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門》導演收官作,講述城管和地攤王的終場戰事

2020-08-28 影視獨舌

「這是我告別20多年紀錄片生涯的一個機會,喜歡我片子的朋友,我們就此別過,再見了,謝謝大家。」

8月20日晚,紀錄片《城市夢》在京舉辦了一場超前觀影活動,導演陳為軍因故缺席,他在映前短片中真情流露,向到場觀眾這樣作別。

陳為軍是一個關注中國現實的紀錄片導演,在二十多年的從業生涯中,拍出了《好死不如賴活著》《為什麼貧窮?》《出路》《生門》等紀錄片,視角瞄準教育、生育等中國人日常關心的話題,雖不算多產,卻每每都能給觀眾帶來不同體驗。

即將上映的《城市夢》拍攝於2014年,彼時陳為軍身體欠佳,原本以為無力完成創作,但經過4年的後期製作、兩年的審查之後,終於迎來了作品上映。

從製作來說,《城市夢》的時間跨度較大,波折也不少。或許正因如此,它的定檔也堪稱火速。據該片的製片人戴年文介紹,《城市夢》上個月拿到龍標,兩周前獲得了公映許可證,便立即定檔,將在8月28日院線上映。

作為提前看到本片的觀眾之一,我體會到了這部難產影片中的諸多不易與誠意。

有嚼勁的「鬥法」

近年來,關於城管和地攤販的衝突新聞屢見不鮮,城管在其中往往以「惡人」形象出現,而地攤販則因處於弱勢更易獲得人們的同情。久而久之,人們對這兩個群體形成了一定的固有印象:城管總是「暴力執法」的,地攤販總是唯唯諾諾的。

但碎片化、情緒化的新聞顯然不足以概括事件的全貌,我們無法從中得知衝突爆發前雙方經歷的博弈,也很少關注到那些合規執法的城管們,一語概之成為常態。

在這種輿論環境下,《城市夢》客觀出發,對城管和地攤販長期的追蹤拍攝無疑具備了一定的參考價值。

本片對拍攝對象的選取頗有意思。地攤販王天成一家是河南農村人,十幾年前來到武漢,舉步維艱之時受到了當地政府的幫助,以魯磨路的一個電話亭為落腳點開始了地攤生涯。從最初的小打小鬧,逐漸發展成集水果、雜貨、衣物為一體的地攤中心,並憑藉老爺子多年的「鬥爭經驗」與城管軟磨硬抗,成為這條街上名副其實的「地攤王」。

但是,時代在改變,武漢的城市規劃正如火如荼,王天成作為地攤販中的「領軍人物」,自然就成為了當地城管局的重點關注目標,而王天成也勢必要為了一家人的飯碗保護地攤,一場交鋒已經在所難免……

這是人間的悲愁,卻是紀錄片的絕佳觀察對象。王天成是地攤中的釘子戶,有一定的群體代表性,而城管部門也已經與他打了十幾年的交道,可謂知根知底。《城市夢》的拍攝團隊兵分兩路,一路人馬跟拍王天成,另一路記錄城管。

兩相結合之下,不僅讓這部紀錄片有了故事片般的嚼勁,也順勢為觀眾揭開了城管與地攤「鬥法」中的一角。

王天成一家的策略簡單粗暴:橫。他們利用了王天成70歲高齡和重病纏身的特點,對執法的城管輕則辱罵,重則施以巴掌,拒不配合城管局的任何工作。

城管們也充分考慮到了他們的實際情況,希望能為他們找到新生路,以此進行勸退。為了搞清王天成家的經濟情況,從而匹配安置方案,他們出動了便衣進行收入調查。

這是影片中最具喜感的一段:便衣們找來了「北大青鳥」的廣告傘,與王天成的水果攤相鄰而坐,用P、L等字母作為記錄代號,通過人流量估算水果攤的收入。

除此之外,王天成一家碰頭商量對策的場景、城管們開會討論措施的畫面,都比較詳實地反映了這場長達一年多的「鬥法」全程,讓人看得頗為過癮。

誰是弱者

事實上,在本片中並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弱者。又或者說,他們都是弱者。

王天成一家從表面來看絕對屬於弱勢群體,背井離鄉來到武漢,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丁點立足之地,又要面臨被剝奪的危險。

更何況,王天成年老多病,已經患上了心肌梗塞,妻子的健康狀況也不容樂觀,兩個人一天光吃藥就得花掉一百多塊錢。兒子年輕時在工廠做工,被機器壓斷了一隻手,除了擺攤似乎別無他法。家中的唯一光亮就是正在上初中的孫女,她自出生後從未回過農村老家,如果家裡的攤位停了,首當其衝受影響的就是她的教育。

