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3000年

2020-12-24 人民網貴州頻道

編者按

一部手稿遺珍的整理,展示的可能是跨越千年的文化命題。一部學術專著的付梓,夯築的可能是一個領域內的理論基石。出版行業,一直在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為文化強國奠基。今日,光明悅讀推出漢文化專版,借近來出版的書籍,講述漢語的博大,漢畫的精深,以及漢律所具有的制度文明與理性行政基因。

近年來,筆者在系統整理中國現代語言學先驅張世祿先生全集。在廣泛徵集其遺稿的過程中,意外從張先生教過的學生手中,發現了他上世紀50-60年代漢語史教材4種油印稿,計100多萬字。筆者從中整理出70萬字的漢語史講義。近日,這一成果——張世祿《漢語史講義》(上下冊)由東方出版中心出版,這是繼王力先生《漢語史稿》出版後,我國語言史研究的標志性創獲。作為張世祿先生指導的最後一名博士生,我為《漢語史講義》拂去歷史塵灰,以嶄新的面貌問世而激動不已。

張世祿《漢語史講義》的一個基本特色是現代性,在理論上更傾向於把語言作為一個關系系統來觀察和分析。它呈現給讀者的,不是一個一個漢語要素的演變史,而是漢語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整個關系網絡。尤其可貴的是,張世祿把語言史看作社會史的一部分,為讀者立體展示了中國三千年宏大歷史背景中奔湧不息的語言長河。

3000年分合大勢

商代以前,我國黃河流域一帶的語言狀況十分復雜。「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禮記·王制》)。據傳黃帝時中原有萬國,夏時三千,周初分封的諸侯也有八百。每一「國」(實為部落)都有自己的語言。殷商時期,我國各地既有流動性很大的遊牧群體,又有比較固定的農耕生產群體。殷王朝多次遷都,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很不穩定,活動範圍廣泛。但殷氏族的語言卻非常強勢,周滅殷後,在與周氏族語言的融合中脫穎而出,成為後世共同語言的基礎。

周以後,由於中央集權的國家形態逐漸形成,漢語的歷史發展大勢是統一。至先秦時期,漢民族逐漸形成,形成了漢語最早的共同語形式——「雅言」,且通用範圍已經相當大。無論是甲骨文、金文,還是《詩經》、諸子百家遺留下來典籍,都可以証明,那時的語言,呈現出了一致性。如《論語·述而》裡記載:「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在漢代,共同語的流通範圍已經很廣,因而被稱為「凡語」「通語」「凡通語」。它們和雅言一樣,都是在北方方言(長安話或洛陽話)基礎上形成的。

值得一提的是,三千年來,漢語共同語的發展隨社會的演進而波瀾壯闊,從未中斷。在這一過程中,漢字擺脫了各地的發音,以形表意,系聯起九州方圓的語義世界,將其整合為中華民族統一的意識形態。另一方面,又由於國家幅員遼闊,長期處於著割據狀態,各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漢語方言的分化日益加深,形成了語言世界的離心力量。因此便產生了這種現象——隨著共同語的形成,漢語方言的融合趨勢加速。但在融合競爭中勝出的方言卻更為強勢,方言之間的差異在擴大。

戰國以後,「越人安越,楚人安楚」(《荀子·榮辱篇》)。王畿一帶的北方話,即雅言共同語,和楚方言、越方言鼎足而居。漢代政治經濟統一的力量進一步加強,秦晉方言逐漸融合,但方言分歧依然嚴重。這一點我們從揚雄《方言》一書就可知一斑。漢以後,新的方言在融合和動蕩中相繼出現。南粵地區的百粵之族被中央政權徵服,自秦始皇以來謫戍幾十萬人於此,粵地原屬僮語一支的語言被漢語所同化,形成漢語新的方言區域——粵方言。五胡亂華社會動蕩,「戍羶汙染,靡有寧居」,黃河流域大批中原百姓避亂遷閩,客居南粵。而閩地自周秦以後就不斷有徵蠻、謫遷、避亂的移居者,移民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至唐末農民起義而愈甚。由此中國南方逐漸形成了閩方言和客家方言。十二世紀隨著契丹、女真和蒙古等異族侵入,巨大的社會動亂進一步加劇了方言之間的分合,逐漸形成了較為穩固的方言群雄,由此奠定了漢語方言的基本格局。

