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堂 | 淨土宗精要法語(14):極樂世界——諸佛成佛的大本營

2021-01-14 編輯部de故事

《無量壽經》14  華光出佛

(《聖教集》90頁)


眾寶蓮華,周滿世界。一一寶華,百千億葉。其華光明,無量種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黃朱紫,光色赫然,煒燁煥爛,明曜日月。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法。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



這段經文是在《無量壽經》講到極樂世界依報莊嚴的時候,也就是極樂世界成就了,依報環境是怎樣的,其中就有這一段。


這一段用四個字概括,就是「華光出佛」。「華」就是蓮花。古代「花、華」不分,是通用的。「光」就是極樂世界眾寶蓮花放出的光。


「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蓮花出光,光中出佛。「普為十方說微妙法」,佛說法度眾生,安立眾生於佛正道。簡略來說,就是講這件事。


這段經文特別美,我們讀的時候就感覺特別有畫面感,也很難想像。


「眾寶蓮華,周滿世界。一一寶華,百千億葉」,極樂世界到處都是蓮花,這些蓮花有百千億葉。這個「葉」不是指蓮花綠色的葉子,而是「蓮花瓣」的意思。也就是說,蓮花的花瓣太多了,有百千億葉。普通的蓮花,有幾十片花瓣就算很多了,但極樂世界的蓮花有百千億葉,有那麼多的花瓣。


其實,這個蓮花本身特別大,大到什麼程度呢?我們地球落到蓮花上,可能就像蓮花上的一滴露水一樣。地球這麼大,只是一滴露水,我們可以想像這個蓮花有多大,用天文學的概念來說,可能銀河系也就蓮花那麼大。因為蓮花本身的體量非常大,所以有這麼多花瓣也就不足為奇了。


「其華光明,無量種色」,蓮花放出的光明有顏色,就像霓虹燈,紅的、綠的、白的、黃的,什麼顏色都有。極樂世界的蓮花也是如此。


「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黃朱紫,光色赫然」,讀起來特別有韻律感。後面是一種省略,翻譯得非常巧妙。


「煒燁煥爛」,看注釋,就是「光彩美盛燦爛」,也就是一派燦爛的景象。這個光非常亮,但是不刺眼。在我們這個世界,如果光特別亮,一定會刺眼。但是,極樂世界的光燦爛無比,又絲毫不會傷害我們的眼睛,看起來特別舒適,舒服。


這麼多各種顏色、放出各種光明的蓮花周滿世界,很熱鬧,同時也很壯觀,很豐富、繁複,不單調。很多人覺得佛國世界一定是單調的,因為佛只是坐在那裡,什麼也不做,什麼也不說,很單調。其實不單調,極樂世界非常豐富。


這個光明有多光亮?「明曜日月」。在我們這個世界,太陽和月亮是最亮的,但極樂世界的蓮花比我們這個世界的太陽和月亮還要燦爛光輝。


「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每朵蓮花放出的光有「三十六百千億」這麼多。


「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每朵蓮花放出一道一道的光,每一道光裡又有三十六百千億佛。花放光,光出佛。花放的光是三十六百千億,每一道光出的佛又是三十六百千億,三十六百千億乘以三十六百千億,就是佛的總數。我們很難想像,如果讓一個畫家來畫,估計頭都炸了,「這怎麼畫啊!」


「身色紫金」,每一尊佛身色紫金,因為佛都是紫磨真金色身。


「相好殊特」,「殊」是特殊,「特」是特別。


「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佛是花放的光中所出的,佛本身又放出三十六百千億光明,這就更複雜了。


所以,經上說極樂世界的種種景象,用四個字概括就是「窮微極妙」,「窮」和「極」都是「到達極點」的意思,非常微妙。


「普為十方說微妙法」,不要以為這些佛就像我們擺的佛像,做得特別莊嚴,往蓮花上一放,不是的,極樂世界每一尊「身色紫金,相好殊特」的佛都是真佛。什麼叫「真佛」?就是像釋迦牟尼佛那樣的佛,跟他對話,有問有答,向他請法,他給你解釋,向他頂禮就獲得福德,是真佛。


