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在網上提出了一個問題:捏住老虎的後頸肉,它會不會像貓一樣變乖?
然後很多網友作出了回應:
恩,村裡的飯很好吃,吃飽了現在小科來和大家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養過貓的朋友可能大致都知道這麼一個冷知識,就是捏住貓咪的後頸肉,它們馬上就會變老實,一動不動任由人們擺布。
這種方法,在同為貓科動物的老虎身上是否也能夠奏效呢?甚至有人用此理論來解釋武松打虎的事跡。

玩笑歸玩笑,如果捏住老虎的後頸肉,它會不會像貓一樣變乖?說真的還真有可能,不過這種情況會隨著老虎年齡的增加而減弱,如果是小老虎,那麼捏住它的後頸肉提起來,它很有可能就像一隻小貓咪一樣乖,如果是成年老虎的話,不建議這樣做,因為很可能對它無效。
其實這種行為在學術上是有名字的,叫「掐捏誘導的行為抑制」,並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由於後天的遭遇所形成的一種條件反射。
一些與貓採用相同搬運幼崽方式的動物
而捏住後頸肉這種招數,也對部分的動物有效,必須是採用叼住後頸皮膚搬運幼崽的動物,才能施展這項「絕技」,而對於豬、猴子這類採用其他方式搬運幼崽的動物並不起到任何效果。
有一個很經典的例子,那就是用一根細繩栓住小象,此時的它會掙扎,但是因為力量不夠的原因,無法掙脫繩子,長此這樣下去,小象掙扎的次數越來越少,直到不再掙扎,而之後就算小象長成了大象,用一根細繩拴住它,它也不會再掙扎了。
對於貓咪等動物來說,即便是長大了之後,捏住它的後頸肉,它也會誤以為是媽媽在搬運它,於是本能地蜷縮起身子,變得一動不動。
這種反應會隨著時間減弱
2008年,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巴芬頓教授就做了一個實驗,他找來31隻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的貓咪,分別用書夾子將這些貓的後頸夾住,經過統計,大約三分之二的貓都表現出了「掐捏誘導的行為抑制」反應,而且年齡越小反應越明顯。
教授對這些貓進行了生理監控,發現它們並非是由於驚嚇而體現出來的「強直性靜止」,甚至還有點愉悅,就像是貓媽媽在搬運它們一樣。
既然這種反應會隨著時間的增加而減弱,那麼在老虎身上就能夠說得通了。
當老虎還是幼崽的時候,虎媽媽會經常叼著它們進行搬運,所以老虎幼崽已經形成了一種記憶,只要是被捏住了後頸肉,就會誤以為是虎媽媽在叼住它,但是當幼崽年齡稍大一點,虎媽媽的這種行為就會消失,整個過程也就大約兩三個月的時間。而對於幼崽來說,經過漫長的成長,到長大成年之後,這種感覺可能差不多就忘光了。
當然,不排除成年之後的老虎還保留著這一「掐捏誘導的行為抑制」反應,但是我們並不提倡進行這種實驗,畢竟成年之後的老虎是相當兇猛的。
而且捏住後頸肉的力道也很有講究,因為虎媽媽很有分寸,咬住老虎後頸肉的時候,做到既能將其提起來,又不會弄疼它們,所以如果我們想要模擬掐捏,如何掌握這個力道也是一項不小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