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麋芳叛投東吳後, 結局如何? 演義「騙了」我們

2021-02-13 歷史小閒談

《三國演義》:又令關興將麋芳、傅士仁剝去衣服,跪於靈前,親自用刀剮之,以祭關公。

以上是三國演義中關於叛徒麋芳、傅士仁的下場。他們二人看先主劉備帶領傾國之兵伐吳,勢如破竹,一路上屢戰屢勝,便殺了擒獲關羽的罪魁禍首馬忠,拿著馬忠的首級,想要求得劉備諒解,重新歸順蜀漢。而劉備卻惱怒此二人投降東吳,致使丟失荊州,關羽身首異處,於是讓關羽之子關興將麋芳、傅士仁這兩人剝去衣服,在關羽靈前,親自用刀殺死,來祭奠關羽。

而正史上,麋芳在獻出城池,歸順東吳後,沒有再次歸順劉備,在東吳活得「有滋有味」,雖然遭到了些許侮辱,也為東吳南徵北戰,建功立業。演義明顯「騙了」我們。

麋芳,是徐州豪族,世代經商,家中僕役上萬,他和兄長麋竺最早跟隨徐州牧陶謙。在陶謙病逝後,兄弟兩人追隨劉備,成為劉備的左膀右臂。他們兄弟兩人為了支持劉備的霸業,將自己的妹妹嫁給劉備,還資助劉備兩千奴僕,無數金銀,使劉備東山再起。在投奔劉備的十幾年中,無論劉備多麼狼狽,麋芳始終跟隨著劉備顛沛流離,不離不棄。在赤壁之戰後,劉備進入益州,關羽鎮守荊州,而麋芳任南郡太守屯江陵,將軍傅士仁屯公安。(《三國志》中記載為士仁,資治通鑑為傅士仁,以下統稱傅士仁)

按道理來說,關羽是荊州最高統帥,荊州其餘守將、官員應該都他的手下,都得聽從關羽的號令。可是,麋芳和傅士仁這兩人人一直嫌棄關羽輕慢自己,和關羽關係很差。這為後來的荊州之變埋下了伏筆。劉備安排與關羽不和的麋芳、傅士仁在關羽手下擔任重要職務,或許有制衡的作用吧。這一點也是可以理解的,萬一關羽做大,就可能威脅到劉備,可能獨立,成為另一個勢力。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漢中之戰取得最後勝利,而荊州守將關羽準備發動襄樊之戰。他給麋芳、傅士仁下達命令,讓其準備軍用物資,然而這兩人不知道什麼原因,沒有完成任務。他們兩人可能對關羽的命令陰奉陽違,也可能是消極怠工,還可能是關羽的命令難以完成。

總之,關羽在出發前,大聲訓斥兩人,還放出「回來再收拾你們」的話,加深了雙方的矛盾,令麋芳、傅士仁感到恐懼不安。如果關羽北伐順利,也沒有呂蒙白衣渡江,麋芳、傅士仁是不敢生出反叛的想法,也不會背棄關羽,投入東吳的懷抱。

然而,這一年冬天,東吳孫權派出大將呂蒙,襲取荊州,打了荊州一個措手不及。與關羽有嫌隙的傅士仁沒有怎麼抵抗,開城投降。這時,即使麋芳堅守江陵,也很難守得住。因為傅士仁熟悉荊州的情況,知道麋芳鎮守的江陵兵力部署及虛實,很容易攻打下來的。因此,麋芳看到傅士仁投降後,自我感覺已經沒有回天之力,再想到平時關羽沒有將他這個劉備的「小舅子」放在眼裡,一氣之下,也就開城門,投降東吳了。麋芳和傅士仁的叛投東吳,間接導致關羽敗走麥城,最後被擒殺。後來,劉備將關羽的死和荊州的丟失,歸咎於這兩人,欲除之而後快。麋芳的兄長麋竺也因自己的弟弟叛逃,羞愧而亡。

