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海證券報
原標題 告別跨界回歸初心 上市公司「浪子回頭」專注主業
近期,朗姿股份連連大漲,一度連續收穫6個漲停,令人豔羨不已。
股價大漲的背後,是朗姿股份的一則公告,公司擬出售韓國L&P公司剩餘8.12%股權,進一步聚焦主業。
若是在幾年前,這簡直難以置信。彼時,併購浪潮一浪高過一浪,跨界之風一陣緊過一陣,市場熱點在哪裡,資本觸角就伸向哪裡。
然而,只有當潮水退去的時候,才知道是誰在裸泳。細數過往案例,跨界併購成功者寥寥,失敗者卻各吞苦果:大額計提致業績巨虧、併購標的失去控制、甚至個別原本良性運轉的公司因草率併購而被逐步拖垮。
近年來,隨著監管力度的加大,上市公司跨界併購呈「退燒」之勢,單純追求股價上漲或題材概念的併購重組顯著降溫。尤其是2020年,在各方合力推動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不少上市公司紛紛選擇「瘦身健體」,剝離「副業」,聚焦主業,挖掘內部潛力,回歸初心本源。
「更要理性看待資本運作,堅持聚焦實業、做精主業,汲取盲目擴張、粗放發展、風險頻發的教訓,提高抵禦風險的能力,在複雜的競爭格局中佔據先機。」中國證監會副主席閻慶民12月15日表示。
跨界者,大多「一地雞毛」
昔日跨界併購的紅火仍歷歷在目:一些上市公司雄心萬丈,市場也隨之熱血沸騰。但跑步進場、爭相跨界之後,併購事項大多落得「一地雞毛」,相關上市公司、投資人也付出了慘痛代價。
今年11月9日,暴風集團從A股謝幕,0.28元的收盤價以及不到1億元的市值,成為暴風集團慘澹經營的註腳。
回望2015年公司上市時,暴風集團風光無限,在投資者狂熱追捧下,股價持續暴漲,市值一度超過400億元。
暴風集團也「意氣風發」,一場「畫餅」大戲出爐。公司提出全球DT大娛樂戰略,並通過跨界併購的方式持續擴張產業布局。
「跨界、連接和DT將是暴風未來10年的發展思路。」暴風集團的掌舵者馮鑫2016年毫不諱言。
如今來看,壓垮暴風集團的「最後一根稻草」,即是源於對MPS公司的海外併購。更深層次追溯,暴風集團的崩塌,或早在公司追求大生態、盲目跨界併購之初,便早已埋下。
跨界併購遭「反噬」的案例不在少數。
本月上旬,文化長城所發公告顯示,截至12 月4 日,公司及子公司合計43個銀行帳戶已被凍結,同時公司所面臨的逾期債務本金合計5.4億元,佔公司2019年度經審計淨資產的161.97%,經營態勢岌岌可危。
文化長城如今之現狀,也與公司早年的盲目併購密切相關。以陶瓷為主業的文化長城從2015年起開始布局教育行業,先後收購了聯汛教育、智遊臻龍、翡翠教育等多家職業教育機構,形成「陶瓷+教育」的雙主業發展模式。
然而,好景不長。經歷短暫「蜜月期」後,文化長城經營業績突然急轉直下,2019年6月下旬以來相繼披露對翡翠教育和聯汛教育兩家子公司失去控制,並計提了減值準備。
另一邊,兩家子公司則指責文化長城存在違規佔用子公司資金等諸多問題。雙方各執一詞,爭執不休。原本期待的雙贏變成了內耗,將文化長城一步步拖向「深淵」,難以自拔。
2013年至2016年,遊戲、影視、教育是上市公司跨界併購最為集中的行業,當初的盲目併購,卻讓不少上市公司付出了慘痛代價。
在市場人士看來,早年上市公司跨界併購的動因,要麼是眼紅熱門產業,要麼希冀運作轉型,但大多是帶著「賭一把」的不理性。跨界併購的背後,往往意味著公司要面對一個全新的行業領域,其中人才、技術、管理等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風險,「稍有不慎,餡餅就會變成陷阱」。
早年,某文化類上市公司也曾進軍彼時炙手可熱的遊戲產業,但經過多年整合運作,至今未見成效。
「這種輕資產(指遊戲)的產業很難確定價值,但又具有很大的不穩定性,未來經營好壞與否,或就掌握在少數幾個研發人員身上,還有外部市場環境和政策因素等,上市公司基本上無法有效掌控。之前併購只想拓展產業布局,感覺遊戲產業前景好。如今來看,併購還是要選擇與主業相關、能協同發展的標的,我們認得清,也看得懂。」上述公司的高管告訴記者。
回歸者,重拾發展初心
今年以來,以蔚來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股價連番上漲,不由得又令人聯想起曾經高調造車的賈躍亭。
從視頻網站到手機,從智能家居到新能源汽車,賈躍亭早年搶先布局的項目生態,近兩年均已變成市場的熱點風口。但從另一角度來看,即便有前瞻的眼光並選對了賽道,若是在錯誤的時機、運用錯誤的方式,最終仍會一敗塗地。
近年來,隨著監管部門加大力度遏制「忽悠式」「跟風式」和盲目跨界重組,引導資金脫虛向實,加之跨界併購「後遺症」的陸續顯現,上市公司群體也愈發認識到:看似美好的跨界併購,並非簡單的積木拼搭,稍有不慎便會「走火入魔」。
於是,在行將過去的2020年裡,可以看到有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實施「瘦身健體」,聚焦核心主業發展。
典型案例如維維股份,今年8月公司宣布出售所持枝江酒業71%股權,並直言此舉是「為進一步聚焦主業的總體戰略規劃安排」。
此前,以豆奶產品起家的維維股份在2000年上市後曾大舉開展多元化擴張,業務涉足乳業、房地產、白酒、生物製藥、茶業、礦產、糧油等多個領域,但多元化經營並未起到「1+1=2」的效果,反而暴露了各種問題。痛定思痛後,維維股份將主業聚焦於糧食和豆奶兩大領域,經營表現重回正軌。
與維維股份類似,皇氏集團早年也曾尋求多元化發展,涉足影視文化、信息服務等行業,現在則開始逐步「浪子回頭」。
今年5月,皇氏集團宣布增發募資近10億元投向乳業項目,這在外界看來,是公司布局文化產業失敗後重回主業的一個信號。
除了一些「迷途知返」的公司,也有越來越多曾嘗試多元化經營的上市公司,如今以實際行動表達做精做專主業的決心。
比如,TCL集團於今年2月更名為「TCL科技」,剝離智能終端和配套業務轉而聚焦科技產業發展,進而由多元化轉為專業化經營;東凌國際於今年4月發布年報的同時,宣布擬對穀物貿易等業務進行剝離,集中資源轉型為以鉀礦開採、鉀肥生產銷售為一體的經營發展模式,而為進一步表明精耕主業的決心,公司此後也更名為「亞鉀國際」。此外,延安必康、羅牛山等多家公司也明確表示,將剝離資產進而專注各自核心主業發展。
資本市場滄桑變遷,對於上市公司群體而言,通過跨界併購實現「錦上添花」固然美好,但經營運作冷暖自知,相較於追逐熱門行業、熱點題材謀求短期效益,厚植主業才能真正助推企業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