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田在哪?
有人說是在第八塊腹肌的位置.
有人說是臍下三寸..
有人說壓根就沒有!只是一個概念
丹田到底在哪!?
丹田,原是道教修煉內丹中的精氣神時用的術語,煉丹時意守之處;位置處於人體的黃金分割線上。「丹田」之說早見於東漢桓帝時的《老子銘》、《仙人王子碑》和《抱樸子地真》,是內丹術形成的真正標誌;丹田分為:上中下三丹田;上丹田為督脈印堂之處,又稱「泥丸宮」;中丹田為胸中羶中穴處,為宗氣之所聚;下丹田為任脈關元穴,臍下三寸之處;
一般常說的是下丹田;古人稱精氣神為三寶,視丹田為儲藏精氣神的地方;對丹田極為重視,有如:「性命之根本」;因此,將丹田理解為一個範圍更合適些。
不明白,丹田在哪裡?沒關係!不用把這個概念弄的太玄乎;畢竟,丹田只是古人意守之處的說法,不必借來「約束」實際生活;
「古人」曾今也是「今人」;在理論出現之前,沒有丹田概念時,人們依舊能夠自如呼吸,能夠鏗鏘有力說話,能夠載歌載舞;《功夫》電影中吵起架來,獅子吼功夫依舊橫掃千軍!
雖然,不必拘泥於找丹田具體位置;但是,我們依舊要借用這種「意守之處」的概念;並且,最終落實到可具體操作中來;《中國播音學》一書裡,說的比較明白:據考證、分析,可以說所謂「丹田氣」,就是胸腹式聯合呼吸的早期說法。
胸腹式聯合呼吸:
指的是胸和腹都參與了呼吸運動,胸廓、橫隔膜及腹肌聯合控制呼吸;呼吸範圍擴大,伸縮性強;不但擴大了胸廓的周圍徑,而且擴大了胸腔的上下徑,使之吸入足夠的氣息;
穩定的保持住兩肋及橫隔膜的張力,和來自小腹的收縮力量形成均衡對抗;有利於形成對聲音的支持力量;這種呼吸方式容易控制,也就是聲樂、戲曲等行業中所說的「丹田氣」。
1)聞花香
面前15公分的距離有一朵透著淡淡香氣的花,你在聞這朵花香。
感覺:橫膈膜下降,兩肋擴展,意念上感覺氣息沿後背脊柱而下,吸入肺底部,後腰有脹滿感。注意力放在兩肋後面向左右打開支撐的感覺上。吸氣時,腹肌只要有腹壁「站定」幹即可,不必用力收縮。
(2)半打哈欠
嘴巴半開的打哈欠,體會進氣最後一刻的感覺。
感覺:不張大嘴打哈欠,體會吸氣量最大時,腰腹的感覺;意念上感覺氣息沿後背脊柱而下,吸入肺底部,後腰有脹滿感。
(3)搬重物
用雙手拖住桌子或者箱子的一邊,身體向前上方用力
感覺:在搬起重物之前,總要深吸一口氣,憋住一股勁兒,此時,腰部、腹部的感覺和胸腹聯合式呼吸時吸氣的最後一刻的感覺相近。
1)吹歪蠟燭火苗,使其既不直也不滅。
感覺:收縮腹肌,將氣緩緩呼出,此時仍需保持兩肋的支撐感。氣息像一根絲線一樣,從體內呼出,丹田對氣息有拉緊感。
2)呼氣時發出延長不間斷的「si…」音。
感覺:用聲音來檢驗呼出的氣流控制的是否勻量、勻速。吸一口氣能夠呼出30——40秒為好。這一練習著重體會在基本呼吸狀態下吸氣肌和呼氣肌在抗衡中控制呼氣的穩勁感。
3)發出音高一致的單元音的延長音。
感覺:主要在於鬆喉、挺軟顎。然後,立即以嘆氣的感覺收腹呼氣,用一口氣法延長的單元音。比如:a i e 等。
有人說,生活呼吸是胸式呼吸,只有播音呼吸是胸腹式聯合呼吸!❌ 錯! 因為,絕大多數人都不是,單純只靠胸式呼吸存活下來的;胸式和腹式呼吸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會用到,只是搭配使用方式不一。
它們區別在於:
在生活中呼吸是比較隨意的;吸氣是主動的,呼氣是被動的;而且呼出去的氣息只要呼出去就好;並不要求有明顯的收放變化。
在播音中,需要有意識的去控制呼吸;吸氣要增加吸氣量,呼氣要主動控制;保持肌肉群拮抗作用;特別是,需要根據稿件來決定氣息輕重緩急!
播音練習氣息,是為了更好的吐字發聲。
無論如何,練氣息不是終極目的;最終目的在於,更好的吐字發聲,更好的服務於稿件本身,更有效的把信息傳遞給受眾;這才是播音的氣息價值所在!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歡迎您點擊下方圖片,和我們一起學習成長;
《名師點評》第二期持續徵稿中,點擊圖片參與!
本期編輯 / 小文
本周推送的是《請叫我威廉三世》;1918年11月11日,德意志的士兵們開始默默地列隊返回德國,他們沒有失敗,卻要品嘗失敗的淚水!如果有如果,一切都會改變……新浪微博:九方名座
喜馬拉雅FM:9頻道
抖音號:nJFMZ2015
投稿郵箱:bj@jiufangmz.com
配音合作:183693752(微信)
培訓諮詢:fairyfull(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