表面上看,漢語的歷史發展過程,呈現出「統一」和「分化」兩條平行線。實際上,「分化」始終從屬於「統一」。

漢魏以後,內憂外患雖然使當時的社會通語「南染吳越,北雜夷虜」(顏之推《音辭篇》),但隋的統一結束南北割裂局面後,經濟文化的繁榮又對統一的文學語言提出了迫切需求。以傳統的讀書音為基礎的《切韻》音系在政府的推行下深入人心,極大地穩固了共同語的地位。當南宋時期穩固的《切韻》體系逐漸脫離了實際語音,又有新的語音規範「中原雅音」——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官話應運而生。十二世紀後,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在大都(北京),北方話的勢力越來越大,並隨政治軍事力量傳播全國各地。宋元明清流行的大量文學作品,如話本、戲劇、小說等,都是北方話作品,有力擴大了共同語的傳播。

近代資本主義起步後,共同語上升為主導方面,控制和銷蝕著漢語方言的分化趨向。晚清以後的白話文運動、國語運動更加速了全國性的語言統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漢語發展為高度統一的民族語言創造了條件。

3000年中國社會發展史

漢語史發展的歷史分期,本質上是一個語言問題,還是社會問題?《漢語史講義》對漢語各要素的演變及其相互關系的分析,清晰展示了漢語史發展中內部因素和外部原因的關聯,社會歷史和語言邏輯的統一。

中國社會發展至上古時期,漢語基本詞匯的格局已定型,包括自然現象、人體、親屬稱謂、人稱代詞、生產和生活用品、數詞和量詞等。詞匯的雙音化發展已成趨勢。《詩經》中有大量雙聲疊韻詞。至先秦時期,漢語詞匯中除了大量反映漁獵、農業、手工業的詞匯外,還出現了反映商業和社會制度的詞匯,如母系、禪讓、井田、階級統治等制度,以及反映祖先崇拜、天文歷學、醫學農學、諸子百家等方面的詞匯。秦漢時期,詞匯全面反映了當時的官吏制度、刑法酷政,以及秦統一後的各項重大改革。在漢代,教育事業、宗教思想、農耕水利的新發展都在詞匯上有充分表現,手工業的許多重大發明,如紙張、瓷器、玻璃以及張衡的渾天儀,都反映在其中。

進入中古時期後,漢魏六朝政治腐敗、社會動蕩,戰亂和災禍持續數百年。一方面,大批北方人避難流徙南方,北方語音在與南方語音混雜的過程中流失了一些特徵﹔另一方面,北方地區受「夷族」侵略,少數民族語言也影響了北方語音。在聲母方面,復輔音等輔音消失了,一系列新的聲母產生,唇音也開始分化﹔在韻母方面,一系列韻尾消失了,主元音高化,形成陰聲韻與入聲韻相配的整齊格局﹔在聲調方面,確立了平上去入四聲﹔在音節結構方面,出現簡潔化、混同化趨勢。這些變化固然肇因於語音發展的內部規律,但它們發生的時機也具有深刻的社會原因。詞匯方面,一大特色是外來詞的大量輸入,包括佛經翻譯中的外來詞和與外族交往中的外來詞﹔另一大特色是大批口語詞匯出現在新書面語中,至唐代的敦煌變文中更甚。

《漢語史講義》將13世紀到作者生活的20世紀50年代統一劃為近代期。這一時期初期,遼金元入侵,北方共同語區域長期戰亂,大量人口南遷,語言發生又一次混合。此後隨著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穩定,近代漢語在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話基礎上形成發展起來,逐漸成為現代漢民族的共同語,原來以汴梁一帶官話為標準的中原雅音,逐步被北方官話取代。近代時期漢語詞匯最重要的現象是北方話詞匯的發展,它與北京官話的流行和政治中心的勢力有密切的聯系。明清白話文小說《水滸傳》《西遊記》《儒林外史》《紅樓夢》等用北方話撰寫,也有力推動了北方話詞匯的發展和廣泛傳播。此外,鴉片戰爭以後的外來詞,尤其是英語和日語詞匯,大量被漢語吸收。在語法方面,五四以後句法結構復雜化,新興用法包括新的插說法使漢語的結構趨向精密,豐富和提高了漢語的表現力。

正如張世祿先生所說,世界上現有語言的歷史,很少有超過一千年的。漢語歷史之悠久,世界上其他國家的語言望塵莫及。縱觀漢語三千年歷史,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漢語雖然歷經大規模封建割據、大規模夷族入侵、大規模人口遷徙,以至方音紛歧,但依靠統一的國家體制和意志,依靠表意漢字形成的穩定的向心力量,統一和融合始終是語言發展的主流,方言也成為漢語文化多樣性的沃土。在數千年的演變歷程中,漢語語音趨向簡化,語法趨向精密復雜,詞匯則依靠雙音化的節律和字與字的意合,不斷創造出豐富的本土詞匯和外來意譯詞匯,形成萬花筒般生生不息的人類語匯景觀。