這就是王天成一家的「理」,為此,他們的弱勢在鬥法中變成了強勢。

城管則是兩頭弱。一方面,城市要發展,政府有嚴格的進程規劃,他們必須在要求時間內保質保量的完成任務;另一方面,地攤販不理解,他們需要時刻承受來自這些人的怒火。

「地攤販是生活的弱者,我們是工作的弱者。」一位城管這樣說道。

不過,如果僅僅停留於城管與地攤販,那該片原來的片名《拔釘記》可能更貼切一些,但通過二者的衝突,《城市夢》實際上完成的是進城一家人的現實刻畫。

老人與城市格格不入,本能求生被視為異類;兒子扛著家庭奔跑,一刻不敢停歇;孫女接受的是城市教育,從肉體到思想都已經回不到農村。

在他們的城市夢中,那個維繫全家生計的地攤是最重要的支點,所以才會拼盡一切地保護它。城市在飛速發展,他們也愈加迷茫。

陳為軍導演以往作品帶給人們的痛感延續到了本片中,讓人不自覺地跟隨影片中的主人公思考。

王天成一家從農村來到城市,紮根的第一步很大程度得益於別人的同情,這也是他們上的第一堂課。因此,當安身立命的本錢遭遇威脅時,他們同樣希望獲得同情來求得生存。但城管給他們上的第二堂課是服從管理,才能真正紮根。就像那位局長所說,「我們要做的不是感動他們,讓他們服從管理才是目的。」

當然,需要說明的是,儘管紀錄片有真實、客觀的特點,但在以人為主角的情況下,能夠保留多大的真實性我們無從判斷。畢竟當攝像機對準地攤販和城管的那一刻,雙方的行為多少會摻雜一些表演。但它仍然是有價值的,起碼給予了人們平時在新聞中看不到的充沛細節。

