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來到香港之前,圈君就不知道吃過多少傳說中的正宗港式蛋撻,魚蛋,燒麥,外加所謂的鴛鴦奶茶。直到來了香港發現,輸了……原來香港的街頭小食遠不止這麼簡單的幾樣就能概括的,而且街頭小食也是香港文化的重要標誌之一。今天圈君就帶你好好扒一扒這些誘人的地道香港街頭小食。
其實,香港香港街頭小吃的發展還是很有歷史的,早在19世紀開始,香港就已經出現了路邊攤檔,推著手推車在街頭叫賣,不過在當時都是為了維持生計或是滿足社會低下層人們的溫飽需求。到了上世紀5、60年代,街頭小吃突然在香港流行起來,種類也開始變得多起來,因為價格又特別低廉,所以喜歡的人也越來越多。
圖片來源於《香港的另一面》蒙敏生著
不過,很快就跟內地的地溝油小吃一樣,香港的路邊攤檔因為衛生問題被政府一點一點取締了!但香港政府也不是這麼沒人性的,也是想出了一個雙方各退一步的結局方案,就是把這些路邊攤請進店鋪,各自有獨立店面繼續維持經營。雖然已經沒了路邊的「推車仔」,但小吃中的街頭情懷卻越發濃厚,逐漸形成了香港街頭一個不可或缺的元素!
其實,每次,圈君好基友們來香港的時候除了要帶他們飲早茶什麼的之後,這幫吃貨還強烈要求嘗試一下各種街頭小食,但是!種類也太多了吧,圈君實在不知道該推薦哪個了!雞蛋仔、碗仔翅、臭豆腐、魚丸丶魚蛋、砵仔糕、牛雜、格仔餅、炸魷魚須、串燒、燒賣、煎釀三寶、腸粉、貢丸、糯米餈等等……
現做現賣,現買現吃,每每經過旺角街頭穿著白襯衫的圈君都特別特別怕被各種醬汁蹭到,驚慌到也是沒誰了!不過這些種類豐富的小吃背後的故事你們都知道嗎?
說到吃魚蛋,圈君相信香港認第一絕對沒人敢認第二,說起來已經是十四年前了,2002年有新聞報導說香港人每天要吃掉55公噸,約375萬粒魚蛋,是學生最喜愛零食的第一位,足見魚蛋的地位。
想當年街邊攤為了降低成本,便用潮州白魚蛋的下欄,或不太新鮮的魚肉,溝勻再以油炸熟,誰知道居然大受歡迎,成為了香港街頭小食的「頭牌」!
說到魚蛋誰家的最好吃,圈君覺得其實真的都差不多,要出奇制勝的話只能靠個汁了,誰有推薦就別藏了快來告訴圈君!
說起這個,肯定有人要來爭說不都說澳門的葡式蛋撻最好吃麼?其實,下午茶來個蛋塔配上一杯奶茶,是不少香港人的固定搭配。雖然蛋塔是來源俞英式甜點custard tart,但香港的做法卻有所不同:以餅皮盛著蛋漿一起烘焗,製法獨一無二,在香港,蛋撻又有牛油餅皮和酥皮之分,牛油餅皮與西點的餡餅相近,口感爽脆之餘較完整結實;酥皮則由一層層薄酥組成,較為鬆脆。白菜蘿蔔各有所愛嘛!圈君最愛酥皮!不過最近特別火熱的芝士撻也不錯哦!
當然,雖然四處都有各種賣蛋撻的麵包店,但最棒的還是要數泰昌餅家了吧!那個人盡皆知的故事更是被被認為算是香港人集體回憶的一部分。就是在香港主權移交前最後一任總督彭定康,非常愛泰昌餅家新鮮出爐的蛋撻,好多次都是親自前往品嘗,誇讚說是「世界上最好味的蛋撻」,餅店內也有掛有店主和彭定康的合照與致謝信,不知道你有沒有試過呢?
根據圈君調查到的民間小料顯示,雞蛋仔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時已經出現,是以雞蛋、砂糖、麵粉、淡奶等造成蛋漿,然後夾在鐵製模板中在炭爐上烤烘而成,是香港地道街頭小食,傳統由街邊小販販賣。
其實這個雞蛋仔的來源歷史上並沒有特別清楚的記載,有個較可靠的說法是從前在雜貨店,每天都有為數不少的雞蛋破裂、破爛,為了不浪費棄掉,於是就嘗試加入麵粉牛油等物料弄成漿狀,然後倒模烘焗,後來為了美觀遂將模具設計成小小的雞蛋形狀,也因為這樣才有了「雞蛋仔」這個名稱。
現在,這雞蛋仔已經火到美國去了!各種創新吃法已經把圈君看呆了!
這就是一個加州的冰淇淋店叫Cauldron Ice Cream 新推出的「Puffle Cone」在 Instagram 上一炮而紅,這「Puffle Cone」其實是我們在香港街頭最常見的「雞蛋仔」!店主 Desiree Lee 將香港的街頭小吃引進美國,外脆內軟的雞蛋仔,內裡夾帶是冰冷香甜可口的冰淇淋,簡直是最好的配搭!
