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14 華光出佛
(《聖教集》90頁)
眾寶蓮華,周滿世界。一一寶華,百千億葉。其華光明,無量種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黃朱紫,光色赫然,煒燁煥爛,明曜日月。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法。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
這段經文是在《無量壽經》講到極樂世界依報莊嚴的時候,也就是極樂世界成就了,依報環境是怎樣的,其中就有這一段。
這一段用四個字概括,就是「華光出佛」。「華」就是蓮花。古代「花、華」不分,是通用的。「光」就是極樂世界眾寶蓮花放出的光。
「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蓮花出光,光中出佛。「普為十方說微妙法」,佛說法度眾生,安立眾生於佛正道。簡略來說,就是講這件事。
這段經文特別美,我們讀的時候就感覺特別有畫面感,也很難想像。
「眾寶蓮華,周滿世界。一一寶華,百千億葉」,極樂世界到處都是蓮花,這些蓮花有百千億葉。這個「葉」不是指蓮花綠色的葉子,而是「蓮花瓣」的意思。也就是說,蓮花的花瓣太多了,有百千億葉。普通的蓮花,有幾十片花瓣就算很多了,但極樂世界的蓮花有百千億葉,有那麼多的花瓣。
其實,這個蓮花本身特別大,大到什麼程度呢?我們地球落到蓮花上,可能就像蓮花上的一滴露水一樣。地球這麼大,只是一滴露水,我們可以想像這個蓮花有多大,用天文學的概念來說,可能銀河系也就蓮花那麼大。因為蓮花本身的體量非常大,所以有這麼多花瓣也就不足為奇了。
「其華光明,無量種色」,蓮花放出的光明有顏色,就像霓虹燈,紅的、綠的、白的、黃的,什麼顏色都有。極樂世界的蓮花也是如此。
「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黃朱紫,光色赫然」,讀起來特別有韻律感。後面是一種省略,翻譯得非常巧妙。
「煒燁煥爛」,看注釋,就是「光彩美盛燦爛」,也就是一派燦爛的景象。這個光非常亮,但是不刺眼。在我們這個世界,如果光特別亮,一定會刺眼。但是,極樂世界的光燦爛無比,又絲毫不會傷害我們的眼睛,看起來特別舒適,舒服。
這麼多各種顏色、放出各種光明的蓮花周滿世界,很熱鬧,同時也很壯觀,很豐富、繁複,不單調。很多人覺得佛國世界一定是單調的,因為佛只是坐在那裡,什麼也不做,什麼也不說,很單調。其實不單調,極樂世界非常豐富。
這個光明有多光亮?「明曜日月」。在我們這個世界,太陽和月亮是最亮的,但極樂世界的蓮花比我們這個世界的太陽和月亮還要燦爛光輝。
「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每朵蓮花放出的光有「三十六百千億」這麼多。
「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每朵蓮花放出一道一道的光,每一道光裡又有三十六百千億佛。花放光,光出佛。花放的光是三十六百千億,每一道光出的佛又是三十六百千億,三十六百千億乘以三十六百千億,就是佛的總數。我們很難想像,如果讓一個畫家來畫,估計頭都炸了,「這怎麼畫啊!」
「身色紫金」,每一尊佛身色紫金,因為佛都是紫磨真金色身。
「相好殊特」,「殊」是特殊,「特」是特別。
「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佛是花放的光中所出的,佛本身又放出三十六百千億光明,這就更複雜了。
所以,經上說極樂世界的種種景象,用四個字概括就是「窮微極妙」,「窮」和「極」都是「到達極點」的意思,非常微妙。
