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這個「神經病」刷屏!他的作者卻是位抑鬱症患者

2021-03-05 秦皇島新聞網


最近被這個神經病刷屏了吧?

簡單的臺詞、粗狂的線條、直白的吐槽,最近各個行業版本的「我們是誰」六格漫畫,有沒有刷爆你的朋友圈?甲方、策劃、記者、明星、胖子、女人……各路戲精橫空出世,全民陷入了無法自拔的朋友圈吐槽自黑P圖大賽。

 

甲方!

媽媽!


爸爸!

單身狗!

策劃!

萬萬想不到的是,這個能讓你捧著手機在辦公室爆笑一整天的漫畫形象,竟然來自美國一位只能常年隱居臥室,被抑鬱症纏身的80後美女。她叫艾麗·布羅什,筆下的這個怪物,實際上是一條魚,名叫「跳跳魚小姐」。    

Allie Brosh

她最早在博客Hyperbole and a Half創作並發表了這個卡通形象,併集結出了一本書,就叫做:Hyperbole and a Half(hyperbole是一種修辭手法,即「誇張法」,and a half 表示「多出一半」,有人把它翻譯為《出格誇張法》)

 

這本書在豆瓣上評分8.8,算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了,網友好評如潮:「看過的最好笑的幽默書之一」、「笑屎我了」、「年度最好笑」……書裡的畫風是這樣的:

 

 

--我又熬過了一天

--明天還得繼續熬...

說得很扎心,有木有。

但可惜作者Allie Brosh是一個患有嚴重抑鬱症的病人,出完這個系列就歸隱了,目前還沒有復出的消息。喜劇人還真是不容易,把歡樂帶給群眾,把寂寞、苦悶留給了自己。 

這個有點神經質的小傢伙問世後,立刻引來的國外網友的喜愛,並且二次創作,在網絡上生成了很多搞笑的作品(也就是在國外火爆過了,現在傳到中國來了),我們來看幾幅國外網友原創的作品:

(女人版)

我們是誰?女人!

我們要什麼?不知道!

我們什麼時候要?現在!

(胖子版)

我們是誰?胖子!

我們要什麼?減肥!健身!

什麼時候開始?周一!

今天就是周一...下周一!

(醫生版)

我們是誰?醫生!

@…#&%  ~**&%¥@

復仇者聯盟版

據最早推送《我們是誰?甲方!》這篇文章的微信公號「socialmarketing」的編輯介紹,他們是8月13日左右,在微信後臺看到了讀者發的「我們是甲方」這張圖之後,以不同職業人的口吻進行加工和演繹,在8月15日進行推送。之後「我們是誰」系列才在中文網絡掀起全民吐槽的狂歡。

中國網友也紛紛趕來湊熱鬧,藉助這組漫畫,對所在職業痛快地吐槽了一番。

戶籍警版

研究生版

教師版

小編版

公關版

王者榮耀版

福利到!

送上空白版本給你們,盡情創作吧!

■來源:新聞晨報、都市快報、侃英語(ID: KanEnglish)、新浪微博

■編輯:孫婕

您點一個ZAN,小編的工資就漲五毛~

求贊求鼓勵!!