「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每一尊佛都在蓮花放出的光裡「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


去年,北京電影學院的韓笑老師在這裡作過講座,講《山海經》。他說他們有一個項目,現在3D、4D技術特別成熟,一般是戴上一副眼鏡,裡面有各種場景。他也拿了一副眼鏡過來,我開始都不會用,總看前面的東西,我說「這有什麼好看的?」他說「法師,你往上看」。我把頭一揚,前面果真有一尊巨大無比的佛。


但是,他們這個項目不是用眼鏡看。比如,在一個空間裡,這個空間長多少米、寬多少米、高多少米,是一個封閉的空間,然後在這個空間裡打上各種光,來模擬極樂世界的場景,有七寶池、八功德水,黃金為地,還有各種鳥,用光影來表現。但我覺得,像「華光出佛」這一幕很難表現,怎麼表達?可能需要技術再成熟一些。



「眾寶蓮華,周滿世界」,這八個字說明極樂世界是蓮花的世界。過去古大德有一本書,叫《蓮花世界詩》,裡面是各種淨土的詩,歌頌、讚嘆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的功德。所以,極樂世界最多的就是蓮花。


我們這個世界的蓮花,長蓮子,結蓮藕,可以做菜吃,還可以作裝飾。而極樂世界的蓮花用處可大了,就是成佛的機器,進去的是凡夫,出來的就是佛。我們世間的機器,進去的是一堆材料,出來的是一個成品,但總有一定的次品率。極樂世界不會這樣,沒有次品,只要進入蓮花,個個必定成佛。所以,蓮花是造佛的胚具。


同時,蓮花也是飛行器,將來我們都要乘著蓮花牌飛行器穿越十萬億國土,來個星際穿越。那時候坐飛機、坐火箭都不行,必須坐蓮花。所以,蓮花也是一個飛行器。


我們今天在這裡念佛,甚至起一個念頭,「我要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念頭一起,極樂世界的八功德水裡就長出一朵新的蓮花,蓮花就是這麼來的,就等於我們進了蓮花,進了造佛的機器,將來這一期生命結束,出來的就是佛。


其實,即使在世間,蓮花這種植物也很神奇,結的蓮子能吃,蓮藕也能吃,還長得那麼好看。所以,宋朝周敦頤的《愛蓮說》裡就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所以,蓮花這種植物一定大有來頭,絕對不像其他的花,它給人一種特別聖潔、特別脫俗、不一般的感覺,其他的花很難給人這種感覺。


而且,確實只有蓮花是出淤泥而不染。它長在淤泥裡,但是長出來之後,它潔淨到水掉到上面就流下來,特別乾淨。像我們娑婆世界,就是淤泥之所在,又臭又髒,喘不過氣,但是我們念佛,就能超出六道。


淤泥代表六道;水代表二乘,也包括菩薩。出淤泥就等於出了六道。但是,出了淤泥還在水中,水代表聖人的境界,比淤泥好多了,水是乾淨透明的,但是蓮花還不罷休,還要再往上,最終一朵聖潔的蓮花就開到空中,這就代表成佛的境界。


在我們世間,能形容一個念佛人不但超出普通二乘聖人和大乘聖人的境界,而且最後能成佛,到達真空妙有的境界,絕對沒有其他植物了。所以,說不定蓮花真是佛菩薩變現到我們娑婆世界的一種植物。


而且,蓮花的「蓮」字也很特別,「蓮者,連也」,這兩個字的讀音相近,不是偶然的。「連」就是「連接」的意思。蓮花連接著娑婆和極樂,因為它就是蓮花牌飛行器,能帶我們穿越十萬億國土;還有一種連接,就是連接著凡夫和佛,進去的是凡夫,出來的是佛,多麼不可思議啊!


