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上突然衝出的刀斧手:演義中充當殺手,正史中衝鋒陷陣

2021-02-14 國家人文歷史

《三國演義》 連環畫之十九 《定四州》 ,袁尚、袁熙窺伺遼東,來投公孫康。曹操以郭嘉遺計使公孫康生疑。公孫康遂宴請二袁並伏刀斧手於帳後殺之

《國家人文歷史》2016年8月下獨家稿件,原標題《演義中宴席刺殺,正史中衝鋒陷陣:有關「刀斧手」的虛構與真實》,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歡迎廣大讀者分享到朋友圈。

看《三國演義》覺得世界上最委屈的刺客莫過於那些小心翼翼擠在帳後操斧挾刃豎起耳朵聽外邊有沒有人摔杯擲盞召喚自己的刀斧手們。劇本上寫的明明是:賓主既洽,飲酒談笑,弦管未終,伏甲俱起,一擁而出,將來人砍為肉醬。可真的執行起來,不是被策劃者訕訕地揮手驅退,就是被策劃者的母親叱罵得抱頭鼠竄;偶爾被成功召喚,興高採烈地衝出帳外,基本上都會被目標反殺。真是委屈煞也。

 

 

雖然如此,野史演義卻都特別喜歡設饌伏甲這個套路。設饌就是擺下筵席,伏甲就是在宴會場所埋伏下甲士,而這裡的甲士一般會以耳熟能詳的刀斧手形象出現。如《世說新語》中就專門有一條「桓溫伏甲設饌」,說的是東晉簡文帝駕崩後,桓溫借帶兵入朝拜謁皇陵之機,在新亭設饌,伏甲以待王坦之、謝安,欲誅二人自立。謝安到後,發現牆上幃帳後面全是刀斧手,就笑作「洛生詠」,諷刺桓溫布置下的人馬是「浩浩洪流」。桓溫被說得不好意思,揮手驅散了刀斧手,這才使謝、王免去殺身之禍。刀斧手在《三國演義》裡的曝光率就更高了,十常侍殺何進、李傕殺樊稠、公孫康殺二袁、孫權嫁妹、單刀赴會……不勝枚舉。其中屬於「設饌伏甲」的有兩個例子值得特別摘出來說(在此使用的是《三國志通俗演義嘉靖壬午年刻本》):關羽過汜水關時,卞喜在鎮國寺中埋伏下刀斧手二百餘人,約定擊盞為號,左右刀斧手齊出。這裡的描述很有意思:卞喜在法堂上設筵款待關羽,「公見壁衣之後多人密布,皆掣劍在手」,就質問卞喜,卞急忙指天發誓說絕無歹意,接著關羽又「於壁衣中窺見一群刀斧手」,卞見兜不住忙喊人出來,隨後關羽大喝一聲,將卞喜一刀劈為兩段。赤壁之戰時也有這麼一出:周瑜邀劉備下東吳,伏刀斧手五十人於壁衣之中。演義裡特意描寫了一個細節:孔明「急入中軍帳竊看動靜,只見周瑜面有殺氣,兩邊壁衣中密排刀斧手」。


《三國演義》 連環畫之十八《千裡走單騎》,關羽到汜水關後,卞喜於鎮國寺法堂設宴伏甲欲暗殺之,卻被關羽識破反殺

綜上可知,伏甲設饌有三個必要元素:筵席、刀斧手和帳後、壁衣等埋伏場地。設宴很好理解,為的是提高目標到達埋伏地點的概率。一來盛情難卻,二來雖知有埋伏但如不去便是認慫,這對講求氣節的古人來說是很難接受的。

至於選擇帳後、壁衣等場地進行埋伏,似乎是出於以下幾方面的考量:

首先,帳幕、壁衣都是古代宮室房間、行伍幕府常用的隔斷遮蔽物,雜劇小說裡動不動就是「你且躲在壁衣後面」「來壁衣裡拿姦夫」,可見壁衣、帳後是群眾喜聞樂見的藏身地點。

其次,刀斧手要在聽到暗號後迅即做出反應,必須藏在目標身邊。如果離得太遠,不但聽不到摔杯、砸瓜、擲杖的號令,就算遠遠聽到了也不能立刻趕到。春秋時晉靈公就有過這樣慘痛的經歷:埋伏的「甲士」遲遲沒來,眼看趙盾要跑路,無奈之下,只好放狗咬人(《史記》)。吳王闔閭殺吳王僚時,也因為人馬都埋伏在地下室,所以要特地假裝足疾去地下室喊人。可見時代在進步,埋伏地點也越來越便利。


