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亮《不存在的信札》:百封書信,串聯起半個世紀的上海

2020-12-26 澎湃新聞

杉本博司的照片、羅蘭·巴特的《明室》、艾佛勒特劇院、阿姆斯特丹、水晶杯、檸檬果肉、深色葡萄酒和耐火白土菸斗,在作家吳亮筆下,一篇篇信札和收信人的筆記,還原了大都市裡行走在"半空中"知識分子的生活狀態。

這是繼《朝霞》之後,作家吳亮發表的第二部長篇小說,以一百多封虛構的信件,串聯起半個世紀上海城市文化風貌和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12月18日,吳亮、孫甘露、曾瓊、評論家張定浩齊聚百新書局,分享《不存在的信札》背後的故事。

作家吳亮(中)與孫甘露(右)等在百新書局現場對談「曼達」的誕生沒有署名的信,面目不明的寫信者,圍繞一個名叫曼達的神秘女人徐徐展開。「曼達」起源於2018年的聖誕節,這個縈繞於吳亮腦海中幾十年的名字,宛如自己的女兒一般,突然誕生。曼達,曼達,manda,隨著名字走來的是一個模糊的人影,面目不清沒有性別,吳亮反覆地念著這個名字,這本原名《曼達》的小說也由此誕生。

「在寫作的時候,我似乎在投射一個女人,也有可能是男人,曼達到底是誰?我在寫作的邊緣想要觸摸、探索這個問題的答案。」吳亮說,去年一月,他就開始在微信朋友圈裡寫這本小說,也是他對自己的逼迫。這個工作做了六個月,把真的假的、可以用的信息,包括讀書和思考的東西,都放在這本書裡了。

他提到,寫《朝霞》以後,他做了大量的筆記,其中一部分就變成了這本新書的一部分。還有家裡的書信,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三十年的書信。每一次整理,就會看到一些信,總是在刺激著他。信中一些人,有的可能已經去世了,有的患病了,或者出國了,消失了。每一次看信的時候,吳亮總覺得這是一個歷史,是一段長長的時間,「這些東西總是一次一次的經過我。後來我就想,要麼我就把它寫成小說,然後把所有的信燒掉。」

「但我太想把它寫出來,所以我必須要虛構。」為了小說的創作,他經常根據寫信者的語調進行寫作。「我依附在另外一個人身上,在寫一個假信。所有真的人活的人死的人他們都附著在我身上,我用他們的語調進行了一段又一段寫作。寫到後來,我已經沒辦法再控制文本。 」

成為作家之前,吳亮做了十幾年批評家,在他看來,批評家相比小說家可以更「放肆」:每次講話,就好像在說「我是醫生,你們都是病人。」但轉變成小說家之後,必須向讀者傾訴內心的寫作情感和動機。「其實我是不願意的,但我必須要說,因為角色變了。」

從「批評家」到「小說家」

評論家程德培提到,《不存在的信札》全書共265節。大部分是信札,寫信人被隱去,收信人多達二十幾個,其中還穿插著類似「法庭談話錄字片斷」「歐博士的日記殘章」「拉拉、素梅的自述」「無名氏某次譫妄壯態寫作」及箴言,還有談話對話錄音、各類筆記、零星研究、殘稿、講義等多達十幾種不同形式的短章。

《不存在的信札》這些短章混雜一處,沒有規則,陳述活動的痕跡被隱匿,自以為有準備的讀者在閱讀時,仿佛進入迷宮、砰然碰壁,無論是思考型還是情感迷亂型的都無法獨自完勝。而評論家張定浩表示,吳亮筆下有一種「傾聽之美」:很多小說家是在說自己的話,吳亮卻能聽到很多人說話,並將其呈現出來,這是文學家所羨慕的能力。作家孫甘露認為,曾幾何時,吳亮在文壇曾以批評家的面貌反覆出現,作為批評家的形象已經根深蒂固,雖然他寫過不少小說,但是其作為批評家的鋒芒絲毫不減。要去理解吳亮的寫作,必須首先理解他身為批評家的身份。「他從批評家往小說家逃離,從理性、邏輯很強的雄辯者,變成一個沉溺於感情、被情緒所控制的藝術家,並被自己的情感支配了寫作。」

