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是客家:梅州五華歌手鄭敏發布原唱MV

2020-12-27 騰訊網

《最美是客家》MV,

帶著你回家鄉過中秋!

送給每一位回鄉過節的客家親人!

作詞:陳昌環 作曲:陳善寶 演唱:鄭敏

9月30日,來自廣東五華知名歌手鄭敏演唱的客家歌曲《最美是客家》在中秋來臨之際推出,獻禮國慶與中秋佳節,鄭敏優美、甜蜜的歌聲帶給了客家人在雙節期間最美好的祝願。

此歌曲唱出了最美的客家天地及客家風情 ,演唱者鄭敏歌聲甜美、高亢入雲,使人聽後盪氣迴腸,編曲加入了小提琴的演奏,如同人聲與樂器在對話,使本首歌曲的意境變得更美、更優雅。

據了解,本歌曲由詞作家陳昌環老師作詞、著名客家音樂人陳善寶作曲,華南擔任MV導演,梅州市夢洋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編曲,梅州市迪絲威文化藝術傳播有限公司出品。

本首歌曲製作人、曲作者陳善寶老師說:為了能更好的宣傳、推廣客家文化,本次採用了普通話與客家話結合的特點來創作,在主歌、過渡段部分採用了普通話演唱,優美的客家小調表達了淳樸的客家風情,副歌用客家話唱到:客家的天、客家的地、客家風情人贊誇…….希望讓更多觀眾可以在歌曲中感受到客家風情的魅力,同時讓更多朋友突然聽到客家鄉音時,有種油然而生的歸屬感。

詞作者陳昌環老師說:《最美是客家》這首歌,抒發了客家人對家鄉的熱愛和讚美。客家之美,美在好山好水,客家之美,美在深厚的客家文化,客家之美,美在純樸真誠,勤勞勇敢的客家人。根在中原,走遍天下,客家妹子開口唱,唱出天下客家親。

MV導演華南說:客家人情懷天下,心系客家,客家的美在眼裡、在心裡,更在歌聲裡!聽鄭敏的《最美是客家》,讓每一個漂泊異鄉的遊子思念家鄉、眷戀客家!

鄭敏,廣東五華人,客家歌手,策劃、製片人,原唱歌手,梅州市音樂家協會會員,廣東省舞蹈家協會會員,梅州市舞蹈家協會會員,「我的舞臺•我的夢」廣東少兒春晚總編,五華縣奧林匹克體育中心2019棕櫚·「一帶一路」客家杯國際足球邀請賽開幕式導演,原唱歌手,作品:《七盞燈》《世外桃源在客家》《我們相聚在一起》《做我男朋友好嗎》,影視作品:《非凡使命》《卡牌大師》。

