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LP 在食用蕈菌研究中的應用

2020-12-26 鄉野黎庶

RFLP 研究在國際上十分活躍。RFLP 首先被利用於人類基因圖譜分析。1982 年Rape r 等利用 RFLP 的分析區別有無產生腸毒素 ( enterotosis) 的 Vibrio choler ae 菌株間在 DNA 組成上的差異。1983 年 Templeton 提出以 5S rRNA 的組成序列, 作為擔子菌綱類緣及演化關係的參考。

1984 年 H orgen 等利用 DNA 複雜的相似百分比值區別白蘑菇( A garicus br unnescens ) 不 同 品 系 間 的 關 系。 1984 年 Ru ssell 等 以 粗 糙 脈 孢 菌( Neu ros por a c rassa) 的核糖體基因( rDNA)做探針, 分析 30 株野生型 Neuros pora sp .間25S rDNA 組成上的差異,作為菌株間分類的指標。1987 年 Michelomre 等認為 RFLP 可作為不易區分的植物病原性真菌間分類的重要標記。1987 年 Klich 等以 Sam Ⅰ解米麴黴( As pergi llus ory z ae) 和黃麴黴( A . f lavas)總 DNA 經電泳分析後, 可明確區別兩者的不同,結果顯示總 DNA 分析對種間的分類明確而有效。

1987 年 Ande rson 等用 RFLP分析 16 株蜜 環菌 ( Armillaria mellea ) 菌株時, 對 核基因和 線粒體基 因 ( mitochondialDNA , mtDNA)的組成進行比較, 結果顯示 mtDNA 分析結果與交配反應所得的生物種分類一致,但在核基因的 RFLP 分析結果則出現了同生物種間的多樣性。

1987 年 Castle等研究 白 蘑 菇 ( A g aricus br unnescens) 和 大 肥 菇 ( A g aricus bitorquis) 的 核 DNA 的RFLP, 區別種間和種內不同菌株,也可以區別同核體和異核體。1988 年 Castle 等對栽培的白蘑菇品系以 RFLP 進行 DNA 類緣的分析, 藉以比較與野生品系的類緣關係作為育種的指標。

1988 年 Loftus 等利用 RFLP 研究雙孢蘑菇 ( A garicus bis por us) 的栽培菌株與野生菌株的 DNA 結構差異。1988 年 May 等以 RFLP 分析鬼傘 ( Cop rinus cinereus)mtDNA 組成在交配前後的變化, 並證實在經交配後兩邊形成的異核體菌絲分別具有不同的 mtDNA , 顯示在交配過程中線粒體不會隨細胞核的交換而移動。1990 年許瑞祥研究靈芝屬總 DNA 的 RFLP, 證實總 DNA 組成在同種內及異種間都有明顯的差別, 也可· 30 ·以區別同種內的同核體及異核體。

目前在擔子 菌 菌 株分 類 中 以 RFLP 作 為分 類 根 據, 而 區 別 相 近 種 源 的 有 鬼 傘

( Co prinus cinereus)、裂褶菌 ( Schizop hy llum commune )、蜜環菌( Armillaria mel lea ) ,中分析的 DNA 包括總 DNA , rDNA , mtDNA 及核 DNA 等。結果顯示出, 在 DNA 進化中較保守的 DNA 如 rDNA , mtDNA 的 RFLP 常被用於不同生物種或種間分類的指標,而對於同種內及生物種間的同核體及異核體菌株, 則需以其總 DNA 或核 DNA 的 RFLP分析結果來進行更細緻的鑑別。

