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這員頂尖大將被冤殺,使三國統一推遲十六年

2021-02-13 咱們的三國

每一個開國皇帝,在建立屬於自己的政權時,都希望可以傳至千秋萬代,可是自大禹建立夏朝,一直到大清滅亡,沒有一個朝代,給夠做到這一點,正如《三國演義》開篇所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大漢王朝自然也不例外。漢祚綿延四百餘年後,先有宦官亂權,後有董卓禍亂朝綱,天下大亂的帷幕逐漸拉開,一直到公元280年,西晉滅掉東吳,這才又建立起了一個統一的政權,也就是說,整個亂世持續了近百年。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的是,如果曹魏一個名將不早早冤死,三國分立的局面,可能提前十六年結束。這個名將是誰呢?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此人不是別人,正是被司馬懿一手提拔起來了的名將鄧艾。鄧艾,字士載,是荊州義陽人,他年幼時家貧,曾經僅是一個放牛娃,長大之後雖然進入了官場,卻僅是擔任典民都尉學士、看守稻草的小吏等不入流的職位。可是鄧艾胸懷大志,且喜好軍事,每見高山大川,都要勘測地形,自己琢磨什麼地方適合駐紮兵馬,什麼地方適合埋擊敵人等,就算被人嘲笑也毫不在意。《三國志·鄧艾傳》記載:「每見高山大澤,輒規度指畫軍營處所,時人多笑焉。」

俗話說,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這句話誠不欺我等,鄧艾蹉跎多年,終於當上了典民功曹,得到了去洛陽匯報情況的機會,並有機會見到了司馬懿,其才能得到了賞識,先被徵召為太尉府的掾屬,之後又擔任了尚書郎一職。不過他的進升之路,並沒有就此中止——不久之後,司馬懿派他去東南一帶考察屯田一事,他回來之後,不但提出了興修水利,以便於屯田的建議,還提出了大規模屯兵的設想,認為這樣可以為伐吳做好充足的準備。他的兩點提議都得到了司馬懿的認可,並得以實施。《三國志》稱:「正始二年,乃開廣漕渠,每東南有大事,大軍興眾,泛舟而下,達於江、淮,資食有儲而無水害,艾所建也。」意思是說,曹魏在淮南一線,隨時可以進入戰爭狀態,兵源和糧草都充足,是鄧艾的功勞。

之後,他被調徵西線,去抵禦蜀漢的北伐,成為了姜維等人的勁敵。雖然姜維在北伐之時勝多輸少,卻幾乎從未在鄧艾手上佔到過便宜。時間到了公元263年的時候,曹魏把持朝政的人,變成了司馬懿的次子司馬昭,當時因為司馬昭的屬下殺害了皇帝曹髦,司馬昭自己辭掉了晉公之位。為了積累戰功,司馬昭把主意打到了蜀漢,並發動了滅蜀之戰。這一戰開始之前,大部分朝臣都不認可,鄧艾也不例外,他們都認為蜀地易守難攻,很難一戰滅蜀漢。司馬昭其實並沒有真的打算讓劉禪滅國,他只是想要戰功而已,所以毅然決然的下達了伐吳的命令。

那一戰中,主將是鍾會,鄧艾的作用僅是牽制姜維而已。可是當姜維甩開他,前往劍閣阻擋鍾會之後,他並沒有追趕,反而做了一件非常大膽的事情——偷渡陰平,直逼成都城下。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這一冒險之舉,竟然成功了,他一舉成為了滅蜀最大的功臣。可是這個時候,鍾會不樂意了,因為鍾會本就懷有異志,想據蜀地而自立,於是他聯合監軍衛瓘等人,一起誣告鄧艾謀反,從而導致鄧艾被收押。後來鍾會自己謀反失敗被誅,衛瓘害怕鄧艾回到洛陽之後被平反,從而讓使自己受到牽連,就是命人追上囚車,殺死了鄧艾。一代名將,一個滅蜀最大的功臣,就這樣被誣告,含冤入囚車,然後不明不白的死亡了。

