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吐魯番文獻「最後的寶藏」整理出版

2020-12-26 新華社新媒體

新華社北京12月21日電(記者史競男)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獻》近日由中華書局出版。該書收入旅順博物館收藏新疆出土文獻的漢文部分,共計26000多殘片,被稱為敦煌吐魯番文獻「最後的寶藏」。

旅順博物館收藏的新疆出土文獻是20世紀初西方攫掠的西域出土品中唯一回流本土的一宗,具有特殊歷史意義。這批文獻資料經過跨越一個世紀的整理研究,直到此次才得以全面整理公布。

中華書局與旅順博物館、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20日在京聯合舉辦的《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獻》出版座談會上,北京大學教授榮新江介紹,這次所整理的漢文文獻,有公元3世紀到13世紀間所寫的各種佛教典籍、儒家經典、道教文獻及經史子集等,還有反映中原王朝在吐魯番地區進行統治的各種官私文書。這批文獻殘卷,有著多方面的學術價值,同時也在印證古代絲綢之路、闡明中華文化在新疆地區的傳播等許多方面,具有現實意義。

該書採用「圖版+解題」方式,一方面最大限度呈現了文書原始面貌,使文物「活起來」;另一方面對每件殘片都進行了定名和解題,讀者可以進一步通過這些「碎紙片」了解古代吐魯番地區的歷史文化。

專家表示,整理研究是對國寶最好的保護,希望能有更多文物、文獻公布出來,促進學術研究發展,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相關焦點

