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糖炒山楂
最近的熱搜「常客」《以家人之名》有點煩。
在《下一站是幸福》爛尾時呼號著要把編劇拉入黑名單的那群人,轉身成了《以家人之名》的忠實觀眾,只是隨著劇情推進,這份喜愛再次被消耗殆盡。
「《以家人之名》評分跌了」應該是在這種情況下登上微博熱搜的。剛剛過去的周末,該話題席捲微博、抖音、頭條等熱搜榜單,其中微博話題閱讀量突破6億,登頂熱搜榜第一名、在榜時長8小時;抖音話題在榜時長21小時50分。《下一站是幸福》的「教訓」在前,觀眾的失望和憤怒並不難理解。
回歸劇集本身,在劇集CP亂燉、狗血升級的劇情推進下,該劇豆瓣評分下滑至7.6分,此前豆瓣開畫成績為8.6分,曾有媒體盛讚「有國產《請回答1988》內味」,巨大的心理落差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市場的期待仍在不斷被拉低,甚至有網友直言:「狗血」多角戀下,評分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接棒《三十而已》成為新一輪話題大劇,《以家人之名》也在某種程度上複製了其高開低走的發展路徑。從《下一站是幸福》《三十而已》到《以家人之名》,國產話題劇頻頻陷入口碑窠臼。
同樣是聚焦原生家庭,同樣是夾雜著傷痛,不可否認《以家人之名》的視角是新穎的、溫暖的、治癒的。豆瓣開分8.6的成績,也說明了市場對其開篇主打的「偽骨科親情」的喜愛,導演丁梓光在採訪時也曾表示「希望表達一種質樸溫暖的家庭觀」。
最初觀眾帶入李尖尖視角,所感慨的「凌霄外婆家女性三代正在動搖林有有的地位」時,回顧《以家人之名》的話題發酵史,為數不多的女性角色卻扛起了該劇幾乎全部的話題KPI。
「兩爸三娃的神仙家庭,媽媽全部有毒」,網友的話基本概括了該劇女性角色的特質。凌霄媽媽陳婷首當其衝成為網友的炮火集中攻擊對象,把孩子鎖在家中打麻將造成家庭悲劇、走不出心理陰影引發家庭爭吵不斷,最後直接拋夫棄子遠走他鄉,網友怒把「被陳婷氣死」刷上熱搜。
近期的劇情中,攜幼女歸來的富太太陳婷更是以一己之力攪動了凌霄的生活,不擇手段認回兒子,遭遇車禍後更是對兒子進行道德綁架,九年的分離、充滿歇斯底裡的生活,都成功掀起了觀眾的怒火。
更重要的是,除了陳婷外,劇中的其他女性形象同樣偏於負面:賀子秋的媽媽賀梅同樣是在其小時候將其拋棄,凌霄的外婆和妹妹小橙子則都以一種較為偏執的形象出現,貶低李海潮一家的付出和親情,肆無忌憚的索取和道德綁架凌霄。
這樣極端化的女性塑造,引發了觀眾對於人物合理性甚至是情緒化的討論,但也在逐漸消耗觀眾的耐心。如果說物化女性尚停留在支線鋪墊劇情上,那親情線的弱化、以狗血CP亂燉見長的愛情線應該是壓垮口碑的最重要一擊。當《以家人之名》開始失去最吸引人的親情刻畫,會是怎樣一番前景呢?
在《以家人之名》中,有一種擰巴感,既想用超越血緣關係的親情讓人眼前一亮,又不願拋棄最能撬動大眾市場的情感利器——愛情,這也讓整部劇無論是敘事還是風格都要從前期的溫暖治癒向後期的青春言情上跨進,為了給人物情感發展的合理性,編劇安排了一場長達九年的分離。
或許從「劇作法」上來看無可厚非,只是卻也拉開了一場狗血套路的大雜燴。一方面,長輩線上「事故」不斷,去世、車禍、癱瘓、暈倒,極盡悲劇之可能;另一方面,年輕人線上六個年輕人發展出了六條情感線,被網友調侃「毛線團」,而其中的情感邏輯、人物合理性也出現了缺失,隨之而來的人設崩塌也就不難理解了。
女性角色淪為熱搜神器的極致「工具人」,劇集主旨出現嚴重偏離,在後期更是向狗血言情劇看齊,人設崩塌、套路化等問題層出不窮,《以家人之名》將一手好牌打得稀爛。而這部總共40集的劇才剛剛播出過半,走向「霸道總裁愛上我」道路的它還能重回巔峰嗎?
