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漢土的千年悲歌,向敦煌遺書致敬的電影《敦煌》

2021-01-09 戰爭事典

點擊上方「公眾號」可以訂閱哦!

片名:敦煌

導演:佐藤純彌

原著:井上靖

編劇:佐藤純彌/ 吉田剛

主演:西田敏行/ 佐藤浩市/ 中川安奈/ 渡瀨恆彥/ 田村高廣

IMDb:7.1

豆瓣評分:8.2

獲獎情況:第12 屆日本電影學院獎(1989)

最佳影片

最佳男主角西田敏行

最佳導演佐藤純彌

最佳攝影椎塚彰

最佳美術指導徳田博

最佳錄音橋本文雄/ 橋本泰夫

最佳剪輯鈴木晄

最佳配樂(提名)佐藤勝

最佳照明梅谷茂

最佳新人(提名)中川安奈

電影《敦煌》拍攝於1988 年,為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10 周年而拍,拍攝地雖在中國,但原著作者、導演、演員及投資方都是日本的,製作費45 億日元,約等於2 億人民幣,在日本電影投入總排行榜上,至今仍高居第五的位置。高投資換來了高質量,此片至今仍被軍事歷史愛好者奉為史詩片難以超越的經典。

劇情簡介

北宋年間,舉人趙行德(佐藤浩市飾)面對西夏的考題啞口無言,抱憾殿試。此後心灰意冷的行德決定遠走塞外,前往令人充滿遐想的西夏遊歷。途中,行德所在商隊遭到漢人組成的用兵部隊的襲擊,他被迫編入部隊,並漸漸得到隊長朱王禮的賞識和器重。在與回鶻人的作戰中,他救下並藏匿了回鶻公主斯魯比婭(中川安奈飾)。二人由恨轉愛,並相約逃跑前往西夏,無奈陰差陽錯,行德只得留下愛人獨自前行。誰知他一去兩年,期間斯魯比婭竟被西夏王子李元昊(渡瀨恆彥飾)霸佔。飽受命運的左右與玩弄,行德註定在歷史塵沙中留下一段千古傳奇……

令西夏人垂涎的河西走廊五個州,自東向西分別是:涼州(武威)、甘州(張掖)、肅州(酒泉)、瓜州(安西)、沙州,故事的焦點是敦煌城,就在最西最遠的沙州。

這個故事是真的嗎?在歷史上,這些人物是否都是真實存在過的?為何從原著作者到導演、演員及投資方都是日本人?為何國內的軍事歷史愛好者們至今仍然將本片奉為史詩大片難以超越的經典?

影片結束後出現的字幕及畫外音才凸現出來:這個讓觀眾幾乎難辨真假的故事,是要告訴人們,敦煌曾經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正是因為這個故事,才有那批珍貴的「敦煌遺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拍這部電影的目的就是為了向20 世紀人類最偉大的古文獻發現之一的「敦煌遺書」致意。那麼,「敦煌遺書」又是什麼?有何意義?為何值得如此大動幹戈?

敦 煌 遺 書

一切源於20 世紀初,那個震驚全球的發現:一批已經被世人遺忘了近千年的文書被發現了,它們很好地被隱藏在敦煌莫高窟的一個洞窟裡,由於洞口用泥牆封死並且畫上了壁畫,近千年的時間裡人們一直沒有發現這個秘密,直到被一個名為王圓籙的道士偶然發現。

這批文書令人激動之處在於:數目龐大(有五萬多件)、文字量大(數千萬),為文獻記錄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資料庫。「就其內容和規模來說,毫無疑問是盤古開天地以來,最最重大的發現之一,其意義不啻阿房宮再現於荒原、恐龍復生於山林、古與今開通了時間隧道。」

敦煌遺書在藏經洞內的情景,圖上的人物是敦煌遺書第二號大盜法國人伯希和。

但這批珍貴經籍是什麼時候被什麼人出於什麼目的埋藏在這裡的,卻找不到任何文字記載,這就引起了文化界人們的極大興趣,來自日本的文藝家井上靖先生奪得先機,為其虛構了一個可能:

公元1036 年,位於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被西夏李元昊徵服,具有文化使命感的主角趙行德為了避免戰火的焚掠,便設法將這一大批經籍藏了起來。一同參與此事的其他人很快死於非命,這個秘密被唯一存活下來的趙行德一人持有。此後,西夏人牢牢控制住了敦煌,趙行德至死也沒有機會回到敦煌處理這批文化寶藏,由此,秘密被保持了上千年,直到被王道士發現。

