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 王青博士 授權!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周末帶了三個孩子出去吃早餐,自助餐形式,管夠。除了已經來美國兩年多一點的六歲兒子Tommy以外,還有兩個小哥哥,一個十一歲,到美國一年半,一個九歲,到美國半年,兩人現在都在美國上小學。因為想知道一下這兩個小留學生的英語水平,我就在他們不知覺的情況把這餐飯給擺成了一個「鴻門宴」。
看到那麼多好吃的,幾個男孩子就快發瘋了,每人都忘了自己肚子有多大,上來就各人裝了一大盤。
這是Tommy的一盤。我要先問問看孩子都知道這裡面多少英文。因為我了解Tommy的水平,所以要求別人先說,他最後說。
兩個小哥哥表現一致,說了sausage(香腸),說了fried rice (炒飯),說了egg(雞蛋),還說了「不知道」。旁邊早已按捺不住的Tommy又增加了bacon (煙肉)和hash brown(薯餅),估計是受到前面回答的影響,他說了egg,再進一步問他,說出了scrambled egg(攪散了攤的雞蛋)。有個小小的不同,他說的是rice。
這些詞的語義範圍和中文的相應詞不完全重疊,靠翻譯是比較難解決問題的,要靠對具體事物的直接認識。中國人腦子裡的香腸是一節一節的,盤子裡的符合了兩個小哥哥腦子裡的概念。如果換成麥當勞早餐的豬柳蛋,那一塊「豬柳」的英文叫sausage估計他們就很難聯繫起來。(關於香腸的英文,我另有一段,以後獨立寫出來。)薯餅是美國早餐的特色,我很少見到中國人知道英語怎麼說。(我會用土豆直接做,而且用油很少,極受孩子們的歡迎,改天也把它寫出來。)那個白色的雞蛋,也是麥當勞豬柳蛋裡的,是用很淺的八、九十度的水蓋蓋兒悶出來的,叫pouched egg,不用油比較健康,一般中國人也不太不知道這個英文。我從沒給Tommy做過,雖然多次跟他說過這個詞,記不住也正常。還有那個飯不是抄出來的,是加料煮的。從英語的語感說,rice就夠了,他們一般不再做進一步的區分了。兩個小哥哥估計是從飯的樣子看把它歸為炒飯了,從中午翻譯過來的。
這裡出現了一個小插曲,大哥哥聽完Tommy說bacon以後,說「哦,培根」。也不知道這個詞怎麼進入現代漢語了,我小時候肯定沒有。但是這實際上是一個最好的表達,因為用煙肉、燻肉、鹹肉都有一點不準確,音譯最好。這時Tommy用中文問我:「爸爸,什麼是培根呀?」
我答不上來!語言學讀到博士,卻被六歲的孩子推進了死胡同。這本是同一事物中英文之間在對譯,大哥哥有中文的幫助,藉此學了這個英文詞。Tommy不懂這個中文,我怎麼辦,再譯回英文去?
這一盤的下面有ham(火腿),還是兩個小哥哥說不出,Tommy知道。西式火腿跟中國的火腿相去甚遠,孩子們不易產生聯想。而且,我無法判斷他們知不知道中國的火腿什麼樣子。盤子上方有一塊油炸的東西,不是早餐的內容,先不說了。
這一份呢,兩個小哥哥邊都不沾,無從談起,Tommy則是想都不用想,隨口說出cereal,在家經常吃。這個東西,中國生活裡沒有,沒法翻譯,我見到香港廣告譯作「甜麥圈」、「鹹麥圈」,那不是圈圈的又怎麼辦呢?裡面的牛奶大家都不在話下,美國哪裡都是牛奶,早就超出了早餐的範圍。
Tommy知道,waffle,大的哥哥聽到後問是不是華夫餅乾呀。又藉助了母語這個利器。
這裡面出現的東西,依次應該叫toast, bagel, pancake, 和muffin。小哥哥清一色叫bread(麵包),大哥哥有一個例外,把muffin叫成了cup-cake(杯裝蛋糕),Tommy一路說對,只是跟著說了一個cup-cake。
中國生活裡沒有這些,所以統稱為麵包,Tommy媽媽至今還這麼做。同樣,很多老外到了中國,也經常要求點「綠茶」,他們不會再去細分是龍井還是碧螺春了。至於cup-cake大概也說得過去,他們可能在學校吃過同學生日會派送的。
