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中秋佳節期間,由中央廣播電視臺製作播出的《中國夢·祖國頌——2020國慶特別節目》中,出現了以學校傑出校友袁隆平院士、吳明珠院士為代表的頂尖農技科學家的身影,他們潛心研究,走向世界,讓這片神奇的土地從中國飯碗變成了種植矽谷。
吳明珠院士,1930年1月3日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園藝系,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子院士,新疆農科院哈密瓜研究中心研究員,瓜類育種專家,是第一批獻身中國邊疆園藝事業的女科學家。
作為西大歷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如今的「吃瓜群眾」隨時隨地都能買到新疆甜瓜,離不開這盞「瓜田」之下的「明珠」。本期《人物》欄目選自《吳明珠傳》,讓我們通過這樣一篇自述來走進這位傑出校友的內心生活。1953年,我畢業於西南農學院園藝系果蔬專業,是新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批大學生,內心充滿激情。大學4年的教育給我的人生追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進校後的第一堂實習課,「裝鋤頭把子和挖地」,帶實習的劉德祿助教說:「學農的人是要自己挖地的,鋤頭把子掉了,你不會裝,怎樣挖地?」
我們學會裝好鋤頭後,分給每人一條長20米、寬1.5米的地。要深挖15釐米,挖不完的人不下課。
我那時是個嬌小姐,從來沒和土地打過交道,能完成嗎?但我很要強,硬是咬緊牙關,在最後完成了任務。
第二堂實習課是留學日本的楊和武教授親自指導的,要每人做一個小溫床,自己填馬糞發熱,自己挑大糞,自己播番茄種,自己管理,最後評比,誰的苗子長得好。
所有這些,我都老老實實地幹了。留學美國回來的劉佩瑛老師,每天早上必到蔬菜實驗地裡親自觀察,她是我後來搞科研學習的榜樣。
老師們不僅給我們傳授知識,還苦心培養我們的實幹精神。
實幹是我們那時的校風,雜交水稻之父表隆平院士,蠶絲專家向仲懷院士,都是在學校實幹精神的薰陶下,為以後的事業奠定了基礎。
吳明珠院士與老校友袁隆平院士(左二)、 向仲懷院士(右二,時任西南農業大學校長)以及時任西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戴思銳(左一)相逢在海南育種基地
在校時,我兩次參加土改鍛鍊。擔任發展青年農民入團和統計工作。統計數據又多又複雜,常常要到每戶去核實,總是加班加點按時完成任務,受到土改工作隊專家、南下老幹部的表揚,並建議學校培養我入黨。
老幹部們常給我們講打仗的故事和英雄人物的先進事跡,多次對我們說:「先烈為建立新中國,流血犧牲,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你們的任務就是要學好自己的專業,為建設新中國服務,為人民服務。」這些話牢牢記在我心裡,成為終身的追求。
在我21歲生日那天,在日記上寫下了這樣的心得:「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就是你創造出來的一切都能為人民服務。」
吳明珠(右)和新疆農業廳園藝特產處高級農藝師蘇雪甫(左)鑑定甜瓜品種
大學的最後一學期,我們園藝系51、52屆畢業分到新疆工作的大哥、大姐們,寫回了熱情洋溢的信,描述了新疆園藝事業美好的前景和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情況。但新疆最缺的是園藝人才,希望學弟、學妹們踴躍到新疆工作。
學校將這些信用大字報公布出來,我們園藝系的同學看後十分激動。在填寫志願表時,全班第一志願都寫服從祖國分配,第二志願寫到新疆、到祖國最需要的邊疆。當時是全國統一分配,畢業分配時,沒有去新疆工作的名額,班上90%的同學都分配到雲、貴、川等邊遠的地區工作。
吳明珠院士與向仲懷院士在海南甜瓜育種場查看甜瓜長勢
他們為我國西南邊疆民族聚居地區的園藝事業做出了奠基性的貢獻。
當時學校希望留我到園藝系當助教併兼任學校團委工作。我的入黨介紹人、校黨委書記向天培同志為了說服我,特邀我到北溫泉遊泳,給我做細緻的思想工作,但被我婉言謝絕。
我懇切地對他說:「我家三代人都是教師,我從小生在學校,長在學校,沒出過學校的大門,我多麼嚮往,也需要到基層,到農場,到邊疆,到廣闊的天地去實際鍛鍊呵!」
1951年7月,西南農學院歡送參幹同學留影(第四排右一為吳明珠)
最終,黨委書記被我說服了。可是,西南人事局沒同意我的請求,將我分配到了西南農林局經作處工作。他們說:「你的第一志願是服從分配。」
我沒話說,立即去報到。我仍然帶著激情,埋頭工作。局裡開大會,我請求當記錄,處長說:「你剛來什麼情況都不了解,怎麼當記錄員?」
我說:「那我就為會務組打掃衛生吧!」開會期間,我不僅掃地、擦桌子,還給他們打洗臉水、送茶,受到代表們表揚,農業部來開會的領導還說,要送我到蘇聯去學習培養,但我的興趣只想到邊疆。
10個月後,大區撤銷,因我的工作表現好,作為培養對象,被選送到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工作。
1953年,院系調整後的學校第一次公開建黨,通過全體團員的評議和推薦,我被組織批准加入中國共產黨,五一勞動節那天,在學校大禮堂,全校師生代表大會上,我宣誓入黨。
我最難忘的一句誓詞是:「要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到底,不怕艱難困苦,必要時獻出自己的生命。」當時,沒想到下臺後第一個走過來和我握手祝賀的竟是我們的系主任,他是從日本和美國留學回來的老教授。
我過去認為他崇洋媚外、思想落後,在課堂提問時,還總跟他過不去,對他不夠尊重。這次他的行為突然使我醒悟到,這些老知識分子也是愛黨愛國的,我應當尊重他們、團結他們。
在以後數十年的工作中,通過這次我吸取了教訓,對持不同意見、不同思想狀況的人,我都能熱心對待,團結他們為國家為人民的共同事業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