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槓」吳亮在新作中如何以書信抵達更廣闊的時間

2020-12-23 澎湃新聞

吳亮與他的長篇新作《不存在的信札》

對話

近期吳亮新作《不存在的信札》在杭州人可藝術中心首發,吳亮和評論家李慶西,以及諸位在杭作家、藝術家,以「無邊界的故事」為主題,進行了一場文學與藝術的跨界交流。

《不存在的信札》是吳亮繼長篇小說《朝霞》之後的首部新作。小說以一百多封虛構的信件,串聯起半個世紀上海城市文化風貌,以及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小說中那些美術圈和文學圈裡的生活片段,看似浮光掠影,卻是內心深處的真切交通,兼及宗教、哲學等等的思考。

下面帶來吳亮、李慶西、許志強的現場對話,看看這位集作家、評論家等身份於一身的「斜槓」中年,如何從書信中提取時代語言與敘述語態,抵達更廣闊的時間。

吳亮與李慶西

李慶西:

關於小說,我有一種最簡單的說法,一種是託爾斯泰式的小說,一種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小說。託爾斯泰的小說你不求它在敘事形態上有怎樣的創新,但他的小說有思想深度,藝術很完美,你挑不出毛病。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有創新的,別的不說,巴赫金給它歸納為「復調小說」,「眾聲喧譁」「多聲部」。但我個人閱讀經驗來說,它的創新是有缺陷的,《卡拉馬佐夫兄弟》裡面每個人都要發表自己的看法,每個人都在那喋喋不休,在我看來,這也是一種缺點。但是他絕對是有開創性的。文學史上,貝克特是很有開創性的,羅伯格裡耶也是有很大的開創性的,你要講缺點,他們都能列出很多缺點,甚至卡夫卡。我把吳亮的小說歸入陀思妥耶夫斯基這一路小說。

吳亮:

我都是給具體的人寫文章。慢慢的,被我評過的人,都是我的朋友了。我非常在意,被我評過的人的反應。

李慶西:

李白、杜甫當時就是朋友之間的寫作。他們當時的詩歌有很多都是贈送給朋友的。我覺得最好的藝術創作,都是心裡本來就有一個東西讓你非常激動,要跟最好的朋友分享。他們不會想到像賣暢銷書那樣去寫作去宣傳,這是現代社會的事情。

吳亮:

寫《朝霞》以後,我做了大量的筆記,其中一部分就變成了這本新書的一部分。還有我家裡的書信,八十年代以後,三十年的書信。每一次整理,就會看到一些信。信總是在刺激我。信中一些人,有的可能已經去世了,有的患病了,或者出國了,消失了。每一次看信的時候,我就總覺得這是一個歷史,是一段長長的時間,這些東西總是一次一次的經過我。後來我就想,要麼我就把它寫成小說,然後把所有的信燒掉。

去年一月,我就開始在微信朋友圈裡寫這本小說,公開的。這也是我對自己的一個逼迫。已經寫了,就必須寫下去。這個工作做了六個月,我把真的假的、可以用的信息,包括讀書和思考的東西,都放在這本書裡了。我有時候找一個人的信,馬上就找到了一個語感,就根據這個人說話的語調,進行我的寫作。所以寫完這個信,我就一身冷汗。我依附在另外一個人身上,在寫一個假信。所有真的人活的人死的人他們都附著在我身上,我用他們的語調進行了一段又一段寫作。對我的身體非常消耗。一個人完全在一個房間裡面,家裡面一堆信件,一堆死魂靈。寫到後來,我已經沒辦法再控制這個文本。所以到了六月,我就停下來了。

這裡面的一些東西,有的是我拿一封真實的信改成的,還有很多是完全虛構的。我就覺得虛構的東西變成了真實的事情。這些真的信反而像我撿來的。

李慶西:

你這本書和一般的書信體小說很不同。別人的寫法是收信人不重要。像《少年維特之煩惱》,前面是不寫收信人是誰,偶爾提及。你的小說,每一個收信人都在,而且他們都反覆出現,寫信人是誰不知道。你故意把寫信人消解了,或者說隱去了。也可以認為是「不存在」。甚至說,消解了一個敘述人。使人感受到就是給收信人說一番話,是他倆之間的心靈交流。

