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遊記(2)吃勝於玩的利馬

2021-02-07 蘇雨農的長鏡頭

推薦音樂劇《巴黎聖母院》中的第一曲《Le Temps Des Cathedrales大教堂時代》歌中唱到:大教堂撐起這信仰的時代,世界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人類企圖攀及星星, 鏤刻下自己的事跡,在彩色玻璃或石塊上,一磚一石,日復一日,一世紀接一世紀,愛從未消逝。


利馬的武器廣場和大教堂

利馬海濱,西太平洋的日落

  到秘魯首都利馬的時間,是當地早上7點半,秘魯和北京時差13小時,也就是說,我已經有35小時沒沾枕頭了。可這還是早晨,到了酒店也沒房,為了倒時差,唯有硬抗。利馬機場,名叫豪爾赫·查維茲國際機場,估計就是國內四線城市水平,飛機為了等個廊橋還停了半天。還好,過關不算太慢,給我印象比較深的是機場內有很多中文香菸廣告,難道秘魯有這麼多中國人?取了行李別忘了換點秘魯索爾,但是機場匯率太低,不要換太多,就夠打車就行。出了海關,就有推薦計程車的攤位,據攻略所說,機場外的計程車更便宜,但是安全性成疑。剛出了機場門,馬上圍上一群出租司機,脖子上都掛著證件,反正都是西班牙文,也看不懂。我們一看,既然有證件就應了,結果一個人把我們帶到外面停車場,交給了另一個司機,這車也沒有計程車標誌。這輛老款索納塔,已經破爛到四門四窗幾乎都打不開。我們的酒店,離機場不近,司機要了70索爾(相當於人民幣140多),可不便宜。

從機場到市區,坐了一輛「黑」車

路邊指揮交通的警察

  機場進城沒有高速路,正逢高峰時期,路上挺堵的,一看這路況,就知道秘魯沒法租車,交通秩序很亂,大部分車很破舊,空氣一定很糟。這邊街頭的車輛,以韓國、日本車為最多,歐洲車比較常見的是雷諾和大眾,美國車一般是雪佛蘭。其實中國車也不少,夏利、眾泰、比亞迪、江淮、奇瑞都品牌都可以看到。不過從車況來看,估計有很大一部分是二手車。街上很難看到新車,更是少見豪華車。雖然路上還經過了一些4S店,如我多年前在巴西所見,江淮在這裡算是比較高檔的車。司機操著西班牙語跟我們嘚吧,告訴我們這是「傑克」牌,我想了半天才知道是JAC。

路過中國品牌的店

  秘魯的地形挺怪,有漫長的太平洋海岸線,沿海不少城市海拔都非常低,利馬雖然臨海,卻是全世界第二大乾旱城市,基本不下雨。稍微往內地一點就是安第斯山脈,所以海拔馬上就上來了。很多內地城市都是3000多米,再往裡又是雨林,尤其東北部是亞馬遜流域。機場在海邊,我們住的地方在米拉弗洛雷斯區(Miraflores),屬於利馬的富人區,也有海濱。車沿著濱海的公路一直走,海濱的另一側就是懸崖,住宅之類的建築都在山上。很多海濱也顯得比較荒涼,沒有遊人,不知道是不是在修建。大概開了1小時,到了Radisson Decapolis Miraflores酒店,顯然這時候還沒有房,再困也得出去玩。從寒冷的北京,到微涼的加州,最後來到這裡,天氣可以說是相當的炎熱,必須穿短袖。同時也得特別提醒,必須要做好防曬工作。