相關焦點

  • 抑鬱症:神經病≠精神病
    你被氣急的時候有沒有說過類似的話: 「你這樣的神經病怎麼還沒人給你捆到精神病院去?」
  • 抑鬱症患者:請不要再消費我們
    抑鬱症患者的確總是心情低落,但他和其他人一樣照樣會有其他情緒的出現,而不是一塊只會悲傷的木頭。恐懼,偶爾發自內心的開心,悲傷,猶豫,試探我們通通都有,且任何一種情緒可能都不比正常人少。02接下來說的是我的一個親身經歷,希望讓更多人引以為戒。
  • 如何陪伴抑鬱症患者
    看過《奇葩說》的朋友,不會不認識他。小小的年齡與身體背後,是一場大大的人生。徵得他的同意後,特將其文章發表在這裡。在這個渾濁的世界裡,但願你我都能收穫一句:「你說,我在聽。」——歪杏仁以下為陳詠開所寫《如何陪伴抑鬱症患者》原文:相信不僅僅是抑鬱症患者,每個人多少都經歷過一些糟糕的陪伴,聽過一些刺耳的安慰。區別只是,普通人情緒低落的狀態一生中也就那麼幾回,且他們中絕大多數人都有足夠的自愈能力去擺脫低落的狀態。
  • 抑鬱症患者的大腦到底在「想什麼?
    你知道面對同樣的表情,抑鬱症患者的大腦會作何反應嗎?」姚志劍反問。他曾經帶領課題組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給抑鬱症患者和健康人群觀看各式各樣的表情圖,裡面喜怒哀樂都有。然後利用功能核磁共振技術來捕捉當事人大腦的活動情況。具體來說,當我們的大腦有某個區域被激活、開始工作時,這個區域的血流往往會增加,而功能核磁共振恰好可以捕捉到這樣的變化。
  • 一名抑鬱症患者,寫給抑鬱症患者的6句話
    文/老K抑鬱症有多痛苦,只有親身經歷的人才知道,最近看到一個帖子是一位重度抑鬱症患者寫給其他病友的五句話,每句話都非常真誠,而且還很勵志。最好的答案就是,接受他!得高血壓冠心病,吃東西總是要先考一下,這些都是一輩子的病,為何這我們就能接受它,甚至可以允許它們和我們相伴一生,抑鬱症就不行呢?所以接受抑鬱才是走出抑鬱的正確態度。認識你自己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總是自稱一無所知。
  • 抑鬱症患者親筆漫畫:與抑鬱症鬥爭了20年,我終於康復了!
    這是獲得他自信和父親認可的唯一來源。但高中後,作者逐漸出現嚴重的失眠,並直接導致學習障礙,曾經的學霸變得連書本上的一個字都看不進去了。此時他已經罹患上抑鬱症了,但其自己和家人都沒有意識。直到高中畢業參加工作後,作者才開始直面自己的症狀。他曾經嘗試自殺,幸好未能成功;後來到醫院求診,被診斷為重度抑鬱症。
  • 《我戰勝了抑鬱症》——九個抑鬱症患者真實感人的自愈故事
    並非心理學專家,而是一位資深的抑鬱症患者,曾經4次自殺未遂,他的治癒是一場異常艱難的重生之旅,成功後,他寫出了這本《我戰勝了抑鬱症》,書中收錄了美國前眾議員甘迺迪、英國前首相布萊爾等9位國際知名的公眾人物走出抑鬱症的真實故事
  • 抑鬱症患者自殺後周圍人怎麼想?覺得都是矯情
    因為抑鬱症逝去的生命已經足夠多,然而迄今為止,它仍然沒有像其他身體疾病一樣被正視。甚至在不少人眼中,抑鬱症=作!  而在抑鬱症患者真的做出了過激行為甚至是丟掉性命後,他們又開始後悔莫及。    很多時候,抑鬱症患者好不容易鼓足勇氣說出來,得到的不是理解,而是他們異樣的眼光,覺得你太矯情、玻璃心、沒事找事。
  • 抑鬱症患者的一百個痛苦時刻
    這些瞬間被記錄了下來,收錄在攝影師張楠專為抑鬱症患者拍攝的一系列照片裡。 照片記錄了抑鬱症患者表現出的各種各樣情緒。張楠把作品起名為《皺起的霧》——他說,起這個名字,是因為情緒如霧氣一般,能感受到它,卻又抓不到。 拍攝的想法起源於2017年夏天。
  • 不要對抑鬱症患者說的6句話
    (作者:潘鳴,青島一鳴心理諮詢中心,心理諮詢專家,微信公眾號:YMXL525,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出自知識就是力量微信公眾號)抑鬱症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重要話題,面對人生重大變故或者某些刺激性事件後,有些人總是沉浸在消沉的情緒中,悲痛欲絕,甚至出現自殘或企圖自殺的行為。其實,這已經具備抑鬱症的明顯特徵了。
  • 抑鬱症患者「殺人事件」