書信體小說歌德《少年維特的煩惱》、鬱達夫《蔦蘿行》

鬱達夫有一篇書信體小說叫《蔦蘿行》,雖然看起來是寫給他的夫人,但是他描述得那麼詳細,其實是超過了兩個人的言語範疇的。他必須要給讀者交待一些事情。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它裡面一場舞會也寫得很詳細,寫給朋友的信,雖然是炫耀自己認識了當地的一些人,認識了綠蒂。但是真正的書信不可能描述一場舞會是這麼詳細的。

吳亮:

有一段時間我不敢看這個小說。因為這個文本和它背後的那個更大的文本,它們同時存在。實際上這本書寫的就是時間、空間,人們一代代地消失。而現在呢,已經沒有人寫信了。寫信的格式和方式都不一樣了。以前寫信三天以後才拿到。現在,一個微信發出去,一個表情,或者開個玩笑,很快就能發出去,很快就可能有反應。時間的延宕,沒有了。

李慶西:

這個小說的敘述時間是上世紀九十年代至本世紀初。主體上是這個時間,有的是超過這個的。你書中有兩封信還提到非典和汶川地震,有一封信的時間應該是五十年代初,裡面出現了百代唱片公司。1952年改為上海唱片廠,後來改為中國唱片公司,簡稱中唱。同一封信提到開明書店改為了青年出版社,就是現在的中國青年出版社。這封信還出現了霞飛路。

還有更早的事情,是那兩封孔章荷芬的官司問題,兩個法庭的筆錄。章世駿應該原型就是張伯駒。它裡面提到張伯駒的《叢碧詞集》,《叢碧詞集》原書名叫《叢碧詞》三個字。雖然這個小說總體時間是九十年代到本世紀初,但有的時候你要把時間推到更早,甚至推到民國去。

吳亮:

我在這個信裡面,也有個小的想法。我有意識運用不同時代的語言,還有不同階層的說話方式。我花了很多時間看豐子愷的書信,我發現他有三個階段,最早是民國的時候,信的文採最好,到了五十年代以後,他要改造,慢慢他的文採就沒有了。這裡面有個註解,說豐子愷到了五十年代後期到六十年代中後期時,他所有的信都燒掉了。但有的信,當時是他一些朋友拿著的,後來朋友就還給他了。那些文字,就是當時的語言了。豐子愷是1975年去世的,那之前他也寫信,但是那時候就是很樸素,和之前完全不同。所以我覺得使用不同時間段的口吻,我要給它一個縱深。

豐子愷書信

李慶西:

《不存在的信札》裡面,沒有現在這個社會比較引人注目的人,比如政府官員、企業家等等。但是也沒有農民和打工者。不寫高科技,不寫股票市場,不涉及房地產問題。這個時代的許多風雲現象時髦現象都不寫。它抓住了紙質書信的尾巴,表現了一個民間知識群落的人際關係。從這個意義上講,《不存在的信札》也是對過去時代的一曲輓歌。

在我之前,程德培就給《不存在的信札》寫過評論,與小說一同發表於《收穫》雜誌。我寫評論時沒看過德培的文章,不看是因為不想受他的影響。後來仔細看了兩遍,感覺真是寫得精彩。我倆的思路大相逕庭,面對同一部作品,我的文章著眼於如何解讀這個文本,而德培的重點是如何理解這種寫法。應該說,他的取徑更契合這部作品的開創性特點。這不是一部需要作知識詮釋的作品,需要的只是受眾的經驗與想像力。現在不少歐美小說喜歡設置一套「知識考古學」的陷阱(從艾柯到丹·布朗,雅俗皆然),那是一大堆符號學、語義學和話語衍射的觀念史,由此建構的偽學術敘事偏是在接受層面上阻斷了文學想像。其實,敘事手法的創新不需要那種過度寓言化,真正的先鋒派不是學院派,是江湖派。福柯有一種杞人憂天的看法,認為文學的歷史是在增加新的斷裂,總是勾勒出一種不連續性的現象。其實,不能說是不連續,而是斷而後續。這種斷而後續的「斷裂」才是文學持續發展的生命力,否則當下的小說家寫不過十九世紀那些人。對於吳亮這種碎片化的大量留白的敘事,我深感解讀難度不小,寫作時亦儘量避免強作解人。現在看來,這是多餘的顧慮。我明明意識到,這是一個真正開放性的哈姆雷特式的文本,需要讀者積極參與故事建構,但礙於不可捉摸的「作者」敘事意圖,未能更多地表達自己感覺到的或是可以作進一步想像的故事內容。德培援引羅蘭·巴特「作者已死」的理論,完全把作者甩到一邊去了。其實,甩開吳亮,才能對吳亮這部作品作出更好的闡釋。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完形填空,曼達、阿德和大愚,還有其他那些人物,在吳亮的故事中也在你自己的故事中存在,或許各有不同的活法。程德培說,我們只能在「誤讀」中求生存。

