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30歲時創作了這部《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被視為鋼琴協奏曲晚期古典風格的代表性作品。當時莫扎特去世不久,莫扎特的鋼琴協奏曲還經常在音樂會上被演奏,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貝多芬自己也非常喜歡莫扎特的鋼琴協奏曲,尤其非常喜歡莫扎特近30部鋼琴協奏曲中的兩部小調曲目,還為D小調第20鋼琴協奏曲寫了華彩樂段,而對C小調第24鋼琴協奏曲,他曾對友人表示「我們永遠都想不出那樣的構思。」後來的研究者甚而認為貝多芬的《第三鋼琴協奏曲》簡直就像是對莫扎特第24鋼琴協奏曲的回憶。因為在貝多芬真正獨樹一幟的第四、第五鋼琴協奏曲譜寫出來之前,他還是相對嚴格地遵循著莫扎特留下的古典協奏曲的典型創作模式。
(內田光子)
1803年4月5日,《第三鋼琴協奏曲》與貝多芬的第一、第二交響曲、清唱劇《基督在橄欖山上》一起在維也納貝多芬作品義演音樂會上與世人首次見面。由於將很多精力放在其他幾部曲目之上,貝多芬沒來得及完成這部鋼琴協奏曲的鋼琴部分的細節,好在鋼琴演奏是由他本人擔任的,他僅僅憑著留在腦海中的記憶也應付自如。這次首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自那以後,這首協奏受到經久不衰的歡迎,是貝多芬生前受到普遍承認的少數幾部作品之一。
畢竟已經是自己的第三鋼琴協奏曲作品了,因此貝多芬的這部作品在音樂語言的表現上無疑還是極為大膽的,戲劇性的成分也明顯加強了,整體具有了某種「詩意的思想」。
(阿什凱納齊/索爾第)
第一樂章是有活力的快板,它被認為是那個時代所有鋼琴協奏曲中最長的也是最精緻的,其內涵之豐富,在貝多芬自己的《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面世之前,無出其右者。樂曲一開始是較為冗長和充滿交響性的主題,它由全體樂隊來奏出,雖然弦樂的陳述在表面上顯得安寧,但一種緊迫的感覺和內在的被壓抑的力量卻讓聽眾在隱約中得以感知。後來進入的鋼琴獨奏十分有力,繼而主宰了樂意的深化發展,貝多芬為這一樂章寫了一個華彩樂章,在若干年後才正式放入總譜裡。鋼琴最後在管弦樂隊的配合下果敢地進入了光輝燦爛的尾聲。
第二樂章異常優美寧靜,它與作曲家的《第二交響曲》第二樂章的聯繫非常緊密,是貝多芬發自自己心靈深處的心語,仿佛它始於某種獨白,又自己給予自己撫慰性的回答。獨奏鋼琴在完成莊嚴的主題陳述後,開始與樂隊充分對話,樂章得以在豐富的旋律和敏感的裝飾中如春鳥流囀。
第三樂章是快板,將奏鳴曲和迴旋曲式的特點巧妙結合在了一起。木管樂器的使用尤其充滿了戲劇性。鋼琴首先奏出了兩個主要主題,然後將它們用力打斷。最後以急促而燦爛的尾聲將它們重新融合起來,因而產生了一種嶄新的出乎意料的效果。
(基辛)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欣賞貝多芬《第三鋼琴協奏曲》(齊默爾曼)(建議在WiFi下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