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奕璇:立唱山歌志 傳播客家情

2020-12-23 客家新聞網

  賴奕璇:立唱山歌志 傳播客家情

  客家新聞網 鄒逢春 特約記者葉波 

  山歌,是一部寫滿音符的百科全書。

  擁有千年歷史的龍南,在歷史的長河中積澱下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蘊,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客家山歌。一聲聲"哎呀勒",一曲曲古樸的韻律,既是客家先民表達思想的方式,更是客家文化傳承的一種符號。

賴奕璇在圍屋前唱響山歌。

  在龍南市眾多客家山歌愛好者中,有那麼一位中學生,她臉上總掛著自信的微笑,秀氣中透著機靈,溫和中透著堅強。她就是龍南市第二中學八(5)班的賴奕璇,憑藉其在客家山歌領域的優秀表現,被龍南市文化館授予「客家山歌傳承人」稱號。

  愛上山歌,源自父親的感染

  對於13歲的賴奕璇而言,「哎呀嘞」是陪伴她成長的動聽旋律。

  由於賴奕璇的父親是個山歌愛好者,經常會和歌友一起唱山歌。家裡也時常成為父親的練習場地。在長期的耳濡目染中,她被這一聲聲"哎呀勒"感染。

  「所見皆能唱、我口唱我心之所想」父親熱愛的獨特歌唱方式,在賴奕璇看來是那麼親切與自然。久而久之,父女倆閒來無事,時常對哼幾句,生活多了不少樂趣,還增進父女之間的感情。

  客家山歌是一種口頭文學,是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歌,反映的是老百姓日常生活,所以語言都很通俗,調子也很古樸。從從父親的口中,賴奕璇得知,和現在的流行音樂比起來,很多年輕人不喜歡聽客家山歌,會唱客家山歌的人也很少。  

  「但越是這樣,我們越不能讓客家山歌在我們這一代就結束了!」從父親的堅持與熱愛中,賴奕璇了解了很多客家山歌的「前世今生」,對客家山歌的興趣與日劇增。

  於是,上學路上、休息間隙,她都不自覺間地練唱山歌。

  唱響山歌,來自多年的付出

  學在苦中求,藝在勤中練。

  為唱好山歌,賴奕璇8歲開始跟隨龍南市文化館研究館員、贛南客家山歌傳承發展研究會副會長廖小鳳學唱山歌,並做好了「吃苦」的準備。

  客家山歌裡有很多方言,咬字清晰是基本功。這對於從小講普通話的賴奕璇來說,如何將山歌裡的方言一字一句地唱清唱準,成了她學唱山歌必須克服的最大障礙,其難度不亞於重學一門外語。

  於是,賴奕璇上課認真記錄老師的發音,下課後反覆念唱,有時為了唱清楚一個字,一遍一遍練習,舌頭都被牙齒磨起泡。

賴奕璇跟著龍南「山歌大王陳科發學唱山歌。

  不僅如此,賴奕璇不放過任何能夠練習方言的機會,平時與家人、同學交流也改用龍南方言;每次放假到鄉下遊玩時,她總愛去找年紀較大的阿公阿婆,用方言和他們嘮嗑,碰到自己沒聽過的方言,及時記錄到隨身帶的本子上。

  通過日復一日的不懈努力,賴奕璇的唱功得到巨大進步。

  「圍美龍南多彩非遺」客家山歌演唱、龍南首屆旅遊文化節、龍南市"圍美龍南客家千年"旅遊節各景區山歌巡演……自2017年起,她頻頻亮相登臺民間文化藝術舞臺,深情獻唱客家山歌,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山歌小明星。

