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一年裡,許多事情的變化都是戲劇性的。而剛剛落下帷幕的美國大選最亮眼的不僅是總統選舉中川普連任之路的終結,還有美國歷史上當選州參議員的首位跨性別人士——莎拉·麥克布萊德(Sarah McBride)。她無疑創造了美國的歷史。
(圖片摘自BBChttps://www.bbc.com/news/election-us-2020-54806677)
雖然莎拉當選的州是民主黨的傳統票倉,但她的當選作為一個政治符號在當前動蕩的美國政治圖景中具有相當強的模範效應和鼓舞社群的作用,尤其是在川普政府在10月份被媒體爆料將尋求在法律中只允許兩種性別存在的背景之下。除了莎拉以外,泰勒·斯默也新當選為佛蒙特州歷史上第一位跨性別州眾議員。
根據LGBTQ Victory Fund(一個致力於提高美國公開出櫃的LGBTQ政治人物數量的基金會),目前美國正在履行職責的跨性別州眾議員還是個位數,因此今年的選舉對於跨性別社群和性少數社群來說都是巨大的勝利。
放眼全球,2020年跨性別者在政治方面的可見度和代表性都有了長足的進步。2020年10月,德薩特(Petra De Sutter)成為比利時首位跨性別副總理。
巴西、厄瓜多、委內瑞拉、中國臺灣地區以及泰國的政壇也都在近幾年有了跨性別政治人物的面孔。Pinknews將這些登上政治舞臺的跨性別人士的勝利盛讚為新一波的彩虹浪潮(rainbow wave)。
(圖片來自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265106072)
可想而知的是,與跨性別政治家粉墨登場相隨的是不絕於耳的謾罵與攻擊,彩虹浪潮之下必是暗流洶湧。德薩特就被比利時國內的極右翼議員攻擊「徹底摧毀並取代西方文明的基石」。
在成為無數跨性別人士奮鬥的目標和典範的同時,這些跨性別政治家同時也承擔了社會上對跨性別群體的敵視並且成為了顯眼的攻擊目標。在莎拉等人的競選過程中面臨的威脅和各種形式的攻擊也並不少見。
在面對這些謾罵的時候,德薩特談到更希望人們對其的批評是對其政治觀點和工作方面的指教,而不是基於身份的攻擊:「我不想要被簡化為自己跨性別的過往,那只是我一部分的認同。我想要人們因為我的工作、我的政治行動談論我。我不認為你的性別、膚色、宗教或是性傾向應該這麼重要。」
筆者認為,每個人當然都不能簡單地被還原為幾個身份標籤或者標籤的綜合。並且在作為歐洲對LGBTQ+社群最友善的國家之一的比利時,身份標籤在政治生活似乎看起來並不重要,在德薩特當選的本國新聞媒體報導的標題中,跨性別身份也較少被強調。
這種有意識的低調被歐洲性別權益組織 ILGA-Europe 的總監 Katrin Hugendubel認為是比利時政治進步的一個有力象徵。這就好比房間裡的大象,雖然大家都能看到而且沒法不注意,但是大家默契地選擇了不去談論它。
媒體標題的刻意不談可以被理解為是先進國家性少數平權運動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成果,也可以被理解為是比刻意強調更加有力的傳播話語,但這絕不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所面臨的語境。
在筆者看來,跨性別政治家在競選活動以及政見發表時對跨性別身份的合理使用不能說與最終獲得競選勝利沒有關係,選民的投票行為多多少少也是因為(如果不是完全因為)看重或者支持其性別身份所代表的強烈政治符號與長期可以發揮的政治影響。
作為一個來自性少數群體的政治人物,在行使責任與權力不應當忘記也不應當忽略其身份標籤在政治中所能發揮的能量和應該作用的方向。
道德綁架和個人政治責任之間的界限確實是模糊而曖昧的,但是身處一個仍然對跨性別群體非常不友善的世界,因為公開的跨性別身份被認知和被選舉的政治人物不能不慎重考慮其身上肩負的歷史使命,因為身份標籤已經深刻地烙印在其政治生命中。
無論如何,這些跨性別人士走上政治舞臺無疑對性少數群體具有極大的感召力,鼓舞更多的跨性別者積極參與政治,追求平等與權利。
畢竟,在政治舞臺與媒體中活躍的跨性別政治家的身影便是在啟發一種可能性與想像力並且召喚更多的跨性別政治活躍度。
同時,跨性別政治人物對性少數議題的關注也更可能從國家制度層面推動變革,從跨性別和性少數群體的視角出發呼籲和塑造一個更加性別友善的社會。
不過,筆者也觀察到這些跨性別政治人物絕大多數都公開出櫃為跨性別女性,跨性別群體中其他性別認同的政治人物則很少或不可見。這一點似乎與跨性別社群的普遍情況相吻合,亟待更多學者與運動人士的關注和解讀。
當我們談論跨性別在政治方面的代表性和可見度的時候,應該指涉一個更加多元而豐富的跨性別社群和跨性別政治。同時,更多的跨性別政治參與和政治可見度並不能直接樂觀地與一個烏託邦式的政治社會想像劃上等號。
歐巴馬總統執政八年中推行的與種族身份有關的政策至今還被批評為浮於表面而沒有在政策制定和政治宣言中容納更多的階級、性別視角。後歐巴馬時代的美國社會更是深陷種族主義的撕裂與衝突,這不僅僅是川普政府四年以來的作為所導致的,起碼歐巴馬政府並沒有能夠顯著修補彌合種族裂痕。
因此,應當樂見越來越多的跨性別人士願意站出來參與政治、為性少數權利奔走、建設一個更加友善的社會環境和制度環境。但同時也應該認知這樣的現實,即無論在哪一個國家和地區,跨性別群體的平權之路仍然任重道遠,需要包括跨性別政治人物在內的更廣大的盟友與社群的積極參與與合作。
(加美財經)
#跨性別#、#參議員#、#副總理#
作者:柳橙
責編:小浣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