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關羽的陵墓,全國現存三處:一是關羽故裡山西解州的衣冠冢,當地人稱之為關廟;二是當年曹操在河南洛陽厚葬關羽首級的地方(曹操當年厚葬關羽,既是對關羽忠義的敬重,也是想推卸孫權殺害關羽的責任),現稱為關林;三是當陽關陵廟,唯此處是按皇帝陵寢定製,有乾隆親賜「威震華夏」的匾額(乾隆賜匾額於當陽關陵的原因,可能與關羽遇害地有關-----因為他是在當陽關陵附近的遠安遇害,而且身軀埋葬於此)。
當陽關陵,位於當陽市西郊,距離當年趙子龍大戰長坂坡的貓子山約五公裡左右,是埋葬關羽身軀的地方,佔地面積約98畝。
關羽,後人也尊稱他為關公,字雲長,生於公元一六O年,卒於公元二一九年,是現在的山西省運城市常平鄉常平村人。相傳他自幼喜讀《左氏春秋》等儒家經典,深明大義,嫉惡如仇,年輕氣盛的他因打抱不平而殺死了鄉裡惡霸,只好遠走他鄉避禍於江湖,後遇劉備、張飛之後,便與二人結義,發誓輔佐劉備匡扶漢室。從此跟隨劉備徵戰沙場,滅掉了董卓,打敗過袁紹和呂布,擊退過曹操大軍,為劉備屢建戰功,實現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政權割據之勢,後因大意失荊州而敗走麥城,悲壯離世。
有關他大意失荊州的傳說:據百度文庫記載,赤壁之戰後,荊州七個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劉備入蜀(四川),留關羽鎮守佔據的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其中南郡是劉備向東吳借的。劉備得到蜀川後,將長沙、桂陽兩郡還給了孫權(相當於還了南郡),諸葛亮在隨劉備入蜀之時,特意叮囑關羽守住荊州,不要盲動,只是關羽有些剛愎自用,過於輕敵,出兵攻打曹操佔據的襄樊,孫權乘關羽攻打襄樊之機,派呂蒙乘虛偷襲荊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導致荊州三郡失陷。關羽得知荊州失守,便從襄樊退兵欲奪回荊州,豈料撤退途中遭遇曹操與孫權結盟共同夾擊之,關羽兵馬損失慘重,只好退到麥城休整等待援軍。這就是關羽大意失荊州的由來。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大意失荊州後,敗走麥城(位於現在的當陽市兩河鄉境內),孫權部將呂蒙設計將關羽從麥城引至於臨沮夾石(今遠安縣回馬坡)生擒關羽及其長子,本想將其勸降為己所用,但關羽寧死不從二主,於是孫權將其父子斬首沮河畔,並將其首級送於洛陽的曹操,並以諸侯禮葬其屍骸於當陽(孫權此舉是希望嫁禍於曹操,曹操收到關羽首級識破孫權詭計之後也厚葬了關羽頭顱)。
宋代以前,關羽的墓地只是一座林木掩隱的土丘,公元1188年,襄陽太守王銖出於對關羽忠義赤膽的敬仰,對關羽墓培土加封,並「始建祭亭,環以垣牆,樹以松柏」;公元1275年,玉泉寺主持僧慧珍,派僧人到關羽墓地,修葺山門,看管陵墓;公元1467年,當陽知縣黃恕上書朝庭,請為關羽墓地建廟,得憲宗恩準,才大興土木,形成廟院,建築群體落成於明嘉靖十五年,佔地達98畝。
後來歷代君王出於封建統治的考慮,為了推崇關羽的忠義赤誠之品德,也對關羽的陵墓給予禮遇厚待,加上民間商人也敬仰關羽的誠信義膽,將關羽的信義視為生財之道,慢慢神話了關羽是「武財神」的人格形象(信仰),而且這種信仰流傳至今,使得不少商人在自家或職場設香壇祈求關公護佑。
至於盜墓者為何沒有選擇關公的陵墓下手?或許與關公是「財神」的信仰有關,因為在信徒心裡,財神是法力無邊的尊神,豈敢冒犯?所以不敢去盜挖關公的陵墓。
愛旅遊explore的個人觀點,歡迎在評論區留言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