這是美國現在早餐的必備品,三個孩子很一致,叫juice。這麼叫,語感上來了。多數時候,美國叫juice就是orange juice(橙汁),叫cider就是apple cider (蘋果汁),不再說全了。他們在學校吃午餐,一定有橙汁,所以終於給我來了個很到位的。
好了,摸底完畢。兩個小留學生對於美國的早餐完全沒有接觸過,早餐習俗、文化、詞彙一無所知。Tommy是基本建立起完整的詞彙庫了,他的強勢語言正在明顯地向英語轉換。
不過「鴻門宴」還沒有結束,還有一樣很典型的早餐食物,omelet。
這個又是中文沒有的詞彙,查一下字典看裡面解釋的那個費勁,香港譯法「奄列」實為最好。我比較主張音譯,象日韓語言自身有音譯借詞的機制,實際上幫助推動了整個文化走向世界。
蛋餅要自己去點,跟做的師傅說要往裡面放什麼。我鼓勵三個孩子過去各點一份。在排隊的過程中,大哥哥藉故走開了。兩個小的完成了任務,不過Tommy以前做過幾次了,對他實際上沒有什麼挑戰性,倒是那個小哥哥興奮不已,很有成就感。大哥哥呢,給我們做了另外一個示範,就是學外語年齡大了會有的一些困難。這件事就很典型,他有心理顧慮了,這會在局部影響到他的進步。
回家以後,我讓他們把今天吃到什麼用英文寫下來,不會的可以寫個中文、寫個首字母、畫個圖案,然後去查。剛才因為輪不到說話都要急死了的Tommy這下困難了,除了egg、rice等幾個詞以外,畫的都是符號。大哥哥就顯山露水了,對於早上接觸的食物,他基本上藉助中文完成了記憶,加上他已經開始具備的邏輯思維能力和一定的學習方法,很快就搞出一個有點模樣的清單。象這樣的經歷再有一、二次,他就可以完全掌握了。大齡語言學習者的優勢在這個層面上體現出來了。
據說早餐是一個人換了新環境以後最不容易改變的習慣,所以賓館都比較注意提供好的早餐服務讓客人能有賓至如歸的感覺。早餐的內容以及詞彙涉及的文化成分比較大,不在目的語環境生活還真不容易學會。兩個小留學生要來美國,肯定也不是一天兩天的計劃了,在國內一定沒少學英文。
可是早餐這一塊看來是沒在腦子裡留下一點東西。過來以後,因為不在學校吃早餐,這一塊的接觸依然是空白。還是回到我的一句老話,在國內的環境學英語,期望值不必太高,學不了那麼地道的。就早餐這個極具生活和文化背景的主題來說,大不了就象我的當年那樣,上演一場「豔驚四座」的點菜「大片」就是了(第一次在美國點早餐我上演大片)。船到橋頭自然直,經歷一次兩次就過來了。
作者:王青博士,美國UCLA應用語言學博士,少兒英語專著《別說你懂英語啟蒙》作者。
來源: 王青博士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10886885)
王青博士語言文化工作室微信公眾號:Dr-WangQing
品牌展示
商務洽談|Amy:510-303-8569amy@taola.com
公司旗下海外(北美15City)微信平臺
舊金山灣區華人資訊
洛杉磯華人資訊
大紐約華人資訊
華盛頓華人資訊
波士頓華人資訊
西雅圖華人資訊
芝加哥華人資訊
新澤西華人資訊
休斯頓華人資訊
達拉斯華人資訊
費城華人資訊
聖地牙哥華人資訊
拉斯維加斯華人資訊
多倫多華人資訊
溫哥華華人資訊
舊金山灣區房地產
美國移民
taola-com
taola-La
taola-NewYork
taola-DC
taola-Boston
taola-Seattle
taola-Chicago
taola-NewJersey
taola-Houston
taola-Dallas
taola-philly
taola-SanDiego
taola-LasVegas
taola-Toronto
taola-Vancouver
taola-House
taola-yimin
關注方法1.平臺回復相應城市名.
關注方法2.長按微信號-拷貝-添加朋友
洛杉磯華人資訊
美國雙語編輯團隊 專業原創精心篩選
洛杉磯華人的生活/法律/房產/教育/旅遊以及其他與在美華人相關的資訊信息
投稿請發:info@taol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