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只有兩季的歷史巨作,第一季的主角毫無疑問是凱撒,而第二季的主角毫無疑問應該是屋大維。
即便是為了照顧觀眾的閱讀能力插入大量的野史和改編,中心也依舊應該放在屋大維的成長上。比如百夫長和波羅這樣的杜撰人物,除了各自的悲歡離合式添加劑,更優解應該是他們在屋大維的授意下為其在民間和底層積德行善,傳播美譽,收買人心。劇中雖然也有少量相關的情節,比如饑荒、行刺,但看起來非常生硬,角色之間沒有很好的融合,更像是屋大維想起來就抄起來的工具。
在史實上,屋大維早在離開家的那兩三年內就在軍中成長,這是他日後起勢的孕育土壤。劇情卻非常奇怪的對這兩年的經歷隻字不提,而且當屋大維回到羅馬時,依舊是青春期的少年的樣子。如果是因為系列本來就短,換演員顯得太浪費而且會給觀眾帶來生僻異物感還情有可原,結果到了第二季只剩一半的時候還是換了演員。這種安排在我看來就像是猶豫不決下的不得已而為之。
我當然理解劇組安排Max Pirkis出演屋大維的意義在於,他一個文弱書生的形象放在那個莽夫尚武的年代顯得鶴立雞群。那麼在我眼裡,在遵循史實的基礎上稍加修飾和潤色是最合適也是最簡單的「改編」方法。在那個強權林立的亂世,他如何一步步最終掙得皇位的?就是他最擅長的「陰謀詭計」,而不是匹夫之勇。
首先在劇中「避難」的那幾年,事實上他正在阿波羅尼亞軍中受訓。這正是他累積人生第一桶金的黃金時期。劇中安排他因遺產和金錢的問題和安東尼鬧翻後,偷跑出去招兵買馬,顯得突兀和莫名其妙。這樣一個毫無行伍經驗的書呆子,突然就能單飛了?而且還是隻身跑的,他對外面的世界有任何了解嗎?要知道s1裡他千般不情願地第一次離開羅馬,半路就被俘。這放在大部分人身上,都會是終生不可磨滅的心理陰影吧。他是去招兵買馬呢,還是被人賣了都不知道呢?
而之後的劇情更加割裂。西塞羅被安東尼威脅後出逃,接下去鏡頭一晃,變成安東尼在高盧叛亂了,西蒙斯莫名其妙又在羅馬長老院裡呆著了,而屋大維已經搖身一變成為一個肌肉發達的棒小夥,不僅躺贏,而且在軍中頗有威望。這什麼啊???這又不是紀錄片,劇情的合理展開和鋪墊呢?
在我眼裡,合理的時間線和劇情安排應該是:
1.屋大維在阿波羅尼亞軍軍中受訓,初步了解了部隊的建制和一些作戰的技巧。更重要的是結識了幾個小夥伴,這些人日後成為了他的左膀右臂;
2.凱撒遇刺後他在軍中聽到消息,作為政治天才的他敏感的意識到自己的機遇到來。在簡單交代給自己小夥伴之後,迅速返回羅馬。這能體現出,在俗人眼裡此時風雨飄搖,隨時可能變成屠宰場的危險的羅馬城,在屋大維眼裡卻是華麗的表演舞臺;
3.在了解局勢後利用自己的才智合縱連橫,間於齊楚。先讓安東尼和布魯圖斯和解,看似讓兩方各得其所,其實最大的受益者是他自己,因為他合理合法地繼承了凱撒的遺產。這點是劇情唯一體現了的。
4.在獲得執政官的頭銜後,名正言順地宣布布魯圖斯一夥為叛黨,將其趕出羅馬;
5.雖然屋大維一躍到政治的最高舞臺,但他的勢力資本顯然累積的還不夠。因此這個時期,他要積極巴結安東尼來成為自己軍事上的大靠山。為此,開始「黑化」的屋大維(藝術塑造需要)賄賂母親,並軟磨硬泡地讓自己的妹妹奧克塔維亞嫁給了安東尼,大淫棍終於可以愉快地和母女雙飛了。
6.布魯圖斯反攻羅馬,屋大維利用安東尼的力量擊敗對方,布魯圖斯bb一通理想後自殺。經過此役,屋大維能文能武的形象收穫了羅馬人民的讚譽和人心,威望更加提高。這裡正好呼應第一季,權勢滔天的龐培一槍不發,將羅馬城拱手讓人的愚蠢行為形成鮮明對比。而安東尼對此大為不滿;
7.矛盾激化後,經人調解,雙方決定三分羅馬。雖然看似安東尼拿到了富庶的南方地區,但屋大維通過給老兵們分地獲得了羅馬軍團的支持。這裡呼應了s1,手下向百夫長要地的情節。屋大維比凱撒大方的多,而這也終於為自己贏得了可以和安東尼抗衡的資本。而在本作中,在恨不得鋪墊了一季半屋大維就是個書呆子的情況下,他突然就變成了一個百戰百勝的「福將」,顯得莫名其妙;
8.之後從獲得安東尼的遺囑開始就如本季後半段那樣處理。
本季未描述的:
揚屋大維抑安東尼是本作的基調,所以安東尼很多出彩的地方被有意抹殺了。
1.安東尼精彩的演講,煽動暴民追殺弒君者;
2.安東尼和奧克塔維亞離婚,迎娶埃及豔后,而不是姘居;
3.安東尼遠徵帕提亞的劇情更不可能拍了,畢竟這麼費錢的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