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寧願他不上大學,也要活得快樂,錯誤的教育毀了孩子一生

2020-12-24 豆寶奶奶育兒經

「文/豆寶奶奶(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的願望,特別在這個充滿競爭的時代,家長省吃儉用,供孩子上各種補習班、興趣班,就是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但在這樣「高壓的成長環境」下,孩子就像一根一直被壓制的彈簧,終會不堪重負崩斷最後一點彈性

案例:錯誤的教育,讓孩子患上抑鬱症

鄰居柳女士人到中年事業有成,為了讓兒子有個好的前途,讀初中時就把兒子送到了國外學習,但因為孩子尚未成年,自立能力差,經常被寄宿家庭嫌棄

慢慢地,孩子變得沉默寡言,嚴重的時候,不洗澡、不吃飯,沒有寄宿家庭願意接受他,柳女士知道了兒子的情況後,辭掉了工作,跑到了國外,專門照顧兒子飲食起居,希望兒子能夠好轉。

可兒子的情況,不但沒有好轉,反而還變得更加嚴重一天夜裡,熟睡中的柳女士感覺身邊好像有動靜,睜開眼看見兒子就站在她的床頭,嚇了她一跳。

她正想開口時,卻聽到兒子說「為什麼把我逼得這麼緊?給我一點自由呼吸的權利不行嗎?」說完,孩子就走回自己的房間,任柳女士在後面怎麼叫,兒子都不回應

這時,柳女士才意識到了問題嚴重,她把兒子帶到了醫院,經過檢查,兒子患上了中度抑鬱症,柳女士怎麼都想不通,自己如此悉心照料兒子,為什麼會得病?

分析:寧可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也一定要讓他活得快樂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都跟柳女士類似,給予孩子的愛與期盼太重,超過孩子能夠承受的極限時,這些愛和期盼,就會變成無形的壓力和枷鎖

李玫瑾就曾說過: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也一定要讓他活得快快樂樂。

一個就算是考上了名牌大學,但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最後也會因為心理的陰暗,走向絕路。復旦大學研究生,飲水機投毒事件就是典型,兇手智商非常高,但內心壓抑,最終害人害己

想「學習好」和「快樂」兼得,家長做到這幾點

要讓孩子既能考上好的大學,又要在高壓下要保持心理的健康,這才是父母最期盼的,那麼要同時做到這兩點,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1)適當放手,給孩子一點個人空間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獨立的意識,這個時候,父母不能再用對低齡孩子的那一套,來強迫孩子事事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

在一些小事上,可以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讓他們自己去嘗試,只有嘗試後,他們才知道自己的判斷是不是正確,這比家長苦口婆心的勸說有用

2)鼓勵孩子參加一些興趣愛好活動

學習是枯燥的,就算是擅長於學習的孩子,面對十年寒窗苦讀也會有一些厭學情緒

為了不崩斷孩子的神經,家長應該鼓勵孩子有一些自己的興趣愛好,當感覺到壓力太大時,就可以通過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來緩解壓力

比如:打籃球、玩樂高等,這些都是一些有益的興趣活動,既能放鬆孩子的情緒也能幫助孩子學習。

3)多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在平時的溝通中,不要把「好好讀書」,「今天都學了什麼」當作是和孩子的溝通內容,在孩子眼裡,這些都是父母給的壓力和嘮叨

把「今天都學了什麼」換成「今天過得怎麼樣」,這樣的談話內容才是有效的溝通,溝通需要時間,更需要技巧,不單單是簡單的幾句話,更要把語言轉為行動,孩子才能感受到家長的良苦用心。

父母的愛本應是孩子最堅實的依靠,但過度的「愛」會成為壓力,變成孩子想逃離的牢籠,父母要學會放手,孩子才能羽翼豐滿,展翅遨遊。

今日話題:孩子的快樂和上名牌大學比起來,哪一個更重要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和我們分享你的看法