東漢畫像石 :狗咬趙盾。描繪春秋時期,晉靈公因趙盾屢次進諫而懷恨在心,設伏甲欲殺之。但伏甲來到之前,趙盾起身要走,於是只好縱犬去咬趙盾

但是需要注意,雜劇小說裡的普遍情況,壁衣、帳後都只藏一個人,而我們回到汜水關那一幕,羅貫中寫的是:「公見壁衣之後多人密布。」壁衣是古代裝飾牆壁常用的帷幕,那這差不多就是我們回家開門看到窗簾後面密密麻麻站了一大票人的即視感了,而「於壁衣中窺見一群刀斧手」,約莫是上百號人擠不下,以致關羽一個走位就將帷下情形看得一清二楚。周瑜宴請劉備時,孔明遠遠偷看都能看出壁衣中密排刀斧手,那劉、關顯然也是知覺有埋伏的。至於桓溫的「浩浩洪流」就更別提了。即便如此,野史演義仍執意要在帳後、壁衣等地方塞幾十上百號人,大概是想以刀斧手為武力值單位,藉此突出目標對象卓越的武力值及膽識。

但是為什麼出鏡的都是刀斧手而不是其他兵種呢?野史演義皆源於歷史,這就要從歷史上的那些真實的「刀斧手」們說起了。

 

 

刀斧手與弓弩手、叉鐮手等一樣,都以士卒手中所持武器命名,而適用於短兵相接的刀、斧,是從北宋開始興起的。唐代因劍的製作工藝複雜,並且在劈砍時容易折斷,所以創造了唐刀。到北宋時,在唐刀的基礎上發展出手刀等短柄刀。據《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大中祥符七年朝廷有禁止軍士再私蓄手刀的命令,可見手刀在當時普及度很高。斧在北宋也得到新的發展,除了攻城用的蛾眉鑺、凰頭斧和守城用的銼手斧外,還有野戰用的大斧。

在正史的文本裡,「刀斧手」這個名詞最早似乎也是出現在《宋史》關於北宋與西夏軍隊在定川寨戰鬥的記載中。所以,「刀斧手」這個兵種應當是在宋代開始興起,主要功能是投入實戰。

據《宋史》記載,宋仁宗時,宋軍與西夏交戰於定川寨,東壁軍潰,中軍大亂,無法擺開陣形,是都監趙珣帶領刀斧手奮勇向前,配合騎兵一起作戰,使得西夏軍稍退,宋軍才得以重新排陣;

靖康元年第二次邊境保衛戰時期,姚友仲憑拐子城抵禦南下金軍,在拐子城內每門安置十餘人,由「弓弩、槍、刀斧手」三班倒進行防禦,使得金軍始終都沒能攻破拐子城(《避戎夜話》);

南宋紹興三十一年,淮西危急,劉錡在淮陰與金軍隔淮相持,曾遣數千刀斧手渡淮與金人作戰(《續資治通鑑》);

開禧年間,鎮守襄陽城的趙公淳為破金軍距堙之法(在城牆外壘起的土山),出濠毀山時,派出的人馬中除了一千餘名用來毀山的鍬钁手外,還有保護鍬钁手的二千三百餘名弓弩手、叉鐮手、刀斧手(《襄陽守城錄》);

清光緒年間,阿桂、豐升額等平定大小金川時,對康薩爾地區敵軍的進攻序列是這樣安排的:先由刀斧手拽開攔道樹木、拔除拒鹿角,為後面的部隊清除路障,再躍過重濠,向壕溝與碉堡拋擲火彈;緊接著由槍兵和弓箭手「舉槍注矢以待」,一旦見到被火彈逼得現身的敵人,就立刻擊殺(《平定兩金川方略》)。

在上述文獻中,刀斧手擔負的都是突入敵陣、短兵衝殺的任務。


《三國演義》 連環畫之七《犯長安》,董卓敗亡後,李傕與樊稠攻破長安,共擅朝政。後諸將爭權,李傕疑樊稠暗通韓遂、馬騰,遂用賈翊之計,設宴為樊稠慶功,並在席上埋伏刀斧手,於酒半闌時擒而斬之