【文/午言絕】

相關焦點

  • 「地攤王」PK城管大隊!導演收官之作,僅88萬票房
    《城市夢》被導演陳為軍自稱為「導演生涯收官之作」,因為陳為軍在這期間,被查出肝癌晚期。鏡頭不僅對準了看似身為「弱者」的小販,同時也對向了看似身為「強者」的城管視角。小販與城管,這兩個視角在不停地切換的同時,也拼湊出了故事背後的「真相」。在看電影的時候,觀眾的心理很容易在城管和攤販之間遊移。站在中間的位置,看著他們「博弈」的整個過程。
  • 《生門》導演陳為軍出新作,講述城管與商販的「城市夢」
    這是佔道14年的攤主王天成的自白,也是他們一家的城市夢。面對生活不易、佔道14年的「地攤王」,城管會怎麼做?《生門》導演陳為軍在最新紀錄電影《城市夢》中給出了答案。紀錄片《生門》用生猛的鏡頭語言,直面生命誕生的現場,透過無數孕婦生產,展現生死交替的震撼和迎接生命降臨的喜悅。這部豆瓣評分9.5分的高品質紀錄片,播出之後引發強烈的社會轟動,特別是在孕產婦群體、醫護群體中引起強烈的共鳴感。
  • 《生門》導演陳為軍推出新作,《城市夢》講述城管與小販的「攻防...
    《城市夢》出自高分紀錄片《生門》導演陳為軍之手,講述武漢繁華街道上城管與小販的一場「攻防大戰」:小販王天成一家是在武漢生活的外地人,他與老伴、兒子、兒媳、孫女共五口人靠著一個舊報刊亭謀生。十多年來,他們把舊報刊亭違章改造成雜貨攤、水果攤,佔道經營。
  • 首部城管題材電影《城市夢》首映
    當城管遇上佔道14年的「地攤王」,會發生什麼樣的故事?今天(8月11日),全國第一部反映城市管理執法與佔道攤販矛盾的紀錄片——《城市夢》在洪山禮堂首映,為大家講述了這段發生在武漢的真實故事。
  • 蘇州藝術人文影院聯盟「TMT一起聊電影」專場活動•獨墅湖影劇院湖畔映像第261期丨《生門》導演收官之作《城市夢》
    2004年,一部講述河南愛滋病家庭的紀錄片《好死不如賴活著》,獲得多項國際大獎;2008年,講述小學生班級選舉的《請為我投票》入圍當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2016年,一部《生門》聚焦產房內外的「生與死」,在歌頌母愛偉大的同時,也有人性的反思。
  • 《生門》導演收官作品《城市夢》成都首映 好評如潮
    8月26日下午,《生門》導演陳為君收官作品——城市管理題材紀錄片《城市夢》在成都峨影1958電影城舉行首映禮,製片人戴年文和監製陳梁亮相,分享了電影從拍攝、剪輯到上映歷時6年背後的故事。   《城市夢》由《生門》原班人馬製作,拍攝於2014年,對武漢城管和
  • 《生門》導演新作《城市夢》8.28上映
    成都首映會現場四川在線記者 吳夢琳70歲王爹爹一言不合就倒地打滾撒潑,城管隊員喬裝打扮上演「無間道」……你以為這是一部荒誕喜劇故事片,其實這是一部完全真實拍攝的紀錄片。8月26日,《生門》導演陳為君收官作品——城市管理題材紀錄片《城市夢》在成都峨影1958電影城舉行首映。100多分鐘觀影過程,不少觀眾都感嘆真是顛覆了對紀錄片的印象,真的像是在看一個精彩的故事片,全程有笑點也有淚點。
  • 聚焦熱點敏感話題,排片卻如此慘澹,為《生門》導演鳴不平
    特別是改開四十年,中國城鎮人口佔比驟升,大量的人口從農村遷移到城市,擺地攤成為許多人的謀生手段,但也對城市管理造成了難以想像的壓力。城管與攤販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據悉,這也將是他的紀錄片收官之作。城管曾多次出動執法,但一轉身,王家的攤位又擺出來了。王天成是個倔脾氣,幾次執法中,甚至大打出手掌摑城管,對他們吐口水。
  • 陳為軍導演以《城市夢》告別觀眾,疫情之後再看武漢的故事
    陳為軍導演的收官之作《城市夢》在各大城市進行放映。這部立足武漢講述城市中小攤販與城管複雜糾葛關係的紀錄片實屬生猛。陳為軍導演繼上一部紀錄片《生門》(2016)上映已經過去了四年之久,然而這部《城市夢》卻也是陳為軍導演選擇告別觀眾的最後一部紀錄片。
  • 真實故事改編,70歲「地攤王」與城管鬥爭14年,太瘋狂了
    ,被網友評為中國最優秀的紀錄片導演之一,2016年底,一部聚焦婦產科生育的紀錄片《生門》,因其細膩情感、真實人物故事,引觀眾動容,收穫無數好評,豆瓣評分達8.8分。王爹爹自有一套嚴密的行為邏輯和處世哲學
  • 這部關於武漢的紀錄片,講述了城管和小販的故事
    60後導演陳為軍,被網友評為中國最優秀的紀錄片導演之一,2016年底,一部聚焦婦產科生育的紀錄片《生門》,因其細膩情感、真實人物故事,引觀眾動容,收穫無數好評,豆瓣評分達8.8分。時隔四年,導演陳為軍攜原班人馬打造的紀錄片《城市夢》上映,該片將鏡頭對準了武漢市魯磨路,在記錄中國蓬勃發展的同時,關照漂泊異鄉勞動者的「城市夢」。
  • 武漢釘子戶水果販拒不搬遷,和城管鬥智鬥勇,恩怨情仇《城市夢》
    一個想在當代中國龐大的社會環境和微小的個體生命中尋求真實的紀錄片導演。二十多年的從影生涯中,拍出了《好死不如賴活著》《出路》《生門》等震撼人心、影響深遠的紀錄片,作品拿過美國廣播電視成就獎、英國國家最佳紀錄片獎,也曾入圍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單元。
  • 《生門》導演新作:值得被記錄的《城市夢》
    紀錄片《城市夢》的導演陳為軍,在他的導演手記裡這樣寫道。他也想呼籲,觀眾能多看反應真實生活的紀錄片,這樣我們就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誰,我們的社會怎麼了,我們該怎麼辦。事實上,他並不是一個高產的導演,但他的每一部作品幾乎都可以被載入中國紀錄片史冊。無論是豆瓣9.5分的《生門》,還是曾入圍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單元的《請為我投票》。
  • 《生門》導演陳為軍推出紀錄片新作《城市夢》記錄城市管理「攻防...
    《城市夢》海報羊城晚報記者 胡廣欣《生門》《好死不如賴活著》等高分紀錄片的導演陳為軍近日推出新作《城市夢》,該片將於8月28日上映。《城市夢》以城市治理為題材,講述武漢繁華街道上一場城管與小販之間的「攻防大戰」。8月24日,《城市夢》在廣州舉行提前看片會,有觀眾表示該片「非常真實」,「可以引發不同角度的討論」。《城市夢》的故事圍繞武漢一支城管中隊與小攤販王天成一家展開。王天成一家是在武漢生活的外地人,他與老伴、兒子、兒媳、孫女共五口人靠著一個舊報刊亭謀生。
  • 為什麼中國城管是頭號全民公敵?|《城市夢》專場放映(內含福利贈票)
    陳為軍,一個用鏡頭講述社會議題的創作者。 2017年,紀錄片《生門》引發了無數人的討論,陳為軍把鏡頭對準了生命誕生之地的婦產科,他把目光放在了生命最初的大門。 今年,大家期待已久的《城市夢》上映了,這一次他把鏡頭對準了武漢市魯磨路的小攤販和城管。 「中國城管」,是一個時代名詞。有人問「為什麼中國城管是頭號全民公敵」,或許你能在這部作品中找到一些豐富的原因和思考。
  • 女城管與地攤攤的那些事
    當下,「地攤經濟」成為堪比當年改革開放後「練攤」的時髦熱詞。中國城市40年的飛速發展,從「亂」到「治」,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而發展中的陣痛和糾葛讓「城管」這一職業經歷多少故事和話題。看,一群退役軍人女城管如何讓「地攤經濟」融入現代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