  在2019年6月中國音樂學院第八屆全國社會藝術水平考級大賽贛南賽區聲樂複賽中,賴奕璇榮獲六級一等獎,並進入全國總決賽。

  她用這種方式讓客家山歌走進大家視野,為人們熟悉,也讓眾多遊客記住了龍南山歌。

  傳播山歌,發自不變的初心

  「將山歌唱給每一個人聽!」這是賴奕璇在剛開始學唱客家山歌時給自己定下的目標。

  然而,回憶起第一次唱山歌,賴奕璇說,「剛學會一首山歌,興致滿滿地唱給同學聽時,同學都笑了……」

  面對同學們的不理解,賴奕璇很失落,但不服輸的她依然堅持傳唱客家山歌,只為了讓更多人知道客家山歌,了解客家文化,感受客家山歌的獨特魅力。

  在她看來,千百年來留下的膾炙人口、口口相傳的山歌精品,是現代版的《詩經》,飽含著客家人的智慧,傳遞出的都是生活的真善美。其背後蘊含的深厚客家文化讓客家山歌更加靈動。

  因此,她的課外時間基本泡在圖書館,翻閱有關客家文化、客家山歌的資料書籍。她希望藉此能更了解客家文化,唱好客家山歌。她希望自己不僅能當好客家山歌的傳唱人,更是能夠講好「客家文化故事」的傳承人。

  如今,極富魅力的客家山歌,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贛文化的瑰寶,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作為一名龍南市客家山歌傳人,賴奕璇堅持不懈地唱著、練著、學著……

  賴奕璇也深知,要讓客家山歌真正傳承下去,單靠她一個人是遠遠不夠的。傳唱山歌,需要一群人、一代代人的努力。在平時,她十分關心與她一起唱歌的小夥伴,每次練歌,她都主動承擔起「大姐姐」的角色;還和老師一起到各個學校,教同學們唱山歌。