經過海濱的道路,路邊就是懸崖

  利馬老城區集中了一些歷史建築,但是距離米拉弗洛雷斯區比較遠,打車過去,又是25索爾。秘魯這個地方有點意思,幾乎所有城市都有個中心廣場,而每個廣場都叫做武器廣場(Plazas de Armas)。利馬的武器廣場周邊,集中了大教堂和總統府等建築,中間是噴泉(都是套路)。大教堂建於16世紀,當時西班牙人剛佔領秘魯不久,之後歷經地震破壞。教堂通體呈米色,中間部分顯得非常古舊,和周邊顏色不一(秘魯很多教堂都建成這樣)。兩座鐘樓最為醒目。入場要收10索爾門票的。在這裡要說一下,秘魯對天主教是非常虔誠的,自從西班牙徵服印加帝國開始,天主教在秘魯不斷滲透,並且和本地的原始宗教融合。秘魯的大地之母(帕查媽媽Pachamama)已經和聖母瑪利亞形同一體。所以即便是山區,講著土語的本地人也有不少信徒。這就造成了城市和鄉間,到處都有教堂,比印加遺址還多,很多教堂裝飾豪華,特別是鎏金鍍銀裝飾很多,在裝飾上還具有本地特色。利馬這座大教堂,一進去就看到右手邊掛著一張圖,上面繪有一具屍骨。這就是秘魯的徵服者皮薩羅。

核心區的路邊也有很殘破的建築

路邊的教堂和雕像

和遊人合影的藝人,這造型也是夠複雜

路邊售賣的小食,說不上是什麼

市中心的武器廣場

武器廣場

遠處掛國旗的建築就是總統府

廣場中心的噴泉,背景是利馬大教堂

利馬大教堂正面局部

  皮薩羅這個人相當的傳奇,本身是個文盲加無賴,來到南美之後,以上百人左右的兵力,靠著綁架和訛詐等手段,徵服了強大的印加帝國(後幾集再詳細說故事)。利馬也是他創建的。但是後來還是死於內部鬥爭。教堂門口的禮拜堂內藏有一具棺槨,據傳是皮薩羅的。但是上世紀70年代地下室發現一句屍骨,經證實這才是皮薩羅本人。大教堂內部看起來不算豪華,但是好幾個禮拜堂內部的壁畫、雕刻、裝飾還是很漂亮。中部唱詩班坐席的木雕也非常精美。中間區域的地下室,埋葬有當年信徒的屍骨。側翼還有精美的文物陳設。內部陳設之豐富,還是可以值回票價的。

教堂內對皮薩羅屍骨的介紹

原本這是皮薩羅的墓,但經考證,裡面的屍骨不是皮薩羅本人

禮拜堂的雕刻,也是挺嚇人

禮拜堂內的雕刻

禮拜堂

地下墓穴的屍骨

地下墓穴的屍骨

精美的唱詩班座椅

教堂內展出的雕像

利馬大教堂內部

教堂的紀念品店,聖母的雕像很萌

還有黑人教職人員,不知道屬於哪個教派

可愛的羊駝

秘魯版最後的晚餐,非常喜歡這個

大教堂外飄窗的裝飾

武器廣場上維持秩序的警察

  1821年,南美解放者何塞·聖馬丁在這裡宣布秘魯脫離西班牙獨立。如今總統府的位置一直沒變。每天的12點整,總統府前都要舉行衛兵換崗儀式。有不少遊客聚集在總統府大院的鐵欄杆外觀看。儀式的時間不短,略顯枯燥,先是軍樂隊在小軍鼓的伴奏下出動,然後是衛兵,這些士兵身穿白色制服,黑色長靴,頭戴裝飾長長尾穗的頭盔,肩扛掛著國旗的步槍,邁著高抬腿的步伐。衛兵的身高不一,步伐也不是很整齊,看著他們在炎熱的天氣下努力行進,我忽然想起了佐羅裡的岡薩雷斯中士。總統府大門口站著一位軍官,身穿深綠色制服,和解放軍的頗有些相像,在他的注視下,衛兵完成了換崗儀式,軍官也轉身離去。也許這個儀式和我所期待的威儀堂堂還有些距離,但無非是「禮」和「儀」,傳統還是要尊重的。