「普為十方說微妙法」,不要以為這些佛就像我們擺的佛像,做得特別莊嚴,往蓮花上一放,不是的,極樂世界每一尊「身色紫金,相好殊特」的佛都是真佛。什麼叫「真佛」?就是像釋迦牟尼佛那樣的佛,跟他對話,有問有答,向他請法,他給你解釋,向他頂禮就獲得福德,是真佛。
「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每一尊佛都在蓮花放出的光裡「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
去年,北京電影學院的韓笑老師在這裡作過講座,講《山海經》。他說他們有一個項目,現在3D、4D技術特別成熟,一般是戴上一副眼鏡,裡面有各種場景。他也拿了一副眼鏡過來,我開始都不會用,總看前面的東西,我說「這有什麼好看的?」他說「法師,你往上看」。我把頭一揚,前面果真有一尊巨大無比的佛。
但是,他們這個項目不是用眼鏡看。比如,在一個空間裡,這個空間長多少米、寬多少米、高多少米,是一個封閉的空間,然後在這個空間裡打上各種光,來模擬極樂世界的場景,有七寶池、八功德水,黃金為地,還有各種鳥,用光影來表現。但我覺得,像「華光出佛」這一幕很難表現,怎麼表達?可能需要技術再成熟一些。
「眾寶蓮華,周滿世界」,這八個字說明極樂世界是蓮花的世界。過去古大德有一本書,叫《蓮花世界詩》,裡面是各種淨土的詩,歌頌、讚嘆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的功德。所以,極樂世界最多的就是蓮花。
我們這個世界的蓮花,長蓮子,結蓮藕,可以做菜吃,還可以作裝飾。而極樂世界的蓮花用處可大了,就是成佛的機器,進去的是凡夫,出來的就是佛。我們世間的機器,進去的是一堆材料,出來的是一個成品,但總有一定的次品率。極樂世界不會這樣,沒有次品,只要進入蓮花,個個必定成佛。所以,蓮花是造佛的胚具。
同時,蓮花也是飛行器,將來我們都要乘著蓮花牌飛行器穿越十萬億國土,來個星際穿越。那時候坐飛機、坐火箭都不行,必須坐蓮花。所以,蓮花也是一個飛行器。
我們今天在這裡念佛,甚至起一個念頭,「我要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念頭一起,極樂世界的八功德水裡就長出一朵新的蓮花,蓮花就是這麼來的,就等於我們進了蓮花,進了造佛的機器,將來這一期生命結束,出來的就是佛。
其實,即使在世間,蓮花這種植物也很神奇,結的蓮子能吃,蓮藕也能吃,還長得那麼好看。所以,宋朝周敦頤的《愛蓮說》裡就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所以,蓮花這種植物一定大有來頭,絕對不像其他的花,它給人一種特別聖潔、特別脫俗、不一般的感覺,其他的花很難給人這種感覺。
而且,確實只有蓮花是出淤泥而不染。它長在淤泥裡,但是長出來之後,它潔淨到水掉到上面就流下來,特別乾淨。像我們娑婆世界,就是淤泥之所在,又臭又髒,喘不過氣,但是我們念佛,就能超出六道。
淤泥代表六道;水代表二乘,也包括菩薩。出淤泥就等於出了六道。但是,出了淤泥還在水中,水代表聖人的境界,比淤泥好多了,水是乾淨透明的,但是蓮花還不罷休,還要再往上,最終一朵聖潔的蓮花就開到空中,這就代表成佛的境界。
在我們世間,能形容一個念佛人不但超出普通二乘聖人和大乘聖人的境界,而且最後能成佛,到達真空妙有的境界,絕對沒有其他植物了。所以,說不定蓮花真是佛菩薩變現到我們娑婆世界的一種植物。
而且,蓮花的「蓮」字也很特別,「蓮者,連也」,這兩個字的讀音相近,不是偶然的。「連」就是「連接」的意思。蓮花連接著娑婆和極樂,因為它就是蓮花牌飛行器,能帶我們穿越十萬億國土;還有一種連接,就是連接著凡夫和佛,進去的是凡夫,出來的是佛,多麼不可思議啊!