「書信本是現代社會中的人類多半忘卻的媒介形式,吳亮卻獨闢蹊徑地拾起,將小說賦予了隱秘和私人化的面紗。人們日常都會遇到各種情景,有各種情緒反應,有自己內心對世界的一貫看法,而吳亮具備洞察外表下生活實質性的敏銳。」孫甘露說,內在的吳亮,一個是寫作者,一個是日常在行走的人,有時候這兩者重疊在一起,有時候又分開。在他的筆下,精心營造了一個個的迷宮,最後結局呼應「不存在的信札」,這一切或許根本就不存在,給小說增添「未完成感」,賦予意味深長的句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從《曼達》到《不存在的信札》,一部誕生於新媒體時代的長篇小說
    近日,作家、文學與藝術批評家吳亮長篇小說新作《不存在的信札》,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12月27日下午,在南京奇點書集,吳亮和評論家何平,進行了一場獨特交流,現場討論熱烈。《不存在的信札》是吳亮繼長篇小說《朝霞》之後的首部新作。
  • 「斜槓」吳亮在新作中如何以書信抵達更廣闊的時間
    吳亮與他的長篇新作《不存在的信札》對話近期吳亮新作《不存在的信札》在杭州人可藝術中心首發,吳亮和評論家李慶西,以及諸位在杭作家、藝術家,以「無邊界的故事」為主題,進行了一場文學與藝術的跨界交流《不存在的信札》是吳亮繼長篇小說《朝霞》之後的首部新作。小說以一百多封虛構的信件,串聯起半個世紀上海城市文化風貌,以及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小說中那些美術圈和文學圈裡的生活片段,看似浮光掠影,卻是內心深處的真切交通,兼及宗教、哲學等等的思考。
  • 吳亮《不存在的信札》:它從我的一些信和生命的流逝中來
    【編者按】上世紀八十年代,吳亮的文學批評橫空出世,單槍匹馬成為文壇最雄健的聲浪。九十年代開始,吳亮開始涉足當代藝術批評及策展,寫下大量矚目的藝術批評,和很多藝術家、作家有多封私信往來。近年來他開始創作長篇小說,接連出版《朝霞》和《不存在的信札》。日前,吳亮帶著他不久前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的書信體長篇小說《不存在的信札》,在蘇州馮夢龍書院和探花書房同多位嘉賓對談。
  • 周六薦書|李鴻章張佩綸往來信札
    ,2018年10月出版)所搜集的李鴻章與張佩綸往來信札,起於同治十三年六月十三日,止於光緒二十七年九月十八日,前後跨度二十八年。大部分書信是張佩綸後人張志潛、張子美、張恭慶、張恭慈、張怡所保存下來的家藏信札原件,2013年11月由張氏後人捐贈給上海圖書館。經李經璹親自整理,這批書札按年份和彼此往復順序裝裱成冊。此外若干遺闕,從《李鴻章全集》、《澗於集•書信》以及上海圖書館收藏的《簣齋函牘稿》中收錄的信函補入。
  • 這本書裡隱藏著大清最後的秘密 | 李鴻章張佩綸往來信札
    上海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新書《李鴻章張佩綸往來信札》,收錄了他們二人在30多年裡所有通信(現在能夠收集到的),並對這些書信做了時序上梳理和對應編排,以及一些文字上的整理,加注了標點,以方便現代讀者閱讀。從這些書信中,我們大致能夠窺見大清最後30多年裡的許多重大內政外交事件及朝廷官場生態的一鱗半爪。
  • 《李小龍信札》——李小龍:鐵血男兒背後的似水柔情
    《李小龍信札》就是一部記錄他長達15年言行的「書信之旅」。《李小龍信札》收錄了李小龍親筆書寫的138封珍藏信札,細數一番,發現其中有39封都是他寫給自己愛妻琳達的回到香港料理父親後事的李小龍在這期間連續給妻子寫了9封信(按書中所收錄信件),時間從2月15日到3月3日(而他3月6日將飛回妻子身邊)。半個多月的時間,寫了近10封書信,這足可以見李小龍對妻子的牽掛之情。而在寫給妻子的信件之中,也總是會不經意地流露出對妻子的諸多關心。
  • 法學與文學的差異性 評作為「小說」的《波斯人信札》
    《信札》情節的展開有兩條線索:一是圍繞著兩位波斯貴族烏茲別和利家,講述二人在18世紀離開故鄉波斯之後週遊歐洲各國的經歷。因為在遊歷的過程中,他們大部分時間都在法國度過,所以相關敘述主要以法國為背景。
  • E-BIDDING 第17期丨從啟功先生舊藏師友信札看文人書信對於稱謂的要求
    Lot 13040戴姜福致啟功毛筆信札近現代寫本1通1頁附封16.5×26.5cm起拍價:RMB 1,000Lot 13026黃君坦致啟功毛筆信札近現代寫本1通3頁附封10×20.4cm 、17.5×25.3cm起拍價:
  • 見字如晤:夏子魁的信札收藏
    收藏書畫則是因為他從小就練習書法,但考慮到書畫的水很深,所以一直也不敢介入。在上海國拍,他遇到一位錢幣界泰鬥級的老先生——原上海博物館研究員孫仲匯,他帶夏子魁看國拍書畫的一些拍品,告訴他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從此慢慢才進入書畫領域。 玩書畫的時候他無意之中發現了信札這個門類,當時信札還沒有現在這麼熱,甚至都沒有拍賣專場。
