笑皆非矣。」並作懷塵無一詩:「記從馬路見芳蹤,一件大衣像鬥篷,無復能詩偏作影,卻因相罵頗懷公。江湖豔史雙肩上,慾海鴛鴦一望中,不盡滄桑人事也,塵無竟似有塵封!」(《懷塵無》)慨乎言之。而近現代長篇通俗小說的創作,固然受到西洋翻譯文學的影響,更導源自中國漫長的說部傳統,尤其明清白話長篇小說傳統;其作者亦多屬與古為徒的舊式文人。
      
與王塵無日常酬酢者,除上文提及的唐大郎、鄧鈍鐵、陸小洛,至少還有陳靈犀、施叔範、王小摩、李培林、薛白雪、蔡蘭言、曹聚仁等人(《詩書畫三絕薈萃一堂》《酒令》)。有一次施叔範自華北歸滬,適值王塵無返自杭城,諸人宴飲,「席上行口字令,各人念一句古詩,或現成名詞,或成語皆可,惟其字中須有口字,或字之構造中,附有口字者」,如唐大郎「誦『一輛汽車燈市口』,則順次而數,第五人與第七人皆飲酒,又如靈犀言『皆大歡喜』,則第三與第四人,各飲兩杯,蓋歡喜二字,乃有兩個口字也。於是有人念渾渾噩噩一語,噩噩兩字,每人各吃四杯,而座上楊君,忽念一人名曰『沙不器』,於是第三人亦飲四杯,一時謔浪笑傲,喧然並作。當入席之始,各人座上,皆有名單,惟並不直寫其姓名,而作類如廋語之文句」「愚號大郎,則書曰『且問鄆哥兒』,直以愚為三寸釘矣。又如靈犀曰『一點通』,蝶衣曰『金粉』,塵無則曰『玉潔冰清』,胥出糞翁之手」。(《酒令》)

唐大郎(高唐)《高唐散記·序與跋》版面,刊1947年12月2日《鐵報》

      
1938年夏,早已歸鄉的王塵無,以病犯沉痾、咳血而死。對其死狀、死因及此事如何播聞至滬、友人如何不勝痛悼等情事,唐大郎亦有相當親切之記述:
      
戰後,兄養痾裡門,至上月始聞其將避地來孤島,吾人方欣慰故人之重來,詎顧望久之,而蹤影杳然。昨日糞翁先生得海門朱公羊君來函,謂塵無於上月二十六日晨七時,以咯血過多,致溘然作古。糞翁得書,遂告靈犀,靈犀以電話詢培林,培林復以電話詢塵無介弟。其弟塵笠,執事於本埠某錢肆,初問塵無如何矣,則謂不久且得家報,三哥雖在病中,然無大礙也,因告以公羊之書,其弟大慟,陡憶一二日前,有鄉人來,初未言塵無已死,曷往覓之,一詢究竟,以是更覓鄉人,鄉人固言,塵無已病死,惟渠離鄉時,王家人囑其勿傳塵無噩耗,使塵笠傷心也!自是塵無之死且證實,塵笠乃復踵靈犀許,白以鄉人之言,塵笠已泣不可仰矣,朋友聞者,無不愴然,今將由至友若干人,為之開一追悼會,又為之延高僧追薦。讀吾報者,亦有佩塵無之清才絕調者乎?讀此文竟,又豈可不臨風雪涕,以吊此悽涼絕世之才人哉!(《塵無以嘔血死矣》)
      
三年之後,塵無遺著《浮世雜拾》乃由長城書局梓行。此書系「長城文藝叢書之一」,由桑弧特為搜集、整理、編輯,以紀念亡友。全書收其《寂寞的街頭》《三和尚的死》《賣笛的老人》等抒情散文26篇,另有《小引》、柯靈序言、桑弧所撰《校印後記》。據柯序可知,這些文章是王塵無生前親手從各報上剪存,「還在稿端註明『改』或『大改』字樣,預備重加飾潤」。但桑弧《校印後記》則稱之為「中國文壇」「最優秀的散文作家中的一個」,還與陸小洛異口同聲、鹹謂其為「鬼才」,似不免過譽甚矣。

