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贏家》劇照,柳老師好眼神
儘管筆削褒貶、言人人殊,但2020年選擇線上首映的幾部原院線電影中,《大贏家》仍是綜合素質最好的一部。
較之《囧媽》,它完成度更高;而用致敬素材堆砌出來的《肥龍過江》,則根本上不了牌桌。
三部網絡首映的原院線片
儘管樣本集還不夠大,但《大贏家》的確是眼下最適合拿來分析的新片——而且這部電影還是多次翻拍後的成果。
源頭作品是都井邦彥的小說:《遊戲的時間不會結束》,有過日劇和日影,但影響不大。珠玉在前的反而是韓國版的《率性而活》,可與《大贏家》做橫向比拼,也更能說明問題。
《率性而活》版名場面
眾所周知,自2018年《燃燒》提名坎城為起點,到一年《寄生蟲》席捲奧斯卡,韓國電影正迎來行業巔峰。因此直面《大贏家》與《率性而活》的優劣對比,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
·演員表演對比
《受益人》海報
我曾經狠狠地誇讚過大鵬和柳巖的表演,依據是《受益人》中,此二人各自貢獻了可以角逐華語電影年度最佳的表演:柳巖的卸妝,和大棚的看電視。
單論個人演技和卡司水位,幾乎原班人馬從《受益人》平移過來的《大贏家》,整個班底高高在上。而《率性而為》則在紙面實力上小輸,畢竟除了鄭在詠算熱門,演過《浪漫滿屋》的李英恩臉熟,其他就是全龍套陣容了。
從海報就能看出風格差異
但這裡有個喜劇悖論:喜劇是最難演的,越荒誕浮誇的情節,越要演得投入認真,才能出效果。這就是為什麼那種浮誇躁動的所謂「喜劇」,本質上就是視覺快餐;因為喜劇的本質是荒誕與現實的衝突。
《屌絲男士》就是這類浮誇的快餐,而大鵬就吃虧在這裡。事實上,從《煎餅俠》開始,他就一直因為這部成名作在吃虧。
《屌絲男士第一季》的大鵬和柳巖
浮誇短網劇為大鵬帶來了流量、知名度和資金,也讓他背上了浮誇的包袱。他在大銀幕上想徹底擺脫固有形象,還需要些時日。偏見嗎?是的,可不僅觀眾有偏見,他自己的表演中也卻是帶著這種對自己定位的偏見與迷惘。
而《大贏家》的主角嚴謹,又是個超級認真的人設。基本90%的笑料和感動,都來自嚴謹這過於認真的性格,與他人、與世界的衝突。儘管大鵬全力讓自己嚴肅了起來,但違和感仍不時迸發。
《大贏家》裡的嚴謹
反觀《率性而活》的鄭在詠,他扮演認真警察鄭度滿時,從外形到感覺,都是一個完美的與社會格格不入的人,內心的矛盾也有很好的演繹。得益於《我要復仇》和《實尾島》積累起來的自信、氣質和外延,演員與角色幾乎重合,沒有破綻。
至於兩位女主,戲份都不多。柳巖和李英恩都發揮正常,該萌時萌,該軸時也絕不含糊。但因為柳巖的劇情轉折更加犀利,發揮空間更大,因此小勝。
眾配角則可謂不分高下,也都有亮眼的表現。被綁架的眾人沒有搶戲,同時各有光芒。比如韓版的祖孫內斂,我們的則更加接地氣,與時代接軌,稍稍觸碰了親情、網絡這些時髦的關鍵詞。
最爆笑的名場面對比
「伏地挺身」等幾大名場面的對比,也是各有千秋。面值得一提的是孟鶴堂,大銀幕處女作算是表演不錯了,挑戲的水平或者說運氣,至少在小嶽嶽之上吧。
再將這些演員的表演代入到電影中去看,你會發現:《大贏家》想往誇張喜劇方向去導,這是大鵬等人的優勢所在;而《率性而活》更貼近原著精神,表演和諷刺不割裂,以小見大的招式,使得爐火純青,因此在本輪稍勝一籌。
《大贏家》表演評分:三星半,★★★☆
《率性而活》表演評分:四星,★★★★
·鏡頭語言對比
光影語言,其實是兩部電影相同的短板。
《大贏家》的導演於淼,是從電視編劇、電視導演一路提升上來的,但他所有執導筒的電影,都是翻拍。其中《來電狂響》可說改編得一塌糊塗,也是到了《大贏家》才摸到了「本土化」精髓的門檻。
於淼和羅喜燦兩位工具人導演
而《率性而活》的導演羅喜燦,情況跟於淼竟驚人地相似——是個類似工具人的掛名導演;甚至《率性而活》也同樣是羅導口碑最好的作品。
其實,這兩部電影都是「劇本成功,勝利一半」。原著《遊戲時間不會結束》的強衝突劇情,以及極其鮮明的主線,使得導演的作用被減到最小。
事實上,從鏡頭調度上看,真正的場上導演,其實是大鵬和鄭在詠兩位大咖。這跟球類比賽中的「場上教練」類似,有好處,也有劣勢。
《率性而活》的連貫鏡頭,喜劇效果佳
好處是電影節奏好,連貫。而且後期剪輯難度低,畢竟主心骨演員就是圓心,大家圍繞他表演就好了,無用素材會少很多;但劣勢也很明顯,就是鏡頭語言缺乏高度,大都是簡單的正反打、遠中近連續、特寫轉場等常規套路。
相比之下,還是多了十幾年積累的《大贏家》,在鏡頭語言上運用得更加嫻熟和高成本。比如發布會的臺上臺下衝突、喊話時的背景與個人,都是能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鏡頭。
《大贏家》的畫質和鏡頭還是講究的
而《率性而活》的鏡頭則有點太樸素了,全片下來,也只有圍巾和結局兩人一起躺倒的畫面,稱得上不錯。這一輪光影語言對比,《大贏家》小勝。
《大贏家》光影評分:三星半,★★★☆
《率性而活》光影評分:三星,★★★
·劇情與內涵對比
為什麼把劇情和內涵放在一道寫?因為我信奉電影劇情永遠且全部要服務於主題:哪怕這個主題無比庸俗,比如搞笑、美色、討好;亦或高屋建瓴、千頭萬緒的獲獎型主題,也必須通過劇情和畫面表現出來。
通過劇情、畫面來表現主題,其深入的方式、程度和具體觀點,就是電影的內涵。
橫版海報對比
所以劇情、畫面和主題,原本是不能分割的。但上面說了,《大贏家》和《率性而活》這兩部商業片,在畫面上的對峙,戰鬥規格還比較低,因此剝離不談。單說劇情對主題的挖掘。
這輪我們先說《率性而活》,因為在各大影評人口中,《率性而活》的諷刺意味不可謂不尖銳。如果按他們的說法,那這一輪就別比了,直接給鄭度滿頒獎即可——但,我們不是應該像電影中的主人公一樣,認真一點嗎?
