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道以醫顯」,中醫文化的內涵就是天地之道。
天地之道,以陰陽為綱,所以我們的生活處處有陰陽。
時間以陰陽分,有了白天黑夜;人以陰陽分,有了男人與女人;身體的經絡以陰陽分,有了六條陰經,六條陽經,有了任脈和督脈,臟腑之氣也以陰陽分.
陰陽學說貫穿了中國儒釋道文化的始終。我們的身體只有在陰陽平衡的時候,才是健康的。所以陰陽調和就是最好的養生方法。
由於現代人煩惱粗重,生活壓力大,睡眠的時間和質量難以保障,應該睡的時候沒睡成,嚴重影響健康。所以我們明白陰陽平衡的重要性時,就能找到黃金睡眠時間。在這個時間段睡覺,哪怕時間不長,也對身體大有好處。
天地之間陰陽平衡的時間,就是在每天的子時和午時。古代的讀書人都很重視睡子午覺。因為子時是從至陰轉陽,陽氣開始生發,這時的睡眠,補的是膽氣,膽氣壯,全身臟腑的氣機都能很好地生發。
午時,是天地陰陽平衡的轉折點,此時應「少息所以養陽」。我們知道心是五臟的「君主之官」,這個時候全身氣血最旺,是養心的大好時機。子時與午時,都是天地陰陽之氣交互轉換的時間,這個轉換的能量是很大的,我們應該保持安靜,不要幹擾這天地間的陰陽之氣,這時如果我們還在動,要耗費大量的氣血與能量,所以宜靜宜眠。
尤其是中午的時間,現代人基本上不可能躺在床上睡,但一定要讓自己閉目安靜片刻,哪怕十分鐘,對身體都很好。
按五行分,心屬火,腎屬水。水火相交,人的精神才好。《易經》裡有一大吉的卦:「水火既濟」,另一個兇卦「水火未濟」,揭示的就是天地之間的這一綱紀-陰陽相交才能產生最大的能量。現代人普遍的體質是腎虛心火旺,神疲力乏,就是陰陽不交,水火未濟的結果。
午時又是心經當令的時候,這時按摩或敲打心經,讓心火下行,使腎水與之相交,對冠心病、肺心病、失眠煩躁,夜裡盜汗潮熱的改善是最有效的。
清朝戲劇家李漁寫過《閒情偶寄》,談養生之訣,提到「午睡之樂,倍於黃昏,三時(指春、秋、冬)皆所不宜,而獨宜於長夏」,他主張在白晝特長氣溫特高的夏天午睡,並詠詩:「吾在此靜睡,起來常過午。便活七十歲,止當三十五。」午睡雖然要花點時間,卻能獲得充沛的精力。英國名相邱吉爾說過:「午睡使我能將一天半的工作提前半天完成。」
最怕的是少年心事知慕少艾「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文人午睡,大多能睡出瀟灑,睡出自在,睡出才思,睡出禪機。
唐朝的白居易:「不作午時眠,日長安可度」。如果不讓他午睡,日子都沒法過了。
諸葛亮的午睡詩云:「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境界之高,令人嘆服。
炎夏已至,體會午睡之美正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