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篆刻:印章的空間,即是人的心靈空間

2020-12-28 漢府古文化

人類美態度經過了漫長的歷史發展,是人類以生存活動為基礎,在生存生命需求的內在驅動下,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結果。一代代刻工、印匠及篆刻家都是在長久地改造自然的同時,改造著對自然的認識與對自身主體的認識。

莊子早有所感,在「道」與「技」之間,「道」為本而「技」為末,這種認識對後來的文人創作思維起了很大的作用,佔有對象的指向發生了變化,經由了對自然力的混沌崇拜,到對神力的崇拜,到對自身內在力量的把握的漫長階段。不過,當篆刻家能嫻熟地從容運刀之際,他還能對「道」的重要性同樣認識麼?

楊士修認為所謂神也,非印有神,神在人也。人無神,則印亦無神。葉舟認為印外求印者,用閎取精,引伸觸類,神明變化,不可方物。這些認識均已超越於技,稱得上通曉印之精神的決定意義了。我國現當代印之創作的一般狀貌、仍然是按照「存在即合理」的思路來「執果證因」的,既然所傳的絕大多數篆刻家作品,忠於史料所謂之「實」,便顯得經典性天經地義。

隨著時代的推移,流傳的範作背後的道、理、識、修養已經很明顯地隱藏於茫茫的歷史塵煙中了,而技巧推到了前面。印人中或然或隱蔽的惰性心態,在這個躁動的歷史時期,也如冬後蟄蟲一般地活躍起來化們對範作的鐘情的原因,難道只是方寸間那麼幾可見的刀痕。如果這樣,印史無非就是千百顆印而已。「味於理則失物之真」,這是追求藝術的一條真理。

它的意義在於,當我們面對前人範作的時候,是必須超越物障的。譬如於秦漢印法的認識,效仿自然不容置疑,但所見失卻漢印古抽渾厚的金石天趣,決非技藝不濟近些年來篆刻展中仿某些印家之作風以替代自己的創作的也為數不少,終歸很難成為個性化的內在情感過程,反而可以看出對印之精神沒有咀嚼蒙養之功,技藝的上手反而成為內心的重負。

這一點欠缺是當代印壇中青年的一個不好輕易繞過的障礙。我們可以由此去回顧魏晉時期的玄學討論。藝術上的哲學思考是貫穿於文理藝理的,它不拘泥於宇宙的生成論,而是留戀於存在本體,舍物象、超時空,研究事物之真跡。玄學的這一點與古典文人苦心經營的超然獨絕、簡約玄澹的藝術精神不期而合。

沈野論印有不聲色,寂然淵然,不可涯,此印章之有禪理者也之說,也說出了這個含義。印之創作當然離不開印之特有的語言的存在,這是明白無誤的,但應透過言辭領會藝術作品深刻的意蘊,達到生趣盎然的形象性,即物即理的契合性、審美感悟的直接性、機趣洋溢的智慧性治印者常有「得意忘形」、「得意忘象」之說。

「得」與「忘」都是對印理的高領悟。如徐堅認為:後人作印,刀刀有法,法愈多,刻愈俗、愈惡、愈卑下。只有多學漸修才能免除這些弊病這樣,我們在論印之精神的同時,就不能不關心印,之創作活動的關係與價值:作為工匠的產物是趨於實用價值的,可以根據用途關係決定價值,而作為篆刻藝術家的產物則呈現了精神價值,不能單純是一種「價值判斷」即理解與評判,而更多的是人類精神產品延續的一種潛在屬件,特別是印章之物質之小,反映精神內容卻需要與其他藝術品一樣,因此只有內在意蘊豐富了,印章才能不遜色於其他藝術品,而內在意蘊是在技藝的實踐性之外的。

明朱修能就明確地區分印中兩種不同境界:工人之印以法論,章字畢具,方入能品文人之印以趣勝,天趣流動,超然上乘。朱民所說的「天趣」就是一種蘊含,難以實指卻可以涵。它是貫注於印章藝術生命中的精神能源,具有複雜多面的構成元素,包括了印人的願望、志趣、情感、學識、修養等內心生活,才可能構成一個豐厚、複雜、多層的主體世界,具有引人透視不盡的藝術張力,這就對印人提出了明道明理、漿養茹涵、由外到內、由表現至深層反反覆覆地日積月累地積演的要求,這比掌握顯而易見的技巧更是一個漫長、寂寞的過程,從而對客觀世界和自我的審視也就更為冷靜、清醒,處隱而觀動,處晦而觀明,識道技之真,知雅正之實。

從藝術發展史來看,創作自身是所在那個世界的產物,也是具有自覺意識的一代篆刻家與現實中的某些精神絆抗爭的產物,當代印壇更是如此。沙孟海有一段話是值得參照和嚮往的,現錄如下:

