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LP 研究在國際上十分活躍。RFLP 首先被利用於人類基因圖譜分析。1982 年Rape r 等利用 RFLP 的分析區別有無產生腸毒素 ( enterotosis) 的 Vibrio choler ae 菌株間在 DNA 組成上的差異。1983 年 Templeton 提出以 5S rRNA 的組成序列, 作為擔子菌綱類緣及演化關係的參考。
1984 年 H orgen 等利用 DNA 複雜的相似百分比值區別白蘑菇( A garicus br unnescens ) 不 同 品 系 間 的 關 系。 1984 年 Ru ssell 等 以 粗 糙 脈 孢 菌( Neu ros por a c rassa) 的核糖體基因( rDNA)做探針, 分析 30 株野生型 Neuros pora sp .間25S rDNA 組成上的差異,作為菌株間分類的指標。1987 年 Michelomre 等認為 RFLP 可作為不易區分的植物病原性真菌間分類的重要標記。1987 年 Klich 等以 Sam Ⅰ解米麴黴( As pergi llus ory z ae) 和黃麴黴( A . f lavas)總 DNA 經電泳分析後, 可明確區別兩者的不同,結果顯示總 DNA 分析對種間的分類明確而有效。
1987 年 Ande rson 等用 RFLP分析 16 株蜜 環菌 ( Armillaria mellea ) 菌株時, 對 核基因和 線粒體基 因 ( mitochondialDNA , mtDNA)的組成進行比較, 結果顯示 mtDNA 分析結果與交配反應所得的生物種分類一致,但在核基因的 RFLP 分析結果則出現了同生物種間的多樣性。
1987 年 Castle等研究 白 蘑 菇 ( A g aricus br unnescens) 和 大 肥 菇 ( A g aricus bitorquis) 的 核 DNA 的RFLP, 區別種間和種內不同菌株,也可以區別同核體和異核體。1988 年 Castle 等對栽培的白蘑菇品系以 RFLP 進行 DNA 類緣的分析, 藉以比較與野生品系的類緣關係作為育種的指標。
1988 年 Loftus 等利用 RFLP 研究雙孢蘑菇 ( A garicus bis por us) 的栽培菌株與野生菌株的 DNA 結構差異。1988 年 May 等以 RFLP 分析鬼傘 ( Cop rinus cinereus)mtDNA 組成在交配前後的變化, 並證實在經交配後兩邊形成的異核體菌絲分別具有不同的 mtDNA , 顯示在交配過程中線粒體不會隨細胞核的交換而移動。1990 年許瑞祥研究靈芝屬總 DNA 的 RFLP, 證實總 DNA 組成在同種內及異種間都有明顯的差別, 也可· 30 ·以區別同種內的同核體及異核體。
目前在擔子 菌 菌 株分 類 中 以 RFLP 作 為分 類 根 據, 而 區 別 相 近 種 源 的 有 鬼 傘
( Co prinus cinereus)、裂褶菌 ( Schizop hy llum commune )、蜜環菌( Armillaria mel lea ) ,中分析的 DNA 包括總 DNA , rDNA , mtDNA 及核 DNA 等。結果顯示出, 在 DNA 進化中較保守的 DNA 如 rDNA , mtDNA 的 RFLP 常被用於不同生物種或種間分類的指標,而對於同種內及生物種間的同核體及異核體菌株, 則需以其總 DNA 或核 DNA 的 RFLP分析結果來進行更細緻的鑑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