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隨著人類對於環境問題越來越關注,世界環境日也逐漸走進了我們大眾的視野。世界環境日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當時由於全球各地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並不十分注重對於環境的保護,從而導致全球範圍內的環境汙染與生態破壞日益嚴重,並出現了許多危及人類健康,並造成大量人員傷亡的環境事件。在此背景下,1972年6月5日,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
在此次會議上,通過了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及保護全球環境的「行動計劃」,並確定每年的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至此以後,保護地球環境成為了全人類的共同任務和命題,進入21世紀以來,人類對於環境問題的更為重視,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共識。環境問題是指由於人類活動或自然原因使環境條件發生了變化,並對人類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發展造成影響和破壞的問題。根據環境問題的成因來分,可以分為因自然因素為主導而引起的原生環境問題和因人類活動而引起的次生環境問題。
當然,一般來說我們人類主要關注的是由於人類活動原因而發生的「次生環境問題」,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環境問題多是指「次生環境問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對於環境開發利用的強度越來越大,對環境的破壞也越來越嚴重。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工農業生產迅速發展,機械化、汽車、化工合成材料、農藥和化肥的廣泛使用,生產過程中排放的廢棄物和有害物質越來越多,從而產生了各類環境問題。根據環境問題的性質,可以分為三大類環境問題,分別是環境汙染問題、生態破壞問題和自然資源衰竭問題。
具體來說環境汙染問題包括大氣汙染、水汙染、固體廢棄物汙染、生物汙染、土壤汙染和光汙染等類型,生態破壞問題包括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鹽鹼化和生物多樣性減少等類型,自然資源衰竭問題主要包括礦產資源、生物資源、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等資源的衰竭。有些進入自然環境中的汙染物質,會隨著大氣運動、水循環和洋流等擴散到全球各地,從而形成全球性環境問題,比如全球變暖、酸雨和臭氧層空洞都是全球性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是一個範圍十分廣泛,十分複雜的系統性問題,所以每年世界環境日來臨之際,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都會選擇一個具體的方向,確定當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比如2019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為「藍天保衛戰,我是行動者」,聚焦大氣汙染問題;2018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為「塑戰速決」,聚焦塑料等固體廢棄物汙染問題;2017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為「人與自然,相聯相生」,聚焦人地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理念;2016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為「為生命吶喊」,聚焦生物多樣性減少問題。
那麼,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是什麼呢?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被確定為聚焦自然和生物多樣性,具體的主題為 「關愛自然,刻不容緩」(Time for Nature)。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凸顯自然環境的重要性,而對生物多樣性的關注是一項十分迫切的需求,地球每年因人類活動而滅絕的生物數量十分驚人,其總數可能在上萬種以上,生物一旦滅絕基本上就宣告徹底消失了,我們應該還記得,當最後一頭公白犀牛倒下後,僅剩的兩頭母白犀牛是無法繁衍這個物種的,白犀牛的命運就只能等待滅絕了。
從馬達加斯加島的渡渡鳥,到長江的白暨豚,目前白暨豚已經被認定為功能性滅絕,很顯然白暨豚最終估計也難逃滅絕的命運。關愛自然,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也對子孫後代具有重要意義。今年世界環境日我國的主題依舊沿用「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而環境的保護需要每一個個體的參與,只有每一個人都行動起來,成為保護環境的行動者,才能真正造就美麗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