除實戰外,刀斧手還有親衛、儀衛職能。靖康年間,徽欽二帝被俘,完顏宗翰召見欽宗命他於族中擇人另立賢君時,簇擁著傳達旨意的宗正士祝和負責在東京城內寺院營造王宮的皂衣吏就是「階下刀斧手」(《南渡錄》)。紹興三十一年,宋金交戰於淮西,前線姚興帶領三千士卒衝殺,後面鎮守淮西大將軍王權遠遠逃到仙宗山上紮下中軍帳「飲宴自若」,還不忘安排「群刀斧手」來當自己的護衛隊(《三朝北盟會編》)。開禧年間德安保衛戰時,太守李師尹懦弱無能,讓出全權給通判王允初後,就招了五百棗陽潰兵組成刀斧手衛隊,守在自己身邊,龜縮不出(《開禧德安守城錄》)。明末陳仁錫任事於山海關遼東都司時,清兵以五百騎犯瑞雲堡,時任副總兵見戰事危急,也曾要派出三百多刀斧手護送陳仁錫入關(《無夢園初集》)。此後清代的史著中也屢見以刀斧手充任儀衛的記載。

其實無論是實戰中的短兵相接還是護衛、儀仗,刀斧手的職能都來源於短柄刀及大斧的近攻威力。這兩種兵器都是短兵搏戰的利器,在宋代頗受宋金雙方統治者的重視,宋神宗曾在詔書中特別肯定刀斧的作用,說「應短兵相接,惟是刀斧取勝」。大斧更因近攻威力強大、能有效克制騎兵,而在宋代戰役中屢立奇功。

如真宗時的李練鋪之戰,陳進的起義軍身著順水甲、手持盾牌前進,曹利用手下的弓箭手無法阻擋,是前軍用大斧擊破起義軍的盾牌才得以擊潰對手;

狄青和孫沔徵儂智高時,也全賴刀斧破陣;

南宋時,令金軍聞風喪膽的背嵬軍也是由裝備重斧的步兵組成。背嵬軍手持長柄巨斧,上砍人胸,下砍馬足,「百遇百克,人馬俱斃」,使得「金人震駭若有鬼神」,甚至完顏宗弼臨終前還特意向後人告誡要提防宋軍的大斧。(《三朝北盟會編》)


《三國演義》之二十六《舌戰群儒》,周瑜誘劉備東來共商破曹大計,同時於壁衣中暗伏刀斧手五十人慾殺劉除患。孔明偶然得知,急忙前去窺探,只見周瑜面帶殺氣,西邊壁衣中密排刀斧手

刀斧的攻擊特點決定刀斧手的戰鬥優勢在於成群結隊的刀砍斧剁,尤其適合近戰和圍攻集火,也是作為近身護衛的優選。然而,從宋代開始興起的「刀斧手」儘管投入實戰,衝鋒陷陣,兼領儀仗與護衛之職,就是沒有在正史中執行過宴會刺殺任務的明確記錄。那麼刀斧手參與伏甲設饌,是後世演義作者憑空捏造的嗎?

 

 

其實,如果我們放下對「帳後刀斧手」的單一印象,可以在一堆明清小說裡看到它們對正史中刀斧手原始職能的繼承。

最初,在施耐庵的《水滸傳》中,刀斧手還沒有幹過「設饌伏甲」的副業,職能基本與正史一致。如《水滸傳》第九十五回,魯智深、武松等被喬道清活捉,不肯報上名號,喬道清讓捉到他們的士卒上來認人時,就是由「刀斧手將軍卒解到」,再由「刀斧手簇擁著眾人下去」。筵席上埋伏刀斧手的橋段應當濫觴於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此後明清時期的小說如《東西漢演義》《隋史遺文》《春秋列國志傳》《唐朝開國演義》等,「埋伏五百刀斧手於帳後,聽我摔杯為號」的場面便成了固定套路。

雖然如此,以上演義小說裡的刀斧手們,在擔任設饌伏甲的必要元素之餘,也仍兢兢業業地執行著實戰和護衛、儀仗的職能。如《英烈傳》中,徐達在汴梁部署軍隊攻打元軍營寨的攻擊順序,就是先由刀斧手上前砍倒屏障,帶著火器向內衝鋒,再以鐵甲軍接應。刀斧手們在演義中扮演儀衛的情景更是泛濫:

洛陽侯公去楚講和時,楚霸王為了擺架子,除了仗劍坐於帳上瞋目虎視外,還安排了刀斧手列於兩邊(《東西漢演義》);

