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又令關興將麋芳、傅士仁剝去衣服,跪於靈前,親自用刀剮之,以祭關公。
以上是三國演義中關於叛徒麋芳、傅士仁的下場。他們二人看先主劉備帶領傾國之兵伐吳,勢如破竹,一路上屢戰屢勝,便殺了擒獲關羽的罪魁禍首馬忠,拿著馬忠的首級,想要求得劉備諒解,重新歸順蜀漢。而劉備卻惱怒此二人投降東吳,致使丟失荊州,關羽身首異處,於是讓關羽之子關興將麋芳、傅士仁這兩人剝去衣服,在關羽靈前,親自用刀殺死,來祭奠關羽。
而正史上,麋芳在獻出城池,歸順東吳後,沒有再次歸順劉備,在東吳活得「有滋有味」,雖然遭到了些許侮辱,也為東吳南徵北戰,建功立業。演義明顯「騙了」我們。
麋芳,是徐州豪族,世代經商,家中僕役上萬,他和兄長麋竺最早跟隨徐州牧陶謙。在陶謙病逝後,兄弟兩人追隨劉備,成為劉備的左膀右臂。他們兄弟兩人為了支持劉備的霸業,將自己的妹妹嫁給劉備,還資助劉備兩千奴僕,無數金銀,使劉備東山再起。在投奔劉備的十幾年中,無論劉備多麼狼狽,麋芳始終跟隨著劉備顛沛流離,不離不棄。在赤壁之戰後,劉備進入益州,關羽鎮守荊州,而麋芳任南郡太守屯江陵,將軍傅士仁屯公安。(《三國志》中記載為士仁,資治通鑑為傅士仁,以下統稱傅士仁)
按道理來說,關羽是荊州最高統帥,荊州其餘守將、官員應該都他的手下,都得聽從關羽的號令。可是,麋芳和傅士仁這兩人人一直嫌棄關羽輕慢自己,和關羽關係很差。這為後來的荊州之變埋下了伏筆。劉備安排與關羽不和的麋芳、傅士仁在關羽手下擔任重要職務,或許有制衡的作用吧。這一點也是可以理解的,萬一關羽做大,就可能威脅到劉備,可能獨立,成為另一個勢力。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漢中之戰取得最後勝利,而荊州守將關羽準備發動襄樊之戰。他給麋芳、傅士仁下達命令,讓其準備軍用物資,然而這兩人不知道什麼原因,沒有完成任務。他們兩人可能對關羽的命令陰奉陽違,也可能是消極怠工,還可能是關羽的命令難以完成。
總之,關羽在出發前,大聲訓斥兩人,還放出「回來再收拾你們」的話,加深了雙方的矛盾,令麋芳、傅士仁感到恐懼不安。如果關羽北伐順利,也沒有呂蒙白衣渡江,麋芳、傅士仁是不敢生出反叛的想法,也不會背棄關羽,投入東吳的懷抱。
然而,這一年冬天,東吳孫權派出大將呂蒙,襲取荊州,打了荊州一個措手不及。與關羽有嫌隙的傅士仁沒有怎麼抵抗,開城投降。這時,即使麋芳堅守江陵,也很難守得住。因為傅士仁熟悉荊州的情況,知道麋芳鎮守的江陵兵力部署及虛實,很容易攻打下來的。因此,麋芳看到傅士仁投降後,自我感覺已經沒有回天之力,再想到平時關羽沒有將他這個劉備的「小舅子」放在眼裡,一氣之下,也就開城門,投降東吳了。麋芳和傅士仁的叛投東吳,間接導致關羽敗走麥城,最後被擒殺。後來,劉備將關羽的死和荊州的丟失,歸咎於這兩人,欲除之而後快。麋芳的兄長麋竺也因自己的弟弟叛逃,羞愧而亡。
《三國志》:芳為南郡太守,與關羽共事,而私好攜貳,叛迎孫權,羽因覆敗。
傅士仁在東吳的待遇不知道怎麼樣,而麋芳在東吳處處遭到白眼,被吳人所鄙視。有一次,麋芳乘船出行,正好遇到東吳大臣虞翻的船,麋芳手下的人喊道:「這位大人,請讓一讓,我們將軍先過去!」而虞翻卻毫不留情面,厲聲說道:「失忠與信,何以事君?傾人二城,而稱將軍,可乎?」麋芳聽了,感到非常慚愧,默默地關上船上的門窗,讓虞翻的船先過。
「憤青」虞翻不止一次取笑麋芳,他在經過麋芳的營地的時候,由於麋芳營寨大門關閉,無法通過。他譏笑道:「當閉反開,當開反閉,豈得事宜邪?」這就是赤裸裸的打臉了,笑話麋芳沒有抵抗,打開江陵城門,迎接呂蒙入城,而現在卻不給自己打開門,讓自己過去。這就叫做「該關的門卻開了,該開的門卻不給開」。麋芳聽到這些羞辱的語言,更加惱羞,但是沒有辦法啊。
黃武二年(223年),麋芳跟隨東吳名將賀齊突襲蘄春,最終獲勝,成功擒獲叛逃的晉宗。從這一點來看,麋芳在東吳還是受到了重用的,建功立業。(六月,權令將軍賀齊督麋芳、劉邵等襲蘄春,邵等生虜宗。《三國志》)他多半沒有參加夷陵之戰,一個原因是孫權不放心麋芳,怕他再次叛逃,另一個原因是,麋芳也不好意思和劉備開戰吧。畢竟兩人君臣一場,還是親戚關係,應該會「避嫌」。
結語:
演義中的麋芳,就是一個十足的小人,和「損友」傅士仁開城門,投降了東吳呂蒙,導致關羽身亡。最後,他們兩人看到劉備伐吳復仇,還想重歸蜀漢,被劉備祭奠了關羽的在天之靈。而正史上,他是在傅士仁歸順東吳,大勢已去的情況下,才不得已歸順東吳的,最後,他在東吳雖然遭受到了不少羞辱,也為東吳徵戰,建功立業,也算不錯的結局了。
《三國演義》和《三國志》是有很大區別的,一個是文學著作,一個是正史,不能混為一談。演義「騙了」我們,說麋芳迷途知返,和「損友」傅士仁殺了馬忠後,一同來到劉備大營,負荊請罪,卻被關興所殺,祭奠關羽。我們不能被演義中的描述所迷惑,麋芳最後沒有再次歸順劉備,也沒有被祭奠關羽,而是在東吳活得「有滋有味」,還跟隨大將賀齊出戰,立下了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