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吐魯番文獻「最後的寶藏」是咋回事?這部新書抖露了秘密

2020-12-24 騰訊網

《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獻》出版座談會日前在京舉行,這一由中華書局與旅順博物館、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聯合主辦的活動聚集了敦煌吐魯番學、西域歷史語言、吐魯番文獻、中古史、書法史、吐魯番考古、佛道教研究等各領域的專家。

《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獻》收入旅順博物館收藏新疆出土文獻的漢文部分,共計26000多殘片,是目前所知國內敦煌吐魯番文獻唯一尚未公布的大宗藏品,被稱為敦煌吐魯番文獻「最後的寶藏」。旅順博物館王振芬館長、中國人民大學孟憲實教授、北京大學榮新江教授領銜,來自旅順博物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首都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師生等組成整理團隊,花費六年時間,對這批珍貴資料進行了全面整理。該項目於2018年獲得國家出版基金支持,終於在近日由中華書局正式出版。

《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獻》採用「圖版+解題」的方式,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呈現了文書原始面貌,使文物「活起來」;另一方面對每一件殘片都進行了定名和解題的工作,讓我們可以進一步通過這些「碎紙片」了解古代吐魯番地區的歷史文化。

據旅順博物館館長王振芬介紹,旅順博物館收藏的新疆出土文獻與現藏日本龍谷大學的「大谷文書」同屬於二十世紀初日本大谷探險隊在中國西域獲得的收集品。創建於1917年的旅順博物館,歷經了日本殖民時期建館、蘇聯紅軍接管、中國政府最終收回的滄桑變遷。大谷探險隊獲得的西域文物,先被帶回日本,後來隨著大谷光瑞移居旅順,日本戰敗後,未及帶走的部分被幸運地留在了國內。這也是二十世紀初西方攫掠的西域出土品中唯一回流本土的一宗,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這批文獻資料經過了跨越一個世紀的整理研究,但因為難度大,直到這次,才得到全面的整理公布。

北京大學教授榮新江重點介紹了《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獻》的整理經過和學術價值。據了解,這次所整理的漢文文獻,有從公元3世紀到13世紀之間一千年內所寫的各種佛教典籍、儒家經典、道教文獻,以及經史子集各類圖書,還有反映中原王朝在吐魯番地區進行統治的各種官私文書。這批文獻殘卷,有著多方面的學術價值,同時也在印證古代絲綢之路、闡明中華文化在新疆地區的傳播等許多方面,具有現實意義。

專家們對整理團隊給予了高度評價。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王素認為,專業高效的團隊是此次成功整理旅博文獻的質量保證,也是整理其他大宗出土文獻的重要基礎。整理與研究相結合,推進了整理工作的深入;整理工作也實現了人才培養的目的。大家一致認為,《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獻》是二十一世紀整理出土文書的典範之作,為今後更大規模的文書整理積累了經驗,確立了標準,也為紙媒時代出土文書整理出版物樹立了標杆。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孟憲實總結道,整理研究是對國寶最好的保護。前輩們奠定了很好的吐魯番學研究和文獻整理的基礎,通過這次整理工作,又有更多年輕學人加入進來,相信今後敦煌吐魯番文獻的研究和整理一定會更加輝煌。