      1940年1月23日卡爾登演出《雷雨》後合影,後排左二為唐大郎

《浮世雜拾》一集,未及王塵無之舊體詩文、通俗小說、影評作品,但影評、雜文方面此後尚有《王塵無電影評論選集》(廣播電影電視部電影局黨史資料徵集工作領導小組、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編,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4年)可作補充。該書末編,另收不少關於王塵無的回憶資料,唐大郎的大量論述當然被遺漏在外,而王氏的詩文、小說之什,至今仍未見結集出版。
      
其實,桑弧曾有意將王塵無詩集及《吞聲小記》兩種、施叔範之《酒襟清瀉錄》及詩稿、錢梯丹之《隴上語》《西徵聞見錄》及《破家贅錄》(均為連載作品),「亦並付欹劂」(《紀念集》誤作「欹厥」),「然紙價日增,印刷費復極昂貴,使為其友者,欲償素願不可得,即此《浮世雜拾》之產生,蓋亦耗桑弧之絕多心力矣」。(《亡友塵無》《桑弧擬印書》)此後終未見下文。印證了唐大郎這番頗有幾分預言色彩的甘苦之言。
      
從唐大郎關於王塵無的這些記述中,我們可以發現:另有一個作為舊式文人、小報文人、通俗小說家的王塵無,已悄然浮出歷史地表。更重要的是,這多重身份、面相的王塵無,不僅與左翼影評人王塵無同在,而且同為一人,令人殊感意外。此一點,我們不讀《紀念集》,或恐難以知悉。不止此也,正如前引拙文所論,二三十年代的左、右翼文人、影人之間,也並未如我們想像得那樣勢如水火、老死不相往來,而在形形色色的都市空間、公私場合晤面,且在報章雜誌、言論空間多所互動(「論爭」何嘗不是一種互動?),恰恰是其常態,至今猶然。

丁聰畫唐大郎(扮演黃天霸造型),刊1947年4月24日《滬報》

      
不過,唐大郎所熟知的王塵無,只是1933、1934年至1938年的王塵無,且其更表現出舊式文人、小報文人、通俗小說家的一面。這也許會給讀者一種誤會,其在這短短四五年時間,或已發生了某種變化、轉折。其實不然。雖然「軟性電影」論爭至遲於1936年幾已塵埃落定,但直至1937年、亡故前一年,王塵無仍在積極撰寫影評、劇評,而其舊式文人、小報文人、通俗小說家的一面,顯然同時繫於一身,貫穿於其全部人生旅程(如果不是更早的話)。但在四五年間,一人之思想、人生發生變化者,並非絕無僅有。王氏所批判的穆時英即如此。自1933年夏光華大學畢業,步入職業生涯,至1939年10月返滬,加入汪記、直至翌年身死,其思想觀念與人生屐痕一變再變(王賀:《穆時英的職業生涯、收入及其創作》,《上海書評》2018年6月28日;《穆時英職業生涯新證》,《文匯學人》2019年4月26日),整個三四十年代文人的創痛、掙扎、背叛、苟且之運命,似亦已集中於穆時英一人。相較之下,王塵無雖有左翼影人、舊式文人、小報文人、通俗小說家等多重身份、面相,但是否留有第一流的文學和思想遺產,有待今人批判、繼承、發展,迄今仍是一未知數,而其帶給我們的印象,似仍顯得有些單調、平淡。
      

唐大郎致姚吉光信

但在《紀念集》中,包括王塵無在內的諸多近現代文人、影人、學人、藝人、書畫家的研究資料,實不知凡幾。該書的文獻史料價值,正如我在《紀念集》首發式座談會上所談,至少可從以下四個不同的脈絡當中來理解:
      