  現在,當賴奕璇再唱響客家山歌,掌聲早已取代當初的嘲笑聲,同學們還親切地稱她為"小老師"。

  這些變化也讓賴奕璇更加堅定自己的夢想——唱好客家山歌,講好客家故事,傳播客家文化,讓客家精神代代相傳。

相關焦點

  • 【薦讀】《客家流行歌曲初探》作者:賴廣昌
    有一些佔據著主流音樂平臺的非客家音樂人出於自以為是的好心提議,客家流行歌曲要用普通話演唱,才能使其有更多的聽眾更便於傳播。但筆者認為,客家音樂人要堅信用客家話演唱才是真正的客家歌曲的理念。閩南話和廣府話歌曲的創作人員歷來自信地走自己的方言創作之路,並讓非閩南語和廣府語的人學唱他們的方言歌曲。所以,客家話歌曲創作人員無須在這個問題上爭論和動搖。
  • 客家歌手李莉一首《吉祥山歌》,唱得幸福吉祥多,聽醉了!
    視頻版▼音頻版▼《吉祥山歌》作詞:陳衣谷作曲:滕冬紅演唱:李 莉山歌一唱樂呵呵一人唱來眾人和唱得山歡水又笑唱得幸福落滿坡從花兒開唱到果子熟從太陽升唱到月上坡歌唱客都新農村富裕城鄉歌自多山歌一唱樂呵呵飛過高山飛過河唱得天藍水又綠唱得幸福吉祥多從圍龍屋走向全世界從梅江畔唱到金水河客家兒女立壯志南粵大地唱新歌滕冬紅,國家二級作曲,梅州市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梅州市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創作與研究部部長
  • 客家粄裡客家情
    而在現代漢語中,唯獨客家話裡保留了下來,相當於常說的「糕」,其他方言基本不用,成為了客家方言的特色詞。對客家人而言,粄不僅是客家人特有的風味小吃的詞彙表達,也早已融入了客家文化當中。  客家人的一切,幾乎都與先祖的不斷遷徙奔波有關。晉代,一支原居住在中原的漢族人因不堪戰亂紛擾向南遷徙,從此開啟了他們與子孫後代五次大遷徙的旅程。路途艱苦,生存是第一要義,自然做不出太精細的食物。
  • 走近非遺之落地花鼓:落地花鼓聲,聲聲客家情
    伴隨著歡快悠揚的曲調,表演隊伍手持小鈸、小鼓、鬥鑼等道具,在舞臺上歡快地又唱又跳起來,融合了民間曲調和西洋打擊樂器的音樂,節奏感強,風格獨特,生旦丑三個角色形象生動活潑,唱詞裡「採春茶」「甜娘酒」等生活元素的融入,也讓觀眾們仿佛置身於客家民俗風情的美麗畫卷之中。這便是我縣文藝工作者們根據傳統曲藝改編的創新之作。
  • 五洲客家音,四海桑梓情——海峽衛視「客家人」十年結碩果
    十年甘苦結碩果 2010年6月,海峽衛視攜手福建榮宇傳媒有限公司聯合製作「客家人」,周播,24分鐘電視專欄,這也是國內唯一一檔以傳播
  • 文化 | 走近非遺之落地花鼓:落地花鼓聲,聲聲客家情
    伴隨著歡快悠揚的曲調,表演隊伍手持小鈸、小鼓、鬥鑼等道具,在舞臺上歡快地又唱又跳起來,融合了民間曲調和西洋打擊樂器的音樂,節奏感強,風格獨特,生旦丑三個角色形象生動活潑,唱詞裡「採春茶」「甜娘酒」等生活元素的融入,也讓觀眾們仿佛置身於客家民俗風情的美麗畫卷之中。這便是我縣文藝工作者們根據傳統曲藝改編的創新之作。
  • 《最美是客家》MV首發,送給每一位回鄉過節的客家親人
    ,梅州市迪絲威文化藝術傳播有限公司出品。,在主歌、過渡段部分採用了普通話演唱,優美的客家小調表達了淳樸的客家風情,副歌用客家話唱到:客家的天、客家的地、客家風情人贊誇…….,希望讓更多觀眾可以在歌曲中感受到客家風情的魅力,同時讓更多朋友突然聽到客家鄉音時,有種油然而生的歸屬感。
  • 試聽l客籍歌手文希新唱《客家本色》 願共同傳唱客家精神
    文希新唱《客家本色》點擊試聽「世世代代就這樣勤儉傳家」「正正噹噹做一個善良的人
  • 客家民間小唱《雞歌》
    花朝戲起源於客家民俗祭祀形式的「神朝」,傳統聲腔以「神朝腔」和「小調腔」為主,流行於粵東客家地區,紫金、五華、惠東、惠陽、河源、龍川等多地都有花朝戲班的足跡。客家戲表演程式源於勞動生產,從生活中提煉出上山、下坡、涉水、過橋、碾米、推磨、紡棉、織麻、採花、摘果、挑擔、洗衣等一整套優美輕快的、富有生活氣息的表演程式。其表演手法以及臺步、身段都區別於其他劇種。如比較固定的礱心腳、丁點步、穿心手和扇花、滾巾、圓手、採花、轉步等都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動作純樸、粗獷。其鮮明特點是民間音樂語言和民間文學語言的有機結合。
  • 爵士人聲丨官靈芝用爵士唱客家歌謠