秘魯總統府

衛兵換崗儀式

秘魯的女交警非常多

總統府後面不遠的山上,有很多密密麻麻的房屋,看起來可能是貧民區

  總統府後身不遠的地方,有一處聖弗朗西斯科修道院(這個聖弗朗西斯科指的就是阿西西的聖方濟各,現任教皇弗朗西斯一世也是以此為名號),也是非常值得一去的。這裡也是10索爾門票,而且只能跟隨導遊參觀。導遊同時講西班牙語和英語,普遍看起來,秘魯當地的導遊說英語都有點口音,不是很好懂,但還是很流利的。這座修道院是殖民主義時期最早的建築之一,建築形式也是十分豐富。一座大廳裡,掛滿了魯本斯風格的油畫;陰暗的地下室內,整齊的擺滿了骷髏,這曾是當地人的墓地,有7萬具屍體,後來經過了整理;最棒的是二樓的圖書館,充滿了霍格沃茲的神秘氣氛,屋內裝飾精雕細琢,四壁的書架上,堆滿了古舊的書籍,好像用魔法召喚,就可以讓哪本書飛過來。而書中也是寫滿上古的咒語。可惜修道院內不允許拍照,否則這圖書館特別帶感。

聖弗朗西斯科修道院

街頭的旅遊大巴

路邊的小吃,味道不錯

奔馳的運鈔車

  武器廣場周邊的街道,都比較繁華,人流擁擠。此時已是飢腸轆轆,因為實在疲憊,顧不得去好地方,看街角有一家比較熱鬧,門口張貼的菜單都是蓋澆飯,就走了進去。果然這是一家「Chifa」,前文提到過,秘魯華裔挺多,中餐館的名字就是「吃飯」。餐館內略有些中式風格的裝修,比如說木質的圍欄和中國風景的照片,但不那麼誇張。我們各點了份牛肉炒麵之類的快餐。還有種必點的飲料,就是秘魯非常有名的「印加可樂」(Inca Cola),據說是當地的國飲,裝在玻璃瓶裡,也有1升裝的大塑料瓶。顏色看起來,說是尿黃色有些不雅,但實在找不出更準確的形容。不過味道還行,熱天解渴非常有效,一定要嘗嘗。附近還有一座聖馬丁廣場,中間一尊塑像,自然是南美的解放者何塞·聖馬丁(阿根廷的國父,秘魯和智利的締造者,與西蒙·玻利瓦爾同為南美的著名英雄,後來辭職,潦倒死於歐洲),胯下戰馬,立在高高的底座上。廣場上有些人聚集,用紙紮了兩隻巨大的灰耗子,寫著標語。可惜是西班牙文,我就猜,是指責哪家公司是碩鼠吧。

在一家中餐館吃午飯

這牛肉麵,從賣相來看,就好吃不了,但確實是中餐

印加可樂,這顏色我形容的準不準?

聖馬丁廣場

聖馬丁廣場上抗議的人群

聖馬丁廣場路邊的夏利車

  其實這些廣場也沒什麼可逛的,看看時間差不多,趕緊打車回酒店,因為這時房間可以入住了。回去洗個澡,躺在床上,那种放松,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但是還不行,必須控制時間,如果此時睡著了,整個時間節奏完全亂了,倒不了時差。所以我上了一個小時的鬧鐘,剛開始由於過度疲勞,無法立即睡著。可是一旦睡著了,鬧鐘也叫不醒,我痛苦的掙扎,最後還是同伴幫我下了決心。再出門去逛逛吧,這個米拉弗洛雷斯區還算比較富裕,酒店旁邊的下沉地形類似於一個小峽谷,下面是一座健身中心,有網球場、足球場,足可見當地的生活水平。沿著峽谷往前,從一座公路橋下穿過,不遠就是海邊,這景象讓人驚呆了。正好是日落,道路的盡頭是一處街邊花園,位於懸崖的頂端,腳下是海濱。車輛從懸崖下的公路上川流不息的經過,很遠處隨著海岸線蜿蜒,還能看到一座小山,上門有個醒目的十字架。這應該是很有情調、充滿美食的巴蘭卡藝術社區,可惜我們來不及前往。前方的滾滾紅日,慢慢被大海所吞沒,過程很快,所以晚出門10分鐘就會錯過這一奇景。