許志強:

我在讀吳亮第一批井噴狀態文章的時候,他的文章就是感性和理性兼具的,思辨不是學院式的,是從感覺泥土裡出來的。它是作家的寫作。到了《我的羅陀斯》的時候,吳亮寫了很短的敘事類的作品,一段一段的。當然那還稱不上是一個和《朝霞》《不存在的信札》一樣的文學作品,但也是從以前的吳亮身上分泌出來的。吳亮從當代文學裡面出走,走到藝術圈裡面,我覺得他在尋找自己的精神方位。可能精神方位在過去的當代文學的氛圍當中,還不能夠發揮,這個天花板可能還有點壓制,可能需要無意識地尋找一個寬敞的空間裡面去調動他藝術的評論、想像力、感覺,世俗的和形而上的東西。

《朝霞》是一個比較傳統的小說,是有線索有情節,金字塔結構,有核心人物和次要人物構建起來的。讀者看起來它有一個脈絡。但是它穿插了很多東西,對藝術的評論。剛才我跟吳亮說,《不存在的信札》其實和《朝霞》沒有什麼特別斷裂的地方,雖然形式是不一樣的,但是內容都是一體的。

通常的小說,一條街道是筆直的,風就是筆直的。這時候能不能把街道變成一個直角,或者岔路,風不可能再筆直吹了。讓它呈斡旋狀態的時候,它的天光雲影的氣息都會不一樣。所以同樣一段文字,經過他現在的小說處理和擺放之後,它的空間感是有變化的。那些混雜,那種遠近。像書中寫普陀山,是「普陀山裡七點就漆黑一片了,不少漸漸暗的,突然黑,好像有一隻無形的手拉下帷幕……」。接著,這段文字下面是大量的留白,和上面相比完全是另外一個語境,兩個語境,形成了一種語言的壓力,然後整個味道為之改變。

這種寫法,可能更適合吳亮想像感受的釋放。我覺得吳亮的下本作品會更精彩。理由就在於,作品裡面的動機,讀的時候可以時刻感受得到,然後吳亮還在不停尋找著更適合他的表達方式,而這個表達方式,它再次出來的時候可能是更加具有爆發性的。我喜歡他書裡那些對弗洛伊德的評論。我個人看重書裡面、這些信件裡面,非常瑣碎的生活描寫。一扇窗打開,裡面的人在洗澡。然後突然一段生活感受插進來。你隱約感受到這是一個離婚女人的生活場景。在平常小說裡,一個離婚女人的心理和窗外吹來一陣風是連接不起來的。只有把形式全部打碎之後,才可能會有。我沒想到吳亮在這個這個年齡,從一個作家,成為一個純粹的詩人。書裡面有一些詩歌的段落出現。我覺得吳亮下面的寫作還有前景。可能一個作品就是一個夢,夢下面就是更遠的前景。