本文轉載自客家網,圖文版權歸作者所有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最美是客家》MV首發,送給每一位回鄉過節的客家親人
    9月30日來自廣東五華知名歌手鄭敏演唱的客家歌曲《最美是客家》在中秋來臨之際推出,獻禮國慶、與中秋佳節,鄭敏優美、甜蜜的歌聲帶給了客家人在雙節期間最美好的祝願。此歌曲唱出了最美的客家天地及客家風情 ,演唱者鄭敏歌聲甜美、高亢入雲,使人聽後盪氣迴腸,編曲加入了小提琴的演奏
  • 梅州五華推進「三大工程」全面展開
    在五華縣技工學校飯堂四樓,打造了集研發、實訓、交流於一體的「粵菜(客家菜)師傅」創新創業孵化中心、創建了梅州五華省級「粵菜師傅」實訓基地,同時設立了「粵菜(客家菜)大師」工作室,開展釀豆腐、魚生、茶膳、藥膳等五華客家菜系列菜品的創新、研發、培訓等工作。
  • 鍾鎮濤、陳小春、曾志偉等眾多明星空降客都梅州,直誇客家妹漂亮
    視頻中,鍾鎮濤、陳小春、曾志偉、海鳴威等香港明星一同出席廣東梅州的某樓盤活動,為開發商站臺宣傳。53歲的陳小春在現場飆客家話,並直言「這裡的樓盤是朋友開的,自家人買房便宜」。67歲的曾志偉也用較標準的客家話表示「這次來是非常特別,是來買房的,這裡的空氣好,東西好吃,客家妹漂亮」。
  • 試聽l客籍歌手文希新唱《客家本色》 願共同傳唱客家精神
    」,作為客家人的代表歌曲《客家本色》,自從推出以來就備受客家人歡迎,成為了客家人以及兩岸傳唱的代表曲目之一。 近日,來自梅州客家、曾作為網絡紅曲《梅花淚》原唱的客籍歌手文希,也以真心重新入棚錄製演唱了這首作品,詮釋經典,願客家兒女一起共同傳唱客家精神。
  • 梅州五華賽區獲2019女超聯賽最佳賽區
    本報訊 (記者張少邦) 記者昨日從梅州五華足球俱樂部獲悉,近日,中國足球協會向各會員協會、女足俱樂部下發通知,梅州五華賽區獲得2019年中國足協女子足球超級聯賽最佳賽區。 2019女超賽季,全華班出戰的新軍梅州五華隊,取得4勝2平8負的成績,最終排名第六,完成保級任務。 由於給女足世界盃讓路,2019女超聯賽賽程密集,多次出現一周雙賽的情況。
  • 梅州客家隊2:0遼寧瀋陽隊
    梅州客家隊2:0遼寧瀋陽隊 原標題:首戰告捷!梅州客家隊2:0遼寧瀋陽隊今天下午,中甲聯賽梅州賽區五華橫陂足球小鎮9號場迎來首場賽事。東道主梅州客家隊迎戰「升班馬」遼寧瀋陽隊。最終,梅州客家隊2:0勝遼寧瀋陽隊,首戰告捷!
  • 原來他們都是客家明星,你認識幾個?
    黎明,生於北京,祖籍廣東梅州。歌手、演員、導演、商人、慈善事業工作者。黃婉秋,祖籍廣東梅縣。出生於廣西桂林。演員,代表作《劉三姐》劉謙隆,廣東梅縣人,客語流行音樂歌手。劉惜君,祖籍廣東梅州。內地流行女歌手、音樂製作人。代表作《我很快樂》
  • 梅州戲曲的熱發展和冷思考
    這份榮譽,對梅州戲曲人而言是一種鼓勵,更是一種鞭策。 處處曲聲,濃濃戲韻。「南國牡丹」廣東漢劇古韻新生、「得獎大戶」客家山歌劇碩果纍纍、「南國奇葩」五華採茶戲華麗轉身、「指尖絕技」提線木偶劇享有盛譽……客家戲曲生態發展呈現良好態勢。
  • 地方敘事與精神書寫 - 梅州網 - 梅州新聞|梅州民生|客家|梅州旅遊
    多年來,梅州作家深耕本土,在客家資源、地方特點和社會差異化之間尋求創作素材與精神內核,以小說、詩歌、散文等多種題材呈現客家地區的風土人情和精神面貌。在小說創作上,如何將客家元素與當下時代緊密結合,用本土話語方式表達文學的地方性與寬泛性,梅州作家做了有效的嘗試和探索。  要真正從文學的意義上寫好寫透一個地方,極為考驗作家的綜合能力。
  • 元旦去哪玩 到五華品美食
    梅州日報讀者團美食節一日遊活動即日起開始接受報名,與您走進「工匠之鄉,宜居五華」,共同品鑑美食、暢遊美景。  主要景點  【李威光故居】李威光是梅州地區唯一被朝廷欽點的武狀元,從御前侍衛至南澳總兵,屢平倭寇,抗倭保臺,戰功顯赫。他的故居在五華縣華城鎮黃埔村,屋名叫下四角樓。李威光故居是典型的客家圍龍屋,由其祖父李紹紀等建於清初。
  • 在舌尖梅州,檢查客家菜的特色
    梅州,廣東省管轄地級市,享有「廣東漢劇之鄉、廣東漢樂之鄉 、金柚之鄉」的美譽。梅州的古代名稱是「嘉應州」,他是中國客家人最後的成熟地區,也是世界客家華僑華人的祖籍地和精神家園,被稱為「世界客都」。梅州的人對飲食有很多研究,我帶你去品嘗梅州的特色菜。