PS:本文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李玫瑾教授坦言:我寧願孩子考不上名牌大學,也要讓他活得快樂
    前言:隨著社會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每位家長都對孩子懷有極高的期待值,希望孩子能夠考入名牌大學,順利讀研讀博,成功出人頭地。但很多家長都沒有注意到,他們給予孩子的愛真的是太沉重了,沉重到孩子根本負擔不起,迫不及待地想逃離以愛為名的牢籠。
  • 【教育】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父母們不禁要焦慮了,如何才能讓孩子眼裡充滿快樂、溫暖呢? 李玫瑾教授針對不同階段孩子的養育給出了具體可行的方法。 依戀是情感的起源,當幼兒與某人形成依戀關係後,與依戀對象在一起時他會感到愉悅;難過時,只有依戀對象的出現,幼兒才會感到安慰。 依戀得到滿足時會非常快樂和放鬆,當人處於放鬆狀態時,看外界的事物就會非常快樂。
  • 李玫瑾教授坦言:毀掉孩子一生的不是懶惰和遊戲,而是最親的父母
    文\張媽編輯\張媽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一直都是所有家長最關心的頭等大事,許多家長總會覺得還是會因為一些壞習慣或許因為懶惰而耽誤了學習從而毀了一生。那麼,究竟什麼東西能毀了孩子的一生呢?近年來,有一種毀掉孩子的方式正在蔓延開來,而且許多家長難以發現孩子正在面臨毀滅——那便是父母對孩子歇斯底裡的怒吼。前段時間,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就曾在演講中表示:毀掉孩子一生的不是懶惰和遊戲,而是最親的父母。李玫瑾教授為什麼會發表這樣的言論呢?
  • 李玫瑾是育兒專家,她的女兒教育得如何?很多人都覺得「翻車」了
    李玫瑾,是我國著名的心理學教,公安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專門研究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並由此推導出了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方法。因此,李玫瑾也是一位很有名的育兒專家。在普通人的認知裡,會下意識地認為育兒專家的子女應該要取得很耀眼的成就,最起碼也要是一個領域裡的知名人物。
  • 李玫瑾: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我也一定讓她活得快快樂樂
    李玟瑾教授,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教授,因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學而為大家所熟知,但她更因切實有效的育兒理念受到家長的熱捧。李玫瑾教有個女兒,她曾說過: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我也一定讓她活的快快樂樂。她表示她並不很看重女兒的成績,女兒上學的時候,成績不是很好。
  • 李玫瑾:家有男孩,6歲前一定要教會孩子四種能力,孩子一生受益
    教育孩子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有的父母都沒少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費心思,生怕一個不小心,養出惹人生厭的「熊孩子」。特別是那些天性調皮的男孩,父母稍微不注意,他們的教育就會出現大問題。這就給家有男孩的父母提出了新要求。
  • 李玫瑾被教育學者公開diss,家庭教育到底該聽誰的?
    如今62歲的李玫瑾教授,幾乎可以說是奶奶輩的家長,她的教育理念自然也是那一輩慣常的「管教教育」。從不同的場合都可以看到,李玫瑾教授的觀點是:孩子要靠管,而且要儘早管。但它的好處在於實操性強,許多沒有經驗的父母也可以照著流程一步一步來,這也是李玫瑾教授受追捧的重要原因。讓世界充滿愛的教育學者——尹建莉尹建莉老師的教育理念與李玫瑾老師截然相反,其主張是「換位思考」。更具體地說:孩子出了問題,家長首先要反思自己的錯誤。
  • 李玫瑾:孩子「該打就要打」,不管不罵不罰培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書,ID:youshucc】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打孩子不是目的,讓孩子有所怕,有所敬畏,才是最重要的。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在《圓桌派》中說的一席話,正好能解釋這個觀點。
  • 李玫瑾坦言:養男孩的家庭,在孩子6歲前,要教會他「四個技能」
    家有男孩,父母需要耐心地細心教育孩子,事實上,在我們眼裡男孩子是很難管教的。如果父母管教出了問題,那麼他未來有可能會走很多錯誤,到時候後悔都晚了。所以李玫瑾教授建議:家有男孩,必須在6歲之前教會他「四個能力」!為什麼一定是6歲之前?
  • 孩子只會用哭鬧解決問題怎麼辦?李玫瑾教授:教育孩子要鼓勵溝通
