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告別20多年紀錄片生涯的一個機會,喜歡我片子的朋友,我們就此別過,再見了,謝謝大家。」
8月20日晚,紀錄片《城市夢》在京舉辦了一場超前觀影活動,導演陳為軍因故缺席,他在映前短片中真情流露,向到場觀眾這樣作別。
陳為軍是一個關注中國現實的紀錄片導演,在二十多年的從業生涯中,拍出了《好死不如賴活著》《為什麼貧窮?》《出路》《生門》等紀錄片,視角瞄準教育、生育等中國人日常關心的話題,雖不算多產,卻每每都能給觀眾帶來不同體驗。
即將上映的《城市夢》拍攝於2014年,彼時陳為軍身體欠佳,原本以為無力完成創作,但經過4年的後期製作、兩年的審查之後,終於迎來了作品上映。
從製作來說,《城市夢》的時間跨度較大,波折也不少。或許正因如此,它的定檔也堪稱火速。據該片的製片人戴年文介紹,《城市夢》上個月拿到龍標,兩周前獲得了公映許可證,便立即定檔,將在8月28日院線上映。
作為提前看到本片的觀眾之一,我體會到了這部難產影片中的諸多不易與誠意。
有嚼勁的「鬥法」
近年來,關於城管和地攤販的衝突新聞屢見不鮮,城管在其中往往以「惡人」形象出現,而地攤販則因處於弱勢更易獲得人們的同情。久而久之,人們對這兩個群體形成了一定的固有印象:城管總是「暴力執法」的,地攤販總是唯唯諾諾的。
但碎片化、情緒化的新聞顯然不足以概括事件的全貌,我們無法從中得知衝突爆發前雙方經歷的博弈,也很少關注到那些合規執法的城管們,一語概之成為常態。
在這種輿論環境下,《城市夢》客觀出發,對城管和地攤販長期的追蹤拍攝無疑具備了一定的參考價值。
本片對拍攝對象的選取頗有意思。地攤販王天成一家是河南農村人,十幾年前來到武漢,舉步維艱之時受到了當地政府的幫助,以魯磨路的一個電話亭為落腳點開始了地攤生涯。從最初的小打小鬧,逐漸發展成集水果、雜貨、衣物為一體的地攤中心,並憑藉老爺子多年的「鬥爭經驗」與城管軟磨硬抗,成為這條街上名副其實的「地攤王」。
但是,時代在改變,武漢的城市規劃正如火如荼,王天成作為地攤販中的「領軍人物」,自然就成為了當地城管局的重點關注目標,而王天成也勢必要為了一家人的飯碗保護地攤,一場交鋒已經在所難免……
這是人間的悲愁,卻是紀錄片的絕佳觀察對象。王天成是地攤中的釘子戶,有一定的群體代表性,而城管部門也已經與他打了十幾年的交道,可謂知根知底。《城市夢》的拍攝團隊兵分兩路,一路人馬跟拍王天成,另一路記錄城管。
兩相結合之下,不僅讓這部紀錄片有了故事片般的嚼勁,也順勢為觀眾揭開了城管與地攤「鬥法」中的一角。
王天成一家的策略簡單粗暴:橫。他們利用了王天成70歲高齡和重病纏身的特點,對執法的城管輕則辱罵,重則施以巴掌,拒不配合城管局的任何工作。
城管們也充分考慮到了他們的實際情況,希望能為他們找到新生路,以此進行勸退。為了搞清王天成家的經濟情況,從而匹配安置方案,他們出動了便衣進行收入調查。
這是影片中最具喜感的一段:便衣們找來了「北大青鳥」的廣告傘,與王天成的水果攤相鄰而坐,用P、L等字母作為記錄代號,通過人流量估算水果攤的收入。
除此之外,王天成一家碰頭商量對策的場景、城管們開會討論措施的畫面,都比較詳實地反映了這場長達一年多的「鬥法」全程,讓人看得頗為過癮。
誰是弱者
事實上,在本片中並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弱者。又或者說,他們都是弱者。
王天成一家從表面來看絕對屬於弱勢群體,背井離鄉來到武漢,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丁點立足之地,又要面臨被剝奪的危險。
更何況,王天成年老多病,已經患上了心肌梗塞,妻子的健康狀況也不容樂觀,兩個人一天光吃藥就得花掉一百多塊錢。兒子年輕時在工廠做工,被機器壓斷了一隻手,除了擺攤似乎別無他法。家中的唯一光亮就是正在上初中的孫女,她自出生後從未回過農村老家,如果家裡的攤位停了,首當其衝受影響的就是她的教育。
這就是王天成一家的「理」,為此,他們的弱勢在鬥法中變成了強勢。
城管則是兩頭弱。一方面,城市要發展,政府有嚴格的進程規劃,他們必須在要求時間內保質保量的完成任務;另一方面,地攤販不理解,他們需要時刻承受來自這些人的怒火。
「地攤販是生活的弱者,我們是工作的弱者。」一位城管這樣說道。
不過,如果僅僅停留於城管與地攤販,那該片原來的片名《拔釘記》可能更貼切一些,但通過二者的衝突,《城市夢》實際上完成的是進城一家人的現實刻畫。
老人與城市格格不入,本能求生被視為異類;兒子扛著家庭奔跑,一刻不敢停歇;孫女接受的是城市教育,從肉體到思想都已經回不到農村。
在他們的城市夢中,那個維繫全家生計的地攤是最重要的支點,所以才會拼盡一切地保護它。城市在飛速發展,他們也愈加迷茫。
陳為軍導演以往作品帶給人們的痛感延續到了本片中,讓人不自覺地跟隨影片中的主人公思考。
王天成一家從農村來到城市,紮根的第一步很大程度得益於別人的同情,這也是他們上的第一堂課。因此,當安身立命的本錢遭遇威脅時,他們同樣希望獲得同情來求得生存。但城管給他們上的第二堂課是服從管理,才能真正紮根。就像那位局長所說,「我們要做的不是感動他們,讓他們服從管理才是目的。」
當然,需要說明的是,儘管紀錄片有真實、客觀的特點,但在以人為主角的情況下,能夠保留多大的真實性我們無從判斷。畢竟當攝像機對準地攤販和城管的那一刻,雙方的行為多少會摻雜一些表演。但它仍然是有價值的,起碼給予了人們平時在新聞中看不到的充沛細節。
【文/午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