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很多中國人一樣,知道伊豆這個名字,源自一部日本電影。
《伊豆的舞女》是日本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早期的一篇傑出的中篇小說。曾先後6次被搬上銀幕,最有名的是1974年由山口百惠與三浦友和合作演出同名影片《伊豆的舞女》。
作品描寫了一段經典的日式愛情。孤兒出身的青年學生在伊豆孤身旅行,邂逅天真無邪而又別具風情的年少舞女,在孤寂憂鬱的心靈中,在似戀非戀的愛慕中,在伊豆的青山秀水和主人公迷離的情思中,演繹了一個令人忘情的純潔愛情故事。少男少女之間初戀的那種朦朧、純真的情感。給了讀者一份清新之感,把人們帶入一個空靈美好的唯美世界。
伊豆因為《伊豆的舞女》而成名。一條路,一棵樹,一個溫馨的小旅館,一場雪,都是一個故事。
閱讀過《伊豆的舞女》的讀者或是觀看過同名電影的觀眾,一定都想去伊豆看看。去伊豆,未必是想偶遇一位天真、浪漫、純真,憨厚、嬌美的舞女,或是邂逅一場朦朧而又悽美的愛情。只是想看看孕育川端康成蓬勃而短暫、鮮豔而悽美的愛情故事的半島,究竟是一個什麼浪漫的地方。
伊豆又稱伊豆半島,位於靜岡縣東部,是日本的旅遊勝地。
2016年4月2日清晨六點,在兒子的帶領下,從沼津乘車到熱海,再沿著海岸一路南下,於早上7點30分到達伊豆半島的城崎海岸站。
城崎海岸是位於伊東市西南方位的海岸線,長約9公裡。
約4000年前大室山火山噴發,巖漿匯入大海,熔巖流受到海水侵蝕後,與海岸上各種小崖細流融合,最終成型為如今斷崖絕壁的壯觀地理風貌。
從車站到海岸,是一條近兩公裡的櫻花大道。
伊豆半島氣候溫和,是日本櫻花最早開放的地區之一。雖然是陰雨天,但道路兩旁的櫻花已恣意綻放。花枝相接,連成一片,纘成一道粉色的長廊,蔚為壯觀 !
櫻花長廊十分幽靜,少有遊人和車輛。四周靜悄悄地,似乎能聽到輕盈的花瓣飄落的聲音。很懷疑是不是闖入了私人領地,但一路的指示牌又執著地把人指向海岸。
走在這寧靜優美的櫻花長廊,不禁思緒飛揚:這道路不是通向海岸,而是通向一個美麗而神奇的童話世界。
這裡也的確像一個童話世界。
道路兩邊,是與日本民居大不一樣的各種別墅。庭院乾淨整潔,各種鮮花果實與造型各異的建築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營造出一個動人的童話世界。如果那位「高中生」與「燻子」的愛情故事發生在這裡,應該又是另外一個版本了。只是川端康成不會喜歡這樣的格調。
穿過童話般的櫻花長廊,20分鐘到達城崎海岸。
城崎海岸是典型的深入式海岸。陡峭的斷巖是天城山和大室山火山噴發時流出的溶巖冷卻後形成的裡亞式海岸。海岸線旁一片鬱鬱蔥蔥的原生林臺地,臨海則礁石嶙峋,海浪奔湧,驚濤拍岸。
一條河的入海口,把海岸切成了一條陡峭的峽谷。峽谷上架了一座吊橋。
這就是城崎海岸最著名的門肋吊橋,是伊東一景,曾出現在很多觀光宣傳片中。這吊橋看起來並不起眼,卻為何成為伊東一景,不得而知。
吊橋共分為門肋吊橋和橋立吊橋兩處。橋長48米,橋面距海面23米。站在橋上可觀賞變化萬千的海景。橋下方可見海浪奔湧,經過吊橋時,橋身會微微晃動,驚險十足。
門肋吊橋把海岸連成一條9公裡的步道。但這條步道並不是電影中的那條「踴子步道」。
步道不寬,在嶙峋怪石中穿過。沿著步道,可觀賞波瀾壯闊的太平洋以及由火山和海水共同塑造的奇形怪狀的巖石。水火不容,但在特定的環境中,它們可以共同塑造一種引人入勝的獨特自然景觀。
天公不作美!灰色的天空,把本來應該蔚藍的大海也印染成灰色的。巨浪像要衝破藩籬的怪獸,不時衝擊著海岸,但被堅硬的火山巖石擊得粉碎,濺起高高的浪花。如果是晴天,這浪花會是晶瑩剔透的,那種驚心動魄的美景,會讓人不由自主地吟唱蘇軾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但灰暗的天、灰暗的海,使心情也有些灰暗,很難激起這樣的興致。
城崎海岸在半島的東邊。從地理位置看,這裡應該是觀日出的絕佳位置。想像一下,當太陽從海上探出頭來,慢慢上升,最後掙脫束縛,躍出海面,把大海映染得一片通紅。而那逐漸加強的金黃的光芒,給海上的風帆以及海岸的千奇百怪的巖石和松柏都鍍上一層金光,那景象該是多麼的壯觀!