《三國志》:芳為南郡太守,與關羽共事,而私好攜貳,叛迎孫權,羽因覆敗。

傅士仁在東吳的待遇不知道怎麼樣,而麋芳在東吳處處遭到白眼,被吳人所鄙視。有一次,麋芳乘船出行,正好遇到東吳大臣虞翻的船,麋芳手下的人喊道:「這位大人,請讓一讓,我們將軍先過去!」而虞翻卻毫不留情面,厲聲說道:「失忠與信,何以事君?傾人二城,而稱將軍,可乎?」麋芳聽了,感到非常慚愧,默默地關上船上的門窗,讓虞翻的船先過。

「憤青」虞翻不止一次取笑麋芳,他在經過麋芳的營地的時候,由於麋芳營寨大門關閉,無法通過。他譏笑道:「當閉反開,當開反閉,豈得事宜邪?」這就是赤裸裸的打臉了,笑話麋芳沒有抵抗,打開江陵城門,迎接呂蒙入城,而現在卻不給自己打開門,讓自己過去。這就叫做「該關的門卻開了,該開的門卻不給開」。麋芳聽到這些羞辱的語言,更加惱羞,但是沒有辦法啊。

黃武二年(223年),麋芳跟隨東吳名將賀齊突襲蘄春,最終獲勝,成功擒獲叛逃的晉宗。從這一點來看,麋芳在東吳還是受到了重用的,建功立業。(六月,權令將軍賀齊督麋芳、劉邵等襲蘄春,邵等生虜宗。《三國志》)他多半沒有參加夷陵之戰,一個原因是孫權不放心麋芳,怕他再次叛逃,另一個原因是,麋芳也不好意思和劉備開戰吧。畢竟兩人君臣一場,還是親戚關係,應該會「避嫌」。

結語:

演義中的麋芳,就是一個十足的小人,和「損友」傅士仁開城門,投降了東吳呂蒙,導致關羽身亡。最後,他們兩人看到劉備伐吳復仇,還想重歸蜀漢,被劉備祭奠了關羽的在天之靈。而正史上,他是在傅士仁歸順東吳,大勢已去的情況下,才不得已歸順東吳的,最後,他在東吳雖然遭受到了不少羞辱,也為東吳徵戰,建功立業,也算不錯的結局了。

《三國演義》和《三國志》是有很大區別的,一個是文學著作,一個是正史,不能混為一談。演義「騙了」我們,說麋芳迷途知返,和「損友」傅士仁殺了馬忠後,一同來到劉備大營,負荊請罪,卻被關興所殺,祭奠關羽。我們不能被演義中的描述所迷惑,麋芳最後沒有再次歸順劉備,也沒有被祭奠關羽,而是在東吳活得「有滋有味」,還跟隨大將賀齊出戰,立下了功勞。

