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暴眼」的金銀潭醫院危重病房:等待摘下口罩的那天,看到櫻花爛漫

2020-12-27 瀟湘晨報

掩映在張公堤之側、黃塘湖之畔的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在當地居民眼中,是一所很牛卻一輩子都不想用上的醫院。不僅因為它的百年歷史和擁有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而是在這裡,入院者會接受隔離治療,家屬和外人一律不得探視。

悄無聲息的改變僅僅發生在一個月前。當新型冠狀病毒從十公裡外的華南海鮮市場對首批七位人類宿主發起攻擊後,它們就把這裡作為嘲笑人類無知的最前線。

一個月內,數以千計的感染者中,那些有可能被病毒發起致命一擊的人被轉診、收治到這裡,從個位數到百位數,帶著斑白的肺,帶著求生的本能,帶著活下去的希望。

一個月內,金銀潭800名醫護人員有10人左右被感染或疑似感染,沒有人後退,甚至來不及流淚。

一個月內,救護車和殯葬車呼嘯而來或是沉寂而去但20名、37名——康復出院的數字,仍然在倔強地生長。

生長的還有馳援者:

1月26日,第一批上海醫療隊136人和陸軍軍醫大學醫療隊150人接管共五層隔離病區;

27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21名醫護人員抵達;

29日,江蘇醫療隊;

2月2日,福建醫療隊

在逆行至金銀潭醫院的隊伍中,我找到了其中三名護士,她們是來自上海的第九人民醫院南院門診護士長江雪、肺科醫院重症呼吸科護士王箐、奉賢區中心醫院急診科護士王海紅——上海醫療隊北三區危重症護理組的同組成員。力圖藉她們的口述,呈現在救治「風暴眼」中的抗爭和希望。

誰也沒想到,第一次相識便成了生死之交……

>>>首日上班時,大家照了張合影,約定等到勝利那天,買上最好看的衣服再拍一張,一個也不能少。

剛進入北三區重症隔離病區時,我確實有些震驚。這不是通常意義上的ICU病房,由於ICU病人與普通病房病人狀況不同,病房格局設計、環境要求、病床功能、周邊設備等,都是不同的。比如層流設備,ICU的防汙染要求比較高,要考慮使用層流淨化,減少感染機率;比如ICU內是一個大的開放空間,同時應設有多種氣體管道,最好使用中心供應氧氣、中心供應空氣、中心抽吸真空;比如溫度要維持在24度左右但我能看到的,是U形長廊兩邊的一間間普通病房,一臺臺簡易的設備,冰冷的,甚至因為氧氣管道壓力不夠,有時會影響到呼吸機的帶動。

「你們也是上海來的吧」,有個聲音問我,她是金銀潭醫院的護士,為了協助交接,她陪著我們醫療隊另外一組護士已經上了8個小時,她的聲音有些沙啞,我就這樣和她隔著口罩和防護衣對視著,點了點頭,我看得出她在努力地笑,眼睛紅紅的。那天晚上,因為不放心,她又陪了我們一小時。她告訴我,病人太多(截至2月2日10時,在院病人581人,其中重症157人,病危108人),ICU病房遠遠超負荷運轉,只能把普通病房進行簡易改造。她說,他們做了能做的一切那天凌晨1點多她才起身回家,騎40分鐘的自行車,第二天早晨還要去其它病區。

我知道自己分在危重組,是抵達武漢駐地的第二天。沒有人關心自己分在哪個病區,在接管的前24小時,每個人來得及做的就是反覆學習防護操作視頻,反覆練習。在駐地酒店的窗戶旁,可以看到一街之隔的金銀潭醫院,馬路上空空蕩蕩,時不時有救護車一閃而過。醫院的環境還是不錯,樓與樓隔得很開,行道樹鬱鬱蔥蔥。從大樓的密碼門進去,先是緩衝區,再經過三道隔離門,期間我們進行消毒、換上手術衣,再逐層穿上全套防護裝備,最後進入「戰場」。

醫療隊的危重護理組分了幾個小組,包括後來從北二區普通病房增援過來的十幾名同伴,每組平均8人,負責27名重症患者。我所在小組的7名姐妹和1名弟弟,來自上海8家醫院,防護服的前胸後背,相互寫著名字,大家沒有想到第一次相識,第一次來武漢,便成了生死之交。首日上班時,大家照了張合影,約定等到勝利那天,買上最好看的衣服再拍一張,一個也不能少。