眾生在娑婆世界念佛的時候,雖然處於煩惱中,但是已經得涅槃分。就像蓮花,還在淤泥裡,還是個種子,但是將來必定要出水,最後必定要開出一朵聖潔的蓮花。


所以,蓮花這種植物非常不可思議,有一部經就叫《妙法蓮華經》,可見蓮花跟佛教的關係特別密切。而且,世間人也喜歡蓮花,很多人起名就非常喜歡用「蓮」字。


儘管娑婆世界的蓮花我們看起來已經很好了,但是如果跟極樂世界的蓮花相比,就顯得太粗糙、太土了,土得掉渣。極樂世界的蓮花是升級版、精微版的蓮花,論體量,論精妙程度,論功能,論材料,論視聽效果,都不是娑婆世界的蓮花能比的。


極樂世界的蓮花不僅可以觀賞,還能放出種種美妙的音樂。現在也有人把念佛機做成蓮花狀,可以念佛或者講法。而極樂世界的蓮花是純天然的,那些蓮花都能做念佛機、播經機用。而且,我們想聽什麼,它都知道我們的心意。在娑婆世界,這叫「人工智慧」,極樂世界是「佛工智能」,我們想聽什麼音樂,蓮花就放什麼樣的音樂。


也可以說,蓮花就是念佛人成佛的胚胎,因為我們就是從蓮花裡出生的,所謂蓮花化生。哪吒就是從蓮花裡出生的,將來我們每個人都會像哪吒一樣,從蓮花裡出生,蓮花就代表聖潔、乾淨。



「其華光明,無量種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黃朱紫,光色赫然,煒燁煥爛,明曜日月」,這是蓮花的光明和顏色,就是光和色。


極樂世界為什麼有各種顏色的蓮花?都是大白蓮花不好嗎?極樂世界的蓮花有無量種色,我們不要以為只有七種顏色——赤、橙、黃、綠、青、藍、紫。學美術的人就知道,一種顏色又分很多種。比如青色,有深青、淺青;黃色,有亮黃、深黃、淺黃。這樣一看,就有無量種色。


為什麼有這麼多顏色呢?要解釋這個問題,就要知道蓮花的由來。蓮花是怎麼來的?所謂「此界一人稱佛名,西方便有一蓮生」。蓮花的來由,是因為娑婆世界或他方世界的眾生念佛,願生心一起,就有蓮花出現,蓮花就是我們自己。包括我們每天在做什麼,經歷什麼,遭遇什麼,經上說,在屬於我們的這朵蓮花上都有所映現。而且,每一朵蓮花上都標有法名。


為什麼這麼多顏色呢?諸根性慾不同。因為每個人的根機、欲樂、喜好都截然不同,所以顏色是一種象徵、一種代表,代表每個人根機不等,有一類根機放出白光,有一類根機放出青光,有一類根機放出黃光。總之,根機不等,放出的光色就不同。極樂世界的蓮花之所以有無量種色,就是因為十方世界的眾生有無量種根機。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也莊嚴了極樂世界。因為我們以種種不同的根機在念佛,所以就在極樂世界放出不同的光明。我們總說「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這下真的莊嚴了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


「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黃朱紫,光色赫然」,為什麼青色放出青光、白色放出白光?青色怎麼不放白光?白色怎麼不放青光?古代就有人問這樣的問題,祖師也老老實實地回答了。所以,這個問題不是空穴來風、胡亂問的。


答案就是:你是什麼樣的根機,就以自己的根機來念佛。你是青色的蓮花,就以你的根機來念南無阿彌陀佛,自然放出本身的青光就好了,這叫「青色青光」;你是白色的根機,就念佛放出自己的白光就好了。


青色不放白光,意思就是,你是青色的根機,不要總想改變自己的根機,「佛新的根機多好,清華大學畢業,也不用工作,天天在書屋無私奉獻,我也要變成那樣,我也把工作辭掉,我也天天去書屋」,這樣就不行,青色非要放出白光,就不符合自己的根機。適合出家的,就出家念佛;適合在家的,就在家念佛,不用強力改變自己的根機。所以,讀到這一段,不要只覺得讀起來真爽,卻不知道是什麼意思,要想到這是給我們安心的。