但在這樣的天氣裡,不見太陽,不見風帆,甚至不懼風浪的海鳥也不見蹤影。只有那不知疲倦的海浪,一波又一波地前赴後繼地執著地撞向巖岸,抒發著永世不竭的情懷。
既然大室山是城崎海岸千奇百怪的始作俑者,看完城崎海岸就得去看看大室山。
在車站候車室等車時,偶遇了一群真正的伊豆舞女,意外的驚喜!沒錯,她們不是中國式的廣場舞愛好者,而是真正的當年舞女。
歲月流逝,青春不再,當年的「燻子」已年長色衰,芳華已被雨打風吹去,就像河津的早櫻,飄落在巖石上、沉入到泥土中(下圖一來自網絡)。
這些當年的「燻子」們,又自發組織起來,到車站、碼頭、街道表演。雖然身體有些佝僂,舞姿有些僵硬,笑靨難掩滿臉的皺紋,但無論得到的是喝彩還是嘲諷,她們都表演自若。是排遣無邊的寂寞,還是追憶早已逝去的芳華,不得而知。只有她們自己最清楚。
通向大室山的道路也是一條櫻花大道。道路兩旁的櫻花,比城崎海岸的櫻花開得更恣意,更熱烈,更絢爛!枝枝相扣,花花相連,攢成一道幾公裡的櫻花隧道。車輛駛過,濺起一片蕊霧花雨!不知在這樣絢麗的隧道裡開車,司機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從遠處看,大室山活脫脫像個大碗一樣反扣在地上,連邊緣都整整齊齊的,只是在車上沒法拍下它的全貌。
走近看,山上則是一些稀稀拉拉的茅草,像是一個手藝很差的理髮師留下的一個瘌痢頭。這是燒山未盡的後遺症。為了讓開春後的草長得整齊,大室山在每年2月的第二個星期日都會燒山,至今已經持續了700年,奈良的若草山也是在這個時間燒山,是當地的一大景觀。
大室山是伊豆高原最主要的自然景點,是伊豆高原的象徵。標高580公尺的大室山是由火山噴發後的碎屑物所堆積而成的,是日本火山碎石丘的代表。
乘著纜車上山,再步行繞著火山口轉一圈,瀏覽周邊的風景,這是遊覽大室山必做的功課。
這個4000年前劇烈噴發,將灼熱的巖漿噴灑到幾十公裡開外的海邊,塑造了一道奇景的鍋底一樣的火山口,現在變得馴服乖巧,被利用起來,變成了一個射箭場。這倒是個好主意,再鋒利的箭頭,也無法穿透這厚重的火山巖牆體,保險係數絕對世界第一。
山頂有好多個展望臺,可以俯瞰的伊豆高原及周邊的景色。不知當年的「燻子」有沒有登上過大室山遠眺過她的家鄉和居住著「他」的大島?
據說天氣好的時候還能看到遠處的富士山。本以為在這裡可以彌補我們在富士山腳下的御殿場轉了一整天沒有見到富士山一面的遺憾,可山頂仍是霧蒙蒙雨濛濛,不僅不見富士山在何處,就是伊豆高原也在蒙蒙的雨霧中變得一片朦朧。
也許,世間的一切還是朦朧一點兒的好,當一些美好的東西遠去,已無可追回時候,看得清楚,只能平添幾分感傷。與其徒喚「無可奈何花落去」,不如期待 「似曾相識燕歸來」吧。(下圖一來自網絡)
歡迎關注"老人與海行攝世界"微信公眾號!
以下方式都可以關注到"老人與海行攝世界"的微信公眾號:
1、點擊屏幕右上方的三個小圓點,分享到朋友圈;
2、搜索微信公眾號暱稱:「老人與海行攝世界」,添加關注;
3、點擊文章標題下面的"老人與海行攝世界"即可關注;
4、讓身邊的朋友用微信掃描下方的二維碼或者長按指紋,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