以北京大學王力先生的《漢語史稿》和復旦大學張世祿先生的《漢語史講義》為代表,我們可以看到,我國的漢語史研究根基深厚,源遠流長,中國也有非常優秀的語言學家。《漢語史講義》的整理出版,展示了我國漢語史研究的新水平,我們期待在這一領域新人輩出、前景燦爛。(作者:申小龍,系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責編:陳晶晶、陳康清)

相關焦點

  • 申小龍:漢語3000年
    它呈現給讀者的,不是一個一個漢語要素的演變史,而是漢語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整個關係網絡。尤其可貴的是,張世祿把語言史看作社會史的一部分,為讀者立體展示了中國三千年宏大歷史背景中奔湧不息的語言長河。3000年分合大勢商代以前,我國黃河流域一帶的語言狀況十分複雜。
  • 漢語3000年:從油印稿遺珍張世祿《漢語史講義》整理出版說起
    3000年分合大勢商代以前,我國黃河流域一帶的語言狀況十分複雜。「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禮記·王制》)。據傳黃帝時中原有萬國,夏時三千,周初分封的諸侯也有八百。每一「國」(實為部落)都有自己的語言。殷商時期,我國各地既有流動性很大的遊牧群體,又有比較固定的農耕生產群體。
  • 揭秘教漢語|從月薪3000到年入30萬,細數鮮為人知的9大類對外漢語崗位和待遇
    只是希望對剛入門對外漢語的老師有點價值。由於自己以前不會太多的自媒體技能,所以本期視頻的製作,從策劃、寫逐字稿、拍攝、剪輯、加字幕等,都是我從零開始學起,邊學邊用。最終熬了好幾個夜晚才做出來的。很多對教漢語感興趣的老師經常問我的問題,就是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途徑和待遇。這次算是給他們交的一個作業吧。第二、策劃。這一塊主要是信息搜集和分析。我詢問了自己圈內的數十個老師,由他們反饋的信息進行分析和概括。其中有很多有意思的事兒發生。
  • 這個字生活中常用卻很奇特,讀音3000年不變,你有沒有讀錯?
    然而,我國卻有這樣一個奇特的漢字,歷經了3000年,它在方言裡只有一個讀音,也許你的讀法就是錯的,這就是「街」字。追尋文字和語言我國有五千年的歷史文明,文化的傳承綿延不絕,全靠文字的記載。現如今,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國外也掀起了一股學習漢語的熱潮,很多國家開設了漢語課,也有不少留學生來中國學習漢語。
  • 沉迷漢語 山東高校留學生沙衛詩在漢語橋比賽中奪銀
    本人供圖    108將中激烈角逐,憑藉深厚文化底蘊奪得第二名  漢語橋·2017全球外國人漢語大會由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與中央電視臺聯合主辦,本屆漢語大會融競技性、益智性、文化性、表演性、互動性為一體,主要考察外國學生的漢語聽說讀寫能力、中國國情知識、文化技能和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實際運用能力。
  • 第三屆烏克蘭漢語教師培訓會在線上舉行!學好漢語,有利跨國婚姻
    11月14日,第三屆烏克蘭本土漢語教師培訓會13日舉行,來自哈爾科夫國立師範大學、基輔國立大學、基輔國立語言大學和基輔格裡琴科大學的35名本土中文教師參加了當天的在線培訓。本屆培訓會由中國駐烏克蘭大使館文教處主辦,烏克蘭漢語教師協會協辦。
  • 讀《漢語史稿》|漢語的近親有哪些?
    漢語在幾千年的歷史上也形成了不同的分支,這就是漢語的方言。一般將漢語的方言分為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然而這七大方言,除了語音有區別,在詞彙和語法方面差別不大。當然也有學者認為,中國不同方言間已經無法正常交流了,因此應該算作不同語言。
  • 《現代漢語詞典》APP收費98,網友:太貴了!
    家中必備的《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就像記憶中永遠回不去的夏天一樣,陪伴著每個人的學生時代。在人與人的即時溝通中,手機對人類而言是跨越了兩個世紀的爆炸性發明。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智慧型手機對人類的生活作用改變高於計算機。就全國來看,可能不是每個人都擁有一臺計算機,但是手機的普及率已經快到天花板了。
  • 漢語拼音的發展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頒布的漢字注音拉丁化方案,是指用《漢語拼音方案》中規定的字母和拼法拼成一個現代漢語的標準語音即普通話的語音音節。
  • 漢語的微秒,漢語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語言!
    (2)一老外來華留學4年,主攻漢語。臨畢業,參加中文晉級考試,題量超少,暗喜。再仔細一看,懞了!題目如下: 一、請寫出下面兩句話的區別在哪裡?1丶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 2丶剩女產生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誰都看不上;二是誰都看不上。 3、女孩給男朋友打電話:如果你到了,我還沒到,你就等著吧;如果我到了,你還沒到,你就等著吧。