就像古代的一個法師問另一個法師,「眾生如何得度?」這個法師沒有正面回答他的問題,只說了一句話,「鶴腳長,鴨腳短,眾生就能得度」。鶴的腳又長又細,鴨子的腳很短,走起路來搖搖晃晃,就這樣得度。你天生是鶴,腳長,就以鶴的身份來念佛;你天生是鴨子,腳短,就以鴨子的身份來念佛。鶴不必變成鴨子,鴨子也不必非要變成鶴,就這樣得度。對方一聽就明白了,原來念佛人不必改變自己的根機,就這樣得度。


佛教有兩種法門,一種叫聖道法門,一種叫淨土法門。淨土法門之外的都是聖道法門。為什麼叫「聖道法門」?因為是聖人所行之道,所以叫「聖道」。你是凡夫,不是聖人,必須變成聖人,才能上這條道,所以叫「聖道」。當你還是滿身習氣的凡夫,你修聖道門,說實在的,大部分時間都處在調試階段,要調到聖道這一步,那才算兩萬五千裡的第一步,剛上道。在這之前都是調整,調整是為了讓聖道之法適應自己的根機。現代人的根機很差,以為自己行了,其實還沒上道。


在「二河白道喻」裡,行者走在白道上,左邊是火河,右邊是水河,阿彌陀佛說了一句話,「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汝一心正念直來」,意思是「你直接過來就好,不用改頭換面,不用換一種面目,描描眉,塗點粉,弄弄嘴唇,讓自己好看一點,不用。你無始劫流浪,都是蓬頭垢面的,就以這樣的蓬頭垢面來見我就好了。到了極樂世界,往八功德水裡一跳,出來之後光鮮無比,那就好了,不用在娑婆世界洗啊弄啊」。所以,下次我們再讀這段經文的時候,就要讀出安心來。


其實,這一段跟《阿彌陀經》裡的一段經文是一樣的,就是「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句式一樣,道理也一樣。


「光色赫然,煒燁煥爛」,說明光非常亮。當然,這不是念佛人自己放出的光,而是所念的佛號。因為阿彌陀佛是無量光,所以能不「光色赫然,煒燁煥爛」嗎?


「明曜日月」,阿彌陀佛的十二光,其中一光就叫「超日月光」。



「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這是花出光、光出佛。也可以反過來說——光就花,佛就光,「就」是「靠近」的意思。光靠近蓮花,蓮花就是念佛行者。所以,三十六百千億光圍繞著這朵蓮花,光中有佛,這些佛也圍繞著這朵蓮花,也就是念佛者。從這個角度來說,念佛者被諸佛之所護念。


我們讀《小經》就知道,《小經》又叫《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念佛人是被十方一切諸佛所護念的,說「三十六百千億乘以三十六百千億」都是少的,其實是所有諸佛都來護念念佛人,護念這朵小蓮花,可見這朵蓮花很金貴。所以,我們每個念佛人都值得驕傲、自豪,因為我們是十方法界的中心,也是宇宙的中心,一切諸佛都圍繞著我們。


光和佛護念我們,是要保證我們不退的,所謂「現生不退」,保證我們在求取無上正等正覺的路上永遠不退。為什麼龍樹菩薩說念佛人「易行疾至阿惟越致」?「阿惟越致」就是不退轉。用這種方式最容易達到不退轉,因為有十方諸佛護念。



而且,每一尊佛都是真佛,不是佛像,也不是雕塑,是真真正正的佛。每一尊佛都是「身色紫金,相好殊特」。


說到「相好殊特」,我前兩天去了上海的觀復博物館,它是馬未都創辦的,位於上海最高建築上海中心大廈的37層,這座大廈有六百多米高。觀復博物館在北京也有,北京的應該是第一家,然後在上海、廈門等地也陸續開了。但是,北京這邊的沒有佛像館,上海那邊的有。他們的想法很好,就是在一個特別有現代氣象的大都市的大廈裡設置一個佛像館。這個佛像館布置得特別好,裡面很暗,但是有佛像的地方就用強光打到佛像上,給人一種特別肅穆、莊嚴的感覺,進去之後,只看到佛像是亮的,其他地方都是暗的。他們的初衷就是,讓人走到這樣一個場景裡,就把在喧囂的都市生活中內心的焦慮感、壓迫感釋放掉,讓心安靜下來。他們選的佛像也特別好,以南北朝的為主,唐朝的也不少,明清的很少。因為那時候的佛像幾乎是中國古代佛像雕塑的巔峰,每一尊佛都是笑眯眯、笑呵呵的,特別好看。