這批早已從人類的記憶中消失的珍貴文書重現人間,頗有點託爾金的《指環王》中至尊魔戒重現人間的意味。在奇幻電影《指環王》三部曲中,一開場就通過精靈女王之口交代了至尊魔戒的去向:因無人知其下落,歷史漸漸成了傳說,傳說成了神話,直到有天偶然再度進入人們的視野……

這種調子,充滿了史詩般的蒼涼感。井上靖對敦煌遺書來歷的虛構也有這種意味,雖然其虛構的故事有很大漏洞,這個故事建立在西夏人對敦煌有牢固的統治基礎上,但事實上,西夏要同宋朝開戰,對敦煌的統治並不牢固,敦煌隔年就落入另外一股勢力手中,三十多年後,西夏人才真正統治了敦煌,趙行德仍有機會回到敦煌處理這批經籍。

但我喜歡這段虛構,冰冷無情的文字背後有濃濃的史詩味。但史詩意味著真假難辨的傳說色彩,意味著在口耳相傳過程中有可能產生各種各樣的偏差,以至於後來的版本跟原先的版本會天差地別。這批珍貴經籍到底是在什麼樣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呢?

《指環王》裡,長生不死的精靈族的記憶裡有至尊魔戒的鑄造記錄,因此,消失了千年之久的魔戒一旦重新出現在中土世界,沉睡千年的那部分記憶仍然能輕易地被喚醒,已經變成神話的傳說依然找得到來由。

但敦煌遺書不同,因為從來就沒有任何文字記錄過它們,東方世界的人類也不具備中土世界精靈族的長生不老能力,因此在最初埋藏這批經籍的人死後,人類就失去了對這批經籍來歷的記憶。換句話說,王道士發現它們之前,它們從來沒有出現在後世人們的記憶裡。正是這份空白,引起了文學家井上靖無窮的想像力,於是就有了《敦煌》這部偉大的歷史小說和同名電影。

文藝家的想像,是建立在史家整理過的史料基礎之上的,但那個時代的敦煌城,並沒有留下成體系的文字記錄(敦煌遺書裡也沒有),今天的人們只能依靠中原王朝史官們的記錄來獲得它的信息。但由於當時的中原王朝恰巧又處於唐末五代宋初的混亂時期,對敦煌城的記載難免會有各種缺失和錯漏,一些關鍵的史料要麼前後矛盾,要麼這本書裡是一個版本,另一本書又是另一版本,給今天的人們了解敦煌城的歷史造成了種種困難。比如,記載宋朝正史的官修《宋史》裡面,跟這個故事有重大關聯的敦煌城主人名字就被錯記成了曹延惠,事實上他叫曹賢惠。《宋史》的錯誤也導致井上靖犯了錯誤,原著《敦煌》的曹賢惠寫成了曹延惠。曹賢惠的爺爺叫曹延恭,爺孫名字裡都有一個「延」字,這與漢人取名講究避諱的傳統習慣極不相符。

再如,故事第一大反角的李元昊,在歷史上他是被自己名為寧令哥的兒子所殺,然後,寧令哥又被另一股勢力所殺,最後,接任西夏國皇帝之位的是李元昊年僅一歲的另一個兒子李諒祚。但在《宋史》裡面,寧令哥和李諒祚被錯誤地認為是同一人,而且沒有寧令哥弒殺李元昊的記載。

因此,在這種狀況下,想要弄清楚當時的歷史真相,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今天我們能做的,只能將這些點點滴滴不成體系的碎片整理一下,並經過綜合分析推理,大致勾勒出那個時代的輪廓。