眾生在娑婆世界念佛的時候,雖然處於煩惱中,但是已經得涅槃分。就像蓮花,還在淤泥裡,還是個種子,但是將來必定要出水,最後必定要開出一朵聖潔的蓮花。
所以,蓮花這種植物非常不可思議,有一部經就叫《妙法蓮華經》,可見蓮花跟佛教的關係特別密切。而且,世間人也喜歡蓮花,很多人起名就非常喜歡用「蓮」字。
儘管娑婆世界的蓮花我們看起來已經很好了,但是如果跟極樂世界的蓮花相比,就顯得太粗糙、太土了,土得掉渣。極樂世界的蓮花是升級版、精微版的蓮花,論體量,論精妙程度,論功能,論材料,論視聽效果,都不是娑婆世界的蓮花能比的。
極樂世界的蓮花不僅可以觀賞,還能放出種種美妙的音樂。現在也有人把念佛機做成蓮花狀,可以念佛或者講法。而極樂世界的蓮花是純天然的,那些蓮花都能做念佛機、播經機用。而且,我們想聽什麼,它都知道我們的心意。在娑婆世界,這叫「人工智慧」,極樂世界是「佛工智能」,我們想聽什麼音樂,蓮花就放什麼樣的音樂。
也可以說,蓮花就是念佛人成佛的胚胎,因為我們就是從蓮花裡出生的,所謂蓮花化生。哪吒就是從蓮花裡出生的,將來我們每個人都會像哪吒一樣,從蓮花裡出生,蓮花就代表聖潔、乾淨。
「其華光明,無量種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黃朱紫,光色赫然,煒燁煥爛,明曜日月」,這是蓮花的光明和顏色,就是光和色。
極樂世界為什麼有各種顏色的蓮花?都是大白蓮花不好嗎?極樂世界的蓮花有無量種色,我們不要以為只有七種顏色——赤、橙、黃、綠、青、藍、紫。學美術的人就知道,一種顏色又分很多種。比如青色,有深青、淺青;黃色,有亮黃、深黃、淺黃。這樣一看,就有無量種色。
為什麼有這麼多顏色呢?要解釋這個問題,就要知道蓮花的由來。蓮花是怎麼來的?所謂「此界一人稱佛名,西方便有一蓮生」。蓮花的來由,是因為娑婆世界或他方世界的眾生念佛,願生心一起,就有蓮花出現,蓮花就是我們自己。包括我們每天在做什麼,經歷什麼,遭遇什麼,經上說,在屬於我們的這朵蓮花上都有所映現。而且,每一朵蓮花上都標有法名。
為什麼這麼多顏色呢?諸根性慾不同。因為每個人的根機、欲樂、喜好都截然不同,所以顏色是一種象徵、一種代表,代表每個人根機不等,有一類根機放出白光,有一類根機放出青光,有一類根機放出黃光。總之,根機不等,放出的光色就不同。極樂世界的蓮花之所以有無量種色,就是因為十方世界的眾生有無量種根機。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也莊嚴了極樂世界。因為我們以種種不同的根機在念佛,所以就在極樂世界放出不同的光明。我們總說「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這下真的莊嚴了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
「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黃朱紫,光色赫然」,為什麼青色放出青光、白色放出白光?青色怎麼不放白光?白色怎麼不放青光?古代就有人問這樣的問題,祖師也老老實實地回答了。所以,這個問題不是空穴來風、胡亂問的。
答案就是:你是什麼樣的根機,就以自己的根機來念佛。你是青色的蓮花,就以你的根機來念南無阿彌陀佛,自然放出本身的青光就好了,這叫「青色青光」;你是白色的根機,就念佛放出自己的白光就好了。
青色不放白光,意思就是,你是青色的根機,不要總想改變自己的根機,「佛新的根機多好,清華大學畢業,也不用工作,天天在書屋無私奉獻,我也要變成那樣,我也把工作辭掉,我也天天去書屋」,這樣就不行,青色非要放出白光,就不符合自己的根機。適合出家的,就出家念佛;適合在家的,就在家念佛,不用強力改變自己的根機。所以,讀到這一段,不要只覺得讀起來真爽,卻不知道是什麼意思,要想到這是給我們安心的。