北京有一座保利大廈,裡面也有佛像,也是南北朝的居多,就是曇鸞大師那個時候的。所以,看到這樣的佛像,就知道什麼叫作「相好殊特」。每一尊佛讓人看到,只能用曇鸞大師的「視之無厭」四個字來形容,怎麼看都看不夠,特別有攝受力,特別莊嚴,無法用語言描述。


我們娑婆世界淤泥裡的眾生,憑著自己的才藝、技術、頭腦造出來的佛像都讓人震撼,都能吸引人、攝受人,如果是真佛呢?世間的佛像都讓我們「視之無厭」,看了之後,視線都不願意離開,怎麼看都看不夠,如果是真佛呢?不僅如此,來到極樂世界的八功德水裡,周滿世界的蓮花,每一朵蓮花都放光,光中又有那麼多佛,每一尊佛在我們面前都那麼真切,我們又是什麼感受?當然,我們也只能這樣類比,否則一下讀過去,其實沒什麼感覺,要這樣類比,才稍稍有點感受。



其實,「華光出佛」這一幕有特別深邃的含義,歷代大德也特別重視這段經文。我們看下面的問答:


問:極樂淨土寶花的光中,出現了無數的佛,這些佛與十方三世的佛是同體還是別體?


「十方三世的佛」,就是極樂世界之外的佛,包括釋迦牟尼佛、藥師佛等。


答:若以本文與《如來會》之文對照,是一體的。


《如來會》言:「一一光中,出三十六億那由他百千諸佛。身如金色,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殊勝莊嚴,放百千光普照世界。是諸佛等,現往東方,為眾說法,皆為安立無量有情於佛法中。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文中說「現往東方」所指的就是娑婆世界。因此,若這段經文的說明無偽,則這個東方世界中也應有從華光出來的佛出現,來開說阿彌陀佛本願。因而這個世界的教主世尊,即釋迦牟尼佛,是為了開說阿彌陀佛的本願才興出此世的。所以從這一點看,我們不能不說釋尊與華光出佛是一體的。又從同經所說「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看,不但是釋尊一佛,十方三世諸佛也應該和釋尊一樣都是華光出現的佛。如此推論,乍看之下似有些獨斷,但詳加研究,就會發現並非獨斷。


《楞伽經》裡有一段經文,就非常有力地證明了這個事實。


《楞伽經》也說:「十方諸剎土,眾生菩薩中,一切法報佛,化身及變化,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出。」此文也說十方一切諸佛全部都是從阿彌陀佛淨土出現的,如此則三世諸佛也該都是與華光出佛同為一佛。


十方所有剎土中的所有菩薩,包括一切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這些菩薩和法、報、化三身佛都是從哪裡出來的?「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出」。這話不得了,用大白話來說,就是所有的佛和菩薩都是從極樂大學畢業的,都是從極樂大本營出來的。


如果學其他法門的人聽見了,估計就要拍桌子了,因為這聽起來確實很獨斷,「我學的這個法門也是從你們那裡來的?都是從極樂世界來的?」確實如此,這是佛在《楞伽經》裡說的,不是我們自己說的。


所以,《楞伽經》的這首偈子,包括「華光出佛」這個場景,就顯示淨土法門非常廣大,極樂世界非常廣大,所有佛菩薩都在極樂世界。所以,三世諸佛應該與華光出佛同為一佛,十方一切諸佛都是從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裡出來的。


打個比喻,就像百川歸大海。陸地上有各種江河,但是所有的江河最終都流向大海。小河匯入大河,大河匯入更大的河,最終都匯入大海。所以,海水來自於百川。百川之水來自哪裡?本質也來自於大海。海水蒸發,變成雨、雪,落在高山上,高山積雪融化,匯成河流。像長江、黃河的源頭,就是高山積雪融化匯成的河流,在西北高原那裡。