我們知道自己在與死神搶人……

>>>而對於我們,只要病區還有27個數字,那就是生命,就是活下去的希望。

27名重症患者是個相對固定的數字,因為不可避免的在某個時刻,有的人走了,有的人又會住進來。一些病房,窗臺上會放著手機、鑰匙之類的個人物品,它們在等待著消毒後,回到親人的手上。而對於我們,只要病區還有27個數字,那就是生命,就是活下去的希望。

新冠病人的早期發病並非來勢洶洶,但往往在後期會出現加速度,那是一種多器官衰竭的狀態,我們的醫生把它叫做「炎症風暴」。 看得到的表現就是氧飽和度,正常人是95-100,這裡的病患危急時會掉到六七十。我們的操作非常多,ICU的救治是一個團隊配合的工作,由於來自不同醫院,在上班頭幾天,不僅要穿著厚重的防護服進行細微的操作,而且相互之間需要儘快磨合,我們知道自己在與死神搶人,我們只有也必須變成像一個人那樣高效。

聯合救治也發生在不同醫療隊之間。就在前天下午的北三區,一位病人氧飽和度瞬間掉到60多,幾層之隔的江蘇醫療隊值班醫生接到任務,緊急與同在金銀潭的福建醫療隊醫生趕過來,在上海醫療隊陳德昌醫生的帶領下,聯合會診,5分鐘內完成插管操作,然後用ECMO(人工心肺)成功實施搶救。雖然我們這組因為上夜班沒有加入到這場戰鬥,但這是我們整個醫療隊的一次勝利。

只要他們還在努力呼吸,所有人都不會放棄……

>>>說「沒事」時,卻往往是最難受的時候。你們就是孩子,疼了就會哭的孩子……

病房中,更多的時候是沉寂。哪怕每一次喉頭的蠕動都伴隨著一陣咳嗽,我聽得出,這些咳嗽是那麼無力,像是連沉寂都無法衝破。27個重症病人,他們帶著吸氧面罩,帶著高流量吸氧面罩,甚至上著無創呼吸機,在沒有操作的時候,我們就盯著病床邊的儀器,看著氧飽和度的數字平穩或是變化,隔著面罩,我們看著他們的眼睛,知道他們在努力呼吸著,我們會對著他們點頭,會翹起大拇指,只要他們努力,我想所有人都不會放棄。

努力不會是永遠保持積極的,我上班的第一天,就看到一個病人從便盆提起裝著大便的塑膠袋,沒有任何目標地扔出去,我們其實是有準備的,在與金銀潭護士們進行交接時,對於哪一床可能有情緒的波動,哪一床的體徵狀態是好是壞都有詳細的備註。儘管由於人手緊張,沒有護工沒有衛生員,護士承擔了大量的生理護理工作,但我能感受到,他們正在試圖用更積極地方式與我們交流。有一晚,一位年過六旬的病人尿溼了病床,我走過去給他擦洗後重新換好床單,過了5分鐘,我看到他的病床又有液體流出,我拿好新床單剛把他面罩摘下,老人就不停地扇自己耳光,顫抖著喊著「我沒用,我沒用」,當時我就掉眼淚了,不敢摘下面罩和護目鏡擦,只能不停地去抓住老人的手,說「沒事,沒事的」在北三區病房裡,我和同事們時常會說這句話,說「沒事」時,卻往往是最難受的時候。

27張病床中,還躺著一位醫生。他是武漢其他醫院的骨科大夫,感染後轉診到這裡。在頭幾天,他會招呼我們,告訴我們什麼設備放在哪裡,哪床的病人需要多看看,在他感覺舒服一點兒時,還會在摘下氧氣面罩,跟病房裡的老人們聊天,一次,我聽到他說,你們就是孩子,疼了就會哭的孩子

其實,在這場猝不及防的疫情中,我們都是孩子,病人痛苦的時候,會蜷縮在床上,仿佛想讓自己的痛苦擠壓得小一點,再小一點,他們還會側著頭相互看著,儘管他們互不相識,甚至為了張大嘴努力呼吸,大多沒有交流,但我知道,他們和我們一樣,一個都不願掉隊,都想穿著最好的衣服,靠著自己的雙腳走出去。我也會難過,但至少還可以站在病房的窗邊,在他們都睡去的時候,抬頭望著夜空,有時望著望著就會忘了難過。