《以家人之名》的發展路徑是令人唏噓的,但若站在近年來國產話題劇發展的長線上,它似乎也不過是最平常的一個——雖然題材不失新穎,演員演技也大多在線,也同樣在播出期間掀起話題盛世,但最終都難逃高開低走的「魔咒」,當然這主要表現在口碑上。
豆瓣評分雖不足夠全面客觀,但也足以說明其中態勢:上個月引爆輿論的《三十而已》豆瓣開分8.0、收官評分6.9分;開年爆款《下一站是幸福》豆瓣開分7.8分、當前評分6.0。再往前看,《我的前半生》同樣如此,《都挺好》當下豆瓣7.8分算得上優等,但較之8.5分的開分口碑亦有所下滑。
一個值得肯定的現象是,和近年來國產劇進入品質化階段的發展趨勢相一致,國產話題劇同樣迎來了口碑爆發期。不難發現上述提及的話題劇開播初期都曾掀起過關於口碑上佳的討論,當然這與近年來劇集製作普遍更加優良、此類劇集多選用中生代實力派主演等密切相關。
但更重要的是,一方面,多以女性為主人公的話題劇,往往能夠讓女性觀眾或是在這些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身影,或是完成理想生活的投射,所以她們天然得更容易切中觀眾的情感痛點,進而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或者情感爽點;另一方面,近年來國產話題劇頻頻以新穎的設定、令人眼前一亮的開篇贏得第一波市場好感。
只是問題也隨之而來,近年來的國產話題劇也開始暴露一些固有問題。最顯著的便是播出端的話題紅利也在快速影響著創作端,在這個話題就是流量、流量就意味著資本的市場上,關於內容的創作似乎也夾雜了更多的商業考量,甚至為話題流量所裹挾。
從國產話題劇的市場發酵逆向推理,這一點或許更加明顯。「極致工具人」的塑造頗為典型,除了上文提及的《以家人之名》中凌霄外婆家女性三代外,前不久收官的《三十而已》中的「小三」林有有亦是如此,客觀來講這個人物缺少行為邏輯,她更多是扮演了顧佳打怪升級道路上的障礙物。
另一個頗為典型的便是狗血套路化。《下一站是幸福》中賀繁星搖擺於元宋和葉鹿鳴之間;《我的前半生》中賀涵在唐晶和羅子君之間搖擺,而後兩者是最好的閨蜜;《以家人之名》中年輕一代剪不斷理還亂的單向愛戀,甚至連配角都有3個CP……
三角戀或者多角戀,簡直是狗血的天然土壤,只是這也是人物人設崩塌的最後一根稻草。回憶以上三部劇口碑下滑的關鍵節點,無不是跟三角戀有著密切關係,換言之,這種極具戲劇衝突性、但是並不美好的情感關係,很難真正引發大眾的共鳴。真正能夠撬動大眾情緒的一定是積極正向的感情。
當然國產劇的套路化遠不止於此,還有常見的出軌、車禍、失憶、小三等,這些在國產話題劇中同樣是「或許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以家人之名》遭遇的口碑困境便在於其在近期更新的劇集中,可謂將這些「梗」來了個大亂燉,也是其遭遇口碑下滑的關鍵。
或許短時間裡,這些極致化的人物、狗血套路會引爆大眾的情緒點,掀起輿論高潮,叱吒資本市場和觀眾市場,長此以往市場必然是不會買單的,這也是為何國產話題劇往往以8分開局,但在後期便會面臨口碑下滑、人設崩塌的原因。
國產話題劇如何才能將開局的大好趨勢延續下來呢?創作上堅守初心,不以流量為轉移;同時今年市場頗為盛行的短劇,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畢竟目前我們所看到的話題劇,大多維持在40集左右,而往往在行至中期便會面臨口碑瓶頸。專注講好一個故事,比類型雜糅、元素混戰更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