相關焦點

  • 他背叛舊主,誣陷趙雲,坑死關羽,在《三國志》的結局卻不差
    》中的結局卻截然相反,此人便是劉備的小舅子麋芳。麋芳要論起麋芳的劣跡,主要有以下三點:首先是誣陷趙雲。在《三國演義》的第四十一回中就有這樣的描寫:「(劉備)正悽惶時,忽見麋芳面帶數箭,踉蹌而來,口言:『趙子龍反投曹操去了也!…… 我親見他投西北去了。」
  • 演義和正史中的結局大不相同
    張遼、樂進、于禁、徐晃、張郃五人並稱為曹操的五子良將,在正史中他們的死和演義中是大不相同的!而且在正史中,他們各自的地位和演義中也是不盡相同的,從這五人的地位和死法,其實可以看到,羅貫中先生的價值觀是和大家有點不同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大家都認為大富大貴的生活比較好,比較認可善終的結局。
  • 三國正史&演義的100個不同之處
    22.苦肉計∶正史上確有黃蓋詐降曹操一事..但苦肉計置疑.. 23.舌戰群儒∶無此事 諸葛面見孫權而已..諸如舌戰群儒、智激周瑜、群英會、苦肉計、連環計等均為虛構。 24.孫夫人投江∶孫夫人與劉備的婚事,本來只是歷史上無數次政治性聯姻之一。是孫夫人去荊州..並沒有劉備跑到東吳去娶親。這裡並沒有多少男歡女愛的色彩。
  • 劉備待人可以說十分真誠,但為何國舅爺麋芳卻獻城降吳了呢?
    關羽被呂蒙背刺之後徹底懵逼了,這裡也不能怪關羽,因為以關羽的做派,自然知道東吳窺視荊州也不是一天兩天了,所以他在北伐的時候,也做了相應的部署,生怕自己背後出現什麼閃失導致自己死無喪身之地。而我們從關羽十分放心北伐的的行為上我們有理由可以相信,關羽對於自己的後方還是很放心的。
  • 東吳五大降將:其中2人勇冠三軍,還有3人曾是關羽部下
    而就本文所要說的東吳,也有幾位比較著名的降將。就東吳五大降將來說,其中2人勇冠三軍,還有3人曾是關羽部下。一、甘寧首先,不管是在《三國志》等正史,還是在《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中,甘寧都是一位勇冠三軍的猛將。甘寧(?—215年?220年?存疑),字興霸,巴郡臨江(今重慶忠縣)人,三國時期孫吳名將,官至西陵太守,折衝將軍。
  • 別再被《三國演義》騙了,關羽兵敗被殺,完全是劉備忘恩負義導致
    於是,這才發生了孫權趁劉備出兵西川,接孫夫人回東吳這事件,徹底拋棄孫劉聯盟,開始針對荊州進行各種運作。比如南郡失火,燒掉了許多軍械糧草,氣得關羽大罵麋芳,「(孫)權聞而誘之,(麋)芳潛相和」。
  • 鴻門宴上突然衝出的刀斧手:演義中充當殺手,正史中衝鋒陷陣
    公孫康遂宴請二袁並伏刀斧手於帳後殺之《國家人文歷史》2016年8月下獨家稿件,原標題《演義中宴席刺殺,正史中衝鋒陷陣:有關「刀斧手」的虛構與真實》,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歡迎廣大讀者分享到朋友圈。看《三國演義》覺得世界上最委屈的刺客莫過於那些小心翼翼擠在帳後操斧挾刃豎起耳朵聽外邊有沒有人摔杯擲盞召喚自己的刀斧手們。
  • 投降孫吳,導致關羽敗走麥城的麋芳,最後是怎樣的結局
    此時東吳趁機謀劃,襲取荊州。荊州失守,關羽敗走麥城。呂蒙白衣渡江襲取荊州,南郡太守糜芳的叛變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關羽向來和糜芳不和,對其有些輕慢。不僅如此,關羽北伐,負責供應後勤軍糧的傅士仁,與關羽也不和。由於北伐前線軍情甚緊,後勤供應很緊張,關羽治軍很嚴,傅士仁經常遭到斥責。因此到呂蒙渡江後包圍駐紮在公安的傅士仁,稍微勸說引誘,傅士仁便投降了。
  • 三國正史中,排名前十的名將都有誰?三國志說得很明白
    現如今看來,三國演義的出現對三國起到了「宣傳」作用,正因如此,人們大部分熟悉的內容都是三國演義中的,反而是正史中的不熟悉。那麼在三國正史中,排名前十的名將都有誰呢?恐怕這個問題的答案每一個人都不一樣。陳到之所以能夠進入前十,肯定是有原因的。
  • 除張遼和高順外,呂布手下其餘猛將結局如何?正史上五人下落不明