就像古代的一個法師問另一個法師,「眾生如何得度?」這個法師沒有正面回答他的問題,只說了一句話,「鶴腳長,鴨腳短,眾生就能得度」。鶴的腳又長又細,鴨子的腳很短,走起路來搖搖晃晃,就這樣得度。你天生是鶴,腳長,就以鶴的身份來念佛;你天生是鴨子,腳短,就以鴨子的身份來念佛。鶴不必變成鴨子,鴨子也不必非要變成鶴,就這樣得度。對方一聽就明白了,原來念佛人不必改變自己的根機,就這樣得度。
佛教有兩種法門,一種叫聖道法門,一種叫淨土法門。淨土法門之外的都是聖道法門。為什麼叫「聖道法門」?因為是聖人所行之道,所以叫「聖道」。你是凡夫,不是聖人,必須變成聖人,才能上這條道,所以叫「聖道」。當你還是滿身習氣的凡夫,你修聖道門,說實在的,大部分時間都處在調試階段,要調到聖道這一步,那才算兩萬五千裡的第一步,剛上道。在這之前都是調整,調整是為了讓聖道之法適應自己的根機。現代人的根機很差,以為自己行了,其實還沒上道。
在「二河白道喻」裡,行者走在白道上,左邊是火河,右邊是水河,阿彌陀佛說了一句話,「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汝一心正念直來」,意思是「你直接過來就好,不用改頭換面,不用換一種面目,描描眉,塗點粉,弄弄嘴唇,讓自己好看一點,不用。你無始劫流浪,都是蓬頭垢面的,就以這樣的蓬頭垢面來見我就好了。到了極樂世界,往八功德水裡一跳,出來之後光鮮無比,那就好了,不用在娑婆世界洗啊弄啊」。所以,下次我們再讀這段經文的時候,就要讀出安心來。
其實,這一段跟《阿彌陀經》裡的一段經文是一樣的,就是「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句式一樣,道理也一樣。
「光色赫然,煒燁煥爛」,說明光非常亮。當然,這不是念佛人自己放出的光,而是所念的佛號。因為阿彌陀佛是無量光,所以能不「光色赫然,煒燁煥爛」嗎?
「明曜日月」,阿彌陀佛的十二光,其中一光就叫「超日月光」。
「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這是花出光、光出佛。也可以反過來說——光就花,佛就光,「就」是「靠近」的意思。光靠近蓮花,蓮花就是念佛行者。所以,三十六百千億光圍繞著這朵蓮花,光中有佛,這些佛也圍繞著這朵蓮花,也就是念佛者。從這個角度來說,念佛者被諸佛之所護念。
我們讀《小經》就知道,《小經》又叫《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念佛人是被十方一切諸佛所護念的,說「三十六百千億乘以三十六百千億」都是少的,其實是所有諸佛都來護念念佛人,護念這朵小蓮花,可見這朵蓮花很金貴。所以,我們每個念佛人都值得驕傲、自豪,因為我們是十方法界的中心,也是宇宙的中心,一切諸佛都圍繞著我們。
光和佛護念我們,是要保證我們不退的,所謂「現生不退」,保證我們在求取無上正等正覺的路上永遠不退。為什麼龍樹菩薩說念佛人「易行疾至阿惟越致」?「阿惟越致」就是不退轉。用這種方式最容易達到不退轉,因為有十方諸佛護念。
而且,每一尊佛都是真佛,不是佛像,也不是雕塑,是真真正正的佛。每一尊佛都是「身色紫金,相好殊特」。
說到「相好殊特」,我前兩天去了上海的觀復博物館,它是馬未都創辦的,位於上海最高建築上海中心大廈的37層,這座大廈有六百多米高。觀復博物館在北京也有,北京的應該是第一家,然後在上海、廈門等地也陸續開了。但是,北京這邊的沒有佛像館,上海那邊的有。他們的想法很好,就是在一個特別有現代氣象的大都市的大廈裡設置一個佛像館。這個佛像館布置得特別好,裡面很暗,但是有佛像的地方就用強光打到佛像上,給人一種特別肅穆、莊嚴的感覺,進去之後,只看到佛像是亮的,其他地方都是暗的。他們的初衷就是,讓人走到這樣一個場景裡,就把在喧囂的都市生活中內心的焦慮感、壓迫感釋放掉,讓心安靜下來。他們選的佛像也特別好,以南北朝的為主,唐朝的也不少,明清的很少。因為那時候的佛像幾乎是中國古代佛像雕塑的巔峰,每一尊佛都是笑眯眯、笑呵呵的,特別好看。