我在網上看過一張照片,有人拍了照片,說「這就是黃河的來源,也是長江的來源」,一看那張照片,只有一點水,跟杯子裡的水差不多,但這就是來源。因為它在高處嚴寒地帶,是雪融化了流出來的,只有一點,然後慢慢匯成大江大河。那麼,雪來自哪裡?是海水蒸發,變成雲,雲被吹到內陸,化成雨、雪,落到高山上。


在這個比喻裡,大海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所有因地菩薩最終匯歸的地方,要想成佛,必須到極樂世界。菩薩到了極樂世界,成佛之後,又到十方世界去示現成佛,八相成道,就像海水又蒸發到空中,變成雨雪,落到陸地的各個地方。然後這些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正道」是什麼?淨土法門就是正道中的正道。所以,包括釋迦牟尼佛在內的十方佛,他們到了十方世界,最終就是為了說淨土法門,讓眾生都回到極樂淨土。


所以,淨土法門用印光大師的兩句話來概括,就是「如天普覆,似地均擎」,像天地一樣廣闊,既然天地都在內了,那麼天地當中的一切不都在裡邊了嗎?像天覆蓋著大地,又像大地擎著萬物一樣,這就是淨土法門,多麼廣大!


有人說「我就喜歡彌勒菩薩,喜歡他笑眯眯的樣子,大肚能容。到了極樂世界,不就看不到彌勒菩薩了嗎?有點遺憾」。其實不會的,我們到了極樂世界,會發現彌勒菩薩也在那裡,而且是活的,不是佛像、雕像,是活生生的在那裡。我們喜歡的任何一位佛菩薩,都能在極樂世界見到,一個都不會漏掉。


反過來,如果喜歡彌勒菩薩,想見彌勒菩薩,別的一概不見,然後努力修行,把《瑜伽師地論》《彌勒上生經》《彌勒下生經》一通學,憑自己的能力好不容易生到兜率天,終於跟彌勒菩薩在一起了,結果發現每天只能對著彌勒菩薩,別的地方都去不了,有限制。所以,中國之都在北京,法界之都在極樂。


極樂世界跟他方世界的關係,用曇鸞大師的一句話來表達就特別清晰,「的無所屬,亦非不屬」,就是這種關係。其他世界跟極樂世界既不是所屬的關係,但又不可分。


比如,娑婆世界不屬於極樂世界,但極樂世界跟娑婆世界又是一體的,非一非異。如果說娑婆世界不屬於極樂世界,可是每個念佛人又都參與到極樂世界之中,每個念佛人的蓮花都長在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也是在娑婆世界安立眾生於佛正道。甚至釋迦牟尼佛大轉法輪,他所做的一切可能就在極樂世界的一個蓮花瓣上。所以叫「的無所屬,亦非不屬」,不是一個,但也不能分開。


如果在極樂世界看娑婆世界的景像,就看得清清楚楚,用一片樹葉就夠了,極樂世界的每片樹葉,採下來都是一個顯示屏,一下就能參與進去,這不是很神奇嗎?我們到了極樂世界,想看看自己的兒孫,太容易了,想看看我們的冤親債主,也太容易了,我們生生世世的善緣惡緣、冤冤相報,都看得清清楚楚,那時候想解開這些仇恨,非常容易。


所以,通過這一段,我們能知道兩件事。首先,念佛人只要安於自己的根機,以當下的根機念佛,佛必救度,必攝取,決定往生,毫無疑問;其次,花出光,光出佛,佛說法,這顯示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是所有佛世界當中的大本營,總部就在這裡,阿彌陀佛就是法界藏身、萬法之源,萬法的源頭就在這裡。


