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者,大也;煌者,盛也。
敦煌,這個飽經「風沙」,卻猶如「西域明珠」般的存在,在日本作家的筆下、在日本導演的鏡頭中,會呈現出怎樣的風貌呢?
本周的電影推薦為大家帶來的是,由佐藤純彌執導,西田敏行、佐藤浩市、中川安奈等主演的電影《敦煌》。
該片改編自井上靖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宋朝年間,落第書生趙行德因偶然認識西夏女子而決定探訪敦煌的故事,於1988年6月25日在日本上映。這部影片的拍攝意在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周年,影片耗資45億日元,動用大批人馬,並在甘肅興建了與敦煌古城規模相仿的城池作為外景地,拍攝期間多次得到了中國方面的大力支持。而那段時期,可以稱作是中日關係史中的「蜜月期」。與我們熟知的中外合作的電影不同,《敦煌》這部電影的主創團隊全部為日本人,而這樣特殊形式的「合作」,也是中日關係的「蜜月期」一種體現吧。
影片中,主人公趙行德可以說是歷經了人生的起起落落。從他榜上無名,出走西夏,到與回鶻公主的相遇,趙行德似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但又像是一位歷經苦難卻始終保持自我的「堅守者」。而究竟是哪一種,還得各位看過電影後自行評判。
《敦煌》中不乏對文字、文化、文明等問題的討論,主人公趙行德甚至直接參與進了西夏文字的傳播過程,又參與了對敦煌文化典籍的保護。但即便如此,他最終也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粒沙。亙古不變的只有鳴沙山、月牙泉、莫高窟,還有那座沙漠中的敦煌城。它存在於歷史想像當中、大漠孤煙中,更存在在每個人的心中。
井上靖(1907年5月6日-1991年1月29日):日本作家、詩人、社會活動家。生於明治四十年,去世於平成三年,他的一生縱跨日本明治、大正、昭和、平成四個時代。他的小說大致可分為新聞小說、歷史小說和自傳小說幾類。井上靖一生曾27次訪問中國,到過新疆、甘肅等地實地考察,著有以西域為題材的作品《樓蘭》、《敦煌》和《絲綢之路詩集》。井上靖對中國文化的感情極為深厚,其作品也大量取材自中國歷史。1949年,他以短篇小說《獵槍》和中篇小說《鬥牛》名噪文壇,而他也憑藉《鬥牛》獲得了1949年下半屆芥川龍之介獎。1976年,獲得日本政府頒發的文化勳章。1986年被授予北京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以上就是本周影視推薦的全部內容啦,
如果喜歡這部電影,可以點擊「在看」,並轉發,憑藉記錄向後臺索要資源哦。
(ps:後臺為人工回復,如果回復不及時敬請諒解,一旦我看見了都會回復的。)
我們建立了一個公益性日語答疑互助群,一群已經有二百多位同學,需要邀請才可以加入。大家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加入二群。
目前公眾號提供群內免費答疑,付費修改作文,日語一對一輔導。
歡迎各位喜歡日語、想學日語的同學們前來諮詢呀~
趕快來一起「幫幫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