「學人治印,昉自襄陽,八百年來,斯風浸盛。夫夕事多門,各有職志。書翰圖繪,即跡思人,因人論世,藝成而下,動關德教。篆刻抑末,而理意悉同。往昔俊流,率多旁及。試粗論之:趙子昂、王元章、文壽承、程穆倩、黃仲則、趙叔,皆文藝之選也。桂冬卉、程易疇、鄭子尹,儒林之儔也。吾子行、丁敬身、黃大易、張文魚,則金石之彥也、若乃一代閒博,文質相宣,講貫餘閒,託興鐵書,晚得紹興馬先生,其藝海之珠光乎」。

由此可知治印須置於文化空間。印之空間,即人之心靈空間。

相關焦點

  • 篆刻印章,於方寸之間顯氣象萬千
    篆刻印章簡介:篆刻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指雕刻印章的藝術。因刻印時先在印材上作篆字,再加鍥刻,故稱篆刻。印章,信也,權也。古往今來,印章是權力、身份的象徵;是責任、信用的體現方式,更是文人雅士把玩的心愛之物。
  • 方寸華章:篆刻藝術的起源與流變
    宋元時期,篆刻材料發生了從銅鑄璽印向石刻印章的轉變,以米芾為首的一批文人便漸漸對璽印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開始根據自己的審美和理解去設計印面,再請工匠鑄刻。 元代以降,篆刻正式進入石印時代。彼時官印沿襲傳統,以銅印為主,而坊間的文人治印則開始大範圍地採用硬度較小的石頭。根據清人的傳說,元人王冕和明人文彭是推動以石治印的兩大先驅。
  • 構建中國篆刻書法藝術與中國茶文化交流的彩虹之橋!
    在策展過程中,我提出打破以往傳統的展覽形式,將篆刻載體,即印章的原石帶出去展覽,一改以往單一形式的呈現。並通過高科技手段將印章放大裝裱後進行展示,我們將原尺寸3cm、5cm的印章放大至20cm呈現,更有助於觀眾感受印文化的魅力。這一改變讓外國受眾可以清楚地了解印文化展的內容,看懂中國篆刻藝術。除此之外,我們還展示了篆刻製作工具等,所以展覽名稱被命名為印文化主題展。
  • 蕭漢篆刻┃一刻千金 當代篆刻名家邀請展
    文/駱芃芃 肖春光,當代青年篆刻家,擅篆刻和書法,更精元朱文印。記得在四年前,春光曾經出版過一部印譜,收集的印章作品大多是平日裡積累的無主題創作。那部印譜的序言也是我作的。蕭漢書法橫批「蘇軾詞」尺寸:15 x 80cm近年來在各種篆刻展和賽事上,工穩印風幾乎和寫意印風平分秋色,刻工穩印的人越來越多,而且大多數為年輕人。在入展和獲獎率上也很佔優勢。
  • 電影海報中的書法篆刻元素研究
    摘 要:書法、篆刻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特別是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電影海報吸收使用了書法篆刻元素,以漢字書法獨有的「形」和「意」作為電影海報片名字體傳播的載體,不僅使得電影海報獨具設計之美,同時收到了灼灼奪目的宣傳效果。
  • 胡倫光來甬舉辦書法篆刻展
    本報訊(記者 俞素梅) 昨天下午,「與古為徒——胡倫光書法篆刻展」在天一閣雲在樓開展,現場雲集浙江和江蘇兩地書家,胡倫光向天一閣捐贈了一方印章「南國書城」和一副書法作品「前朝司馬藏書館 文採風流到耳孫」。
  • 多元藝術家鄧作列篆刻作品:《方寸之內 天地寬宏》之一
    從商代的「商璽」到今天的篆刻,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可分為印學史、印章史、篆刻史三部分。篆刻史的劃分應該是秦以前是形成時期,秦、漢、魏、晉、南北朝為古璽印的實用時期(多用在官方的證明、人的姓名)。唐宋是古璽印發展承上啟下的過渡時期。古璽印到了唐、宋年間,分成兩個流向,一是擴大了官印的形式,導致了以後官印的發展。
  • 書法作品用印章的幾點常識,不能不懂
    書法用印,是有一定講究的。不是什麼印章都可以隨便蓋。印章在古代官方文件交換、傳達、書畫真跡認定中起到驗明正身的作用,是書畫、文件最重要真偽標誌。而如今印章大多數是作為書畫作品的一種點綴來布局,也是作者創作書法必不可少的文化物件。
  • 篆刻入門:篆刻的邊款應當如何定位
    印章署上邊款首先是它的實用作用,它的實用作用影響了署款的位置,以前寫過一篇專門討論邊款位置的文章(即《印章的邊款及定位順序》),說邊款一般位置應「終於左」為標準,具體的位置如圖:當然,這是其中的一種,即「終於左」鈐印時觀察位置的線索的是篆刻作者的落款署名;另一種,即「起於左」,即刻制邊款時,從左面開始刻款,即不管邊款長短,內容多少,全部從左面開始刻,那麼,鈐印時觀察位置的線索就是作者刻款的起始位置。
  • 國展評委揭秘:書法作品蓋印章「三十六計」
    清趙之謙名章 書家常用印有兩類,一是姓名、字號印,此類印章方正莊重,落完姓名以後使用,根據空間需要可用一個姓名印,也可再加一個字號印,最好用一陰文和一陽文配合
  • 伊秉綬:空間魔術師