  • 留戀寫信:字如其人、見字如晤,書信更有溫度,更富親情
    幾年前,我寫過一篇留戀串門兒的文章,最近我又懷念起了寫信。為了尊重對方,字跡不可太潦草(這也是展示自己書法的機會),還可以炫耀一下半文半白的書面語言。書信的落款也有講究,需根據不同的關係對象及季節時令寫:敬禮、頓首、大安、暑安、闔安、秋祺、握手、編安等。太長時間不寫信,不知道郵局是否保留了這項業務,一問,還有。於是我給四位朋友分別寫了四封信:畫家和曲藝活動家李燕、孫燕華夫婦,相聲學子徐德亮,崑曲演員張衛東,北京曲藝家協會秘書長田靜。
  • 吳亮:在中國輸了整個松下就輸了
    松下家電(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 吳亮  釜底抽薪,銷售體系推承包製  在架構上,如今新成立的位於杭州松下工業園區的松下家電(中國)有限公司相當於「總指揮部」,吳亮任總經理後,松下家電(中國)統轄著智能便蓋、洗衣機、空調、電視等松下家電全品類業務,以及以上海為中心的全國十幾個分公司的銷售體系
  • 若以柔情託鴻雁——7本名家書信集帶你感受流淌於筆尖的愛情故事
    BTW,今年是《情書》上映20周年,大家睡不著可以去看看。木心曾經寫過: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我羨慕那樣的年代,一生一世一雙人。將滿滿的愛意傾注筆端,用柔情封起信封,然後等待信件穿越萬水千山到達思念的人手上,再用充滿期待的心情等著回信。而現在,還有誰能靜下心來寫一封信?還有誰能將思念延遲?
  • 一紙書信,往事並不如煙
    ,往事並不如煙文/ 同古堂陸機《文賦》有言「函綿邈於尺素,吐滂沛乎寸心」,可見信札尺牘最表書者心跡,或匆忙兩三句,或洋灑數千言,賞其勢如潮湧、鐵書銀鉤筆墨之餘,亦有見字如面,家書萬金之感,更有甚者,有跡可循,往事並不如煙,可為未載史實之補充。
  • 700封書信裡藏著答案
    700多封信編成兩本書《紙短情長》和《書不盡言》1952年,張愛玲從上海來到香港。她在報紙上看到美國新聞處的一則招聘海明威《老人與海》翻譯者廣告,投了簡歷,被選中。2010年,宋以朗從他們三個人那700多封信件中選出部分內容,編成《張愛玲私語錄》。2020年9月,宋以朗將700多封信件全部編成書信集,分為《紙短情長》《書不盡言》兩冊,由皇冠出版社出版。《紙短情長》《書不盡言》書名是張愛玲自己起的。有微博博主「張迷客廳」發現,這兩個書名來自張愛玲自己。
  • 從三封書信看《西遊記》神魔敘事的文人氣息
    作為文人士子的吳承恩無疑是一位神魔敘事的行家裡手,同時也在情節展開中流露出濃厚的文人情結,而《西遊記》中的前後三封書信更加充分地展示出其中的文人氣息。從三封書信看《西遊記》神魔敘事的文人氣息長期以來,《西遊記》在文學形式分類上都毫無爭議地定為神魔作品,不過實際上神魔敘事中也有傳奇、世情、志怪的手法[1]。不僅如此,《西遊記》中寫景狀物這方面也是不可小覷的,哪怕是一個妖洞、一個鬼府都描寫得充滿想像和文人情趣。本文摭取其中的三封書信試作分析,揭示其中的濃厚的文人氣息。
  • 杜月笙書法信札欣賞,清逸且自然,網友:有文化的流氓果然可怕
    比如課代表今天要分享的是上海灘的流氓頭子杜月笙的書法信札。其實,杜月笙算是半個文盲。因為他本是個孤兒,沒進過一天私塾,算是個實打實的白丁。但是他自己也認識到這是個缺點,所以後來就拜了國學大師章太炎為老師學習筆墨,有了大師親授,再加上其專心自律,何愁寫不出好字、好畫?無論怎麼說,對於半路出家的他,也算是厲害得很了,放在今天來看,絲毫不輸一些沽名釣譽的書法家。
  • 您訪問的內容不存在_澎湃新聞-The Paper
    551個中國歷史故事。儘管出書、賣書是個值得敬佩的行業,但在具體工作經驗中,出版社從業人員其實經歷著各種糟心事兒,心中壓抑著吐不完的槽。12月19日,王恰恰、楊朗、朱嶽三位老師將做客SKP RENDEZ-VOUS,共赴一場「誠實吐槽會」。業內真實吐槽,出版圈步步心酸淚,走過路過……要不要錯過隨你便。
  • 《李小龍信札》:越了解越神秘,越神秘越想走近
    不過,就算美國人已經開始對李小龍漸漸認可,但因為20世紀70年代,中國在世界的地位遠非今日可比,所以他的表演事業發展並不算特別順利。幸運的是香港影業發現了他的潛力。籤約嘉禾之後,他因《唐山大兄》一炮而紅,在香港的四部半電影3次打破多項記錄……美國人也開始屁顛兒屁顛兒地跑過來找他合作。
  • 書單|見信如晤:新近出版的文化名人書信集
    該書搜集了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與教育學家伊莉莎白•布洛赫曼自1918年至1969年間的107封書信。海德格爾同布洛赫曼之間的通信,是目前為止這位哲學家的遺著中被發表的範圍最廣泛的通信往來。從第一封信直到最後一封信,跨越了半個世紀,兩人的個人命運以及半個世紀的歷史變幻都在這些信件中得到了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