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美食,不管有多好吃,可能也不會經常在家做,有的因為食材和設備受限制,有的因為手藝不夠,有的就是簡單的因為生活習慣,比如滷肉飯,好吃,但是我會常常做紅燒肉,也不會隨便就想做滷肉飯,就是習慣問題,它是「臺式的」、「超臺式的」,我一個土氣北方爺們兒,霸道的紅燒肉蓋飯才符合食性取向!反之,臺灣作家舒國治寫到,在臺灣,牛肉麵號稱」國民面「,而滷肉飯則號稱」國民飯「,可見,也許在那裡,是絕不會隨便就想起紅燒肉蓋飯的。
當然,地域早就不再是美食的界限,據說滷肉飯也是在那個特殊年代,由北方的紅燒肉或者是什麼肉演變過來的,而滷肉飯一經傳來,也迅速獲得了無數吃貨的偏愛。滷肉飯的絕妙之處在於,一是口味略甜,有別於傳統紅燒肉的鹹膩感;二是肉塊很小,還流行用小碗吃,像澆頭一樣淋在飯上拌著吃,毫無大塊肉的壓力,經常吃了很多碗之後也毫無察覺!
吃喝無界限,做法終有淵源。關於這篇滷肉飯的做法,雖未去當地考察,只是吃過幾家臺灣口味的飯店獲得了感覺,但也不是譁眾取寵,滷肉飯的做法畢竟比較容易,我還跟臺灣的書友多次諮詢細節,所以,可以對想學做法的吃貨們交上一篇基本靠譜的心得。
一、備料:
肉,精選五花肉(有的吃法用肉皮多一些,取其膠質飽滿的口感)。
小個兒幹蔥,而不用大洋蔥頭,臺灣當地用特產的紅蔥頭,近似蒜瓣狀,焦桐書中有一篇文字,專門寫它是民生小吃常見的佐餐調料。
調料,醬油用臺灣原產醬油膏,不用市面常見各種生抽老抽醬油,亦不用」滷肉飯醬油「。
米酒,常用一款臺灣」神旺米酒「(做三杯雞也很搭配)。
優質幹香菇、蔥姜、以及少量的八角、桂皮、草果、香葉,香料的用量完全靠經驗,總之不要太多。
二、準備:
水發香菇,去蒂,切小丁,不用鮮香菇。
先切幹蔥,切好了就起油鍋炸蔥酥,炸的時候切肉就行,這樣合理利用時間。幹蔥個兒小,但它的催淚效果一點不比洋蔥差!切吧,小傢伙兒,一個個的切,用量跟肉差不多就行了-_-|||
切肉,做滷肉飯不能用絞肉餡,只能一刀刀切肉丁,五花帶皮的肉丁,先切片,再改小丁,大小均勻而不連刀。有沒有想起魯提轄挑釁鎮關西幹的活兒?
三、前奏:
做幹蔥酥,起火,坐鍋,多放一點油,燒熱,下幹蔥炸,火力不要太大,中小火慢炸,一直到色澤金黃、形態酥軟為止。
提示:多放油,油炸效果更好。
把鍋收拾乾淨,熱鍋涼油,炒香料,先下蔥姜溼性的,稍變色後下幹香料,聞見香味立即撈出備用。
接著,把香菇丁炒香,下肉丁,翻炒,待變白、鬆散的時候,倒入幹蔥酥,
下醬油膏、少許米酒、泡發香菇的水(濾去雜質)、冰糖、適量溫水,攪勻,燒開,撇去白色的浮沫——這步很重要。
倒入砂鍋,上火,再把之前炒好的香料放入紗布包,系好,投入湯中,蓋燜。
四、燉:
蓋悶——一直蓋嚴鍋蓋燉,不能頻繁掀看!
煮兩三個雞蛋,一會兒用。
五、尾聲:
經過大概2小時,掀開砂鍋蓋,看一下顏色、軟爛度,加鹽調味,把煮好的雞蛋去皮,放進砂鍋,一塊兒滷。
再蓋上,繼續小火燉1小時以上。
再開蓋時,湯汁應比較粘稠,蔥酥基本看不到,肉也入口即化了,這時,轉中火,把湯汁再收一收,達到粘稠的膠質感。一定要不停地攪,否則會粘鍋。
整個燉的時間大概在3小時左右。
肉好了……你不會忘記了蒸米飯吧?+_+
據說,吃滷肉飯,就得用小碗,三五口就吃光的小碗,這才更有滋有味。
提示:
1.幹蔥和臺灣醬油在家裡都不常用,但這是做滷肉飯最主要、也是最有特色的用料,建議採購選用。
2.臺灣醬油膏口味略微發甜,所以冰糖的用量不能過多。
3.炒幹香料是為了激發香味,放入布包來用,是為了不影響滷肉的食用。
4.長時間的燉,是一個基本功夫,不能頻繁掀看、不能著急、對成熟度有把握,這很關鍵。
-【圖文來源 悟飯】----
長按下方二維碼直接識別,關注我們的公眾號,獲取更多吃喝趣聞
吃有名堂,悟飯說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