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陽殺故事是一種融匯了武術、戲曲、音樂、舞蹈等民間藝術元素的大型民俗娛樂活動,表演形式主要是模擬戰場所殺的武打場面,故而稱為「殺故事」。
「當陽殺故事」的表演程序及主要內容如下:
操練。自決定玩故事之日起,各家各戶便派出3人參加活動,1人擔任角色,1人負責打燈,1人負責雜務,無人的要請人替代。在正式演出的前三天開始操練,主要是練習各種兵器的使用方法、對打、混打技術,要求熟練,配合默契,近似武術訓練。
扎故事。即畫妝、安排角色。演出當天下午,演員和勤雜工都要到場,兵器、人馬備齊,開始畫妝,然後由「軍師」擇故事(安排主要角色)。「軍師」一般由本村有學問的人擔任,安排程序,分配兵器,按照故事情節,還要將幾樣「法寶」交給元帥或大將。這些活動都是關上大門進行的,為的是給觀眾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切安排妥當,所有演員、樂手、勤雜人員都在「出馬」的一家用餐,晚飯後開始正式演出。
請神。元帥帶領人馬到主家神龕前請神,元帥雙手抱拳大聲說:「天地老谷,各路神靈保佑我們這回故事玩得順遂,不出差錯,我給您下禮了!」單膝下跪行禮,然後大將、兵士分別到神前抱拳行禮。接著是獅子、老虎、麒麟進門,面朝神龕跪拜三下,然後出門,將大門關上。整個演出過程都不準開門,有「故事不見家神」之說。
遊燈。請神過後,全體人馬在門口稻場集合,點燃火把燈具,由軍師或元帥指揮,開始遊燈。遊燈先由軍師根據活動人數多少擇一條線路,在村裡主要道路上遊行一圈。不可原路返回,謂「不走回頭路」。遊燈時頭燈在前,依次是大旗、皇帝、元帥、大將、兵士、獅子、老虎、麒麟、小旗、樂隊、骨牌燈、火把夾在隊伍中,最後是尾燈。
祭神。遊燈回到出馬地點,大門口己搭起點將臺:兩條高板凳上擱門板,臺上放一張八仙桌,桌上放兩盞燈,兩個香碗,碗內各插令旗一面,中間放一茶盤,盤內放三杯酒和香紙,皇帝坐檯左,軍師坐檯右。元帥走上將臺點燃香紙,跪拜,將三杯酒灑在地上,然後走向臺前,此時四下靜寂無聲,元帥高喊:「擂鼓三通!」立時,鼓樂齊鳴,鞭炮陣陣,煙火四濺,大鼓由慢到快擂過三通。元帥手執令旗揮舞三下,全場又歸肅靜。
點將。由元帥登臺點將,所點之將有:運糧官、先行官、長槍手、短槍手、瓜錘鉞斧手、步弓手、馬弓手、刀劍手……每點一名,持有該兵器的演員即高聲應答:「有!」點將後,元帥宣布違犯軍規的條款:馬不備鞍、人不及甲、刀不出鞘、貪生怕死、馬踏青苗、姦淫人妻、霸佔民房、私通敵軍、不聽號令、左顧右盼等,每念一款,眾人便說:「斬!」有時興起,將生活中的一些鄉規民約、道德規範也列入其中,如不孝父母、行橫打架、偷雞摸狗、見死不救、損人利己等,也當「斬」不放。軍規宣布完畢,元帥走到臺前,高聲喊道:「放炮起馬,開兵前進!」此時鼓樂齊鳴,眾人吶喊,演員繞場一周,勤雜人員拆點將臺,只剩兩條板凳,由皇帝和軍師各坐一條。元帥領眾人拜皇帝、軍師。皇帝點頭示意,軍師站起,作算卦狀,然後向不同方位指幾下,意為布好陣式,眾人可以開戰了。
跑旗。這是兩軍對陣的標誌,大旗在前,旗杆上的小銅鈴譁譁著響,6面小旗在後。此時所有角色分成三部分:元帥、軍師、皇帝在中間,將士左右各一半,7個旗手舉旗在三撥人之間穿行,首先跑外圈,反轉正轉各一次,再跑太極圖形,正轉反轉各一次,稱之為「挖月」,再圍三撥人馬穿行,反正各一次,稱之為「穿八字」,「穿八字」過後,旗手持旗站到主家大門兩邊,面向觀眾,大旗在左,小旗在右。
對陣。跑旗後,元帥便指揮兩撥人馬開始對陣。接事先安排的順序,各類兵器依次上場,動作如戲曲中的武打。基本槍法有:「走馬換槍」(將兵器拋向空中互換)、「方天畫戟」(一種兵器的打法)、「雪花開頂」(兵器在頭頂翻飛)、「枯樹盤根」(用兵器掃對方腿部)、「大刀二門」、「大刀四門」(大刀、小刀在演出場地四方對打)、「拖刀出陣」、「黃龍搖尾」、「胯對胯」、「美人梳頭」(女將兵器在頭上舞動)、「面花」、「對花」、「背花」(兵器在前面、左右兩邊和背後舞動,阻擋對手)等。對陣有單人耍槍,2人對打,4人對打,兩陣混打。對陣時,鼓、鑼都停下來,只有在一種槍法結束或一對打結束後,眾人喝彩,鑼鼓才能響。當正派角色取出「法寶」(如小球、小環、小寶塔之類)向敵方拋去,敵方便「拖刀出場」,或翻滾出場,表示被打敗了。對陣結束,元帥將令旗向上一指,眾人便把刀槍上舉,齊呼「嗚呼——」歡呼「勝利」。
當陽殺故事是人民群眾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出來的精神文化成果,反映了人民群眾的道德、情感、民俗心理、審美情趣、是非觀念,是芳動人民思想智慧的結晶和民族民間文化凝聚力的表現。因此受到人民群眾的喜受,並能世代流傳,保護這一民間文化成果,十分必要。
2009年5月27日,當陽殺故事併入當陽關陵廟會,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12月13日,尚經珍被湖北省文化廳命名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頂目代表性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