回到酒店睡一會兒

傍晚出門就看到日落

景色太美了

很快太陽就剩一點點

米拉弗洛雷斯區的海濱

海濱夜景

遠處的小山,應該是巴蘭卡區

傍晚還有模特在拍攝

  又到了飯點,查了一下貓頭鷹。發現利馬排名較高的飯館,幾乎都在附近。其實利馬有一家名叫Central的餐廳,據說是全世界排名前五的,主打結合本地特色的日餐,我也去官網查了一下,發現預定已經排到了一個月以後。所以我選擇了一家排名較高的本地菜餐廳,就是為了嘗嘗當地的酸味魚生Cebiche。我點的是拼盤,由四種口味組成,醬料顏色不一,有魚有蝦,伴著蔬菜。味道還是相當不錯,應該說跟日本的生魚片口味還是有區別。再上一瓶當地最有名的CUSQUENA啤酒,這頓飯就很完美了。吃完飯就匆匆回去睡覺,因為第二天飛往庫斯科必須早起。

晚餐,烤肉組合

晚餐,酸味魚生組合

當地最著名的CUSQUENA啤酒

  其實利馬還有些知名的博物館,但是比起後續的行程,我更願意把這裡當做中轉站。美食給我的印象比景點更深,這種安排和航班時刻有關。總體來看,利馬這地方,除了乾旱,還有個毛病就是地震多。而且整個城市感覺很糾結,富人區遍地美食,生活奢靡;而窮人區則完全迥異,對於發展高端旅遊的秘魯來說,很多地方都是如此。