周瑜被封為大都督後,在行營升中軍帳時,也是「左右立刀斧手」(《三國演義》);

把秦叔寶震懾得「只覺身體都小了些」的羅帥府升堂陣勢裡,就有刀斧手隊列;

後來羅藝要看秦瓊射鳥,供給官找不到生牛肉,也是由刀斧手去演武場山坡下找了條耕牛活剌剌的割下兩塊牛肉(《隋史遺文》)。

不但軍隊使用刀斧手作儀衛,綠林好漢們也喜歡用刀斧手撐場子,如《永慶昇平後傳》中山寨頭目們會聚議事時,兩邊就站五百名刀斧手,「俱都是號衣戰裙,懷抱鬼頭刀」。


《三國演義》 之三十一 《甘露寺》,孫權嫁妹弄假成真後,吳國太於甘露寺接見劉備。呂範獻計,命賈華領三百刀斧手伏於兩席,只待國太說不喜歡,便一聲號舉,齊擁而出將劉備砍為肉醬。此計為趙雲覘知後,劉備搶先向國太打了報告,於是國太呵斥孫權、賈華,刀斧手皆抱頭鼠竄而去

由於刀斧在處理斬首、菹醢等刑罰上的便利性,刀斧手們還進一步拓展出劊子手的業務。如《三國演義》裡,關羽為報曹操而斬顏良後,袁紹就喊了刀斧手要把劉備推出去斬了。其他同類情形隨處可見,動不動就喝令刀斧手「斬首報來」 「斬訖來報」。隨著業務的擴展,刀斧手們除了拉人出去砍頭,還要負責執行各種離奇的刑罰,甚至有時管殺還管埋,也會跑去殮屍。

明代的《春秋列國志傳》裡,齊威王對臣下考功獻績時,就在殿前立五口大油鍋、安排兩行刀斧手,遇到不達標的人,刀斧手就要把他扔進油鍋炸掉;

《三寶太監西洋記》裡,刀斧手的活計更加複雜,不但要把人押出轅門斬首,還要負責剝皮、剮肉、拆骨、熬油;

《唐朝開國演義》裡,刀斧手殺了段愨後還必須把他送去蒸了,再端來給朱燦下酒。

由此可見,演義中的刀斧手,實際是在繼承正史職能的基礎上,逐漸演繹發展而來的。刀斧手在演義中逐漸由近戰先鋒、近身儀衛拓展出劊子手的業務後,演義作者們又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刀斧的攻擊特點,將刀斧手們安排在帳後執行砍人任務。

那麼帳後埋伏刀斧手的情節,難道真的就只存在於野史和演義中麼?

 

 

中國數千年歷史,從《春秋公羊傳》關於晉靈公設饌伏甲刺殺趙盾的篇章算起,除秦、元二朝鮮有記錄外,正史中伏甲設饌之故事便不曾中輟。只是使用的多為「甲士」「壯士」「家僮」這一類人物——畢竟,在第一起伏甲設饌事件的一千多年後,「刀斧手」這個兵種才出現在正史中。

《公羊傳》和《史記》裡都記錄了晉靈公伏甲設饌款待趙盾一事。晉靈公因不耐煩聽趙盾的勸諫,曾派出刺客鉏麑去刺殺趙盾,但是很遺憾,這位刺客選擇了自殺。於是晉靈公只好親力親為,在自己的宮中埋伏「甲士」,以鼓聲為號,待趙盾酒醉後實施刺殺。此一時期走伏甲設饌路線的除了晉靈公,還有楚靈王。《左傳》有「楚子虔誘蔡侯般」的詳細記載,昭公十一年,楚靈王「伏甲而饗」蔡靈侯,將蔡靈侯在宴席上灌醉後捕殺。

到戰國時,闔閭、商鞅繼承此計。公元前514年,公子光(後稱吳王闔閭)欲推翻姬僚以自立,備辦酒筵時,除派出專諸刺殺姬僚外,還在地下室部署了身穿鎧甲的武士來消滅姬僚帶來的侍衛,最終成功奪位。此後又173年,秦孝公派衛鞅進攻魏國河東之地。衛鞅在兩軍對壘之際,給魏國方面領兵的公子卬寫了封信,大意是:你我以前明明是好朋友,現在卻操戈相向,我實在不忍心打你,不如我們聚個餐結下盟約高高興興地喝點小酒就相互撤兵吧。公子卬聽了之後或許是覺得衛鞅說得很有道理,便前往秦軍中赴宴,酒喝到一半,就被衛鞅埋伏下的甲士生擒。秦軍遂大破魏師,衛鞅也因此戰獲封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資治通鑑》)