相關焦點

  • 淨土宗與極樂世界——心淨則佛土淨
    從今天開始,咱們介紹另一個很重要的宗派——淨土宗,這也是我國佛教大乘八宗之一,而且也是至今還能保持傳承的三宗之一。這個話題也比較大,紅塵君打算用三到五篇文章來分析,這第一篇主要講一下淨土宗的來歷,依據,以及最主要的特點。
  • 淨土宗十三祖師贊
    善師:淨土宗第二代袓師善導大師。2. 得錢財:少康大師將乞食所得之錢,教兒童念一聲佛號即與一錢。3. 烏龍:睦州烏龍山。4. 見佛來:少康大師每念佛一聲,口隨出一佛,念十聲出十佛,時稱之為「後善導」。(善導大師也有此光明之相)。
  • 淨土宗:極樂世界就是一真法界的最好表達
    在極樂世界就很自由,一切都是逍遙自在的:可以在極樂世界無量壽,也可以分身去他方世界;想聽經聞法,就有音聲出來,不想聽時便寂然無聲;沐浴時,水的淺深、冷暖都可以隨著念頭自然得到滿足。在人際關係中,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相互之間心生歡喜,沒有嫉妒,沒有鬥諍。
  • 《淨土宗聖教集》精要法語 -《觀經》
    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2. 聞名除破戒罪: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
  • 淨土宗:對待疾病和死亡要有的正確心態
    淨土的機緣不求自來。吾人厭離娑婆從哪裡開始?就從厭離自己的身體開始。這個身體有疾病、有死亡是必然的,問題是我們如何來對待。尤其是修學淨土法門的人,如果沒有樹立對待疾病和死亡的正確心態,那就白學了。維摩詰居士示疾啟示我們:生了病,就要厭惡這個身體,藉此發起得如來身的勝心。
  • 藥師佛的「琉璃淨土」與彌勒菩薩的「兜率淨土」的4點特色是什麼
    琉璃淨土政清明,治安良好,在藥師佛的琉璃淨土中出現。第四個特色是「身心康樂」。琉璃淨土的居民,身體都非常健全,生活都很快樂,不必為醫藥衛生而憂愁,尤其是與無上醫王的藥師如來在一起,不但沒有身體上的各種疾病,連心理上的貪瞋痴也沒有。人人身心康泰,完全在解脫聖道上精進用功。
  • 淨土宗開宗祖師,善導大師對第十八願是怎麼解釋的
    善導大師是淨土宗的開宗祖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是以淨土三經為根本依據,繼承龍樹,天親,曇鸞,道綽的淨土思想。並且在此基礎上建立起更加完善系統的淨土宗教理和修行的方法。這些祖師解釋念佛往生淨土的原理,他們的腳跟是時時刻刻站在阿彌陀佛的四十八中第十八願的立場上的。念佛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方法,乘佛願力是往生極樂世界的原理。
  • 元音老人談淨土宗的修法,平淡中顯出真味!
    佛教最初傳到中國的是禪宗,禪宗是佛教至高無上的正法門,淨土宗是橫超三界的方便法門。淨土宗其實是很容易方便實行的,就是念一句佛號:「阿彌陀佛」。但為什麼又說:「難以實行」呢?因為現在的修行人不肯用功念佛,都是在裝模作樣,上上早殿,上上晚殿,敲敲唱唱就算功課做好了。這還是比較好的,差一些的,連殿也不上,只想做經懺掙錢。這樣修行有用處嗎?
  • 淨界法師:對淨土的六種信心
    前面講到如果我們選擇要先到淨土去成就聖道,你要具足信願行三資糧,那這是一個總標。這以下把三資糧的差別的內容我們作一個別示。丁一、信。那麼第一個就是信心,對淨土的功德生起信心。這個「信」應該包括「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
  • 淨土宗不是八宗之一,而是阿彌陀佛的教法
    佛教自漢傳入中國後,到唐朝形成了許多派別,主要有性相臺賢禪律淨密八宗。歷來科判家將淨土宗判為八宗之一,和其他宗派等而觀之,這是佛教史上最大的誤判,它嚴重低估了淨土宗的歷史地位和現實意義。淨土宗是阿彌陀佛度化眾生的教法。
  • 五濁惡世開金蓮,極樂世界生白蓮,為何蓮花在佛教如此殊勝?