新媒體編輯:傅小平

配圖:主辦方、出版書影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斜槓」吳亮在新作中如何以書信創造一個無限迴廊,抵達更廣闊的時間?| 對話》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吳亮《不存在的信札》:百封書信,串聯起半個世紀的上海
    作家吳亮(中)與孫甘露(右)等在百新書局現場對談「曼達」的誕生沒有署名的信,面目不明的寫信者,圍繞一個名叫曼達的神秘女人徐徐展開。「曼達」起源於2018年的聖誕節,這個縈繞於吳亮腦海中幾十年的名字,宛如自己的女兒一般,突然誕生。
  • 職場中擁有「斜槓思維」的人,在市場中更具有競爭力
    這種「斜槓青年」,在職場中變得愈發具有競爭力。不是「技能」變得不重要了,而是除了具備過硬的「技能」外,擁有「斜槓思維」,綜合能力強的人,更容易從群體中脫穎而出。最近《心動的offer2》中,李晉曄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 吳亮:在中國輸了整個松下就輸了
    按日本松下集團慣例,2019年4月份,松下將公布2018財年業績詳報以及新財年經營戰略,「4月1日開始將有新的變化(指中國區松下家電業務)」,春節前夕,在位於杭州經濟開發區的松下工業園,履新近2年的吳亮接受中國家電網記者專訪時如是表示。  與歷任日籍高管不同,吳亮給人的印象更「中國味」。
  • 吳亮《不存在的信札》:它從我的一些信和生命的流逝中來
    【編者按】上世紀八十年代,吳亮的文學批評橫空出世,單槍匹馬成為文壇最雄健的聲浪。九十年代開始,吳亮開始涉足當代藝術批評及策展,寫下大量矚目的藝術批評,和很多藝術家、作家有多封私信往來。近年來他開始創作長篇小說,接連出版《朝霞》和《不存在的信札》。日前,吳亮帶著他不久前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的書信體長篇小說《不存在的信札》,在蘇州馮夢龍書院和探花書房同多位嘉賓對談。
  • 表格斜槓怎麼加,然後兩邊如何打字?
    以Microsoft Excel 2010為例,打開已有Excel文件或新建一個,然後選中要添加斜槓的單元格,點擊右鍵,選擇「設置單元格格式」,找到右側「邊框」選項,選中左斜線或右斜線,這樣單元格中的斜槓就加上了。
  • 如何成為月入十萬的斜槓青年(終極篇)
    如果要別人為你的斜槓內容真正買單,不僅要有所謂的技術性乾貨內容,更要有買單者渴望從你這裡獲取的寶貴經驗,因為經驗是可以快速複製並形成效果的操作路徑。P.S.以上具體分析請參閱《如何成為月入十萬的斜槓青年(中)》一文。好多人都好喜歡包子鋪商學院的Slogan——唯有成長、健康和愛不可辜負。成長放在第一位,所以我將花多一點筆墨描述。為此,我總結了學習成長的4S成長模型(如下圖):
  • 如何做一個「斜槓青年」?
    但線上的寫稿依舊沒有停,相反因為有了更充分的時間,我的寫作工作其實比往常還要多了一些。所以,平衡了一下,只能說疫情對我而言,有影響,但問題不大。也許會有人問,一個人的精力有限,做兩份工作該如何分配時間?
  • 錯過了靳東的「斜槓青年」,就過好「斜槓餘生」吧
    第一次了解「斜槓」這一潮詞是在年前熱播的靳東主演的連續劇《戀愛先生》裡。業餘時間幫別人出謀劃策追女孩的牙醫程皓因為策划過於急功近利,導致一單業務翻了車,感覺上當的女孩打上家門要程皓負責。程皓不服氣地頂嘴:「斜槓」你懂嗎?我這是「斜槓青年」。在此之前,對「斜槓」的理解一直停留在兼職一層。直到翻開《麥肯錫結構化戰略思維》,才了解這一新潮詞彙的產生及發展。這一條斜槓前後,並不是簡單的「同時」擁有的並列關係,還蘊涵著順應時代需求追求改變的勇氣。打開搜尋引擎,才知自己的孤陋寡聞,原來世間從不缺乏「斜槓」精英。
  • 進擊的「斜槓青年」
    「不『斜槓』一下,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90後。」當下,身兼數職的「斜槓青年」正成為一種「潮」標籤。今年疫情以來,「斜槓青年」的隊伍更加龐大。「斜槓青年」一詞來源於英文「Slash」,它指不滿足於專一職業生活方式、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青年人群,最早由美國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在《一個人/多重職業》一書中提出。