到了兩漢,伏甲事件也層出不窮。呂后斬韓信靠的就是埋伏下的武士。而正史中董卓之死,也是由王允設計,在誘其進宮後,半道安排李肅、秦誼、陳衛等十餘人「偽著衛士服」守在北掖門內配合呂布進行伏擊。(《資治通鑑》)


《三國演義》 連環畫之二《董卓進京》,何進私召董卓入京為十常侍覘知後,十常侍先下手為強,假傳何太后懿旨騙何進宮,於長安東宮嘉德門內伏刀斧手五十人,將他亂刀砍死

至魏晉南北朝時,政權更迭頻繁,謀反篡位不斷,伏甲事業自然蓬勃發展。東晉時諸葛長民謀反,劉裕便「伏壯士丁旿於幔中」,命其餘人退下,只拉住諸葛長民一個人閒話家常。等到劉裕把諸葛長民說嗨了後,丁旿就從幔帳後衝出來將諸葛長民勒死在座位上。(《資治通鑑》)南陳時,陳文帝也曾將驕橫僭越的侯安都「誘令入宴,伏甲加誅」。(《陳書》)

隋唐時期,設饌伏甲的套路也未曾過時。如宇文招刺殺隋文帝一事在《隋書》中的記載就是「趙王伏甲以宴高祖」,隋文帝開始不以為意,是元胄聽到屋後有甲冑的聲音,硬拖著隋文帝逃走才免去一劫;有唐一代在德宗時,有張光晟設宴伏甲屠殺回紇突董及九姓胡千餘人(《舊唐書》);涇源兵變後,李晟誅殺倖存叛將和涇原節度使田希鑑,也是在堂下廊廡伏甲,待其吃飽喝足而斬之;淮西之亂平息後,曹華借犒宴將士之機,「伏甲士千人於幕下」,閉門屠盡鄆州叛軍餘黨一千二百人。(《資治通鑑》)

五代十國時,有後唐開國皇帝李存勖置酒邀叔父李克寧於府舍,伏甲執於座中;南唐建立者李昪也曾被兄長徐知訓伏甲,借尿遁才得以脫身;而徐知訓本人最終也是被部下朱瑾「伏壯士於戶內」,用笏板從後面打倒在地後,再由一擁而出的壯士斬殺的。(《資治通鑑》)

北宋建隆年間,有清源留後張漢思借大饗將吏之機,伏甲殺副使陳洪進(《續資治通鑑長編》);真宗時,有向敏中於廊下帷幕中秘伏甲士,即席斬殺企圖造反的禁兵,使邊藩從此安定(《宋史》)。


宋代的斧,從左至右依次為 :大斧(長柯,並有開山、靜燕、日華、無敵等名)、鳳頭斧(短柯)、蛾眉鑺(短柯)、剉手斧(短柯,守城時砍攀城人手),見《中國古代兵器圖集》

到了明朝,燕王朱棣在殺都指揮使謝貴、布政使張昺時,發揮非凡的創造力,為延續兩千多年的設饌伏甲傳統添加了嶄新的元素。據《明史紀事本末》載,燕王按照固定套路埋伏壯士、賜宴行酒後,又招呼人送上幾盤瓜來請大家吃。燕王捧著一片瓜吃著吃著忽然悲從中來,破口大罵總有奸臣要害本王,一把「擲瓜於地」。伏甲們聞號立即上前擒住謝、張二人。燕王扔完瓜還覺不盡興,又「擲杖而起」,異常悲憤地控訴道:「我哪裡有病!都是被你們這些奸臣逼的!」伏甲們見主公的情緒一發不可收拾,忙把謝、張拉出去砍了;此後又百餘年,明代著名的心學大師王陽明設饌伏甲,一舉剿滅了廣東池仲容起義軍。(《鴻猷錄》)

設饌伏甲模式發展了數千年後,到清初,甚至連鄉下老百姓都掌握了這個套路。據《福建通志》載,順治五年六月,寧化縣淮土鎮鄉民劉建中等伏甲壁中,置酒款待投誠土賊鄒華,「就席斬之」。清同治年間著名的蘇州殺降事件,在劉體信的《萇楚齋三筆》中,也是由程學啟定計、李鴻章默許,待酒過三巡,伏甲俱起,將8位太平軍降將盡數殺死。

