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寫一寫我小時候不吃,現在很愛的苦瓜。
陳奕迅有首歌就叫《苦瓜》,寫這個歌詞時,多數時候下筆狠絕無情戳人痛的黃偉文也不知受了什麼刺激,竟然寫得像是前浪對後浪循循善誘的絮叨。
歌詞中說了苦瓜也叫半生瓜,頗有哲理意味
不過其中「真想不到當初我們也討厭吃苦瓜,今天竟吃得出那睿智愈來愈記掛」這句倒是很寫實,應該是許多人從小孩變大人的吃苦瓜歷程。我小妹夫英國人,幾乎是一堆老外中唯一愛吃苦瓜的。最初試時他說:「It tastes so bad, it must be good for you.」後來就真愛上吃它了。一個對食物有開放態度的人,對待其他事物包容性往往也會更好一些,有更開朗豁達的人生觀。我小妹夫就是這種人,來中國這些年,他試了許多可能連北方朋友都不願意試的食物。事實上他是很好,當然也很帥。
幾年前我還是短髮時和妹夫的合影,我們都是雙魚座
粵語人把苦瓜叫涼瓜,因為苦意頭不好,所以換個字。粵語人愛幹這種事,比如豬肝叫豬潤,因為「幹」不好,「潤」才好;有種魚本來叫拗頸,這兩個字在粵語裡是倔脾氣愛吵架的意思,那就改個名叫和順;老一輩最傳統的粵語人伯母不叫伯母,叫伯有,因為伯母讀起來就像是「百無」,那多不好,必須得「有」啊!所以空鋪讀起來像「兇鋪」,就得改叫吉鋪。
不過,把苦瓜改叫成涼瓜,這個「涼」字的講究,應該和中醫所闡述的苦瓜藥性有關:性味苦、寒,有除邪熱、清心明目之功效。
我倒是記得以前我媽帶她外孫子,那時這孩子腳上時不時會惹到一點無名腫毒,還破口,我媽就給他餵苦瓜,很見效,很快好。為此我專門去查了一下資料,才知道苦瓜中有一種叫奎寧精的物質,西醫認為它「含有生理活性蛋白,能提高免疫系統的功能,同時還利於人體皮膚新生和傷口癒合」。
莆田餐廳的冰鎮刺身苦瓜,我和閨蜜每去必點
以前一個家在偏遠農村的中學同學曾經和我說,他從小就知道有隔夜菜最好加點苦瓜汁,可以防止變餿,還不會混到苦瓜味,也是那次查資料才知道,因為這個特點,苦瓜另有一個美稱叫君子菜。
我做的客家釀苦瓜,下鍋前的樣子
不過對於吃貨來說,以上都不是最重點。苦瓜入口清冽,回甘悠長,炒雞蛋、炒牛肉豬肉、清炒、釀苦瓜、做涼拌、做刺身.怎麼做怎麼好吃,這才是重點。
我吃過最好吃的涼拌苦瓜,鹽醃過,口感很脆,和著炸芋絲一起吃
印象最深刻的苦瓜菜品,是在著名國樂藝術家方錦龍先生家宴上吃過的五味苦瓜,這位琵琶聖手喜歡謙虛地說自己不是什麼大師,而是家中做菜的「大師傅」。
放一段能把你看呆的視頻,這樣的演奏家之手做菜,你想像一下
方老師能演奏上百種樂器,在專業上總是有無窮新鮮創意,做起菜來也一樣。他這道五味苦瓜,酸甜苦辣鹹融為一體,苦味領銜,其他味道漸次展開,奇妙得很。蔡瀾先生嘗過這道菜後,寫了下面這篇文章《又一奇人》。
蔡瀾先生筆下的方老師
想起來已經快十年沒吃過方老師做的苦瓜咯,我得找時間再賴他做一次才行。
方老師做的五味苦瓜,這圖我存了十年,我容易嗎我
我自己偏愛用苦瓜煲湯,又簡單易做,又特別好吃。最近《風味人間》第二季第一集講甜味食物用苦瓜黃豆排骨湯作結,真聰明,中國吃貨肯定心領神會,尤其是喜歡陳奕迅那首歌的。
如荷菜譜
【苦瓜黃豆鮮鮑湯】
黃豆適量,先泡幾小時,冷水下鍋,同時放進一塊焯過水的瘦肉、一小塊拍裂的姜,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煲一小時,再放去了瓤切成大塊的苦瓜和去殼鮮鮑魚數隻,以及5、6枚帶皮蒜頭,再開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煲一小時,加鹽,成,鮮甜美味。
【要點提示】
1、 蒜頭一定要帶皮,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大人教的,反正潮汕人說這樣做就這樣做,肯定不會錯;建議用多瓣蒜頭,不用獨蒜。
2、 瘦肉可大可小,但煲湯一定得有,湯才會鮮甜,不用擔心煲柴了不好吃會浪費,可以把它撕成肉絲,第二天早上拿來煲肉絲皮蛋粥。
3、苦瓜用什麼品種的都行,無所謂。
4、不加鮑魚的話,把瘦肉換成排骨就行了,一樣是個好味道的湯。
上面我做的這個湯,用的是比雞蛋還小的野苦瓜,苦味比一般苦瓜更霸道,喝起來更帶勁,我朋友惠美送的。做完這個湯當晚,我倆聊了一會兒天,感嘆食物連結了我們的友誼近十年。我說仗義每多屠狗輩,酒肉如何不知己?我要專門為此寫一篇,她說好啊好啊!那麼下一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