相關焦點

  • 第一季 被殖民異化的秘魯首都利馬
    朋友不無得意地打開谷歌地圖,隨著他手中滾動的滑鼠,終於在綠色中找到一個棕色的地塊:「看,這就是西方人五十個必去的地方之一,秘魯的馬丘比丘遺址,巴拉、巴拉……」▲噹!從此,要去秘魯的念頭就在心裡種下了,不斷蔓延……2011年2月,是秘魯的盛夏季節,我終於成行嘍!
  • 秘魯一個充滿世界之謎的國度(第一站:首都利馬)
    利馬是沿海城市,著名的秘魯菜ceviche 在利馬才是最正宗的。我們都不敢在馬路上隨便的一個小飯館吃飯,怕不衛生,所以都是選擇網評好的大飯館吃飯的。         大家注意下面圖片中紅色的帶有類似螺旋圖案的字體。那是peru (秘魯)。幾乎秘魯所有的紀念品店都會有peru 的p 這種圖案做代表的紀念品。這個地標對於後面我們要去看的納斯卡線條很有意義。
  • 圖文詳解習主席正在訪問的秘魯首都利馬
    不誇張地說,整個南美洲都曾經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在那個殖民者主宰的年代,歐洲人從玻利維亞大肆掠奪黃金白銀,然後源源不斷地運到秘魯利馬,再裝上木帆船運往歐洲。利馬,是殖民者連接南美大陸和歐洲的樞紐,也因此成了其眾多海外殖民地中最富裕也最重要的一座城,這一點在利馬古城體現得淋漓盡致。
  • 太銷魂:利馬的非洲裔秘魯音樂
    黑人認同已經從秘魯國家記憶中消失了,只存在與極其私人的場景之中。當人們不再熱衷於追尋帶有種族色彩的「祖先歷史」的時候(criollo文化的基礎是語言,而非體質種族),自然就會在殖民歷史中去作文章。20世紀初期的秘魯城市文學中,有著一種強烈的對殖民時代的懷舊情緒。
  • 組圖:「柏林圍牆」再現秘魯利馬 牆這邊地獄那邊天堂 (8/10)
    組圖:「柏林圍牆」再現秘魯利馬 牆這邊地獄那邊天堂 (8/10)
  • 進口三菱轉動南半球︱秘魯大冒險(一)
    基座的正前方塑有一座女神,而你仔細一看女神的頭上居然俏皮地頂著一頭羊駝。原來是工匠曲解了設計師的意思,設計師原意是「火焰」,而工匠理解成了「羊駝」,因為它們是同一個單詞「Llama」。關鍵是奇葩的秘魯人就這樣默認了,國父的雕像都能出錯,而且錯而不改,也是醉了。
  • 南美狂想曲(一):秘魯
    線路為從美國芝加哥飛往(巴拿馬轉機後)秘魯首都利馬,利馬飛往庫斯科(遊玩彩虹山、馬丘比丘、庫斯科城鎮),庫斯科飛往具有玻利維亞「天空之鏡」美譽的烏尤尼,中途在首都拉巴斯轉機(但並沒有外出遊玩),從烏尤尼飛回利馬(同樣中轉拉巴斯),秘魯飛往美國芝加哥(巴拿馬轉機)。這一段遊記我側重於講在秘魯的所見所聞,但如果有讀者對玻利維亞的旅行體驗感興趣,也可以諮詢我。
  • 秘魯:地震之後
    這是5月26日在秘魯尤裡馬瓜斯拍攝的一座被地震破壞的房屋。據秘魯地球物理研究所公布的消息,秘魯東北部當地時間26日凌晨2時41分(北京時間15時41分)發生7.5級地震,目前尚無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報告。
  • 讓人又愛又恨的秘魯
    今天,在秘魯的華人華裔超過300萬人,全國約有8000家中餐館,僅首都利馬就有6000多家。
  • 環球旅行,秘魯,一路向北
    來到秘魯時,我想要學點西班牙語,過一下當地人的生活,在南美洲想要用英語溝通,大概就跟在臺灣用英語溝通差不多...透過背包客棧,認識了一位在利馬當地自學西班牙語的背包客,他是在一間教秘魯人中文的補習班學習西文...
  • 終生之位 | 解放者杯小組賽阿根廷競技和秘魯利馬...
    終生之位 | 解放者杯小組賽阿根廷競技和秘魯利馬聯盟的比賽空場進行。不過和瓦倫西亞的梅斯塔利亞球場一樣,競技隊的胡安-多明戈-庇隆球場也有一位不會缺席球隊任何比賽的觀眾,他就是探戈史上最偉大的歌手之一卡洛斯-加德爾。加德爾在拉丁美洲幾乎就代表了探戈,被譽為「探戈之王」,擁躉無數。他和許多阿根廷球員私交甚篤,而競技正是他最支持的俱樂部。
  • 利馬,神秘和矛盾之城