每一個人都會在這裡留下一段故事,

每一個故事都是一段回憶,

每一段回憶都會含著春天的味道。

【來源:新聞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等待摘下口罩的那天,看到櫻花爛漫|在救治「風暴眼」的危重病房
    ;2月2日,福建醫療隊……在逆行至金銀潭醫院的隊伍中,我找到了其中三名護士,她們是來自上海的第九人民醫院南院門診護士長江雪、肺科醫院重症呼吸科護士王箐、奉賢區中心醫院急診科護士王海紅——上海醫療隊北三區危重症護理組的同組成員
  • 「冰點特稿」搶命金銀潭
    金銀潭醫院北三樓朝南的病房已經被清空,走廊裡擺著空病床。剛到北三樓的日子,經常被死亡的恐懼籠罩著。那種感覺江月明到現在還記得。那是位於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北樓三層的一個重症病區,專門收治新冠肺炎的重症及危重症病人。江月明只是其中之一。
  • 抗疫最前線金銀潭醫院院長:身患絕症、妻子被感染
    1月27日晚,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張定宇在等待危重病人轉運時接到病人心跳停止的緊急電話,抓緊聯繫協調處理。(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柯皓攝)「雷厲風行」,是同事們對他的一致評價。「全院都曉得我性子急,嗓門大。」其中,陸軍軍醫大學150人醫療隊將奔赴金銀潭醫院。張定宇和團隊受到極大鼓舞。「近一個月,醫護人員嚴重不足,日常狀態下,護士2小時交接班一次,現在則需拉長至4至5小時,醫生就更辛苦,嚴重的體力透支也會增大感染風險。」他說,解放軍來了,壓力將減輕不少。
  • 對話金銀潭醫院ICU「救火隊長」
    濟南人房明浩剛剛在武漢金銀潭醫院最危險的ICU裡,領軍跟死神真刀真槍拼殺了42天。金銀潭醫院,是武漢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定點醫院。在這裡,發生了許許多多與疫情相關的故事,有悲傷,有感動,有驚險,有遺憾……房明浩今年48歲,武漢市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急診和重症醫學科副主任。
  • 一封家書|致父親:我失約了,我在武漢金銀潭醫院ICU當護士
    知道武漢市醫療資源緊缺,醫務人員短缺,尤其是重症專業人員缺口較大,這直接關係到危重症病例的病死率,我就特別想為我的同胞做點什麼。當1月26日下午,我接到護士長發到微信工作群裡的通知,說國家衛健委需抽調重症醫學科能做連續性血液淨化的護士去武漢緊急增援時,我第一時間報名了。很抱歉那個時候,我只記得自己身為一個醫務人員的職責,卻忘了身為兒女的責任。
  • 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身患絕症、妻子被感染,抗擊疫情最前線奮戰30...
    1月27日晚,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張定宇在等待危重病人轉運時接到病人心跳停止的緊急電話,抓緊聯繫協調處理。其中,陸軍軍醫大學150人醫療隊將奔赴金銀潭醫院。  張定宇和團隊受到極大鼓舞。「近一個月,醫護人員嚴重不足,日常狀態下,護士2小時交接班一次,現在則需拉長至4至5小時,醫生就更辛苦,嚴重的體力透支也會增大感染風險。」他說,解放軍來了,壓力將減輕不少。  晚10時許,張定宇再次接到電話,醫療隊136名醫護人員凌晨2點抵達武漢,進駐金銀潭醫院。
  • 致敬|金銀潭醫院裡來了位事無巨細的「黃媽」
    「來,吹一下看看有沒有漏風,容易漏風就是口罩還沒戴好。」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經常可以看到來自廣東的支援武漢醫療隊隊員、揭陽普寧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護長黃妙珊幫醫療隊員檢查防護服穿戴。到武漢支援40多天,黃妙姍是醫療隊裡公認的「黃金隊友」。
  • 金銀潭醫院ICU醫療組長房明浩:重症救治就像「走鋼絲
    金銀潭醫院南七樓的ICU重症監護室,收治的是最危重的新冠肺炎患者。直到3月1日輪休,「救火隊長」房明浩已經在此堅守40餘天。 房明浩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急診和重症醫學科副主任,1月21日,也就是鍾南山院士證實「新冠肺炎有人傳人現象」的第二天,他趕赴金銀潭醫院支援。
  • 【戰疫最前線】專訪援金銀潭醫院一線重症專家餘追:要堅強!不要恐慌