由此可見,帳後埋伏刀斧手的橋段並非野史演義的憑空創造,而是淵源有自,並且正史中的設饌伏甲不但歷史悠久,形式上也比演義來得更加多姿多彩。

首先,召喚「刀斧手」們的口號就十分多樣,除了演義中經常出現的「摔杯」「擲盞」外,還有「擊鼓」「擲瓜」「擲杖」為號。因為古代勸酒可以用「執酒」的說法,而「執」又有捉捕的意思,所以也有以「三執為號」的。如北齊二王高演、高湛造反殺楊愔時,就和其餘人約定,勸楊愔到第三遍酒時,就一語雙關地說「何不執」,從而下令動手。(《資治通鑑》)

其次,埋伏的人馬除了「甲士」外,還有「壯士」「家僮」等各色人物,而他們因各自性質不同,所攜帶的武器也十分多樣,並不局限於「刀斧」。甲士、壯士一般是「縛而斬之」,所以手裡拿的除了利刃之外還有繩索;家僮的戰鬥力低下一些,一般是「拳杖亂毆」,所以大多赤手空拳,或在手裡攥根棍子。

其三,埋伏的地點除了野史演義中耳熟能詳的壁衣、帳後,還有後室、窟室(地下室)、廊廡和屋後等地點。後者在距離和傳達號令方面並不佔優勢,但隱蔽性比前者要高得多。

此外,設饌伏甲的原因也並非都是篡逆謀反、詐降殺叛諸如此類的國讎家恨級別,純粹一言不合就睚眥必報的情況也是存在:如後梁賀緕因嫉妒謝彥章之能,設饌伏甲而殺之(《資治通鑑》);唐末彭玕因裨將們在背後說他小器,就伏甲於幕下,夜會諸將,在大家酒醉之時盡數殺之。(《江南野史》)

總而言之,正史上的伏甲設饌事件波雲詭譎,不比演義裡扣人心弦的「帳後五百刀斧手」遜色分毫。

 

在教科書上,她是一個史詩級的女科學家、空前絕後的賢妻良母,是唯一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還培養出了一個拿諾獎的女兒。這個看起來被上天眷顧的幸運女人,就是居裡夫人。然而她的一生其實都十分黑暗而痛苦,甚至比大部分人都要不幸。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在菲爾普斯之前,有這樣一位泳壇天才,在他的職業生涯裡,共獲得了17個世界冠軍、13個歐洲冠軍、15次蘇聯杯潛泳冠軍、7個蘇聯冠軍,還打破了11項世界記錄。他不僅獲得了賽場上的勝利,更是人生的冠軍!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815日本投降紀念日 | 口服心不服:驚心動魂30天日本投降臺前幕後

1945年8月15日12時整,日本廣播裕仁天皇《終戰詔書》,宣布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此前一周,主戰與主和兩派各執一詞,主戰的少壯派軍官甚至發動「起義」,追殺大臣,包圍皇宮,搜查天皇錄音,幾使《終戰詔書》不得廣播。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點擊圖片進入微店