北京有一座保利大廈,裡面也有佛像,也是南北朝的居多,就是曇鸞大師那個時候的。所以,看到這樣的佛像,就知道什麼叫作「相好殊特」。每一尊佛讓人看到,只能用曇鸞大師的「視之無厭」四個字來形容,怎麼看都看不夠,特別有攝受力,特別莊嚴,無法用語言描述。
我們娑婆世界淤泥裡的眾生,憑著自己的才藝、技術、頭腦造出來的佛像都讓人震撼,都能吸引人、攝受人,如果是真佛呢?世間的佛像都讓我們「視之無厭」,看了之後,視線都不願意離開,怎麼看都看不夠,如果是真佛呢?不僅如此,來到極樂世界的八功德水裡,周滿世界的蓮花,每一朵蓮花都放光,光中又有那麼多佛,每一尊佛在我們面前都那麼真切,我們又是什麼感受?當然,我們也只能這樣類比,否則一下讀過去,其實沒什麼感覺,要這樣類比,才稍稍有點感受。
其實,「華光出佛」這一幕有特別深邃的含義,歷代大德也特別重視這段經文。我們看下面的問答:
問:極樂淨土寶花的光中,出現了無數的佛,這些佛與十方三世的佛是同體還是別體?
「十方三世的佛」,就是極樂世界之外的佛,包括釋迦牟尼佛、藥師佛等。
答:若以本文與《如來會》之文對照,是一體的。
《如來會》言:「一一光中,出三十六億那由他百千諸佛。身如金色,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殊勝莊嚴,放百千光普照世界。是諸佛等,現往東方,為眾說法,皆為安立無量有情於佛法中。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文中說「現往東方」所指的就是娑婆世界。因此,若這段經文的說明無偽,則這個東方世界中也應有從華光出來的佛出現,來開說阿彌陀佛本願。因而這個世界的教主世尊,即釋迦牟尼佛,是為了開說阿彌陀佛的本願才興出此世的。所以從這一點看,我們不能不說釋尊與華光出佛是一體的。又從同經所說「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看,不但是釋尊一佛,十方三世諸佛也應該和釋尊一樣都是華光出現的佛。如此推論,乍看之下似有些獨斷,但詳加研究,就會發現並非獨斷。
《楞伽經》裡有一段經文,就非常有力地證明了這個事實。
《楞伽經》也說:「十方諸剎土,眾生菩薩中,一切法報佛,化身及變化,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出。」此文也說十方一切諸佛全部都是從阿彌陀佛淨土出現的,如此則三世諸佛也該都是與華光出佛同為一佛。
十方所有剎土中的所有菩薩,包括一切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這些菩薩和法、報、化三身佛都是從哪裡出來的?「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出」。這話不得了,用大白話來說,就是所有的佛和菩薩都是從極樂大學畢業的,都是從極樂大本營出來的。
如果學其他法門的人聽見了,估計就要拍桌子了,因為這聽起來確實很獨斷,「我學的這個法門也是從你們那裡來的?都是從極樂世界來的?」確實如此,這是佛在《楞伽經》裡說的,不是我們自己說的。
所以,《楞伽經》的這首偈子,包括「華光出佛」這個場景,就顯示淨土法門非常廣大,極樂世界非常廣大,所有佛菩薩都在極樂世界。所以,三世諸佛應該與華光出佛同為一佛,十方一切諸佛都是從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裡出來的。