本文摘自《戰爭電影中看歷史》

不容錯過的電影中的歷史

↓↓↓點擊原文連結快速購買

相關焦點

  • 消時薦書001:《敦煌》——一段由日本人構想出的西域千年往事
    對於中國人而言,敦煌,是一個無比瑰麗的夢想。瑰麗在於,它曾用一隅的西域黃土,承載了自漢晉至唐宋跨越千年的文明之重,絲路的駝鈴,飛天的壁畫,睥睨眾生的佛像,都說訴說著一個漫長又漫長的故事;夢想在於,它似乎近在咫尺,又似乎太過遙遠,人們想要觸碰到它,可我們之間,卻始終隔著一道名為歷史的薄紗。普通人如何去了解敦煌?
  •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莫高窟開機,致敬樊錦詩及敦煌守護者
    樊錦詩和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馬世林,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以及該片導演滕俊傑共同為電影「開機」9月22日上午,滬劇電影《敦煌女兒》在敦煌莫高窟前正式開機,並在此地實地拍攝半個月,完成該片大部分實景拍攝。這是一部以同名滬劇舞臺劇為藍本,以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敦煌女兒」樊錦詩為原型,獻禮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的電影作品。
  • 敦煌九大遺書:這才是真正的寫經書法藝術瑰寶
    敦煌因曾經的輝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而聞名於世,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反映了我國近千年的文化和藝術的發展。敦煌藏經洞數萬卷古代文書引起了各科探索者和研究者的高度重視,敦煌書法的出土對研究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的發展史和藝術價值,特別是隋唐,乃至魏晉、秦漢書法藝術發展史方面有著不可估量的貢獻。
  • 【畫倉】敦煌遺書
    時間丨藝術丨深度丨我們 沒有新的藝術,只有新的藝術家 ▲ 你有高山,我有流水 流散到海外的近三百幅敦煌遺書
  • 輝柏嘉X敦煌博物館:「飛天工匠」杜永衛,現場解讀敦煌千年文明
    10月17日,輝柏嘉聯合敦煌博物館,邀請了非遺敦煌彩塑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美藝術大師、敦煌學院教授、敦煌藝術專家——杜永衛先生來到廣州言幾又,與現場的觀眾一起探討敦煌文明,領略敦煌千年彩塑之美,為大眾帶來一場人文藝術的深入解讀。
  • 敦煌》專家學者坐鎮,在科普與娛樂中探秘敦煌文化
    兩千年前,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絲綢之路,讓不同文明從此交流與匯合。兩千年後的今天,現代綜藝《登場了!敦煌》與古絲綢之路上敦煌相遇,一場探秘敦煌的文化之旅即將開啟。   由愛奇藝出品,劍南春冠名,知了青年聯合製作的國內首檔聚焦敦煌文化的原創全景式人文探索節目《登場了!敦煌》近日備受網友關注。
  • 日本人為出資億元拍《敦煌》,他們為何如此痴迷敦煌文化?
    而這部經書就是後來的《敦煌遺書》,電影的後期,趙行德為了避免戰火的焚掠,便設法將這一大批經籍藏了起來。一起參與此事的其他人,很快死掉了,知道這個秘密被唯一存活下來的,只有趙行德一人。而且因為當時西夏牢牢控制了敦煌,所以趙行德至再也沒有機會回到敦煌處理這批文化寶藏,理所當然,秘密被保持了上千年。
  • 譚盾《敦煌·慈悲頌》-穿越敦煌千年歷史 重現中華文明史詩
    穿越敦煌千年歷史重現中華文明史詩敦煌·慈悲頌它是一部氣勢宏偉,意義深遠的巨作,它像一個千年的夢想,擁抱著歷經磨難的人類,給我們帶來此刻的慰藉與未來的希望……由蘭州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蘭州大劇院承辦的2020年蘭州市惠民演出——《敦煌·慈悲頌》將於2020年12月26-27日每晚8點在蘭州音樂廳震撼上演。
  • 電影推薦:《敦煌》
    敦煌,這個飽經「風沙」,卻猶如「西域明珠」般的存在,在日本作家的筆下、在日本導演的鏡頭中,會呈現出怎樣的風貌呢?       本周的電影推薦為大家帶來的是,由佐藤純彌執導,西田敏行、佐藤浩市、中川安奈等主演的電影《敦煌》。
  • 從李孟曦敦煌「山楂梨」造型背後,看我國敦煌飛天之美
    然而在敦煌,我們還是可以窺見中華古代藝術的巔峰。因為那裡不僅有宏偉瑰麗的石窟建築,還有精妙絕倫的彩塑、包羅萬象的古代遺書,當然,還有壁畫。敦煌,位於中國西北甘肅。魏書《釋老志》說,「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舊式,村塢相屬,多有塔寺。」