是不是超級心動?!沒關係!雖然沒有辦法跑到那麼大老遠去嘗嘗,但是據說灣仔的一家Oddies 甜品店也有賣「Puffle Cone」,經過的時候不妨來一下!吃到的小夥伴記得給圈君私信圖阿喂!
圈君想說,當年有多少單純的小夥伴被這個名字騙了,以為裡面真的有魚翅的?
碗仔翅其實就是一種香港街頭仿魚翅羹小吃,材料以粉絲為主,以澱粉將湯煮至濃稠,並加入老抽和生抽成棕色,冬菇絲和雞肉絲常被加入一起烹調,使湯羹的口感更為充實。
至於為什麼會叫這個名字呢?因為大概也是在50到60年代,香港街頭開始出現一批專門出售這類平民仿翅的小販,因為外觀上看起來和香港一些高級的酒樓或酒家飲宴時供應的魚翅羹相似,又是因為在小碗裡面盛著,所以「碗仔翅」就是它啦!據說早些時候,一些小販還會出售碗仔翅拌通心粉,能增加裹腹感,可作為簡單的午餐,但現在已較為少見。
講真,圈君一直不太能理解為什麼這麼多香港人鍾意吃這種沒什麼味道的通心粉,誰來解答一下?!
缽仔糕其實並不算是地道的香港小食,而是廣東的傳統小吃糕點,源自臺山四邑;傳統以粘米粉、紅豆及黃糖等材料放於臺山的小瓦缽中蒸熱製作而成,這種瓦缽現在基本已經絕跡了,據圈君調查,應該目前只有深水埗還有家店叫生隆餅家是以瓦缽來裝盛的!現在基本都改用小瓷碗或小膠碗作盛器,用糖方面也不單以黃糖製作,也有以白砂糖,冰糖或蔗糖的製作。
這貨在香港少說也有八十年歷史,它之所以叫糖蔥餅,因為夾在薄餅的糖有如一段段蔥白,是幾十年前小孩子的平價零食。圈君記得每次路過九龍塘地鐵站,在那個天橋的拐角邊上就有一個伯伯在賣。
糖蔥要由經驗豐富的師傅才做得好。做法是將麥芽糖加熱融化,以棍棒持續拉扯,令它由金黃色逐漸轉成白色,當糖拉至條狀時就以剪刀剪成一段段,冷卻後的糖就會變成脆身。
不過,圈君講實話,這糖蔥餅也是有點齁甜了,一口還行,再往後的話,圈君只能就著水吃了。
因為長得像豬腸,光滑的卷狀腸粉便叫豬腸粉,一般會淋上芝麻醬和甜醬,這可是圈君的最愛!早於60年前,街邊豬腸粉已經是十分流行的早點選擇了!
豬腸粉多是蒸熟而食,做得好的入口滑溜,帶淡淡的米香。2016的米其林一星街頭小食店合益泰在十幾年前開始經營豬腸粉工場,專營腸粉批發,他們的豬腸粉就曾批發到很多大酒店比如香格裡拉、香港酒店等。每次去深水埗圈君都必須來一盒!不過要自備好零錢哦,不然會被罵!
其實,「雞蛋仔」、「碗仔翅」、「魚蛋」這些小吃的出現,本就是承傳著強烈的民間智慧,是民間高手技藝的最佳體現,除了「廢物」再利用外,也有著減低成本或以吸引客源等道理潛藏其中。
雖然現在城市生活的改變也連繫著這些小吃,很多便利店都有冷藏的「咖喱魚蛋」和「碗仔翅」,讓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的在家裡就能吃上,但相信大多數人還是非常享受站在街邊舉著一串魚蛋沾了滿嘴醬汁的街頭時光的。
街頭小吃是香港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隨著社會發展,街頭小吃也見證和跟隨了香港的改變,成為了很多人的香港情結和記憶。
當年,涼茶成功申請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候,立法局議員周梁淑怡就曾寫了篇文章呼籲香港人要重視自己的飲食傳統。所以,吃貨們!在享用這些美食的時候,也好好理解一些這背後的文化內核吧,這樣也許這些內核就會成為你更愛香港的理由!
本文部分資料來源於文匯報、香港旅遊發展局,圖片來源於網絡。
又到了傳統春節了,這一年的春節你想做點什麼不一樣的事情?你們家的過年方式和別人家的一樣嗎?一定會吃餃子嗎?會去逛花市嗎?你的家鄉還有什麼好玩的過年習俗,快來點擊閱讀原文,和超帥一起說一說吧!快來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或「Read more」,完成問卷。
如果你有勁爆的、好玩的問題可以點文章右下方的「寫評論」留言~要是覺得幾句話說不清楚,也歡迎投稿給我們,投稿請聯繫這個郵箱:
nancy.zou@gangpiaoq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