  • 敦煌吐魯番文獻「最後的寶藏」是咋回事?這部新書抖露了秘密
    《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獻》出版座談會日前在京舉行,這一由中華書局與旅順博物館、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聯合主辦的活動聚集了敦煌吐魯番學、西域歷史語言、吐魯番文獻、中古史、書法史、吐魯番考古、佛道教研究等各領域的專家。
  • 敦煌裡的中國 敦煌裡的世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新書訪談
    郝春文:如果從1909年中國學者出版第一批有關敦煌學的著述算起,中國的敦煌學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可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09年至1949年,以1930年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一時期敦煌學逐步興起,後一時期我國學者接觸的敦煌文獻大為增多,研究領域逐步擴大。
  • 敦煌學:流光百年 歷久彌新
    光明悅讀:您新近出版的《當代中國敦煌學研究》,對我國敦煌學研究百餘年曆程做了怎樣的詳盡梳理?郝春文:如果從1909年中國學者出版第一批有關敦煌學的著述算起,中國的敦煌學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可劃分為四個階段。
  • 讓敦煌文獻「孤兒回家」「親人團聚」
    綴合,是敦煌文獻研究的基礎。系統全面的綴合,需要把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獻匯集在一起,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學者難有這樣的條件。20世紀30年代,姜亮夫和王重民、向達等中國學者曾到歐洲抄錄、拍攝敦煌卷子,但終究無法將海外敦煌文獻全部「搬運」回國。那時,中國藏敦煌文獻也尚未完全公布。
  • 敦煌殘卷系統綴合背後:讓敦煌文獻「孤兒回家」
    對敦煌殘卷進行系統全面的綴合,哪怕是片紙隻字也不輕易放過,讓「孤兒回家」,讓「親人團聚」,這是近10年來浙江大學張湧泉團隊的主要工作。他們的研究顯示,超過25%的敦煌卷子可以綴合。  匯集敦煌殘卷,拼接起古代文明  絕大多數敦煌文獻殘缺不全,有學者統計,比例超過了90%。
  • 臺灣南華大學《敦煌學》1-35輯目錄
    《賢愚經》故事畫之比較--梁麗玲6.唐宋敦煌毛紡織業述略乜小紅7.敦煌俗字散論---蔡忠霖8.吐魯番文書在中古漢語量詞研究上的價值----洪藝芳敦煌學第二十四輯(2003)1.敦煌文獻《諸雜齋文》一本研究--王三慶2.敦煌寫本《靈寶自然齋儀》考論--周西波3.敦煌道經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林雪鈴4.
  • 《中福公司檔案史料彙編》整理出版及文獻紀錄片《「他們特別能...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趙鈺  讓歷史說話、講好檔案故事,河南省檔案館與中州古籍出版社、河南電影電視製作集團開展合作,對河南檔案館館藏的,民國時期在河南影響重大的中福公司檔案史料進行整理、開發,計劃出版《中福公司檔案史料彙編(第一輯)》,並拍攝反映焦作工人運動的文獻紀錄片
  • 敦煌的文化價值與標本意義
    只是由於各種原因,諸多燦爛輝煌的文化藝術沒有保留下來,而敦煌由於機緣巧合,為全人類保存下如此精美絕倫的瑰寶,故敦煌無疑是絲綢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但也不是唯一。敦煌學是國際漢學研究的交叉學科敦煌藏經洞出土了六七萬件珍貴文獻文物,有寫卷、絹畫、拓本、供養器等,滄海遺珠,無價之寶。
  • 一夢敦煌九死不悔,這期《國家寶藏》看哭了很多人
    圖源@莫高窟 在前晚播出的《國家寶藏》第三季中敦煌研究院的三件國寶《鹿王本生圖》、莫高窟第220窟、敦煌遺書《歸義軍衙府酒破歷》震撼登場人們世代守護瑰寶的故事讓觀眾淚目01莫高窟第257窟的《鹿王本生圖》是敦煌莫高窟壁畫同類題材中保存最為完整的連環畫
  • 張弦生:河南文獻整理史的集大成之作
    1《中原文獻整理史稿》於中州古籍出版社成立四十周年之際出版了,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是對河南古籍文獻整理的歷史總結。前十七年,河南文獻整理的成績,只限於建立了一些圖書館、檔案館等機構,並開展了收藏工作,1959年出版的《金匱要略講義》是省內唯一出版的河南古籍注釋著作。而地方戲曲曲藝作品的整理則呈現繁榮景象,書裡記載了王鎮南等一批戲曲工作者在其中的勞績。
  • 席雲舒:胡適英文文獻的挖掘與整理
    我在「獲獎感言」裡曾說過,較之獲獎的博士論文,我更願意把這個獎項看作是各位專家評委對我搜集整理胡適英文散佚文獻的鼓勵。陳潔:您搜集整理胡適英文散佚文獻,雖然還沒有出版,但已在海內外胡適研究界產生了很大影響,《胡適英文文存》和《胡適未刊英文遺稿》主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周質平教授對您的這項工作評價非常高,「中央研究院」胡適紀念館主任潘光哲教授也說您是「胡適英文文獻發掘與整理工作的第一人」。能否請您介紹一下您是怎麼想到要去搜集整理胡適英文散佚論著的?
  • 你對敦煌的熱愛,可能還不如日本人
    敦煌研究院學者尹雁在《日本敦煌學史》一文中認為,日本的敦煌學研究和中國幾乎同時起步,但日本學者有著自己的優勢,成績斐然:和中國學者相比,他們有雄厚的資金支持,可以在世界各國搜集相關資料;和歐美學者相比,他們漢學水平較高,在閱讀漢語文獻方面毫無障礙。紀錄片《敦煌莫高窟·美之全貌》截圖。
  • 宅家上網,你就能看高清敦煌藏經洞文物,這事兒不用等太久
    宅家上網,就能觀賞大量高清敦煌藏經洞文物原貌,裡面還包括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敦煌藏經洞文物。11月7日,由敦煌研究院與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共同主辦的「2020敦煌論壇:紀念藏經洞發現120周年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員代表大會」,在敦煌莫高窟召開。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流失海外的敦煌藏經洞文物正通過「數位化回歸」。
  • 旅順博物館藏敦煌本《六祖壇經》發現記
    首先,敦煌藏經洞出土文獻,跨越了北涼到宋初,而法海本《壇經》多抄寫於五代,比行世的任何版本倒要早得多,從時間上也就最接近慧能和他的嫡傳弟子的講述;其次,敦煌本以一種原始草根的樣式呈現,大多未經嚴格的編輯整理,無論在思想上還是語詞上都沒有經過一般文人的潤飾,更沒有經過派系中人的篡改填充;再次,敦煌本篇幅大於通行本,而增益部分所表達的內容,也是和慧能時代的事件相關,早於後期通行版本形成之前,是確有其事、
  • 日本人為出資億元拍《敦煌》,他們為何如此痴迷敦煌文化?
    美麗的敦煌一個宋朝舉人趙行德,只因殿試成績不好,就跑到當時並不屬於宋朝統治疆域的河西地區去參加西夏人的軍隊,跟回鶻人打仗,又為了一個回鶻女人,跟西夏統治者反目成仇。最後,一部經書讓趙行德改變了人生。而這部經書就是後來的《敦煌遺書》,電影的後期,趙行德為了避免戰火的焚掠,便設法將這一大批經籍藏了起來。
  • 西域漢土的千年悲歌,向敦煌遺書致敬的電影《敦煌》
    影片結束後出現的字幕及畫外音才凸現出來:這個讓觀眾幾乎難辨真假的故事,是要告訴人們,敦煌曾經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正是因為這個故事,才有那批珍貴的「敦煌遺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拍這部電影的目的就是為了向20 世紀人類最偉大的古文獻發現之一的「敦煌遺書」致意。那麼,「敦煌遺書」又是什麼?有何意義?為何值得如此大動幹戈?
  • 紀曉嵐文獻整理集大成之作——評《紀曉嵐全集》
    當代學界對紀曉嵐文集也進行過數次整理,如1995年孫致中等點校本《紀曉嵐文集》三冊、2004年堵軍編校《紀曉嵐文集》等;此外,紀曉嵐相關著作如《閱微草堂筆記》《烏魯木齊雜詩》等以單本流傳者更是數不勝數。然而這些「全集」「文集」收錄均不全面,難以反映紀曉嵐存世文獻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