    這樣會導致孩子出現錯誤的心理,那就是只要自己哭鬧,就能夠解決問題。長期如此,孩子利用苦惱的方式解決問題百試百靈,導致孩子無需進行溝通表達,只要一哭就能夠讓父母心疼。這會導致孩子的溝通表達能力受到影響,對今後的人際交往十分不利。
  • 快樂教育給孩子和家長帶來了什麼?如果有可能,寧願回到應試教育
    如果有可能,寧願回到應試教育我真的想和大家心平氣和地聊一下教育,但我發現真的很難。原因就是我真的感到懊惱。曾幾何時就是因為很多人說我們需要素質教育,要像歐美那樣進行快樂教育,直到今天這種聲音也不絕於耳,打著那麼堂而皇之地口號兒叫作給孩子減負。
  • 《知否》教育經:一定要避免這四個育兒錯誤,否則毀了孩子一生
    《知否》作為一部古代倫理愛情劇,贏得了不少觀眾的掌聲,知否當中的許多臺詞成了膾炙人口的名句,其實知否劇中還有最值得一提的,那就是教育的問題,要多注意這幾個育兒錯誤,以免影響孩子的一生。陳鶴琴說過,小孩子生來是無知無識的,不知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他的一舉一動可說一方面受遺傳的影響,一方面受環境的約束,受教育的支配。
  • 李玫瑾教授:對於不愛學習的孩子,我們應該用「生存教育」來指導
    或許他對讀書這條路根本就不感興趣,如果他真的喜歡讀書,暑假期間完成作業應該沒有什麼問題,怎麼會拖到開學還寫不完作業?李玫瑾教授說,她的孩子曾經說過一句話,讓她特別震驚。孩子說,「媽媽,我們這代人非常羨慕你們那代人,你們太幸福了。」她問孩子為什麼,孩子說,「你們感受不到我們的痛苦,每天早上7點10分坐在教室裡,要坐到下午5點半,晚上回家寫作業要寫到11點半。
  • 對比李玫瑾和約翰的子女,太諷刺了
    李玫瑾老師主要的育兒理念在了解李玫瑾老師的育兒理念之前,有必要先了解她的職業。李玫瑾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現在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教授,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的心理研究。李玫瑾在育兒界聲名鵲起要從她的那篇《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的文章開始,其中的觀點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到現在為止,很多媽媽都信奉李玫瑾教授的育兒觀。
  • 李玫瑾談教育:成龍要是放在我們的教育體制下肯定是「小混混」
    著名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講座中有關孩子的教育問題時說:成龍要是放在我們的教育體制下肯定是「小混混」,因為成龍從小就不愛學習,但對「功夫」卻情有獨鍾,最終成為一代巨星。對此筆者頗有感觸,正如李教授所言,我們現在的教育不是生存教育而是考試教育、選拔教育,這一教育過程,就如同機械化大生產條件下批量生產機器零部件一樣,無論你喜歡或擅長與否大家都一起學習化學、物理、數學、政治、英語等學科,並且都要一天到晚的被逼在教室裡學習,「零抬頭,無聲音」、「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裡學」成為某些「超級」中學所奉行的「制勝法寶」,簡直和養雞場裡圈養的
  • 如何和青春期孩子相處?李玫瑾:父親要培養胸懷,母親要學會放手
    李玫瑾老師認為孩子到了青春期,父親要培養胸懷,母親則要學會放手!父親要培養胸懷作家麥家的兒子有一個非常叛逆的青春期,初中三年,兒子緊緊關閉關上房門,拒絕和父母溝通。他的內心總是充滿憤怒,只要交流,一定會發生矛盾。麥家坦言,那段時間,陪伴兒子,就像陪伴一頭老虎。即使很痛苦,麥家依舊選擇沉下心來,主動接近孩子。
  • 李玫瑾:想讓孩子未來過得不辛苦,這3種「厚臉皮」要教他
    前幾天在某綜藝節目上,幾位老師對教育孩子展開了探討,李玫瑾教授指出,想讓孩子未來活得不辛苦,就要讓他從小養成「厚臉皮」的習慣,網友聽後評論:漲知識了。在人們的印象中,「厚臉皮」是一個貶義詞,通常被理解為「無恥」、「不要臉」。
  • 李玫瑾:作為城市孩子媽媽,這3句話別和孩子說,太多孩子被坑!
    李玫瑾:作為城市孩子媽媽,這3句話別和孩子說,太多孩子被坑!作為城市媽媽和農村媽媽,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還是有很大出入的,下面就和大家說說城市媽媽教育孩子的問題,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給出了自己的經驗之談,在教育過程中有些話是不能和孩子說的,很多孩子因此被坑,不僅毀了學業甚至是毀了人生。
  • 如何培養一個好性格的孩子?李玫瑾:要抓住性格形成的關鍵期
    這些性格,在教育領域稱之為一個孩子獲得成功的七個關鍵性格,而李玫瑾教授提出的觀點,其實也是間接培養這7種性格。李玫瑾教授強調孩子在六歲前,要從六個方面出發,克制任性、防止自私、學會控制、防止壓抑、學會忍耐、經歷挫折。
  • 一個真實的故事:爸爸的打擊式教育,毀了他的一生
    這孩子以後算是毀了,剛懷孕的媳婦已經寫了離婚協議書,好不容易有個家就這麼沒了。」聽著姑姑的長籲短嘆,我眼前浮現出了梁華憨憨的笑臉。梁華和他父親搬到姑姑家隔壁的時候,我讀小學五年級。第一次見面,就讓梁華父親獅子般的咆哮嚇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