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國產家庭劇的敘事風格為切入口,深入分析國產家庭劇的敘事風格現狀:以苦難敘事大團圓結局為主流,喜劇元素融入成就喜劇型家庭劇,並通過社會與創作兩個維度來解釋為什麼會呈現出這樣的局面,從《以家人之名》口碑折損的現象分析觀眾對溫情敘事風格的期待,再分析其發展不濟的原因以及成功的韓劇案例,表達對該題材劇集的召喚。
長久以來家庭題材便是國產劇的重要創作源泉,從萬人空巷的《渴望》到編年體敘事著作《金婚》;從京味《我愛我家》到東北味的《東北一家人》;從輕喜劇風的《我的極品老媽》到近期話題度超高的《以家人之名》,均屬於此類題材作品。
家庭劇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也衍變出了不同的敘事方式,如《渴望》的家庭倫理風;《我愛我家》的喜劇風格;《以家人之名》的溫情治癒風。接下來就深度挖掘家庭劇之下這些不同敘事風格的呈現方式和背後成因。
苦難敘事大團圓結局仍為主流
家庭劇本就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更是符合電視觀看的場景,因此家庭劇這一題材在電視藝術誕生之初便開始創作,中國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便是以家庭生活切入。此時的家庭劇依循審美教育功能的引導,在創作上以說理為主,故事風格基本是苦難敘事大團圓結局,時至今日此類風格在家庭劇的創作中仍為主流。
從創作的維度來看,首先苦難敘事大團圓結局本就是我國古代戲曲的創作風格,如《救風塵》《牆頭馬上》等;其次在影視創作時常以社會的熱點與痛點切入,因此,此類故事往往張力十足,以苦難敘事貫穿其中;最後便是國產劇常見的大時代小人物的表達方式,通常會從小人物坎坷的生活經歷中反映出時代的動蕩,因此該創作方法也助力於苦難敘事風。在進行苦難敘事時,影視劇常採用以下三種方式:成員殘缺、成分複雜以及矛盾重重來表現苦難。
成員殘缺,如《渴望》中劉慧芳的父親角色;《門第》中春生的父親角色;《幸福一家人》中房天心的母親一角。成分複雜,如趙寶剛導演的代表作之一《家的N次方》中所講述的三婚家庭;嚴歌苓的著名作品《小姨多鶴》,多鶴作為孩子們的親生母親卻以小姨的身份生活在這個家裡;演員吳剛的代表作之一《全家福》,麥子是王滿堂的原配,滿堂誤以為麥子死後與大妞成婚,而麥子又帶著孩子找上門來了,在新中國一夫一妻制下,兩位又該誰去誰留?
矛盾重重,如電視劇《重組家庭》中揭示的後媽與婆婆、女兒和丈夫前妻相處的難處;《金婚》以五十年的編年史講述了佟志與文麗磕磕絆絆的婚姻,婆媳矛盾、孩子教育引發的矛盾、出軌危機、分居危機等都有出現;《當婆婆遇上媽》以一對小夫妻的婚姻切入,講述了關於兩個家庭的戰爭;《中國式離婚》以平民視角切入講述了一個家庭怎樣從和睦走向破碎,重點展現了夫妻二人之間產生的矛盾……
雖然故事在過程中充滿著波折,但結局卻大多為大團圓。這樣的操作既是中國古典戲曲創作手法的一脈相承,又是電視藝術在家庭觀影之下符合預期的故事走向。當然,這樣的操作有時會略顯生硬,如《我哥我嫂》中的三嫂前期是刁蠻任性,卻突然轉變為了溫婉賢淑,使得故事走向強行大團圓的結局。
此類家庭劇以家庭倫理題材居多,整個故事戲劇張力十足,充滿著波折與矛盾,在故事中通常以解決矛盾、達成和解為終點。全劇帶有很明顯的現實主義創作風格,對觀眾具有啟示的意義。
喜劇元素的融入,成就喜劇型家庭劇
在家庭劇的敘事中除了以苦難敘事風為主流外,還有一類融入了喜劇元素,這就是情景喜劇。在國產情景喜劇中常以家庭情景展開,以喜劇的手法講述一家人的快樂生活。
國產第一部情景喜劇便是京味的《我愛我家》,隨後它的引進人——英達以地域為題,將該題材移植至其他地方,繼而誕生了海派的《新七十二家房客》、東北味的《東北一家人》、西安味的《西安虎家》等作品。