相關焦點

  • 敦煌吐魯番文獻「最後的寶藏」整理出版
    新華社北京12月21日電(記者史競男)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獻》近日由中華書局出版。該書收入旅順博物館收藏新疆出土文獻的漢文部分,共計26000多殘片,被稱為敦煌吐魯番文獻「最後的寶藏」。
  • 敦煌裡的中國 敦煌裡的世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新書訪談
    【新書訪談錄】  訪談一·敦煌學:流光百年 歷久彌新  首都師範大學燕京人文講席教授、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名譽會長 郝春文  郝春文:歷史學方面,首先是依據對敦煌文獻中保存的漢文、吐蕃文、回鶻文、于闐文、粟特文等公私文書的研究,改寫了9世紀中葉至11世紀初敦煌乃至西北地區的歷史,使我們對這一時段我國西北地區歷史變遷、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狀況與相互間交往有了全新認知;其次,對文獻中有關唐代均田資料的深入研究,為「均田制實施與否」的爭論畫上了圓滿句號,並對均田制的實質形成了新認識;最後,對敦煌
  • 敦煌學:流光百年 歷久彌新
    敦煌莫高窟第156窟 張議潮領軍出行圖 圖片選自《敦煌學十八講》《當代中國敦煌學研究(1949-2019)》郝春文 宋雪春 武紹衛 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新書訪談錄】敦煌裡的中國 敦煌裡的世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新書訪談光明悅讀:1930年,陳寅恪先生在《敦煌劫餘錄》序言中正式提出「敦煌學」的概念。
  • 臺灣南華大學《敦煌學》1-35輯目錄
    >2.竭誠做好知己知彼、悉力做到精益求精:敦煌學散策之四(上)----陳祚龍3.讀「葉淨能詩」札記---金榮華4.敦煌寫本兔園策府敘錄-郭長城5.敦煌學研究論文著作目錄稿(續)---鄭阿財6.敦煌寫本秦婦吟新書序-潘重規敦煌學第九輯(1985)1.敦煌文獻中的「無念」思想--冉雲華2.王梵志詩校輯讀後記---潘重規3.竭誠做好知己知彼
  • 讓敦煌文獻「孤兒回家」「親人團聚」
    綴合,是敦煌文獻研究的基礎。系統全面的綴合,需要把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獻匯集在一起,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學者難有這樣的條件。20世紀30年代,姜亮夫和王重民、向達等中國學者曾到歐洲抄錄、拍攝敦煌卷子,但終究無法將海外敦煌文獻全部「搬運」回國。那時,中國藏敦煌文獻也尚未完全公布。
  • 敦煌殘卷系統綴合背後:讓敦煌文獻「孤兒回家」
    對敦煌殘卷進行系統全面的綴合,哪怕是片紙隻字也不輕易放過,讓「孤兒回家」,讓「親人團聚」,這是近10年來浙江大學張湧泉團隊的主要工作。他們的研究顯示,超過25%的敦煌卷子可以綴合。  匯集敦煌殘卷,拼接起古代文明  絕大多數敦煌文獻殘缺不全,有學者統計,比例超過了90%。
  • 敦煌的文化價值與標本意義
    只是由於各種原因,諸多燦爛輝煌的文化藝術沒有保留下來,而敦煌由於機緣巧合,為全人類保存下如此精美絕倫的瑰寶,故敦煌無疑是絲綢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但也不是唯一。敦煌學是國際漢學研究的交叉學科敦煌藏經洞出土了六七萬件珍貴文獻文物,有寫卷、絹畫、拓本、供養器等,滄海遺珠,無價之寶。
  • 日本人為出資億元拍《敦煌》,他們為何如此痴迷敦煌文化?
    美麗的敦煌一個宋朝舉人趙行德,只因殿試成績不好,就跑到當時並不屬於宋朝統治疆域的河西地區去參加西夏人的軍隊,跟回鶻人打仗,又為了一個回鶻女人,跟西夏統治者反目成仇。最後,一部經書讓趙行德改變了人生。而這部經書就是後來的《敦煌遺書》,電影的後期,趙行德為了避免戰火的焚掠,便設法將這一大批經籍藏了起來。
  • 西域漢土的千年悲歌,向敦煌遺書致敬的電影《敦煌》
    影片結束後出現的字幕及畫外音才凸現出來:這個讓觀眾幾乎難辨真假的故事,是要告訴人們,敦煌曾經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正是因為這個故事,才有那批珍貴的「敦煌遺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拍這部電影的目的就是為了向20 世紀人類最偉大的古文獻發現之一的「敦煌遺書」致意。那麼,「敦煌遺書」又是什麼?有何意義?為何值得如此大動幹戈?