    央視網消息(記者 朱春燕)金銀潭醫院(武漢市醫療救治中心)是武漢最早接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的定點醫院。自從2019年12月29日晚,首批不明原因肺炎患者轉入金銀潭醫院,這裡就成了武漢乃至全國、全世界關注的焦點。而金銀潭醫院的焦點,則是專門收治重症患者的南住院樓第五、六、七層。「按照原先的部署,我們六樓、五樓是打阻擊戰的,就是盡力阻止患者病情惡化,不讓患者轉到七樓去,減輕重症醫學科的負擔。」
  • 人民日報發布重磅紀錄片:生死金銀潭
    人民日報發布重磅紀錄片:生死金銀潭
  • 金銀潭醫院院長贊他們都是超人!
    隊員林航瑾剛下飛機,就收到驚喜大禮——老公手捧鮮花對她發出愛的告白。看到50多天沒見面的愛人,聽到愛人真摯的告白,林航瑾流出幸福的眼淚。由於需要隔離,送出花束後,兩人相隔一米隔空擁抱。「我們結婚8年,因為工作原因,大家都很忙,這次算是給她一個驚喜作為補償吧。」潘曉東說,在愛人離家的這些日子,兩個孩子跟她視頻的時候,總是說媽媽你快點把病毒打敗,快點回來吧,要不就是問媽媽什麼時候能回來?「現在回來了,我們團聚的日子近了。」潘曉東說。
  • 武漢市金銀潭醫院耐藥病區護士長賈春敏:沒有人想當英雄,但我們就...
    楚天都市報記者 戎鈺 通訊員李潔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李輝早在去年12月29日,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就感知到了危險信號。當日,第一批7名不明肺炎患者轉入該院。作為武漢市第一個收治新冠肺炎的定點醫院,以及收治新冠肺炎病人最多的醫院之一,金銀潭醫院被形容為抗擊疫情的「橋頭堡」。它的「戰疫」歷程吸引了全國目光,而該院院長——身患漸凍症仍堅守一線的張定宇,也成為無數國人心中的英雄。這2個多月來,金銀潭醫院裡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楚天都市報記者近日專訪該院耐藥病區護士長賈春敏。
  • 援鄂重症醫生口述:我在金銀潭醫院堅守 3月剛剛成功撤機第一例ECMO
    武漢的重症病房有哪些故事?醫生和患者都在經歷什麼? 荔枝新聞聯繫上了自大年初二起一直奮戰在武漢金銀潭醫院重症病區的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潘純。
  • 獨家探訪 | 韓國大邱「金銀潭醫院」的戰疫一個月
    記者近日獨家探訪了一所堪稱大邱「金銀潭醫院」的新冠肺炎定點收治醫院,聽一線醫護人員講述他們的「戰疫」一個月。 老院區突然成了戰疫前線 金真煥癱坐在應急處置中心,一臉疲憊。大邱疫情自2月下旬急速惡化以來,他已保持了一個多月高強度工作。
  • 待到櫻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丨白衣戰士抗疫日記
    講述人:上海第一批援鄂醫療隊隊員、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呼吸科主治醫師查瓊芳援助醫院:武漢金銀潭醫院2月4日,立春,援鄂第十一天。打電話的是病人的姐姐,她的母親也在金銀潭醫院接受治療,她希望我們能盡力搶救6床,我委婉地告訴她,要有思想準備。我們的5床走了,走得很快,當聽到電話那頭家屬哽咽的哭聲,我的心都要碎了。60歲的女性,直腸癌手術後感染了,沒有死於癌症,卻被這可惡的新冠肺炎帶走了生命,電話那頭的愛人哭著問為什麼?為什麼?
  • 金銀潭奮戰兩月她為病患流下眼淚
    在沈妍的從業經歷中,至少在前往武漢之前,她並不知道「金銀潭醫院」的存在,但如今卻足以用刻骨銘心和永生難忘來形容這五個字在她人生中的意義。金銀潭醫院,這個被形容為「暴風眼」的傳染病專科醫院是武漢市第一個收治新冠肺炎的定點醫院,以及收治新冠肺炎病人最多的醫院之一。
  • 「最美口罩勒痕」護士汪俊:一天工作20小時,鼻梁破皮
    汪俊和她摘下口罩後的勒痕臉盤出現在了春晚的大屏幕上。南都訊 如果不是從新聞上看到女兒奮戰在武漢抗疫一線的報導,汪俊的父母還抱怨著這「不懂事」的女兒已經連續20多天沒回過家,連說好的年夜飯也放了「鴿子」。
  • 我在金銀潭41天 丨 「可能很多年後才會有經歷過生死的感覺」
    摘要:26歲的護士蔡傲竹見證了不少新冠肺炎病房裡的生與死。她是湖北宜昌人,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眼科護士,疫情擴大後到武漢唯一的傳染病專科醫院——金銀潭醫院支援,3月9日站完最後一班崗,在一線工作了41天。一些病人在她眼前離開,自己的外公也因為其他病突然去世,蔡傲竹沒少流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