第一,詩文、掌故寫作的傳統(尤其明清以降),包括其與出版業、大眾傳媒的密切關係。一般所知之近代掌故家只瞿兌之、鄭逸梅、陳定山、高伯雨數人,其實唐大郎亦屬箇中翹楚,其同時代人如徐彬彬(如《凌霄漢閣談薈》)、汪仲賢(如《倒灶室筆談》)、林庚白(如《雙梧書屋筆記》)等,亦有不少掌故文字發表,有心人正可衡短論長、仔細商量。
      
第二,通俗文學的脈絡。唐大郎筆下對張恨水、秦瘦鷗、包天笑、潘柳黛、蘇青、張愛玲等人,都有很多記述和評論,對我們認識這些通俗文學作家及其作品,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第三,電影、話劇、舊劇(曲)生產的脈絡。本文所論王塵無即是一例,至於費穆、桑弧、洪深、歐陽予倩、舒湮、梅蘭芳、荀慧生等藝苑名家,此集中亦有不少筆墨,可助識者綜合新舊文獻,構會甄釋。
      
第四,在四五十年代文學和社會的轉折中,小報和小報文人如何調適、妥協直至失敗的整個文學生產場中,重新審視其作為另一種現當代文學的豐富性、複雜性及限度。

      

學林(2019.12.6)|與古為徒,或左翼影人的另面

作者單位: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

訂閱我們!點擊標題右下「文匯學人」

投稿郵箱  wenhuixueren@139.com

相關焦點

  • 與古為徒 自成風骨——崔廷瑤書畫作品淺析
    「雪泥鴻爪——習作篇」,為創作的書法、繪畫、篆刻作品,共20多件,代表了作者當前成熟的書風和畫風;「與古為徒——臨摹篇」,為臨摹歷代經典書畫作品,國畫臨摹對象有李唐、王蒙、清四家等名作,書法臨摹對象有金文、漢簡、漢隸及歷代行書草書等;「我師造化——寫生篇」,為國畫寫生的一批作品。崔廷瑤數十年從事書法、美術教育,桃李滿天下。
  • 松原籍編劇王賀又出新劇 36集電視劇《陽光警察》正式登陸愛奇藝
    松原籍編劇王賀參與主創的36集電視劇《陽光警察》正式登陸愛奇藝正式上線開播。 本報記者第一時間連線編劇王賀。在演員甄選方面,出品方嚴謹細緻,選擇了以石天碩、經超、張曉晗、丁溪鶴為主的四個非常符合劇本人物的演員,同時以老戲骨謝園為首,楊童舒、洪劍濤、張晞臨、馮國強、楚健、張芝華、郭元、劉惠為輔的老演員為年輕演員們配戲。
  • 傅筱婷 ▏書契尋驛 與古為徒——成都漁琴館篆隸雅集(第一回)
    書契尋驛   與古為徒——成都漁琴館篆隸雅集(第一回)序  歲在庚子,時逢仲冬今之撫古,虔誠於法,恐褻瀆祖宗所造之文字,故而去陳洗垢,琢於金石遺鏤,以古為徒,三省其身,踐南朝梁國劉勰《文心雕龍·練字》:「篆隸相鎔,蒼雅品訓。」偶有頓悟,疾書拂曉,亦為快哉。閒時修以詩詞文賦為養也!皆為沉實學問,蘊藉典雅。是日也!美酒左右,遇長者壽筵、連理喜事相間;然吾等也喜事爾,為金石之壽、篆隸之緣,漁琴之遇,亦師亦友,以翰墨助興,為藝而樂之也!
  • 舊時髦 左翼漫畫雜誌《GARO》與它的時代
    、異端、特殊、狂人,沒有被世人所認識的天才、不為討好大眾的口味而改變的作者、漫畫界的無賴之徒等小眾漫畫家,提供了一個珍貴的自我表現的舞臺。」由於財閥與美國的關係密切,日本戰後對美國的複雜情緒與對財閥的情緒交織在一起,下層民眾和知識分子選擇與財閥、與美國對立的左翼政治思想作為自己的立場,以共產主義為口號的左翼運動在日本便轟轟烈烈地展開了。
  • 《芝加哥七君子審判》左翼狂歡節
    當懂王把今年夏天發生的一切稱之為左翼暴亂、拒絕承認美國存在廣泛的警暴和種族問題時,艾倫·索金用一部取材於真實歷史的法庭片做出了最熱血的左派還擊,借古與諷今結合得有穿越之嫌。工整、沉穩的劇本揭露了美國不只有民事審判和刑事審判,還有殺雞儆猴式的政治審判。而在國家機器碾壓式的霸凌面前,從被告到律師甚至到檢察官都做出了最理想主義的回應。