  • 宅家上網,你就能看高清敦煌藏經洞文物,這事兒不用等太久
    宅家上網,就能觀賞大量高清敦煌藏經洞文物原貌,裡面還包括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敦煌藏經洞文物。11月7日,由敦煌研究院與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共同主辦的「2020敦煌論壇:紀念藏經洞發現120周年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員代表大會」,在敦煌莫高窟召開。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流失海外的敦煌藏經洞文物正通過「數位化回歸」。
  • 紀錄片《中國通史》之敦煌解說詞大賞
    01塵封千年的秘密公元1006年這座戈壁上的城市再次被恐怖所籠罩位於新疆與中亞的黑汗王朝,佔領了于闐王國之後,可能繼續向東推進。然而,不知是什麼原因,這次出門逃難的僧人們再也沒有回去,這個藏有經卷文書的神秘洞窟至此變成了塵封千年的秘密。
  • 一夢敦煌九死不悔,這期《國家寶藏》看哭了很多人
    季羨林先生說「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陳寅恪先生曾言「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作為著名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集建築、彩塑、繪畫藝術於一體擁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近代歷經瘋狂侵佔、掠奪圖源@莫高窟 在前晚播出的《國家寶藏》第三季中敦煌研究院的三件國寶《鹿王本生圖》、莫高窟第220窟、敦煌遺書《歸義軍衙府酒破歷》震撼登場人們世代守護瑰寶的故事讓觀眾淚目01莫高窟第257窟的《鹿王本生圖》是敦煌莫高窟壁畫同類題材中保存最為完整的連環畫
  • 你對敦煌的熱愛,可能還不如日本人
    敦煌研究院學者尹雁在《日本敦煌學史》一文中認為,日本的敦煌學研究和中國幾乎同時起步,但日本學者有著自己的優勢,成績斐然:和中國學者相比,他們有雄厚的資金支持,可以在世界各國搜集相關資料;和歐美學者相比,他們漢學水平較高,在閱讀漢語文獻方面毫無障礙。紀錄片《敦煌莫高窟·美之全貌》截圖。
  • 電影《敦煌》,解讀日本人獨特的尋根情節,摸摸你的下巴還在不?
    而這部經書就是後來的《敦煌遺書》,電影的後期,趙行德為了避免戰火的焚掠,便設法將這一大批經籍藏了起來。一起參與此事的其他人,很快死掉了,知道這個秘密被唯一存活下來的,只有趙行德一人。而且因為當時西夏牢牢控制了敦煌,所以趙行德至再也沒有機會回到敦煌處理這批文化寶藏,理所當然,秘密被保持了上千年。
  • 旅順博物館藏敦煌本《六祖壇經》發現記
    首先,敦煌藏經洞出土文獻,跨越了北涼到宋初,而法海本《壇經》多抄寫於五代,比行世的任何版本倒要早得多,從時間上也就最接近慧能和他的嫡傳弟子的講述;其次,敦煌本以一種原始草根的樣式呈現,大多未經嚴格的編輯整理,無論在思想上還是語詞上都沒有經過一般文人的潤飾,更沒有經過派系中人的篡改填充;再次,敦煌本篇幅大於通行本,而增益部分所表達的內容,也是和慧能時代的事件相關,早於後期通行版本形成之前,是確有其事、
  • 《敦煌遺書》形成之謎,中日本學者各自不同的解讀,到底誰合理?
    可是非常遺憾的是,到現在不止還沒找到《敦煌遺書》的相關記錄。人們唯一能夠從《敦煌遺書》本身內容確認的是,這批經書的埋藏時間不早於1002年。由於找不到確切信息,現今的人們只能推想和猜測這批經書的來歷了,目前影響力最大的說法是「避難說」,即為了躲避戰爭威脅而臨時封存起來的,戰爭結束後,那些避難的人死光了或忘記了這件事,導致這批寶藏被遺忘。
  • 敦煌壁畫中的秘密
    前兩年有個電視劇《延禧攻略》非常火,當時,這部火到油管播放破10億的中國宮鬥劇,不僅翻紅幾位中年主演,還捧紅「莫蘭迪色」一詞。究其原因,大意是說劇中的穿搭配色跟義大利畫家莫蘭迪的色彩使用有著異曲同工。
  • ...敦煌莫高窟今晚亮相《國家寶藏3》,它的國寶守護人是「九色鹿」
    作為有著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土地上能稱得上「國家寶藏」的可謂燦若星河。但自央視的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開播以來,觀眾、網友們對有一處「寶藏」現身節目的呼聲可謂是最高的,那就是敦煌莫高窟!進入第三季第五期節目,它終於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