    而作為佛門十宗之一的淨土宗,顧名思義就是要讓大家都能夠往生西方淨土(也就是極樂世界),這個宗門以「念佛」為最高法門,只要誠心誠意念誦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馬上就會生出一朵白色法蓮出來(梵音芬陀利華),上面也會標上你的名字和影像——換句話說,這等於就是為你打開了通往淨土的一道門縫
  • 「追封」曇鸞和道綽兩位大師,恢復中國淨土宗的本來面貌
    兩位「重磅級」淨土宗的祖師竟未入「典堂」,實在令人遺憾!但從宗學來說,淨土宗確有人、法相承的祖統,具足法脈、教判和祖師的傳承要素,所以在祖統上,總不能把有法相承的關係和沒有法相承的關係混作一談,或等量齊觀,應有宗的「尊」、「崇」和「主」的本色,突顯傳承之特色。
  • 淨土宗: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
    五彩斑斕的蝴蝶很漂亮,但必須要有鮮花盛開它才會來。如果用花來比喻菩薩因地的萬行,那麼,我們業力凡夫現在還沒有這種功德,因為凡夫沒有花,所以蝴蝶也不會來。不過,有一個善巧方便,雖然自己沒有花,也來不及栽種,但可以把花移植過來。信願稱名,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就等於把佛在果地的花移植過來了,有了花,蝴蝶自然也就來了。
  • 淨土宗:要讚嘆眾生的閃光點
    禮敬諸佛這一願王也啟示我們日常修行要常常拜佛,至心禮佛一拜,罪滅恆沙。現在我們的業障很重,特別是身體不好,通過拜佛還能令身心康樂。拜佛作為修行,身口意三業能夠集中——眼睛看著佛像,身體拜下去,口裡還在念著佛。
  • 近年動搖日本佛教的問題:毛孩死後能否前往極樂世界
    正因為如此,日本眾多飼主希望通過祈福使「自家的孩子」可以前往極樂世界。寵物死後能否前往極樂世界?如今,日本佛教界的一部分宗派為這個命題展開了廣泛的討論。這件事的起因是2016年在佛教大學舉行的淨土宗綜合學術大會上的一席發言。
  • 淨土修行中對「一心不亂」、「清淨心」的兩種不同的釋義
    在佛法修行的過程中,特別是在淨土宗 修行中,由於修行宗旨的不同,分為難行道和易行道兩種修持方法。因此對淨土修行中的「一心不亂」及「清淨心」解釋有兩種不同的釋義。《阿彌陀經》的「一心不亂」,這一句經文,困擾了不少修行淨土的蓮友。
  • 淨土宗:仰靠阿彌陀佛的大願之船,快速抵達解脫的彼岸
    雖然她在釋迦佛神力的加持下觀見極樂世界妙麗輝煌,發願往生,但在祈請釋尊開示往生淨土的方法上,韋提希夫人還是站在自力的角度來請求:我願意求生極樂淨土,願佛教我思惟,教我正受。韋提希夫人希望釋迦佛給她傳授思惟修觀之法,得觀佛三昧,以此功夫往生西方淨土。這是尋求自力往生之法。釋尊也隨順其意,宣說了定善十三觀。
  • 為何說淨土宗祖師依法脈而判教,依傳承而立宗?
    但淨土宗出現一種奇怪的現象,給人的印象總不似是獨立一宗,亦即是所謂「寓宗」,即寄居於他宗的一個「宗」。何解呢?如上文所述中國淨土宗發展岀現了一段鮮為人知的史實──祖典失傳,致令宋明年代的淨土宗不但不能開放包容、吸取融合他宗的相關思想,反而被他宗「同化」了。淨土一法成為「共宗」,成為「寓宗」(寄居他宗之內),成為中國最不具宗派特色的最大的「宗派」。
  • 極樂世界的須陀洹是什麼樣的
    恭錄自佟愛國老師2017年3月26日淨土正果講堂第26期網絡問答學生提
  • 上人法語:莫謂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
    如果沒有往生極樂世界,就永遠在輪迴,再恩愛的親人也會離開,即使見面也不相識。5.我們住在這無常的世間,危脆的國土,可以說是很不安穩,也很恐怖。然而這種不安、恐怖,還算很小,因為對我們來說,只不過是今生今世而已。還有一個很大的恐怖跟不安,就是三界六道的生死輪迴。《法華經》就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生死輪迴是根本的災難、根本的恐怖、根本的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