  • 霍布斯鮑姆 |認同政治與左翼
    以前他有自己的明確身份,而現在他不得不為自己另找一個身份。 所有的這一切與左翼有何關係?認同團體對左翼來說當然不是最重要的。從根本上講,美國、法國革命以及社會主義鼓舞的左翼大眾社會政治運動實際上是聯盟或團體聯盟,但是,他們聯合在一起並不是因為某個集團的特殊目的,而是因為偉大的全球事業而聯合起來,每一個集團都認為他們各自的特殊目的——民主、共和國、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等等能通過這項事業實現。
  • 翰墨丹青 · 與古為徒 | 秦漢胡同億豐分館書畫展(二)
    秦漢胡同億豐分館冬展,翰墨丹青·與古為徒書畫展正式拉開了帷幕!
  • 虞吉教授談「影像傳奇敘事的另面拓展」
    虞吉教授作了題為《影像傳奇敘事的另面拓展:<小城之春>的美學理據與銀幕實踐
  • 從阮玲玉自殺看左翼電影的兩種模式
    《新女性》是一部教導婦女解放和向命運抗爭的左翼女權主義影片。左翼影片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左翼批判主義,一種是左翼革命主義。以批判為主的影片能喚起人們對社會的不滿和反思,但反思後的人們仍然是無望的,甚至更無望,就像魯迅所言:告訴了人們他們是被壓迫的,又沒有給予他們反抗成功的希望,你覺得對得起他們嗎?
  • 法國的左翼思想傳統及其在當代的逐漸沒落
    那麼,法國的左翼力量是如何在歷史上出現的?它又緣何一步一步走向沒落的呢?一、大革命後法國形成的左翼傳統法國是西歐歷史上較早建立君主專制體制的國家。法國地區地形平坦、氣候適宜,發達的農業為中央提供了充足的稅收來源。自中世紀晚期以來,路易十一等國王致力於消除地方領主的政治影響,建立起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權體制。
  • 田英成 砂拉越左翼運動歷史
    這個運動不僅使得汶萊後來變了,也很深刻地影響了砂拉越的左翼運動。以前砂拉越、北婆羅洲和馬來半島、沙巴政治聯繫是密切的。1962年那個時候英國政府就在砂拉越展開了大逮捕運動,很多左翼人士被逮捕。1962年的12月9日開始,大概一直到二十幾號,總共50幾個領導人被逮捕。那個時候我在香港。左翼人士的被逮捕,必然影響到左翼運動的展開。
  • 《新舊上海》|左翼電影中的一股清流
    引子:正義使者和十惡不赦雙重缺席下的左翼電影。在左聯成立不久後,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左翼文藝工作者正式進軍電影,有了轟轟烈烈的左翼電影運動。作為肩負著時代前驅責任的左翼電影,在這一時期拍攝了許多反應社會與時代真實的影片,開拓了中國電影發展的新方向,開創了中國電影現實主義的傳統,帶動了中國電影整體性的飛躍。影片導演是曾拍過《狂流》的程步高,影片中精細的場面調度、各角度機位的展現以及特別的鏡頭運動無疑是導演的細緻把控,為整部片子增加了觀賞的趣味性以及畫面的紀實性。
  • 在日本唱《義勇軍進行曲》:松山芭蕾舞團與日本左翼文藝
    而當十月革命為中國帶來了馬克思主義和逐漸插遍國土的赤旗之外,日本的進步勢力和左翼思潮同樣得到了來自俄國革命的鼓動。學者劉柏青認為,雖然中國在上世紀30年代的左翼文藝思潮並非是日本無產階級運動的「支流」,但的確受到日本左翼思潮的影響。在1921年的發刊《播種者》標誌著「日本無產階級文化運動的濫觴」,以這份刊物為基礎的各類文化活動陸續展開,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