《率性而活》極盡諷刺之能事
《率性而活》對小地方面子工程的譏諷,是大面積、高傷害的。套路,就是用合理的起因,加上特別的人物,推導出荒謬的劇情:小鎮警察局為了樹立形象,準備搞銀行案件演習;結果安排扮演劫匪的男人特別認真,以至於難以收場、奇怪的笑料層出不窮。
這樣的劇情的確夠諷刺,嚴重的荒誕意味外加黑色幽默,也能讓觀眾心領神會那份內涵。但是,《率性而活》依然有韓國電影的通病:膚淺、結局收不住,用極其淺顯、非黑即白的人性,去解釋之前一切的荒誕。這就太商業、很沒勁了。
再來看《大贏家》。該片當然不如《率性而活》批評得那麼大膽,因此畫面表現也就更誇張、更喜劇。畢竟我們沒有分級,(原定的)院線電影條框非常多。
不是人人背後都有個江志強,所以我們才看見了玩具槍。
《大贏家》更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細節
所以有時候,我很不願意批評國產電影,畢竟綁著手綁著腳,還能跳好舞的人,實在太難得了。《大贏家》雖然是喜劇,但其實是在懸崖邊耍雜技,天然應該加一星。而且他們還在小細節方面、反轉層面加入了接地氣的東西。
《大贏家》裡被「綁架」的群眾,就比《率性而活》立體很多,比如祖孫的冰釋,就挺讓我們感慨的;最後柳巖扮演的於海嬌大反轉,堪稱全片最大的驚喜,甚至可以說,因為有了於海嬌的「無間道」,劇本得到了升華,表現出了不一樣的內涵。
原著小說和韓版,在內涵層面都是諷刺尸位素餐者,主角鄭度滿一直很孤獨,像個甦醒了自我意識的機器人,到最後才有了一點點溫暖;而《大贏家》因為有了於海嬌的反轉,讓我們知道,主角嚴謹自始至終沒有孤獨過——這時,電影內涵的側重,就從單純的諷刺,延展到了「異類個體是否孤獨」的命題上,且有所發揮。
《大贏家》裡嚴謹的人物關係圖更飽滿
因此,我認為在這一輪內涵的比拼上,《大贏家》雖然因為種種原因,諷刺力度如隔靴搔癢,但通過主創們巧妙地借力打力,修改了原著的內涵結構,因此勉強可以跟《率性而活》打個平手。
《大贏家》光影評分:兩星半+一星=三星半,★★☆+★
《率性而活》光影評分:三星半,★★★☆
·中韓電影的軟硬差距
這樣的對比,看似勢均力敵,但其實我還是私心滿滿的。
《大贏家》是我們一線製作的喜劇電影,而《率性而活》在當年只是一部很小的製作;技術上、經驗上,《大贏家》領先了十年,資金就更不用說了。
所以無論我如何試圖為《大贏家》找理,試圖拉平兩部電影的差距,都無法真正彌補差距。因為中韓電影的差距是整體上的。
兩部電影的線下活動對比
所有數據中,最不用擔心的就是市場,哪怕真的淪落到去搶在線流量,我們的市場總碼洋,依然是韓國高不可攀的。
以《大贏家》為例,雖然影響力和收益,都沒能重現《囧媽》的火爆,但觀看人數仍然幾天就破億,從坐擁婦女流量的國產電視劇手裡,搶下了一塊蛋糕。
軟硬兩方面的問題,借劇照一用
市場不是問題,那問題在哪裡?我覺得有軟硬兩方面。
沒什麼複雜的東西:軟性問題在於我們的市場太大了,想要票房和收益,就必須向下兼容,拍簡單、小視角、大眾化的電影,不能有別的追求;硬性問題,依然在於我們的市場太大,所以不可能推出所謂的「分級制度」,否則難以管理。
這麼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們,先要市場,再談其他——而這,就是我們跟韓國電影最大的差距。並非質量、並非魄力,而是選擇。
奧斯卡青睞韓國,是因為西方世界需要貼近他們價值觀的東方面孔,來添加新血。《寄生蟲》裡的富人,讓西方世界那票白人很容易地代入,因此將之選為代言人。這個話題,我們下次單獨開篇來講。
我們的電影選擇國內市場,而韓國電影選擇電影本身和國際評價,這就造成了評論界的口碑差距、單片輸出的品質差距。對此,只有兩味藥能應對,即你我對國產電影的持續支持,以及「給時間以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