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異國的城,異國的城還停留在過去。
曾經叱吒風雲的印加帝國,
輝煌已隨流光逝去,驕傲卻一直還在。
過去她笑傲了江湖,如今依然在驚豔著歲月。
——題記
秘魯首都利馬號稱「國王之城」,由弗朗西斯科·皮薩羅於1535年的主顯節建立,這座世界聞名的「無雨之城」,一年四季雨水罕至。
不誇張地說,整個南美洲都曾經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在那個殖民者主宰的年代,歐洲人從玻利維亞大肆掠奪黃金白銀,然後源源不斷地運到秘魯利馬,再裝上木帆船運往歐洲。利馬,是殖民者連接南美大陸和歐洲的樞紐,也因此成了其眾多海外殖民地中最富裕也最重要的一座城,這一點在利馬古城體現得淋漓盡致。
雖然說所有同類型的殖民地城市都秉承了主人的喜好:城市的最中央是武器廣場,廣場一側是大教堂,大教堂對面是市政廳,另外兩邊則被總統府和其他重要機構佔據。但利馬市的主廣場的特質還是異常明顯:大教堂更加莊嚴、總統府更加宏偉、市政廳更加美好,且所有建築都有了更多更精緻的雕刻作為裝飾。
利馬大教堂內部
而這些裝飾,是經濟和審美雙重發達的結果。
流光對個人而言如此迅速,在這些建築面前卻顯得這般停滯。
人造了物,物卻幫人記錄了歷史。
多麼有趣。
相對於城市中心的武器廣場,我們更喜歡距離她幾個街區的聖馬丁廣場。
聖馬丁廣場最顯眼的存在是聖馬丁將軍塑像,其基座上是madre patria女神像。意外的是,女神居然頭頂一隻美洲鴕。據說故事是這樣的:西班牙委託者的原意是要放火焰皇冠,因為語言問題,負責實施的工匠理解成了美洲鴕。
有意思的是,之後也沒發生推倒重來的事情。
對的事情只有「對」這唯一特質,錯誤的事情卻可以生發出無數種美麗的闡釋。將錯就錯,又何嘗不是一種偉大呢。
利馬老城區長13個街區,寬9個街區,其中有一些可稱為真正建築藝術瑰寶的建築物,如現在外交部所在的託雷塔格萊宮以及眾多巴洛克風格的修道院、教堂等。如今很多老建築都年久失修,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利馬人類文化遺產稱號後,這些老式建築的修繕成了當局和民眾熱議的話題。
顯然,國王之城是適合步行來慢慢體會的。
國王之城不僅是觀光的好地方,也是品嘗美食的好去處。
秘魯首都利馬是近年新興的美食之都,城中有數家餐廳在世界美食TOP50榜上有名,秘魯美食更曾被著名的《經濟學人》雜誌評為世上最美味佳餚前十二味之一。
秘魯菜之所以能夠如此奇妙和獨特,其秘訣在於各種食材食譜的混合、秘魯文化的大融合以及各種烹飪技巧的相互貫通。
下圖為有秘魯國菜之稱的——烤雞。
在眾多菜餚當中,一定要品嘗的是該國有國菜之稱的ceviche魚生。而要品嘗最新鮮、最美味的ceviche,首推la mar餐廳。
la mar餐廳位於miraflores區,裝修風格偏簡單工業風,生意好到根本不接受預訂。
我們點了該店招牌ceviche,這道秘魯沿海菜系的代表菜以當天打撈的海魚、蝦、魷魚、海膽、扇貝等為食材,加入檸檬、辣椒末、洋蔥汁等調拌而成,口味清新,略帶小刺激。
另一道招牌菜是海鮮什錦飯,海鮮居然比米飯還多,而且無比鮮美。難怪這麼多人會特意跑到這裡來排隊吃飯了。
吃完飯,再去bolivar大酒店的酒吧裡喝一杯經典的秘魯國酒pisco sour,氣味芬芳,口感烈如野馬,特別提神。
坐在舊時代風格的酒店裡,看窗外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窗內卻一副歲月靜好的模樣,這種反差讓旅途顯得如此生動。
bolivar酒店大堂頂部的圓形設計很震撼。
在距離bolivar酒店不遠處還有一家當地老饕們很愛去的餐廳:QUEIROLO。該餐廳成立於1920年,距今近百年。客觀來說,對中國人來說口味一般,但是量超級大!一份牛排內含兩大塊,每塊都比村婦的臉還大!來這裡就餐,吃飯本身好像沒那麼重要,感受當地人的生活習慣和節奏才是目的。
如果上述這些內容還沒有滿足你,那麼,可以前往相對有點偏僻的larco博物館,博物館的外表看上去特別的春暖花開歲月靜好。
博物館的主建築裡有好幾個頂天立地的櫥窗,陳列著無數陶器。場面特別壯觀。
雖然大部分造型都是正常的,但是經過我們的火眼金睛一掃,還是發現了一些古怪的造型,比如這種不知道是按摩還是做手術的雕塑。
出了主建築,讓我們猝不及防的是只是一個下樓梯拐彎的功夫,呆萌畫風就變成了重口味成人款,畫風轉換太快就像龍捲風颳得人七零八落。
都是成年人,你們隨意瀏覽下就好了。
另:博物館的紀念品商店出售這些藏品的複製品.
作者簡介:
自2008年起夫妻牽手環球旅行,至今已深度遊歷79國;著有《我們的事業是旅行》和《我只想和你去遠方》(系列)共四部書;鳳凰衛視《社會正能量》和南方衛視《潮流假期》欄目特邀嘉賓;搜狐自媒體金牌作者;網易駐站攝影師。2010年中國博客大賽旅行類第一名;2011/12/13/14/15網易、鳳凰年度博客大獎獲得者;2013年中國旅行達人總冠軍;2015榮獲「中國當代徐霞客」稱號。老鼠皇帝微信:niaorat。首席村婦:ratpet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