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聯又叫對聯,是我國的傳統文化之一,至今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在歷史上,流傳下來的經典楹聯不計其數,它們不僅反映了歷史的變遷,也更是作者情感的表達,值得我們細細品味。今天小編給您說一幅西湖的千古絕對,它有12種不同的讀法,而且它背後的故事也一波三折,究竟是怎樣奇特的楹聯呢?如果您也感到好奇,下面小編就來給您從頭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西湖位於浙江杭州,是我國最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史料記載,西湖在早在2000多年前就形成了,並且秦始皇東遊時就曾從此經過。後來到隋朝開鑿大運河,極大地促進了杭州的發展,西湖也以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絕美的風景,成為人們下江南的好去處,比如大詩人蘇軾,白居易和乾隆皇帝等等,都在西湖留下過墨跡。近現代以來,西湖美景依舊,依然是文人墨客們心馳神往之地,比如黃先生就是之一,而且他還在西湖留下了眾多的楹聯。
提到黃先生,或許有些讀者還不了解,他是甘肅臨洮人,被譽為「隴中才子」,在楹聯方面造詣頗高。1931年,黃先生從甘肅南下到杭州,當他安定下來之後便迫不及待地前往西湖。雖然當時的西湖不如現在維護的好,但景色卻始終絕美如一。在杭州的幾年間,黃先生去西湖數十次,每次都以楹聯抒情,如寫出了「戲平湖穿遠岫;雁鳴秋月寫長天」,「峰欲再飛無淨土;泉甘耐冷有名山」等等。
在眾多的楹聯中,最為人稱道的還是「西湖天下景」的一幅楹聯。「西湖天下景」是位於西湖小孤山上的一座涼亭。當年,黃先生和友人遊覽西湖在此休憩時,他候突發靈感,便提筆寫下了一幅奇聯——「水水山山處處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時時好好奇奇」。這幅楹聯乍看上去辭藻平淡無奇,但如果仔細一讀卻發現文字間別有洞天。
首先上聯寫「空間」轉移的不同景色,下聯寫「時間」變化的不同景色,以虛實結合的手法描繪西湖美景堪稱一絕,而且也更符合西湖景色的特點,時時刻刻都在不斷變化,而不是靜止不變的。其次,這還是一幅疊字聯,也叫做"連珠對"或者"踩花格",既可以順讀,也可以倒讀,還可以跳著讀,比如「水處明,山處秀,水山處處明秀;晴時好,雨時奇,晴雨時時好奇」。
另外根據不同的斷句方式,又能衍生出好幾種讀法,比如「水水山山處處,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時時,好好奇奇」。甚至還能將楹聯上草書和行書分開組合,又是一種獨特的讀法,比如「水山處明秀,晴雨時好奇」。總之,專家研究後表示,這幅楹聯至少有12種讀法,著實令人感到欽佩。
現如今您再去小孤山的「西湖天下景」,還依然能看到這幅千古絕對。不過,這幅楹聯的命運卻一波三折。上世紀六十年代,「西湖天下景」涼亭被毀,楹聯自然也跟著遭殃,一直到1972年修繕「西湖天下景」時楹聯才重新掛上,但楹聯落款「黃先生並書」卻被改成了另外一位書法家的名字。
一直到1982年,黃家後人才發現「西湖天下景」楹聯落款被改了。於是,黃家後人便立即寫信向杭州有關部門反饋,並申請更正楹聯落款,雖然最後順利的「維權」,但是更正了落款之後卻發現楹聯筆跡又錯了。如此,黃家人又走上了「維權」之路,而這一次並不順利,一直到2004年經過社會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才完整地恢復了原始的楹聯落款和筆跡,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模樣。
楹聯文化博大精深,往小了說就是兩句話,但是往大了說就成了一種文學藝術,能反映出作者的學識水平和道德情操。現如今,國家也正在大力倡導「學楹聯,寫楹聯」的時代新風尚,因此我們也應該在生活中多學多寫,將傳統楹聯文化發揚光大。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