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非常好看的電影,
這部電影名叫——《小丑 Joker 》。
在心理學領域,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冰山理論」。人性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被外界看到的行為表現只有大約1/8,另外的7/8藏在水下。《小丑》就是一部完全將人性冰山隱藏在水下的部分給拍出來的當代傑作。
看完《小丑》電影,回想「joker」亞瑟在一開場面對心理師的治療說著,「是我想太多,還是這個世界變得太瘋狂?」這句話,是從一個社會底層邊緣人說出自己的生存感受?還是亞瑟精神疾病負面念頭造成的偏頗之言?《小丑》是改編自DC漫畫的超級反派「小丑」,但劇中的故事並非我們熟悉的《蝙蝠俠》裡那個一登場,我們就已知的大惡棍。
這個不一樣的「小丑」故事,是窮人亞瑟為何會變成反社會的惡人,再變成我們已知的高譚市無惡不作的「犯罪王子」。DC這次開了很大的空間給導演陶德菲利普斯去發揮,加上瓦昆菲尼克斯的精彩演出,使得《小丑》有著電影藝術與商業價值的呈現。
觀影《小丑》,無不被「小丑」亞瑟佛萊克所遭遇的處境而感到難過,這個角色幾乎承擔劇中所有惡果留下的苦痛。電影一開始帶出高譚市垃圾堆積的市容問題,社會經濟蕭條,貧富差距等面貌。亞瑟生活在底層,與母親(法蘭西絲康諾飾演)相依為伴。從小母親就暱稱他「快樂」,他也立志自己能為世界帶來歡樂,所以夢想自己成為一名帶來歡笑的脫口秀喜劇演員。
這樣一個看似溫和無害的人,怎會變成一個喪心病狂的殺人魔呢?他每天辛勤地出來討生活,手拿著商店的廣告牌,跳著小丑舞,結果有一天一群年輕人惡意搶走他的廣告牌,他死命地追,卻因小丑裝扮及大頭鞋無法跑快,之後又被這群年輕人暴打一頓,砸了他的廣告牌,然而街頭沒有人跳出來幫他。
回到公司,亞瑟被店家要求交回廣告牌,否則要被扣薪,同事藍道(格倫弗萊舍爾飾演)送他一把槍,希望他被欺負時能自保,看似關心他卻是設局害他。害他在兒童醫院掉槍,丟了這份小丑表演工作。
亞瑟一心渴望自己的表演受到重視,有天成名能讓母親過好日子,但他無法控制大笑的疾病,使他在努力表演時,無法將真正的情緒和表情完整表達,於是儘管想更多的梗,脫口秀的表演也無法得心應手。
他不時大笑的毛病還使他遭到排擠,亞瑟越來越相信自己的人生是場悲劇,甚至是被遺棄的。一日在地鐵上,三個上流社會的金融人士在車廂調戲一名女乘客,小丑原想替女乘客解危,但他大笑的怪病,激起這三名男子痛打他,出於自衛,他開槍射殺了一名男子,擔心被告發,又接連把其他兩名也殺害了。
首次殺人的亞瑟,害怕得不知所措,於是選擇躲到廁所。在陰暗的角落中,他慢慢沉靜下來,腦子裡也突然有了音樂,慢慢自在獨舞,他想自己應該就是要成為小丑,讓人生變成喜劇的狂念逐漸湧上。
回到家後,看了新聞才知那是湯瑪士韋恩(布雷特庫倫飾演)企業的員工,是母親一直寫信再找的大好人。亞瑟忍不住好奇偷看了母親信中的內容,原來自己是湯瑪士韋恩與母親的私生子。
韋恩是個億萬富翁,近期正打算競選高譚市市長,他痛批殺害自己企業員工的兇手。但沒想到城市有另一群人開始集結,甚至帶著小丑面具,支持那個被攝像頭捕捉的嫌疑犯。亞瑟內心受到了鼓舞,因為那個嫌疑犯就是他。
當他混進韋恩的上流慈善晚會,想親口得到韋恩的認親,沒想到韋恩說他母親是精神病患,有妄想症。而他也非母親所生,是被收養的小孩。
亞瑟不信,跑到精神病院搶了母親過往的病歷,看到了真相。亞瑟也知道自己無法控制大笑的原因是小時候被母親的同居人虐待,毆打到頭部受損的影響。
從這一刻起,亞瑟就不想再當亞瑟了。他已分不清自己的人生什麼時候是真實,什麼時候是幻覺,就像他一直以為自己正和鄰居的單親媽媽(薩琪畢茲飾演)熱戀一樣。他想當「joker」小丑,因為當小丑可以受到一群人的掌聲,也可以做他隨心所欲的事,進行對他不公的報復。於是他接連殺了自己的養母和同事藍道。
當亞瑟到電視臺上莫瑞(勞勃狄尼洛飾演)的節目,他已是真正的「小丑」了,心中再也沒有那個還帶著一絲善意的亞瑟,因為他的恨和精神的錯亂,使他合理化自己偏激的暴行,當他與莫瑞爭辯時,突然拔槍殺了莫瑞,那一幕很令人震驚。
導演陶德菲利普斯為「小丑」寫的起源故事是想告訴我們,人的惡不是天生而來,只是生活中的事物,讓他們放棄原本人性的信仰和價值。當亞瑟激動地告訴莫瑞,「在社會底層生活的人,被當成垃圾會有什麼結果?」這是一種長期積壓在心中,遭到歧視的憤怒指控。
我們或許會同情劇中亞瑟所遭遇的不平與被惡意地霸凌,但如果真有一個像亞瑟的人,在我們面前發笑,我們真能理解他笑聲背後,想表達的真正情緒和想法嗎?這是《小丑》電影帶給觀眾的省思。
總的來說,《小丑》這部電影,不管是傑昆的演技還是導演的拍攝手法,都是一流的。最後,為傑昆的演技瘋狂打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