相關焦點

  • 又貴又好吃的四大蕈菌是哪幾個?-【問菌何所之】(上)
    (圖片來自網絡)《說文解字》中:蕈,桑也;菌,地蕈也。「蕈」是樹上生長的大型真菌,而「菌」是地上生長的大型真菌。清代吳林的《吳蕈譜》,其中也有「出於樹者為蕈,出於地者為菌」一說。(圖片來自網絡)中國人食用蕈菌歷史有好幾千年。南宋陳仁玉所著《菌譜》,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食用菌專著。明代潘之恆的《廣菌譜》,清代吳林的《吳蕈譜》,都是在陳譜基礎上的延展深究。
  • 菌中貴族之中國松茸
    」、「一般走一公裡路,才能找到一朵松茸」、 「松茸屬於野生菌中的貴族,在大城市的餐廳裡,一份碳烤松茸價格能達到1600元」。別名松蕈、合菌、臺菌,隸屬擔子菌亞門、口蘑科,是松櫟等樹木外生的菌根真菌。松茸歷史悠久,中國古籍《經史證類備急本草》、《菌譜》、《本草綱目》、《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均有記載。日本平安時代的古籍《枕草子》、《紫式部日記》、《土佐日記》也有松茸的記載。
  • 能食用野生菌大全,這35種野生菌你認識多少?
    6、大紅菌為野生珍貴的食用真菌,內含胺基酸,多種維生素等人體必需成份,有安神補血作用,特別適合產婦及貧血者食用,其味較之其他菌類鮮甜可口嫩滑。大紅菌以朵大腳粗,顏色深紅者為佳,吃法可煮清湯,煮雞,炒、燜等,記住一定要煮透,特別是炒吃的,一定的燜煮透。朵小腳細有苦辣味的紅菌是有毒的,不能吃。7、奶漿菌因有乳白漿汁流出而得名。
  • 環保酵素應用論證的研究進展
    環保酵素製作原料簡單、來源廣泛,成本低廉,製作簡易,人人都可以自行製作,且能為國家環保事業做貢獻,因而越來越多地被普通大眾所接受,逐漸走進家庭、辦公室、工廠和田間地頭,滲透進國民大眾的日常生活中。但家庭自製的環保酵素,在發酵材料、發酵用具、發酵條件、發酵工藝和後期處理等方面都較為隨意、簡易;菌群未完全鑑定清楚,成分未完全檢測清楚,也未作毒理分析;是否在某方面有實際效用也未完全得到科學研究證實,所以在使用範圍應當有所控制,特別是在食用、藥用方面。
  • 益生菌食用10大常見誤區,你中了幾個?
    新京報訊(記者 郭鐵)益生菌和腸道微生物群是近年來國際上的研究熱點和社會熱議話題。在一些報導中,益生菌常具有各種健康功效,還能「治療多種疾病」;但也有「益生菌無用」,甚至「益生菌有害」的說法。誤區3:死菌也算益生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益生菌應當是活菌,死菌不屬於益生菌。死菌的代謝產物和細胞成分可能有一定健康益處,比如多糖、短鏈脂肪酸等物質都是對健康有益的。但大多數研究表明,益生菌活菌的效果優於相應的死菌。
  • 十堰這些野生菌味道鮮美卻不能吃,你造嗎?
    目前對毒蘑菇引起的中毒還沒有特效解毒藥物,有一種毒性極強的肉褐鱗環柄蕈,毒性穩定、耐高溫、耐乾燥,一般烹調不容易破壞,一旦誤食,極度危險。頭套狀鹿花菌學名為赭鹿花菌,人們可能會將這種褐色鞍狀蘑菇與一種美味可口的可食用蘑菇(在食用前必須煮熟)混淆。
  • 珍貴的「菌中之王」松茸是否有什麼食用禁忌的?看完你就明白了
    松茸是一種只生在高山林地的菌類,外形類似蘑菇,但因其稀少的數量以及獨特肥嫩的口感和高額的營養價值被人們稱為「菌中之王」。目前松茸這種食物在高級餐廳,高檔酒店都是非常受歡迎的食材,也非常受人們的愛戴,但是如此美味的松茸是不是沒有任何口忌呢,松茸和任何食物都能搭配在一起吃嗎?看完你就明白了。
  • 研究探索在超重和肥胖的人體中補充嗜粘蛋白阿卡曼氏菌