    這就使他在空間的處理上高人一疇:長短參差的並行線段增強了字內空間的可讀性與趣味性,大小錯落的外部空間所體現的變化彌補了單一線段的時間節律。那麼,在他損失了時間的構架能力,則所表現的只有一種氣魄——一種靜穆的氣魄,亦如一匹雕塑的奔牛。
  • 2020年度上海市書法家協會書法篆刻考級即將開始報名▸...
    2、報考軟筆書法(少兒)的年齡條件是:18周歲以下,即2002年9月1日以後出生;報考軟筆書法(成人)的年齡條件是:18周歲-65周歲,即1955年9月1日-2002年8月31日;報考硬筆書法、篆刻無年齡段劃分,但最高不超過65周歲,即1955年9月1日以後出生。
  • 喜獲瞿志豪先生的篆刻作品
    靜雯即是我這樣的朋友,儘管她幾乎不來合唱團參加排練和演出,但是我們一定會相互牽掛,尤其是過年時。    而讓我驚喜的是,她帶來了其先生,著名書畫篆刻家瞿志豪篆刻的印章「蓬蓬博客」。上海市高校書法教育研究會會長,書法篆刻家來楚生入室弟子。多次舉辦個人書畫篆刻展。出版了《志豪肖形造像印》、《瞿志豪作品集》等書畫篆刻專輯。
  • 學習篆刻打基礎:篆刻技法——邊款法
    一、邊款的起源我們現在參加展覽,或者在印譜裡看名家印,邊款已經是很重要的篆刻組成部分了,這是因為篆刻在幾百年(元代甚至明代以前的是實用印章)的發展積澱下來藝術審美形式,最初的實用印章是沒有邊款的,這是因為印章本身當時的作用僅僅是「物勒工名」,為了標記某個器物製造的有關情況,比如誰製造的,什麼時候製造的,於是需要刻一方印,蓋在器物上,或者是為了某種實用目的,比如授官、徵信的作用
  • 篆刻印章的邊款
    關注我們,讓每一個中國人都愛上寫字 篆刻興起於先秦,盛於漢,衰於晉,敗於唐、宋,復興於明,中興於清。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今天給大家帶來南京市博物館藏印中的名人印章。
  • 嘉德拍賣會上的當代名家篆刻作品
    現為上海博物館研究員、上海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西泠印社副秘書長兼印學理論研究室主任、中國書協篆刻委員會委員、中國篆刻藝術院研究員、上海中國書法院副院長、上海市書法家協會顧問。其作品曾多次受邀入選全國書法篆刻展,1988年起先後擔任上海首屆篆刻大賽及歷屆西泠印社國際書法篆刻展評委。
  • 篆刻46個小知識,你都知道嗎?
    之後,印章根據歷代人民的習慣有:「印章」、「印信」、「記」、「朱記」、「合同」、「關防」、「圖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種稱呼。 2、古代印章的起源 中國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鐘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銅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稱「金石」。璽印即包括在「金石」裡。
  • 書法篆刻藝術家薛平南翰墨舞霞天
    華夏經緯網6月1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薛平南晚號「霞翁」,近期在臺北中山畫廊舉辦《翰墨舞霞天》大展,滿壁連屏書法頗見恢弘氣象,滿櫃印石篆刻極盡博雅精美,古詩「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恰可形容其書印展品之豐美、藝事成就之輝煌。
  • 《書法美學》之四——書法的空間美、有力美
    書法的空間美書法的空間美指欣賞作品時所獲得的藝術空間感受。書法裡線條的枯溼濃淡,長短粗細、正斜俯仰以及結體、布局,給人以立體、深度、流動、虛靈之感,造成一種東方情調的空間之美。近人宗白華《中西畫法所表現的空間意識》中說:中國畫裡的空間構造,既不是憑光影的烘染襯託,也不是移寫雕像立體及建築裡的幾何透視,而是顯示一種類似音樂或舞蹈所引起的空間感型。確切地說就是一種書法的空間創造。又《中國藝術表現裡的虛和實》:由舞蹈動作伸延,展示出來的虛靈的空間,是構成中國繪畫書法戲劇,建築裡的空間感和空間表現的共同特徵,而造成中國藝術在世界上的特殊風格。
  • 書法鑑賞標尺:從字體結構的空間分割分析書法家的風格
    結字方法則是主觀的,受書寫主體的主觀意識支配,寫出來書法就有了不同的造型,這就有了不同風格問題。寫書法就是一個藝術創作過程。結體造型是章法布局的最基本元素,從結體到造型有個時間和空間的遞進,從客觀到主觀,注入了書寫者(作者、書法家)的主觀意識,是作者思想情感個審美意識的表達,從漢字的固有形式向藝術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