    然而,由於高順打戰太勇猛,得罪曹營眾將,被擒獲後,和呂布、陳宮一同被斬首示眾。 除了張遼和高順這兩員猛將之外,呂布陣營剩下的其他七個健將結局如何? 演義中,這七員健將,除臧霸和侯成外,其餘五人慘死 臧霸,字宣高,曾經大戰樂進三十回合,不分勝負,歸順曹操後,受封為琅邪相,掌管青、徐二州。
  • 東吳歷史上的最大敗招,在麥城對關羽斬盡殺絕!上
    當然要演義和正史一起看。可以得出比年輕時多的多的想法。20歲年輕時最不願意看的就是關雲長大意失荊州,最後敗走麥城身首異處這一段。覺得關公這麼牛的人物落這麼一個悲慘的結局。實在是落差太大。到了30多歲,有了工作和社會經驗,第二次看,就知道關公落這麼一個結局一點不奇怪,真是自大加一點。人得意時千萬不能狂妄,而失意時也不必氣餒,所謂寵辱不驚才是成事的基本心態。
  • 話說麋、甘二夫人
    劉備的兩個妻子——麋夫人(《演義》作「糜」,有誤)和甘夫人就是雖然屢次出場卻著墨不多的兩個女性。歷史上的劉備在創業過程中屢遭挫敗,曾經四次丟下妻子倉惶逃命,其中,前三次妻子都做了對手的俘虜。比起他的老祖宗劉邦來,這位梟雄顯得更為狼狽!作為劉備的妻子,麋、甘二夫人飽嘗了擔驚受怕、顛沛流離之苦,可謂劉備的患難妻室。羅貫中在寫到她們時,也多少進行了一些藝術加工。
  • 歷史上的孫尚香,真的與劉備是恩愛夫妻嗎?她的結局如何?
    這個情節只存在於民間傳說和《三國演義》之中,正史上對於孫夫人在記載,在他回到東吳之後便消失了——對於古代的史官而言,女性永遠不可能是歷史的參與者,除非在他們與某位「帝王將相」相關之時。在《三國志》中,劉備和孫尚香(在正史中大概叫作孫仁)的結合,是典型的政治婚姻,他們之間可沒有什麼郎情妾意,甚至連相敬如賓都算不上。
  • 曹操和華佗的故事一共有兩個版本,你相信正史還是演義
    關注公眾號:XRS607080,接收更多內容在三國時期,最讓人可惜的人就是華佗,在網上總有人說,華佗不死就會怎麼怎麼樣,但是不管是在正史還是演義中第二:正史中曹操殺華佗是因為欺騙在正史中華佗只有死的時間和演義中不同。在正史中華佗死亡時間在赤壁之戰之前。當時曹操頭疼難忍,就招來華佗前來為自己醫治。
  • 歷史劇是否須合正史
    我們試看古今有名的歷史小說(各種演義),有哪本是完全板起面孔專講史書的?有哪本書是不經過著者用己意修改或添加許多故事的?試從頭到尾串讀一遍,一定會陸續發現無數的篡改正史,無數的添入故事。尤其內中各段精彩之處,簡直完全是著者一支筆在自己做文章。要知道,歷史上發生的事,固然有的是具有很好的動機,有的是具有很精彩的經歷,有的是得到如玄想一般的結果的。
  • 關羽被殺後,他的後人都是什麼結局?有一人英年早逝
    當然,在結局上,關羽可謂令人唏噓不已。關羽(?—220年),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雅號「美髯公」。早年跟隨劉備顛沛流離,輾轉各地,和劉備、張飛情同兄弟,因而雖然受到了曹操的厚待,但關羽仍然藉機離開曹操,去追隨劉備。而這,自然是關羽忠義品質的重要體現。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後,關羽助劉備、周瑜攻打曹仁所駐守的南郡,而後劉備勢力逐漸壯大,關羽則長期鎮守荊州。
  • 東吳名將丁奉是如何一戰射殺張遼的?他最終結局又如何?
    歷史上並沒有記載,但大體上可以推斷出來。丁奉曾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赤壁之戰時,諸葛亮借來了東風,風頭無二,周瑜嫉妒諸葛亮才華,擔心以後幹不過諸葛亮,於是派了丁奉、徐盛前去刺殺諸葛亮。諸葛亮猴精猴精的,提前讓趙雲駕船來接他,諸葛亮上了船,這邊剛要走,那邊丁奉、徐盛也駕船追了上來,趙雲一看,來氣了,搭弓射箭,嗖的一下射掉了丁奉的船帆,二人嚇傻了,擦了擦冷汗,算了,還是腦袋要緊!不追了!以上是丁奉在演義中的第一次出場。從正史上看,丁奉的確參與了赤壁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