  • 美國左翼走火入魔,「政治正確」走向極端
    為追求公平正義而吶喊,那確實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但暴力活動則是玷汙了抗議的初心。這兩天我看到一個很不好的消息,明州當地的抗議者將全美最古老的科幻書店和藏書最多的推理書店燒成廢墟。美國左翼喜歡反覆給別人強調:美國黑人被警察槍擊的機率是白人的2.5倍,所以這是種族歧視。但他們不會說:只佔人口13%的黑人引發了55%的槍擊、毒品案。左翼也不會告訴你,在2018年,所有被警察打死的未攜帶武器的案件中,有19個是白人,黑人是9個,而這一年槍擊案中44%是黑人所為。
  • 美國大騷亂與左翼思潮及美國之未來
    這場因偶然事件引發,由左翼力量鼓動,進而席捲權美國的大騷亂,給世人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觀察、分析美國,也包括歐洲左翼思想特質的窗口。一、什麼是現代左翼的核心理念?現代左翼的核心理念是什麼?回答兩個字:平等。
  • 振興民族的左翼電影在上海誕生!
    振興民族的左翼電影在上海誕生!開創了中國電影的新紀元!從最早1908年,西班牙商人安東尼奧·雷瑪斯在上海虹口地區租賃了乍浦路海寧路口的溜冰場,用鐵皮搭建了一座有250個座位的簡陋房子,取名虹口活動影戲園,後更名為「虹口大戲院」,成為老上海們後來最常用的稱呼。再一直到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國電影的發展仍然舉步艱難,在歐美影片佔據市場主導的情況下,國產影片可謂是在夾縫中生存。
  • 芬蘭左翼要拆國家英雄元帥銅像
    前面美國否定歷史人物、拆銅像的民粹風氣愈演愈烈,現在甚至吹到了芬蘭,被公認為」現代芬蘭之父」、「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芬蘭人」的卡爾·古斯塔夫·曼納海姆元帥(Carl Gustaf Mannerheim),被左翼聯盟認定是戰爭與壓迫的兇手,不應立銅像被紀念。
  • 川普剛剛發推警告:美國將認定極左翼激進勢力ANTIFA為恐怖組織!
    幾分鐘後,川普又發推說:美國其他民主黨人執政的州和城市都應該看看國民警衛隊昨晚是怎麼在明尼阿波利斯徹底阻止極端左翼無政府主義者(鬧事)的,國民警衛隊幹得漂亮!其他州都應該快出動國民警衛隊,以免悔之晚矣!
  • 一位美國左翼數學家的時代與命運
    美國反種族主義左翼運動,千彎百轉到了2020年,已經匯成「政治正確」的巨流河,浪奔浪流,混作滔滔一片潮流。是喜?是愁?浪裡分不清歡笑悲憂。 而五六十年前,種族主義在美國依然籠蓋四野,暮靄沉沉。 李·洛奇博士(Lee Lorch,1915-2014): 一名美國數學家,一位戰後左翼活動家。
  • Kaiserreich進度報告96 | 10/12 國民黨左翼
    儘管在孫中山組建中華革命黨(譯註:此處指的是孫中山在日本將國民黨改組為中華革命黨時要求黨員按指模對其個人宣誓的事件)時拒絕對其個人宣誓效忠,汪精衛還是成為了廣州國民政府的重要官員。汪精衛與國民黨內部實力越發增長的激進左翼派系,以及軍隊中的新銳派結盟。終於在1925年,汪精衛用計謀擊敗了胡漢民,成為了孫中山的繼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