  • 劍南春《登場了敦煌》上線,邀您「劍」證敦煌美
    「以青春之力,重現歷史榮光」,由愛奇藝出品,劍南春總冠名的國內首檔聚焦敦煌的原創全景式人文探索節目《登場了!敦煌》於11月18日正式上線!節目中汪涵化身敦煌探索團團長,帶領謝可寅、錢正昊、李浩源三位年輕人組成「敦煌探索團」共同探索敦煌璀璨千年文化。 作為節目的總冠名商,此次劍南春攜手敦煌共同「登場」。
  • 「敦煌」井上靖,一種更遺憾的藝術
    從1907年第一個英國探險家買走1/3的敦煌遺書開始,王道士陸續將大部分文獻出售給了外國人,到1910年,清廷才意識到這批文物的重要性,派人把敦煌遺書運回北京。這時就只剩下8000餘件了。這批文獻在押送回京的途中,被朝廷上下各級官員私吞、截流,盜取了大部分的上等珍品。交付到國家手裡時,已寥寥無幾。陳寅恪曾經說過,「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
  • 《敦煌》:給孩子的文化藝術啟蒙書,成年人打卡敦煌的旅行錦囊
    張藝謀這一輩子,真的是一心撲在了電影上。從電影《英雄》《長城》到《一秒鐘》,都曾在敦煌取景拍攝,不難看出張藝謀對敦煌的偏愛。它是綿延千年的璀璨文明,是享譽世界的文化遺產。自公元4世紀至14世紀,不間斷的開鑿修建,給我們今人留下735個洞窟、4.5萬平方米壁畫和2000多身彩塑,以及藏經洞出土的敦煌文獻和藝術品等。這一千多年的精神文化財富、一千多年的歷史興衰榮辱,每一處都在向世人昭告這裡曾經的繁華與熱鬧。
  • 敦煌裡的中國 敦煌裡的世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新書訪談
    郝春文:「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日本」,在改革開放之初,這曾一度是國際敦煌學研究的學術景觀。改變這樣一種狀況的標誌,是中國學者推出了一系列在國際學界都有意義的成果。  資料整理刊布方面,中國學者編纂並陸續推出了《英藏敦煌文獻》等一系列大型敦煌遺書圖集,陸續公布了中、英、法、俄和部分國內外散藏敦煌遺書的圖版。
  • 「向大家致敬!」樊錦詩動情點讚,滬劇電影《敦煌女兒》殺青在即
    「向大家致敬!」樊錦詩繼開機儀式後昨日又一次來到滬劇電影《敦煌女兒》的拍攝現場探班,一席話讓全體演員和攝製組倍感溫暖,她也有始有終地見證了電影製作的全過程。以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為原型的滬劇電影《敦煌女兒》在經過敦煌的實景拍攝以及橫店的內景拍攝後即將於今天正式殺青。
  • 《敦煌遺書》形成之謎,中日本學者各自不同的解讀,到底誰合理?
    前言《敦煌遺書》可以成為很多史料的佐證,這就是他的寶貴之處,然而,對於《敦煌遺書》本身,怎麼樣形成,誰寫的?誰埋的?卻沒有半點史料記載,《敦煌遺書》如同一個孤兒,而且是沒有任何戶口的孤兒,誰也不知道他真正的來歷,如是,現代就發揮了充分的想像力,推測《敦煌遺書》的形成過程。
  • 電影《敦煌》,解讀日本人獨特的尋根情節,摸摸你的下巴還在不?
    在當時日本電影總投入排行榜上,到現在為止也是高居第五的位置。這畢竟是花了2億人民幣的電影,首先從場面氣勢上而言,那確實過於太壯觀,儘管劇情相對比較狗血。而這部經書就是後來的《敦煌遺書》,電影的後期,趙行德為了避免戰火的焚掠,便設法將這一大批經籍藏了起來。一起參與此事的其他人,很快死掉了,知道這個秘密被唯一存活下來的,只有趙行德一人。而且因為當時西夏牢牢控制了敦煌,所以趙行德至再也沒有機會回到敦煌處理這批文化寶藏,理所當然,秘密被保持了上千年。
  • 一夢敦煌九死不悔,這期《國家寶藏》看哭了很多人
    圖源@莫高窟 在前晚播出的《國家寶藏》第三季中敦煌研究院的三件國寶《鹿王本生圖》、莫高窟第220窟、敦煌遺書《歸義軍衙府酒破歷》震撼登場人們世代守護瑰寶的故事讓觀眾淚目01莫高窟第257窟的《鹿王本生圖》是敦煌莫高窟壁畫同類題材中保存最為完整的連環畫
  • 電影《敦煌女兒》開機
    在敦煌莫高窟九層樓廣場前,滬劇電影《敦煌女兒》拍攝了第一個鏡頭,上海滬劇院院長、樊錦詩的扮演者茅善玉坐在九層樓前的臺階上思考,如何通過數位化手段來保護敦煌
  • 敦煌的文化價值與標本意義
    敦煌就矗立在東西要道的中心點上,再往前就是西域,一片更為神奇的土地,也是漢帝國走向世界的關鍵。匈奴對西域的經營,至少要早於漢朝一百年,匈奴騎兵縱橫西域諸國,控制著東西交通。張騫費盡九牛二虎之力,逃脫匈奴的羈押前往月氏,而在回來的路上,還是被匈奴擒獲,可見廣大的西域、河西諸地,都在匈奴的強力控制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