  • 組圖:「斜槓」AC311 讓無邊界的飛行更精彩
    要成為「斜槓」直升機,質量是關鍵,更需要具備應對多種任務挑戰的能力!
  • 如何用 PlayStation 開啟你的斜槓身份?
    如果在前幾年有人和我說「Slash」,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槍花的傳奇吉他手,Slash(原名Saul Hudson)。
  • 書信文化類電視節目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在書信文化類節目中,這些明星不像在其他綜藝節目中一樣被消費顏值和隱私等娛樂符號,而是發揮他們的語言表達特長,以審美的角度來呈現他們的才華。節目組對明星的尊重也換來了明星對節目的盡心盡力。不論是讀信前的準備還是讀信中淋漓盡致地發揮,明星們的表現都是可圈可點,為節目帶來良好收視率的同時,也為弘揚書信文化及其蘊含的精神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 網絡流行語科普 斜杠人生、斜槓是什麼意思?
    網絡流行語科普 斜杠人生、斜槓是什麼意思?時間:2020-11-18 20:04   來源:網絡流行語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網絡流行語科普 斜杠人生、斜槓是什麼意思? 斜杠人生,指的是一種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是一種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的生活方式。
  • EXCEL中怎麼把斜槓的日期換成橫槓的日期
    Excel中日期格式的年月日之間默認是用斜槓隔開的,這有時不太符合一些習慣的用法,很多時候人們習慣將年月日之間用橫槓隔開。其實Excel中也可以將年月日之間的斜槓換成橫槓,下面以Excel2007為例介紹如何設置,以供參考。
  • 「996」的人生真的不配擁有斜槓嗎?
    然而,只有真正把自己代入這種斜杠人生的人才能真正理解,斜杠人生不等於「A 工作 /B 工作 /C 工作」的人生,恰恰相反,這更可能是一種「生活 / 興趣 / 工作」的人生。斜杠人生的可行性意見在我翻譯的這本《成就斜杠人生》中,作者就向我們展示了大量這種充滿生活情趣的同時最大程度釋放個人價值的斜槓案例。那麼,如何才能擁有自己夢想中的斜杠人生呢?
  • 周恩來書信中的戀愛秘訣,愛情如何長久保鮮?讀懂或將受益終生!
    愛情如何保鮮?婚姻如何長久?家庭如何維繫?以上靈魂三問,拷問著每一位成年人,每一個現代家庭,每一個想要與愛著的人執手一生,相伴到老的人。人們常說,以歷史為鑑,可以知興衰,榮辱不驚。以古人為鑑,可以明得失,進退有據!今天筆者就跟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偉人是如何做到愛情保鮮的?
  • 斜槓青年,新流行的擇偶標準
    關於這個,叔給你的意見就是:找一個能一起打發時間的斜槓青年。 這年頭,不找個 斜槓青年做對象,其實都不太好意思在飯局上炫耀的。什麼是斜槓青年?正經舉個例子。高曉松,他就是標準的斜槓青年:清華高材生 / 民謠歌手 / 導演 / 脫口秀主持人……。他們不滿足於單一職業和身份的束縛。
  • 毛大慶:2021,成就斜杠人生 | CHEERS2021湛廬年度大會
    在「面向未來的能力」環節中,優客工場、共享際創始人毛大慶先生結合其譯作《成就斜杠人生》一書,以「2021,開啟斜杠人生」為主題進行了精彩演講。從解讀「時代催生斜槓」,到闡述「重新定義斜槓」,再到「感悟斜杠人生」,他在演講中對「斜槓」進行了多維拆解——「斜槓,不是讓你心猿意馬,更不是讓你三心二意,而是讓你更好地內觀,發現並且去做一個真實的自己」。
  • 萬字整理:左手自由職業,右手斜槓青年
    我把對話內容整理成了8個小標題,分別是: 1.什麼是「自由職業」和「斜槓青年」 2.自由職業和斜槓青年的分類 3.什麼人適合自由職業? 4.自由職業讓我更自由了嗎? 5.自由職業,如何利用平臺經濟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