  • 這些記憶中的「百年客家粄」,你都吃過哪些?
    經過百年的傳承,五華的客家粄迎來了新發展。五華縣按照「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的部署,在保留傳統做法之外加以創新改良,做出多種餡料和口味以滿足廣大「吃貨」的需求。目前,五華正加快建設標準化生產車間,提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推廣和弘揚客家傳統飲食文化。
  • 梅州五華這兩個區域規劃有調整,緊扣擴容提質、人文等關鍵詞!
    (本次調整的研究範圍為五華縣城總規範圍。) 綜上,本次調整沒有改變五華縣城的綠地結構,僅對區域內部的綠地位置進行了調整,對五華縣城的綠地系統布局基本無影響。
  • 相同的地域,不同的煙火 - 梅州網 - 梅州新聞|梅州民生|客家|梅州...
    ●葉惠娟      千年古鎮鬆口位於廣東梅州,是中國嶺南四大古鎮之一,鬆口港曾是廣東內河第二大港口,明末以後數千萬的客家人在此遠赴海外謀生,鬆口古鎮的火船碼頭見證著華僑漂洋過海的生離死別和悲歡離愁。
  • 梅州客家官方:年輕球員陳國抗與陳仲宇加盟球隊
    直播吧4月20日訊 根據中甲梅州客家俱樂部的官方消息,球隊正式引入了陳國抗以及陳仲宇兩名年輕球員。出生於1999年的陳國抗在場上司職前衛,出道於廣東足協和恆大青訓的他此前曾多次入選國少集訓隊。在近日,兩人均加盟梅州客家。梅州客家在官方微博中寫道:俱樂部為打造本土化球隊和長期發展需要,發展自身青訓同時,不斷引進年輕球員,為球隊增加後備力量。陳國抗:1999年1月出生,司職前衛,出自廣東足協和恆大青訓,曾多次入選國少集訓隊,近日正式加盟梅州客家,期待其在新賽季有好的表現。
  • 「客家美食」舌尖上的梅州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吃貨一族,ID:Afoodies】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舌尖上的梅州梅州古稱「嘉應州」,是中國客家民系最後成熟的地域,也是全世界客家華僑的祖籍地和精神家園,素有「世界客都」之稱。在梅州,常見的客家美食可分為客家菜餚和客家小吃兩大類。客家菜與潮菜、廣州菜並稱為廣東三大菜系。
  • 梅州2名代表赴京參加中國戲劇家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_南方網
    其中廣東代表團一行12人赴京,梅州有兩名代表參加,分別是國家一家演員、廣東漢劇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張廣武,以及來自梅州市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的國家一級演員、廣東省劇協主席團成員、客家山歌劇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楊苑玲。據悉,楊苑玲作為客家山歌劇的代表首次參會,也是客家山歌劇首次亮相大會,體現梅州戲曲的進一步發展。
  • 《2021客家萌娃鬧新春》節目錄製圓滿收官
    ▲客家萌娃2021新春祝福2021年1月24日,《2021客家萌娃鬧新春》節目錄製圓滿收官。
  • 梅州客家逆轉泰州遠大!郭毅再現圓月彎刀+頭球建功
    梅州客家逆轉泰州遠大!在這場比賽中,梅州客家經歷了2分鐘從1:0變成0:1的神劇情,最終憑本賽季首次首發登場的郭毅的頭頂腳踢,以2:1逆轉泰州遠大,穩穩拿到3分,看到一絲衝超曙光。
  • 香港客家廢村與郊野公園 - 梅州網 - 梅州新聞|梅州民生|客家|梅州...
    據《新界百年史》記述,戰後數十年,散布在崇山峻岭的客家村莊,搬遷從來沒人記錄,導致後世研究者沒有可靠的數據。作者James Hayes舉了不少例子,包括大帽山的上塘村,隱世200多年,1905年官契測量圖顯示,這是一條平整的長方形村落,1911年港府的人口統計顯示上塘村有77人,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幾乎全村人都離開了,原因不詳。白石橋、下塘瀝兩個鄰村,廢棄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