    在您出發探索神秘山城馬丘比丘的喀喀湖的水上村莊以及熱帶寶藏,和探索亞馬遜叢林之前,不妨來一趟利馬,這裡除了是秘魯的首都,也是個性最極端的城市。利馬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城市。古老與時尚,富裕與貧窮,迷人與有趣,務實與典雅,有將近三分之一的秘魯人以這個不斷延伸的大都會為家。
  • 頭條 | 舌尖上的秘魯
    秘魯人懷著感恩之心對待自己的美食文化,不但每年在利馬舉辦美食節,而且在首都利馬專門建了一座美食博物館。臺灣美食欄目《美食大三通》幾期關於秘魯美食的節目,廚師出身的主持人用搞笑的語言、誇張的表情、獨特的視角、真實的感受介紹他們眼裡的秘魯美食:最便宜的海鮮叫鮑魚,最受歡迎的宵夜是鐵板牛心,最誇張的店面是開滿整條街,最詭異的飲料做法好像在配藥,最贊的甜甜圈麵粉裡面竟然冒泡。
  • 秘魯人普遍比較胖的原因
    Ø 秘魯人喜歡吃Papa frita(炸土豆),大家都知道秘魯是聞名的土豆之鄉,所擁有的土豆種類數不甚數。所以炸土豆也經常吃。但這邊有Barrio chino(中國城),可以買到這類蔬菜,也有一些中國超市買中國商品,畢竟在秘魯的中國人特別多。Ø 秘魯很多食品特別甜,至少比中國的甜很多,比如這裡的餅乾和巧克力,吃得特別膩。Ø 秘魯人大多吃Ensalada,吃的蔬菜比較少。但洋蔥吃得很多,這個習慣很好。Ø 很多秘魯人都是每餐必須有肉。
  • 「彩蝶女樂」炫亮秘魯舞臺
    新華網利馬1月18日電(記者張國英)二胡、琵琶、阮、笛、簫、笙等中國江南絲竹樂器,韻味濃鬱的民樂、民歌、民族舞蹈18日炫亮秘魯首都利馬市政劇院舞臺,浙江歌舞劇院「彩蝶女樂」以一臺別具風格和新意的演出拉開秘魯「歡樂春節」系列活動帷幕,也讓現場觀眾近距離感受了中國江南文化的魅力。
  • 【泱泱美食】如果只能推薦一家秘魯餐廳
    雖然達不到食神蔡瀾那樣隨身帶著一小瓶頭抽的境界,也碼不出才女殳[shū] 俏那麼深入人心的文字,但我自信對美食的愛不會輕易輸人。愛吃之人,既要懂吃,又要會做,更要通曉美食背後的文化和內涵。並不容易,但其樂無窮。言歸正傳。當初下決心來秘魯,原因之一便是有位同樣愛吃的好友來過之後告訴我——秘魯的魷魚圈真好吃!上網一查,首都利馬竟有「南美美食之都」的美譽。
  • 秘魯版「恥辱牆」分隔貧富
    秘魯首都利馬,一道牆分隔貧富兩個世界(上圖)。   富人為提防窮人偷竊而修建此牆 30多年仍未推倒 反映貧富兩極分化嚴重   廣州日報訊 秘魯首都利馬有一道高牆,高達3米多,已修建了30多年,仍未被拆除。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這堵高牆表面上宣稱是為了防止犯罪,實際上卻將富人與窮人分隔開來,被當地民眾形容為「恥辱之牆」。   秘魯首都利馬一直存在著一道分隔貧富兩個世界的高牆。
  • 利馬,唯一不下雨的城市,當地人不知道什麼是雨
    我們從小就知道水是生命的源泉,許多乾旱地區是乾燥的,因為長期沒有降水,但時至今日,這個沒有降水的地方仍然有大量人口居住,這是秘魯首都利馬,還有900萬人生活在一個沒有降水的首都,我真的無法想像這裡的人是怎麼生活的,大家一起探索一下吧。
  • 秘魯新冠疫情中的「希望之牆」
    「我渴望回學校上學」「我想與家人團聚」「我期望人們可以再次擁抱」……在秘魯首都利馬兩座公園內豎起的「希望之牆」上,人們用留言表達著對未來的期望。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這個只有3200多萬人口的國家遭受重創。
  • SUPER JUNIOR在秘魯最大媒體主辦頒獎禮上獲「年度最佳演唱會」殊榮
    當地時間2月12號晚8點,在秘魯首都利馬舉行的「Premios Luces 2018」頒獎典禮上,SUPER JUNIOR獲得「年度最佳演唱會」殊榮。 「Premios Luces 2018」是1839年設立的秘魯歷史最悠久的報社且每年發行量達12萬冊以上的《El Comercio》主辦的頒獎典禮,秘魯文化長官、利馬市長等秘魯文化當局重要人士紛紛親臨頒獎典禮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