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獻》出版座談會日前在京舉行,這一由中華書局與旅順博物館、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聯合主辦的活動聚集了敦煌吐魯番學、西域歷史語言、吐魯番文獻、中古史、書法史、吐魯番考古、佛道教研究等各領域的專家。
《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獻》收入旅順博物館收藏新疆出土文獻的漢文部分,共計26000多殘片,是目前所知國內敦煌吐魯番文獻唯一尚未公布的大宗藏品,被稱為敦煌吐魯番文獻「最後的寶藏」。旅順博物館王振芬館長、中國人民大學孟憲實教授、北京大學榮新江教授領銜,來自旅順博物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首都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師生等組成整理團隊,花費六年時間,對這批珍貴資料進行了全面整理。該項目於2018年獲得國家出版基金支持,終於在近日由中華書局正式出版。
《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獻》採用「圖版+解題」的方式,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呈現了文書原始面貌,使文物「活起來」;另一方面對每一件殘片都進行了定名和解題的工作,讓我們可以進一步通過這些「碎紙片」了解古代吐魯番地區的歷史文化。
據旅順博物館館長王振芬介紹,旅順博物館收藏的新疆出土文獻與現藏日本龍谷大學的「大谷文書」同屬於二十世紀初日本大谷探險隊在中國西域獲得的收集品。創建於1917年的旅順博物館,歷經了日本殖民時期建館、蘇聯紅軍接管、中國政府最終收回的滄桑變遷。大谷探險隊獲得的西域文物,先被帶回日本,後來隨著大谷光瑞移居旅順,日本戰敗後,未及帶走的部分被幸運地留在了國內。這也是二十世紀初西方攫掠的西域出土品中唯一回流本土的一宗,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這批文獻資料經過了跨越一個世紀的整理研究,但因為難度大,直到這次,才得到全面的整理公布。
北京大學教授榮新江重點介紹了《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獻》的整理經過和學術價值。據了解,這次所整理的漢文文獻,有從公元3世紀到13世紀之間一千年內所寫的各種佛教典籍、儒家經典、道教文獻,以及經史子集各類圖書,還有反映中原王朝在吐魯番地區進行統治的各種官私文書。這批文獻殘卷,有著多方面的學術價值,同時也在印證古代絲綢之路、闡明中華文化在新疆地區的傳播等許多方面,具有現實意義。
專家們對整理團隊給予了高度評價。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王素認為,專業高效的團隊是此次成功整理旅博文獻的質量保證,也是整理其他大宗出土文獻的重要基礎。整理與研究相結合,推進了整理工作的深入;整理工作也實現了人才培養的目的。大家一致認為,《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獻》是二十一世紀整理出土文書的典範之作,為今後更大規模的文書整理積累了經驗,確立了標準,也為紙媒時代出土文書整理出版物樹立了標杆。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孟憲實總結道,整理研究是對國寶最好的保護。前輩們奠定了很好的吐魯番學研究和文獻整理的基礎,通過這次整理工作,又有更多年輕學人加入進來,相信今後敦煌吐魯番文獻的研究和整理一定會更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