相關焦點

  • 古代真有擲杯為號,湧出五百刀斧手的事?正史比演義更殘酷
    你是一員無敵上將,喜笑顏開去赴宴,但不知道有幾百刀斧手暗藏在帳後,磨刀霍霍,酒宴中招待你的人突然臉色一變,酒杯一摔,一票刀斧手湧出,亂刀將目瞪口呆的你砍成肉醬……大家好,我就是傳說中的暗黑刀斧手正史中的刀斧手並非劊子手、暗殺兵,而是正規兵種。唐朝時候就有「刀斧兵馬使」這個官兵,統領所部刀斧手。
  • 有關「刀斧手」的虛構與真實
    可真的執行起來,不是被策劃者訕訕地揮手驅退,就是被策劃者的母親叱罵得抱頭鼠竄;偶爾被成功召喚,興高採烈地衝出帳外,基本上都會被目標反殺。真是委屈煞也。在《三國演義》裡的高曝光率  雖然如此,野史演義卻都特別喜歡「設饌伏甲」這個套路。「設饌」就是擺下筵席,「伏甲」就是在宴會場所埋伏下甲士,而這裡的甲士一般會以耳熟能詳的刀斧手形象出現。
  • 古代暗號:擲杯為號,五百刀斧手將你砍成爛泥~
    你是一員無敵上將,喜笑顏開去赴宴,但不知道有幾百刀斧手暗藏在帳後,磨刀霍霍,酒宴中招待你的人突然臉色一變,酒杯一摔,一票刀斧手湧出
  • 演義和正史中的結局大不相同
    張遼、樂進、于禁、徐晃、張郃五人並稱為曹操的五子良將,在正史中他們的死和演義中是大不相同的!而且在正史中,他們各自的地位和演義中也是不盡相同的,從這五人的地位和死法,其實可以看到,羅貫中先生的價值觀是和大家有點不同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大家都認為大富大貴的生活比較好,比較認可善終的結局。
  • 鄧九公擺鴻門宴,姜子牙設計反殺,順便搶了鄧嬋玉給土行孫當媳婦
    姜子牙派散宜生出使,讓散宜生憑藉著三寸不爛之舌,令鄧九公答應先前將女兒許嫁給土行孫的承諾。就在鄧九公萬般無奈之際,他的謀士太鸞,設了一鴻門宴。太鸞出使西岐,勸說姜子牙親自為土行孫,來鄧九公營中納聘。假若姜子牙真的前來納聘,那麼便沒有手拿兵器納聘的道理,只要姜子牙手無寸鐵,即使是個匹夫,也能將其生擒。假若姜子牙帶有護衛,則在營內埋下刀斧手,將他們團團包圍,在酒席中以摔杯為號,來個甕中捉鱉。太鸞此計一出,鄧九公拍手稱快,大喜道:「大事可成!
  • 別被演義忽悠了,告訴你正史中的秦瓊究竟有多牛
    ,這嚴重低估了秦瓊的武力實力,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正史中秦瓊武力究竟有多麼厲害。說到有關秦瓊的正史,那得說是《資治通鑑》和新舊《唐書》了。《資治通鑑》是一部編年體的史籍,優勢在於脈絡清晰。如果要是講述一個人的傳記的話,那新舊《唐書》就要比《資治通鑑》記載的更加翔實。這兩部《唐書》都被收錄到二十四史當中,但是大家普遍認為,《舊唐書》的可靠程度,要優於《新唐書》,咱們今天就看看《舊唐書》是如何講秦瓊,評價秦瓊的。
  •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北伐與正史記載究竟有何異同?
    正史記載的北伐與演義中的北伐又有哪些異同呢?在正史中,諸葛亮攻打陳倉只打了不到一個月,曹真大軍來支援陳倉,諸葛亮就直接撤退了。而且諸葛亮這次北伐並未出祁山,演義中的地理位置特別模糊,實際上祁山與陳倉距離是很遠的,諸葛亮怎麼可能同時二處用兵呢。
  • 《銀翼殺手2019》推薦:銀翼殺手首部原創「正史」漫畫
    set in the Blade Runner universe」),意思也就是本刊的故事和《銀翼殺手》、《銀翼殺手2049》兩部電影以及其他的銀翼殺手「正史」作品發生在一個世界觀裡。所有歸屬於星戰「正史」(Canon)的作品,包括電影、電視劇、漫畫、小說、遊戲、設定書等等,都發生在同一個統一的世界觀裡。而其他不屬於正史的作品,則是獨立的或與正史在連續性上無關的(星戰中統稱為「傳說」(Legends))。
  • 正史上麋芳叛投東吳後, 結局如何? 演義「騙了」我們
    以上是三國演義中關於叛徒麋芳、傅士仁的下場。他們二人看先主劉備帶領傾國之兵伐吳,勢如破竹,一路上屢戰屢勝,便殺了擒獲關羽的罪魁禍首馬忠,拿著馬忠的首級,想要求得劉備諒解,重新歸順蜀漢。而劉備卻惱怒此二人投降東吳,致使丟失荊州,關羽身首異處,於是讓關羽之子關興將麋芳、傅士仁這兩人剝去衣服,在關羽靈前,親自用刀殺死,來祭奠關羽。
  • 正史中太史慈酣戰小霸王,比小說還兇險,曲阿小將的歸宿只有一個