    究竟是兩人結仇已久,還是抑鬱症殺人,我們都無從得知。 不過,抑鬱症患者的確具有一定攻擊行為。 抑鬱症患者的攻擊行為主要指的是對自我或者他人、他物身體上或者心理上,通過言語、行為或者情感等方式進行攻擊或者傷害,並造成非本人意願的具有很大傷害性的結果,一般分為兩種形式:指向內(自我)和指向外(他人,他事以及他物)。
  • 抑鬱症患者家屬:抑鬱症的人為什麼無法控制自己的痛苦?
    文/阿秋抑鬱症的人為什麼無法控制自己的痛苦?中度以上抑鬱症如何治療?在外人眼裡的理解抑鬱症就是一種心理疾病,那麼這種說法對嗎?按照專業且準確地說明它,那麼這個說法就不全對了,為什麼呢?我們一起來為大家詮釋一下抑鬱症到底是一個什麼疾病吧!
  • 抑鬱症患者背後的「燃燈人」
    站在樓頂時,他跟好友通了一個電話。他說他在觀景,眼前一片很美的景色。粉絲們議論紛紛的時候,媽媽毛愛珍焦急地想要對全世界解釋,我的孩子是病了,是不由自己決定地病了。一年後的同一天,中國首家關注精神健康和抑鬱症防治宣傳的基金會成立,創始人正是毛愛珍。
  • 心理學家:千萬不要對抑鬱症患者說這3句話,否則他會更緊閉心門
    人們覺得,一個真正的抑鬱症患者應該是那種看起來極度消沉、沒精打採、不修邊幅、丟了魂一樣的人。如果眼前的這個人,跟正常人沒有什麼區別,那麼就很難體現出所謂的「抑鬱」的病症出來,不被相信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 一名正在康復的患者:「我是如何走出抑鬱症的陰霾?」
    以下這個TED視頻演講者是一名正在康復的抑鬱症患者(Jake Tyler),他分享了自己從抑鬱症中走出來親身經歷和感受。 Jake Tyler病情最嚴重時達到了重度抑鬱的程度,他躺在床上,有強烈的自殺念頭。
  • 我曾是個抑鬱症患者
    太多人不了解抑鬱症,對抑鬱症有誤解,從而對周圍有抑鬱症的人採取了不正確的應對態度,即便是出於善意,但在某種程度上其實反而加重了對方的苦惱。1、抑鬱症的對面不是「快樂」,就像我並沒有不快樂。抑鬱症的對面是「活力」,是我的身體被病困住了,導致我的人生也如同被困住了,我體內的精力好似被榨乾了,導致我的人生也如同被抽空了。
  • 一位「陽光型」抑鬱症患者的自述:可以抱抱我嗎?
    就像是你不喜歡的一位老朋友突然地登門到訪的感覺,感覺熟悉又強烈,無奈你只能暫時接納,以後的事以後再說,因為每位抑鬱症患者不知道自己明天會不會還在。有時候我就在想,可能「抑鬱症」是位孤獨者的靈魂,「他」看到你情緒低落的時候想來陪伴你,給你安慰,但是「他」沒想到自己也是滿身負能量,反而適得其反。
  • 為什麼抑鬱症患者,不是矯情與懶惰呢?快來看看吧!
    有位網友評論說:「我想知道抑鬱為什麼不能說成是自己的懶惰,矯情什麼之類的,說自己是抑鬱不是在為自己的懶惰無能找藉口嗎?」,理智上我知道這就是個不算是帶著惡意的疑問,不過還是從我的角度解答一下你的疑問,我相信,這也是很多非抑鬱症患者的疑問。
  • 為什麼抑鬱症患者特別「懶」?
    很多人認為抑鬱症患者特別懶,實際上這個所謂的「懶」在專業角度上叫有心無力,也就是說這個患者實際上他是有意願去做出改變,但是他沒有這個力量去做。比如說父母覺得孩子患上抑鬱症以後,什麼也不願意去做,動也不願意動,所以覺得孩子特別懶,實際上作為患者本人自己也知道,比如說,自己可以通過運動改善焦慮症,他有這個想法,但是真的要去做的時候,因為症狀的存在,他很難去付之行動。 那麼如何區分是真的懶惰還是抑鬱呢?
  • 疫情之下,最「危險」的是抑鬱症患者!抑鬱症患者要做好兩點防護
    另一方面,我們也擔心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患者,祈禱他們能早日康復,回到家人身邊。但在醫護人員跟感染病毒的患者之外,「心理高危人群」也是我們在這次疫情期間要著重關注的群體,比如抑鬱症患者。抑鬱症的患病率逐年升高,據悉,在我國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鬱症的患者已接近4%。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他們有的被「限制」宅在家中,原本的生活計劃也被打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