同時情景喜劇領域的其他探索者也創作了不少同類題材作品,如《家有兒女》《家有外星人》等作品。此類作品作為舶來品,並沒有「土生土長」的苦難敘事風,而是基於情景喜劇的喜劇基因,創造出一家人歡樂的幸福生活。
此類作品對地方方言劇的創作有深厚的影響,如中國最長壽的劇集——情景喜劇《外來媳婦本地郎》便是以廣東話創作的廣州一家人的幸福生活。這類劇集與家庭倫理劇相比,更加貼合當地老百姓的生活,方言的創作也使得該地的文化底色被完整的還原,讓當地人聽起來更加親切。
在家庭式情景喜劇的創作如火如荼之際,原本家庭劇的創作中更多的喜劇元素也被引入,也就成就了新型的輕喜劇型家庭劇。如《老公們的私房錢》《家有喜婦》《我的極品老媽》《孫老倔的幸福》等作品。
此類輕喜劇作品的創作之所以能興起首先在於進入新世紀後,藝術的審美娛樂功能越發被重視,觀眾不滿足於充滿螢屏的說理型藝術,而希望具有娛樂價值的藝術出現,因此此類喜劇風格的家庭劇出現了;其次千禧年之後,青春偶像風、網生內容的興起,多元化的創作開啟;再者觀眾對於原本苦難敘事風的審美疲勞;最後則是在於創作者對自身的調整,希望以喜劇的融入來擴大家庭劇的受眾範圍。
無論是情景喜劇還是輕喜劇型的家庭劇,劇情中都一掃苦難敘事,以更加活潑靈動的喜劇來表達一家人的幸福生活,成為觀眾茶餘飯後的陪伴之物。
國產家庭劇需要親情向的溫情敘事
無論是苦難敘事風還是喜劇敘事風,其實這都屬於家庭中較特殊的表現,而真實家庭劇的最佳打開方式則是溫情敘事風,這也是國產家庭劇中所缺失的。
最近的話題劇《以家人之名》一開播便收穫8.6分的豆瓣評分,不少觀眾表示被其溫情敘事風所打動,感動於三兄妹互相扶持一起長大的情誼。然而近期8.6分卻一路跌到了7.2分,口碑下滑的背後正是因為劇情走向從溫暖親情變成了常見的甜蜜愛情,溫情家庭故事驟變為了「偽骨科劇情」,這讓許多觀眾接受不了,而這也暴露出了一大訊號——國產家庭劇需要親情向的溫情敘事。
從社會現狀看,每一個人都渴望擁有溫暖的親情,而現實中卻不是那麼如意,因此親情向溫情敘事的出現正是撫慰這類觀眾。
從創作方面看,首先國產家庭劇中對於溫情向的敘事一直存在缺口,對社會熱點與痛點的創作通常是集中正向反映問題,而很少有反向撫慰問題劇情的創作;再者國產家庭劇的創作一直在兩個極端,要麼哭要麼笑,以激烈的情緒波動感染觀眾,而因溫情的戲份會導致戲劇張力不夠,因此對其重視不足;最後溫情向敘事的難度要求極高,要在生活瑣事中做到細水長流,這對編劇、導演、演員來說都具有很強的挑戰性。
在溫情向家庭劇的敘事方面,韓劇中則有許多成功案例,從早期的《洗澡堂老闆家的男人們》《搞笑一家人》到近來的「請回答」系列,均是溫情敘事的佳作。
已被封神的作品《請回答1988》是一部典型的細節控,比如德善奶奶去世,德善在車上哭得不能自己,姐姐寶拉默默將行李袋拉到自己的腳下,讓妹妹坐的舒服一些;下雨天,阿澤爸爸在棋院門口舉著傘手足無措地等待阿澤的模樣……這些細節正是溫情的集中體現,雖然看似微不足道卻體現出親人之間默默的守護與關心。
在人物關係的處理上,《請回答1988》將溫情也處理的很好,比如對於寶拉姐姐和爸爸這條感情線,兩人都不善言辭因此很少交流,爸爸期待得到寶拉姐姐的禮物時,只會傻傻地一遍遍說著「寶拉,爸爸要上班去了」;當寶拉姐姐離家備考時,爸爸在路邊遞給她錢與藥,叮囑她要好好吃飯;寶拉姐姐結婚時,爸爸一邊欣喜地穿上寶拉為他買的鞋,另一邊又窘迫地隱藏鞋不合腳的事實。這本是三處很小的故事線卻將爸爸對寶拉淳淳的愛表達出來。
反觀國產劇,在溫情敘事的家庭劇中存在大量市場空白,並且目前也探索不足,期待未來有創作者能在這方面有成功的探索。
國產家庭劇作為影視行業的一大創作熱點,目前的敘事方向呈現出了一悲一喜的兩極向創作,悲是以苦難敘事風大團圓結局為主流,喜則是以喜劇元素融入成就喜劇型家庭劇的創作風格,且觀眾表現出對溫情敘事風方向的需求,急需創作者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