    提起三國名將太史慈,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尤其是「太史慈酣鬥小霸王」一節,被《三國演義》寫得精彩萬分,但是我們細看正史就會發現,那場戰鬥可比演義小說寫得兇險多了
  • 曹操和華佗的故事一共有兩個版本,你相信正史還是演義
    關注公眾號:XRS607080,接收更多內容在三國時期,最讓人可惜的人就是華佗,在網上總有人說,華佗不死就會怎麼怎麼樣,但是不管是在正史還是演義中第一:《三國演義》——曹操殺華佗因為多疑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殺華佗的原因就是一個多疑,不過小編對於《三國演義》中,曹操殺華佗的原因並不滿意,因為站在一個客觀者的角度,作者有抹黑曹操的嫌疑。
  • 誰才是正史裡的三國第一猛將?
    《三國演義》中武力第一的當屬呂布。《雲別傳》中還記載這麼一個戰績:建安二十四年夏侯淵敗於定軍山後,曹操自領二十萬大軍來戰。劉備據險避戰,堅守不出。曹操運糧北山,黃忠前去劫糧過期未還,趙雲領數十騎出營巡視,突然遭遇曹操大軍。
  • 正史中張飛是呂布的對手嗎?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我們總離不開精彩的《三國演義》小說中描述的精彩的單挑場景,論武將單挑,我們最熟悉的應該是《三國演義》中猛張飛總是叫囂要與呂布大戰三百回合
  • 《封神演義》和正史裡的姜子牙不一樣,但真實的姜子牙到底是什麼樣...
    姜子牙,一個在中國文化中有著多重符號的人物,《史記》中他是輔佐武王滅商的政治家、軍事家,《封神演義》中他是手拿打神鞭封神的神話人物,在民間又是「太公在此,諸神退位」的鎮宅之神。
  • 三國正史斬殺敵方大將最多的人是誰?不是呂布,也不是關羽和趙雲,而是他!
    也許有人會想到是呂布,畢竟演義中武力最高的就是他;也許有人會想到關羽,因為演義裡關羽確實斬殺了不少人,而且有的還是武力強悍的猛將,比如華雄,顏良和文丑,過五關時又斬殺了六員大將;當然更多的人可能會想到是趙雲,演義中長坂坡之戰時趙雲七進七出曹操大營,連殺曹操五十餘員戰將,從數量上來說演義裡還沒有誰能超過趙雲。
  • 正史中的三國十大名將排行,他排第十名傷了很多三國迷的心
    那麼,正史中三國十大名將的排行是怎樣的呢?他們都是誰?其實陳壽在撰寫三國史的時候已經明確交代了三國名將的排行,依據他所記載的名將經歷,我們很容易就可以發現三國十大武將的排行。在正史中,三國十大名將分別是張遼、關羽、張飛、文鴦、孫策、張郃、孫堅、魏延、趙雲、陳到。
  • 正史中,三國英雄父子,並沒有關羽、張飛和趙雲
    在演義中,華雄被關羽斬殺,那是小說,正史中,是孫堅斬殺的華雄。孫堅很厲害,是英雄,他的兒子孫策也一樣,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孫策在其父孫堅死後,靠幾副鎧甲起家,短短幾年間,所向披靡,橫掃江東,打下了東吳的地盤,為孫權後來建立吳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五子良將在正史和演義中死法有何不同,張郃于禁一致,徐晃最離譜
    五子良是曹操手下的五大大將之一,分別是:張遼、于禁、徐晃、張郃、樂進,因為正史和三國演義的區別,正史是指真實的歷史,三國演義只是這本小說中的描述,同樣也可以和正史一樣,同樣也可以和正史不一樣,這裡就五子良在正史和三國演義中的死亡有什麼區別做個說明。五子良在正史中地位最高的是于禁,其次是張遼,再次是張郃,再次是樂進,最後是徐晃,這是他們的地位和能力的大概排名。
  • 正史中三國第一猛將到底是誰?
    演義中的呂布誰是三國(包括東漢末年)第一猛將有人會說了,這還用問麼?當然是「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的呂布!
  • 三國正史中,斬殺敵方大將最多的武將是誰?前三名都有誰?
    這段時期也是歷史上少有的亂世。而既在亂世之中,伴隨著戰爭的出現,自然會產生眾多的猛將。在《三國演義》中,呂布、關羽、張飛等人皆是一等一的武將,他們也都處於三國頂級武將之列,殺敵自然不少。但是在正史中,實力最強,殺敵最多的武將卻不盡然是這幾人。畢竟在演義中存在一定的虛構成分。但是若想評判正史中武將是否殺敵多,必須要滿足兩點,一是參戰較多,二是實力高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