打個比喻,就像百川歸大海。陸地上有各種江河,但是所有的江河最終都流向大海。小河匯入大河,大河匯入更大的河,最終都匯入大海。所以,海水來自於百川。百川之水來自哪裡?本質也來自於大海。海水蒸發,變成雨、雪,落在高山上,高山積雪融化,匯成河流。像長江、黃河的源頭,就是高山積雪融化匯成的河流,在西北高原那裡。
我在網上看過一張照片,有人拍了照片,說「這就是黃河的來源,也是長江的來源」,一看那張照片,只有一點水,跟杯子裡的水差不多,但這就是來源。因為它在高處嚴寒地帶,是雪融化了流出來的,只有一點,然後慢慢匯成大江大河。那麼,雪來自哪裡?是海水蒸發,變成雲,雲被吹到內陸,化成雨、雪,落到高山上。
在這個比喻裡,大海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所有因地菩薩最終匯歸的地方,要想成佛,必須到極樂世界。菩薩到了極樂世界,成佛之後,又到十方世界去示現成佛,八相成道,就像海水又蒸發到空中,變成雨雪,落到陸地的各個地方。然後這些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正道」是什麼?淨土法門就是正道中的正道。所以,包括釋迦牟尼佛在內的十方佛,他們到了十方世界,最終就是為了說淨土法門,讓眾生都回到極樂淨土。
所以,淨土法門用印光大師的兩句話來概括,就是「如天普覆,似地均擎」,像天地一樣廣闊,既然天地都在內了,那麼天地當中的一切不都在裡邊了嗎?像天覆蓋著大地,又像大地擎著萬物一樣,這就是淨土法門,多麼廣大!
有人說「我就喜歡彌勒菩薩,喜歡他笑眯眯的樣子,大肚能容。到了極樂世界,不就看不到彌勒菩薩了嗎?有點遺憾」。其實不會的,我們到了極樂世界,會發現彌勒菩薩也在那裡,而且是活的,不是佛像、雕像,是活生生的在那裡。我們喜歡的任何一位佛菩薩,都能在極樂世界見到,一個都不會漏掉。
反過來,如果喜歡彌勒菩薩,想見彌勒菩薩,別的一概不見,然後努力修行,把《瑜伽師地論》《彌勒上生經》《彌勒下生經》一通學,憑自己的能力好不容易生到兜率天,終於跟彌勒菩薩在一起了,結果發現每天只能對著彌勒菩薩,別的地方都去不了,有限制。所以,中國之都在北京,法界之都在極樂。
極樂世界跟他方世界的關係,用曇鸞大師的一句話來表達就特別清晰,「的無所屬,亦非不屬」,就是這種關係。其他世界跟極樂世界既不是所屬的關係,但又不可分。
比如,娑婆世界不屬於極樂世界,但極樂世界跟娑婆世界又是一體的,非一非異。如果說娑婆世界不屬於極樂世界,可是每個念佛人又都參與到極樂世界之中,每個念佛人的蓮花都長在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也是在娑婆世界安立眾生於佛正道。甚至釋迦牟尼佛大轉法輪,他所做的一切可能就在極樂世界的一個蓮花瓣上。所以叫「的無所屬,亦非不屬」,不是一個,但也不能分開。
如果在極樂世界看娑婆世界的景像,就看得清清楚楚,用一片樹葉就夠了,極樂世界的每片樹葉,採下來都是一個顯示屏,一下就能參與進去,這不是很神奇嗎?我們到了極樂世界,想看看自己的兒孫,太容易了,想看看我們的冤親債主,也太容易了,我們生生世世的善緣惡緣、冤冤相報,都看得清清楚楚,那時候想解開這些仇恨,非常容易。
所以,通過這一段,我們能知道兩件事。首先,念佛人只要安於自己的根機,以當下的根機念佛,佛必救度,必攝取,決定往生,毫無疑問;其次,花出光,光出佛,佛說法,這顯示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是所有佛世界當中的大本營,總部就在這裡,阿彌陀佛就是法界藏身、萬法之源,萬法的源頭就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