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有人在提問說,她家裡面養了一隻加菲貓,每次一遇見打鬧,她就去捏住加菲貓的後頸肉,於是這隻貓立馬就安靜了,安安靜靜的任主人擺布。這位網友說,假設和對待貓咪一樣捏住老虎的後頸肉,會發生什麼效果呢?
我來簡單地解答一下這個問題。
為什麼有些貓咪等寵物,它們原本是嬉戲打鬧的狀態,一旦被主人捏到後頸肉,就立即變乖了呢?這個反應被認為是條件反射,其在術語上有一個名詞,叫做「掐捏誘導的行為抑制」。
首先,我們看這個詞彙中有「掐捏」的動作,這個動作會導致寵物出現行為的變化,就是它們通常會變得安靜,好像是被某種力量抑制住了。其實,不僅僅是貓咪,比如說老鼠,也會出現這種「掐捏誘導的行為抑制」的行為。有生物學家用麻醉針對老鼠的頸部進行麻醉,然後去捏住它們的後頸肉提起來,結果發現這些小動物沒有「掐捏誘導的行為抑制」的現象就幾乎沒有。一旦麻醉的效果過去,再次捏它們的後頸肉,它們就會立即變得安靜下來,一動不動的任人擺布。
貓之所以會有「掐捏誘導的行為抑制」,是因為它們幼年時期的環境導致了這一反應,屬於一種條件反射。大凡是一些利用叼住幼崽後頸來搬運的動物,幼崽在成長期基本上都有這種條件反射的行為。像人類這樣不用叼住或者捏著嬰兒後頸肉搬運的,嬰兒們就不會有這種一被捏住後頸肉就止住啼哭的行為抑制。
不過,人類的嬰兒有另外的一種行為抑制的表達,就是他們喜歡被大人抱著。母親看見孩子在啼哭,就去抱著他們,這時候被抱著的嬰兒由於在胎盤內就習慣了母親的心跳,加上有一部分嬰兒對母親身體的獨特氣味比較熟悉,他們就認為自己現在得到了母親的體貼重視,於是產生了一種被保護照料的安全感,從而停止啼哭行為。這也是一種後天形成的行為抑制。
像貓咪或者老鼠這些出現行為抑制的動物,它們一旦被捏住後頸肉,就會下意識的以為是母親在搬運它們,於是放棄了抵抗。通常它們會把身體蜷縮起來,尾巴也收起來,保持身體的靜止狀態。這樣的行為是為了與母親關係更加親近,得到更好的照料,從而增加自己生存下去的機率。
這也是一種生物演化的結果。凡是具有「掐捏誘導的行為抑制」的幼崽,它們往往被母親悉心的照料。那些劇烈反抗的幼稚,很容易激怒母親,要麼被摔到地上受傷,或者導致遭到惡化的對待,結果就是生存的機率降低。畢竟,「聽話的孩子有奶吃」嘛。
那麼,老虎被捏住後頸肉,它們是不是也會像貓咪或者老鼠一樣,也變得乖乖的任人擺布呢?
這得看它們還有沒有保留「掐捏誘導的行為抑制」,主要取決於它們的年齡。通過觀察,老虎的幼崽在剛剛出生不久,也確實有過這種行為抑制。很多動物園的飼養員也做過這種捏後頸肉的動作,小老虎確實會變得安靜,因為它們以為是母親在叼著它們。但是,隨著小老虎年齡的增長,它們的這一習性會逐漸的淡化,因為這種記憶會淡化掉。據研究,用不了幾個月的時間,這種行為抑制的條件反射就會在小老虎身上消失。也就是說,假設你去捏住一隻成年老虎的後頸肉,是會非常危險的。它們的「掐捏誘導的行為抑制」早已消失,會把你當成敵人。
作者:懷疑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