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奕璇:立唱山歌志 傳播客家情
客家新聞網 鄒逢春 特約記者葉波
山歌,是一部寫滿音符的百科全書。
擁有千年歷史的龍南,在歷史的長河中積澱下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蘊,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客家山歌。一聲聲"哎呀勒",一曲曲古樸的韻律,既是客家先民表達思想的方式,更是客家文化傳承的一種符號。
賴奕璇在圍屋前唱響山歌。
在龍南市眾多客家山歌愛好者中,有那麼一位中學生,她臉上總掛著自信的微笑,秀氣中透著機靈,溫和中透著堅強。她就是龍南市第二中學八(5)班的賴奕璇,憑藉其在客家山歌領域的優秀表現,被龍南市文化館授予「客家山歌傳承人」稱號。
愛上山歌,源自父親的感染
對於13歲的賴奕璇而言,「哎呀嘞」是陪伴她成長的動聽旋律。
由於賴奕璇的父親是個山歌愛好者,經常會和歌友一起唱山歌。家裡也時常成為父親的練習場地。在長期的耳濡目染中,她被這一聲聲"哎呀勒"感染。
「所見皆能唱、我口唱我心之所想」父親熱愛的獨特歌唱方式,在賴奕璇看來是那麼親切與自然。久而久之,父女倆閒來無事,時常對哼幾句,生活多了不少樂趣,還增進父女之間的感情。
客家山歌是一種口頭文學,是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歌,反映的是老百姓日常生活,所以語言都很通俗,調子也很古樸。從從父親的口中,賴奕璇得知,和現在的流行音樂比起來,很多年輕人不喜歡聽客家山歌,會唱客家山歌的人也很少。
「但越是這樣,我們越不能讓客家山歌在我們這一代就結束了!」從父親的堅持與熱愛中,賴奕璇了解了很多客家山歌的「前世今生」,對客家山歌的興趣與日劇增。
於是,上學路上、休息間隙,她都不自覺間地練唱山歌。
唱響山歌,來自多年的付出
學在苦中求,藝在勤中練。
為唱好山歌,賴奕璇8歲開始跟隨龍南市文化館研究館員、贛南客家山歌傳承發展研究會副會長廖小鳳學唱山歌,並做好了「吃苦」的準備。
客家山歌裡有很多方言,咬字清晰是基本功。這對於從小講普通話的賴奕璇來說,如何將山歌裡的方言一字一句地唱清唱準,成了她學唱山歌必須克服的最大障礙,其難度不亞於重學一門外語。
於是,賴奕璇上課認真記錄老師的發音,下課後反覆念唱,有時為了唱清楚一個字,一遍一遍練習,舌頭都被牙齒磨起泡。
賴奕璇跟著龍南「山歌大王」陳科發學唱山歌。
不僅如此,賴奕璇不放過任何能夠練習方言的機會,平時與家人、同學交流也改用龍南方言;每次放假到鄉下遊玩時,她總愛去找年紀較大的阿公阿婆,用方言和他們嘮嗑,碰到自己沒聽過的方言,及時記錄到隨身帶的本子上。
通過日復一日的不懈努力,賴奕璇的唱功得到巨大進步。
「圍美龍南多彩非遺」客家山歌演唱、龍南首屆旅遊文化節、龍南市"圍美龍南客家千年"旅遊節各景區山歌巡演……自2017年起,她頻頻亮相登臺民間文化藝術舞臺,深情獻唱客家山歌,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山歌小明星。
在2019年6月中國音樂學院第八屆全國社會藝術水平考級大賽贛南賽區聲樂複賽中,賴奕璇榮獲六級一等獎,並進入全國總決賽。
她用這種方式讓客家山歌走進大家視野,為人們熟悉,也讓眾多遊客記住了龍南山歌。
傳播山歌,發自不變的初心
「將山歌唱給每一個人聽!」這是賴奕璇在剛開始學唱客家山歌時給自己定下的目標。
然而,回憶起第一次唱山歌,賴奕璇說,「剛學會一首山歌,興致滿滿地唱給同學聽時,同學都笑了……」
面對同學們的不理解,賴奕璇很失落,但不服輸的她依然堅持傳唱客家山歌,只為了讓更多人知道客家山歌,了解客家文化,感受客家山歌的獨特魅力。
在她看來,千百年來留下的膾炙人口、口口相傳的山歌精品,是現代版的《詩經》,飽含著客家人的智慧,傳遞出的都是生活的真善美。其背後蘊含的深厚客家文化讓客家山歌更加靈動。
因此,她的課外時間基本泡在圖書館,翻閱有關客家文化、客家山歌的資料書籍。她希望藉此能更了解客家文化,唱好客家山歌。她希望自己不僅能當好客家山歌的傳唱人,更是能夠講好「客家文化故事」的傳承人。
如今,極富魅力的客家山歌,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贛文化的瑰寶,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作為一名龍南市客家山歌傳人,賴奕璇堅持不懈地唱著、練著、學著……
賴奕璇也深知,要讓客家山歌真正傳承下去,單靠她一個人是遠遠不夠的。傳唱山歌,需要一群人、一代代人的努力。在平時,她十分關心與她一起唱歌的小夥伴,每次練歌,她都主動承擔起「大姐姐」的角色;還和老師一起到各個學校,教同學們唱山歌。
現在,當賴奕璇再唱響客家山歌,掌聲早已取代當初的嘲笑聲,同學們還親切地稱她為"小老師"。
這些變化也讓賴奕璇更加堅定自己的夢想——唱好客家山歌,講好客家故事,傳播客家文化,讓客家精神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