  • 漢語拼音60年|烏魯木齊、拉薩、呼和浩特的地名拼音
    在廣闊的邊疆地區,大片地名並不是漢語來源。這在新疆、西藏、內蒙古三個自治區尤為突出。雖然這些少數民族語言來源的地名一般情況下有對應的漢語轉寫,但是在用拉丁字母轉寫時,如果以漢語為中介,很多時候既不方便又顯得累贅。對此,中國向來採取了比較靈活的辦法,根據1965年5月12日發布,1976年6月修訂的《少數民族語地名漢語拼音字母音譯轉寫法》。
  • 漢語背後的傷痛
    中國就這樣一分為二,形成了長達近300年的南北朝對峙,中原漢語也「南染吳越,北雜夷虜」。 以南京為中心的東晉南朝作為漢人的王朝,傳承了中原的文化,史稱「六朝文化」,而當時「南染吳越」的金陵音成為中國的官話。 隋朝統一中國後,與秦朝一樣,僅僅傳了兩代就覆滅了,取而代之的是唐朝。
  • 2020年漢語方言研究的新進展與新走向
    2020年,漢語方言學在方言事實的調查描寫與分析、方言文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進展,視野更加開闊,理論方法的運用和探索更加自覺,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都得到了提升。其中方言語音和語法研究成果最多。漢語方言學發展的新趨勢日益彰顯,為今後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 「漢語熱」勢不可擋,國家依然熱愛漢語,希望端上「鐵飯碗」
    「漢語熱」是指漢語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一股學習風潮的描述。其實,畢竟漢語熱的出現,反映了中國經濟發展,進入國際社會後產生的文化自信。也反映了中國經濟發展,與中國事務更多對接帶來的成果。因為想要體驗中國,了解中國,與中國合作,與中國交流,學習漢語是最便捷的渠道,這就使得世界各地出現了這樣的漢語熱。
  • 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成立專委會 冀壯大國際漢語教師隊伍
    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長、天津師範大學校長鍾英華當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希望教師發展專業委員會能更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師教育相關學術研究及交流,尤其是要創造多種形式培養培訓本土漢語教師,不斷發展、壯大國際漢語教師隊伍,推動世界漢語教學領域教師專業發展的學科建設,促使更多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 英國學者:漢語是伊甸園最初使用語言
    漢語是伊甸園最初使用的語言?1669年,英國語言學家約翰·韋伯出版了《中華帝國的語言是原初語言》一書。
  • 妙不可言的漢語
    【三】關於「死」這個詞,漢語有死、駕崩、大薨、晏駕、千秋、山陵崩、登遐、大行、星駕、升霞、薨、卒、不祿、壽終正寢、壽終內寢、失信、失持、殉、殉國、殉道、殉節、殉難、遇難【十二】當這些字出現,你卻一個也不認識的時候:齉龘龘靐齉齾爩鱻麤龗灪龖厵灩爨癵驫麣纞虋讟钃鸜麷鞻韽韾顟顠饙饙騳騱饐龗鱻爩麤灪爨癵籱麣纞虋讟钃鸜麷鞻鬰靊飝虪齺魕爧蠿齺虪龘龘靐齉齾爩鱻爨癵籱饢驫麣纞虋讟钃鸜麷鞻韽韾顟顠饙饙騳騱饐靐齾龗鱻爩麤灪爨癵籱麣纞虋讟钃鸜麷鞻鬰靊讞鑱飝虪齺魕爧蠿齺(來自網絡)國內就業不滿意,到國外一邊做漢語教師工作
  • 美國教授:看我們的漢語試卷,中國人會做嗎?
    中華上下5000年歷史博大精深,而和我們的歷史一樣厚積薄發的,還有中國漢語。不可否認,一直到今天,漢語仍然是這個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之一。每年無數老外為此抓破了頭,但卻依舊只得皮毛,不得精髓。其實,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完全是兩碼事。
  • 俄羅斯今年「高考」報考漢語人數增24% 考生:學習漢語很有前途
    國際在線專稿: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推遲了一個月之後,中國2020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於7月7日拉開序幕。今年7月份也是俄羅斯的「高考季」,將有358名俄羅斯考生參加俄羅斯「高考」的漢語科目考試。考生們認為,學習漢語很有前途,對以後工作生活都有好處。
  • 說來不可置信,若干年後的未來,漢語可能會成為世界通用語
    在下這篇文章之前就想到了,有的朋友看到之後一定會覺得我愛國情緒高漲,覺得我們的國家會在未來的若干年後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強國,於是,漢語成為了世界通用語言。實際上,本人的出發點還真不是這個,我們今天只是單純地從語言文字的方面討論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