    官靈芝,最初了解她是因為她是臺灣pub界著名的唱爵士的女歌手,有一副磁性的氣場很大的嗓音,唱英文歌歲月感很濃鬱。但不知道她是客家人,她用母語唱歌,依然是爵士情濃,卻唱得那麼有故事。客家人,中國最古老的族群之一,漂泊遷徙在各個地方,福建、廣東、臺灣有很多客家人的集聚地,他們多喜歡群居,房屋造成圍屋的樣子便是對族群的依賴。
  • 五洲客家音 四海桑梓情——記海峽衛視「客家人」欄目開播十周年
    該系列紀錄片共八集,形象地紀錄了閩西客家祖地的老百姓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生動歷程。  攝製這個系列紀錄片的,是海峽衛視「客家人」欄目組。  十年甘苦結碩果  2010年6月,海峽衛視攜手福建榮宇傳媒有限公司聯合製作「客家人」,周播,24分鐘電視專欄,這也是國內唯一一檔以傳播「優秀客家文化、弘揚客家精神」為宗旨電視節目。
  • 客家山歌唱響新時代
    大家在認真聆聽池官華講述客家山歌據悉,「客家山歌王」的老人,是深圳石巖客家山歌省、市、區三級傳承人,是土生土長的石巖人,他從小就對客家山歌情有獨鍾,9歲時,在勞作過程中,他聽到長輩唱山歌,就對山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客家原創音樂電影《月光戀》網絡點播量近...
    值得一提的是,全片有20多首客家山歌和客家歌曲,全部由梅州的音樂人創作。  月光寄託著客家人的鄉愁,山歌承載了美好的愛情。這是一個以音樂為媒的兩岸青年愛情故事。月圓之夜,由大陸來到臺灣的老人根生在河邊唱起客家情歌,懷念遠在家鄉的戀人。歌聲打動了正為寫不出新歌而苦悶的青年音樂人阿坤,他決定應邀來到大陸作為客家妹選秀大會評委。
  • 客家古村唱起新山歌(我的僑鄉·我的家⑧)
    69歲的村民張儉梅說起2016年自己第一次到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祭祖的經歷,相隔400多公裡的兩個客家山村,因為一口「原汁原味」的客家話,突然拉近了距離。  「酒是我們客家的家鄉酒,豬肉、牛肉都用大碗裝,接待我們的大哥71歲了,就像一家人一樣。」張儉梅一邊說一邊比劃,仿佛熱鬧的宴席就在眼前。
  • 客家電影 《衍香》
  • 客家歌手謝德明出演共唱央視客語版《中國》
    ↑江西客家歌手謝德明 全球各地區知名客家藝術家、客家歌手共同參與演唱並拍攝MV,謝德明代表江西客家在贛州市于都縣長徵出發地紀念園拍攝,作品於2018年10月1日為國慶獻禮。分別有中國北京、廣東、廣西、福建、湖南、四川、臺灣7省(市),海外分別有加拿大、美國、法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澳大利亞7國的華裔客家歌手共同參與演唱,總計151人參與演唱,並將大量的客家美景串成一幅美麗的畫卷。
  • 走進客家,吃遍美味客家菜,體會濃濃客家情
    那麼,小編身為一個惠州的客家人,可是深深喜愛著我們客家的每一道菜餚的,每一道客家菜都有我對家鄉獨特的記憶。那麼,今天吃貨選手小編就來給大家盤點一下客家人餐桌常見的菜餚吧。客家人餐桌上最常見的就是釀菜了。萬物皆可釀:釀苦瓜,釀豆腐,釀冬菇,釀蓮藕,釀青椒,釀茄子,釀豆腐泡等等等等。釀菜就是將肉餡加上其他配料剁它個198次,不要298隻要198!
  • 客家文化|客家教育奇觀
    一百多年前,來到客家地區的外國傳教士就驚嘆:客家人的每一個村落都有祠堂,那就是他們祭祀祖先的所在,而那個祠堂也就是學校。全境有六七百個村落,都有祠堂,也就有六七百間學校,這真是一樁駭人聽聞的事實。按照人口比例來說,不但全國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和它相比較,就是較之歐美各國也毫不遜色。
  • 最美是客家:梅州五華歌手鄭敏發布原唱MV
    《最美是客家》MV,帶著你回家鄉過中秋!送給每一位回鄉過節的客家親人!作詞:陳昌環 作曲:陳善寶 演唱:鄭敏9月30日,來自廣東五華知名歌手鄭敏演唱的客家歌曲《最美是客家》在中秋來臨之際推出,獻禮國慶與中秋佳節,鄭敏優美、甜蜜的歌聲帶給了客家人在雙節期間最美好的祝願。
  • 「客家祖地」福建龍巖舉辦2020年海峽兩岸青少年客家話演講比賽
    阮雪婷攝&nbsp&nbsp&nbsp&nbsp中新網龍巖10月30日電 (羅萍 張金川)以「說客家話 道桑梓情」為主題的2020年海峽兩岸青少年客家話演講比賽30日在福建省龍巖市漢劇傳習中心藝典劇場舉辦。本次比賽吸引了龍巖市五個客家縣(區)及臺灣地區40多名選手參賽,最小的參賽選手只有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