    研究探索在超重和肥胖的人體中補充嗜粘蛋白阿卡曼氏菌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28 9:22:12 近日,比利時魯汶藥物研究所Patrice D.
  • 山裡生長的這種菌,是竹蓀的一種,有毒不能食用,卻有藥用價值
    最近這幾天的天氣還真是冷的受不了,有點入冬的感覺了,聽說有的地方已經下雪了,這往後的日子會越來越冷的,晚上公園裡的人也變得很少了,就連自然界中生長的生物,也都沒有了綠油油的生機,到處都是光禿禿的樹幹,看來是這些生物也進入了冬眠狀態。
  • 珍稀食用菌:「菌中皇后」竹蓀
    珍稀食用菌:「菌中皇后」竹蓀 竹蓀為鬼筆科(Phallaceae)竹蓀屬(Dictyophora
  • 韓省華:秦嶺大山裡走出來的菌菇奇才
    中新網杭州7月30日電(記者 曹露浩)年過六旬的韓省華,皮膚黝黑,半頭白髮,九三學社社員,目前居住在浙江杭州西湖區,他被譽為從秦嶺大山裡走出來的菌菇領域奇才!上世紀七十年代,韓省華在秦嶺、巴山採藥、種藥,從事菌類研究開發。幾十年來,韓省華總在為摯愛的菌菇事業奔忙。
  • 研究思路|三代宏基因組應用案例解讀(第3期)
    以下為大家分享幾篇三代宏基因組應用在腸道樣本中的文獻。將Nanopore測序應用於抗生素治療病人的腸道宏基因組研究,發現長讀長組裝質量較短讀長提升了200倍。案例2作者:Derek M.將 Hi-C 技術應用到微生物領域,到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中採用這種新的微生物組研究方法,獲取全面寫實的微生物組信息。從單菌基因組組裝,到環境樣本中微生物的互作,基因交流研究——Hi-C 技術應用於宏組學研究突破了傳統宏組學技術達不到的研究界限。案例3作者:Robert D.
  • 菌說 | 爆料!菌菌的私藏歌單
    菌菌想,不如藏在歌單裡。戴上耳機,就能感受到菌菌綿綿不盡的愛意~遇見你,是我這個冬天做過最浪漫的事。大學生活最重要的部分?當然是打遊戲(×) 當然是學習辣!試問,哪個女孩子沒有幻想過自己成為韓劇中的女豬腳呢?
  • 嬰幼兒益生菌產品真相:固體飲料宣傳功效,活菌含量成謎
    新京報記者就此對市面上10餘款宣稱嬰幼兒可食用的益生菌產品進行調查發現,國內產品僅1家取得保健食品資質,多數產品實為固體飲料,但在對外宣傳中多稱調節腸胃,改善免疫;除媽咪愛活性益生菌固體飲料(活菌型)、英吉利益生菌粉(原味)外,其他產品均未明確標註貨架期內活菌數量。此外,部分產品添加了二氧化矽、牛初乳粉、木瓜酵素等不適宜嬰幼兒食用的成分。
  • 新冠治療利器—酪酸梭菌腸球菌三聯活菌散
    作為體內最大的免疫器官——腸道的健康,在此次新冠治療中也被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和醫療研究機構所重視。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從第四版至試行第八版,均在治療措施中將腸道微生態調節劑列入方案,明確提出,新冠肺炎治療措施「可使用腸道微生態調節劑,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預防繼發細菌感染。」
  • 雲南近九成野生菌死亡病例因誤食這兩種菌:亞稀褶紅菇和鵝膏菌
    7月2日,記者從雲南省疾控中心了解到,根據近年來的監測數據,有近90%的野生菌死亡病例是由於誤食亞稀褶紅菇和劇毒鵝膏菌造成的,它們不愧為夏季雲南老百姓的兩大「致命殺手」。近期我省部分地區已發生食用野生菌中毒導致死亡的事件,發生中毒的野生菌主要為亞稀褶紅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