眾所周知,蜀漢公元263年滅亡,兩年後司馬昭之子司馬炎以晉代魏,又過了十五年,東吳才滅亡,華夏大地才再一次大一統。或許鄧艾不早死的話,司馬家族的統一大業,不會拖延這麼久,為什麼要這麼說呢?這除了前文中提到的,鄧艾早在司馬懿時期,就已經開始為伐吳籌謀有關,還與他在滅蜀之後提出的建議有關。

《三國志》記載,蜀漢滅亡後,他曾上書道:「兵有先聲而後實者,今因平蜀之勢以乘吳,吳人震恐,席捲之時也。然大舉之後,將士疲勞,不可便用,且徐緩之;留隴右兵二萬人,蜀兵二萬人,煮鹽興冶,為軍農要用,並作舟船,豫順流之事,然後發使告以利害, 吳必歸化,可不徵而定也。」意思是說,他認為滅蜀之後,立馬伐吳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應該一邊在蜀地煮鹽煉鐵,一邊製作舟船,準備伐吳之事,與此同時還對東吳曉以利害,就可能不戰而屈吳。

分析到此處,我們不難得知,不管以鄧艾之前的戰功而論,還是就這一建議本身而論,他都能夠迅速滅掉東吳,替司馬家族提前完成統一大業。只可惜,他並沒有來得及完成這一事業,便含冤而死,而司馬家族而又等了十餘年,才成功滅吳。可以說,他的死是曹魏第一冤案,令人唏噓,而司馬家族失去他,也是一項不可挽回的損失。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我們的三國】是一個專注於分享三國題材歷史文化、影視動漫、小說、遊戲、旅遊、美食等所有內容的綜合門戶網站,致力於打造出一個更專業、更有覆蓋性、更年輕化的三國主題圈。

歷史文化主站:http://www.w3guo.com

遊戲子站:http://g.w3guo.com/

影視子站:http://m.w3guo.com/

小說子站:http://www.w3guo.com/novel/

圖庫子站:http://www.w3guo.com/pic/

百科子站:http://www.w3guo.com/wiki/

旅遊子站:http://www.w3guo.com/travel/

相關焦點

  • 曹魏最大的冤殺案, 誅殺了一員頂尖大將, 使三國統一推遲十六年
    漢祚綿延四百餘年後,先有宦官亂權,後有董卓禍亂朝綱,天下大亂的帷幕逐漸拉開,一直到公元280年,西晉滅掉東吳,這才又建立起了一個統一的政權,也就是說,整個亂世持續了近百年。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的是,如果曹魏一個名將不早早冤死,三國分立的局面,可能提前十六年結束。這個名將是誰呢?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 諸葛亮最不該殺的兩員大將,無論誰活下來,蜀漢都有機會統一三國
    形成三國鼎立,奪荊州、益州、漢中;幫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劉禪繼位以後前後五次北伐中原,諸葛亮為蜀漢政權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最不該殺的兩員大將,無論誰活下來,蜀漢都有機會統一三國。第一位劉封劉封本是羅侯寇氏的兒子,當然劉備投靠荊州劉表後,因為劉備沒有兒子,便收養劉封為養子。
  • 三國正史中,斬殺敵方大將最多的武將是誰?前三名竟是他們!
    在三國時期,諸侯們為了爭霸而互相對抗。這個時期是歷史上少有的亂世。而既然在亂世之中,伴隨著戰爭的出現,自然會因此產生很多猛將。在《三國演義》中,呂布、關羽、張飛等人都是一等一的武將,他們也都處於三國頂級武將之列,殺敵無數。不過在正史中,最強大、殺敵最多的武將卻不是這幾位。
  • 赤壁之戰後,最有可能統一三國的不是曹魏,也不是東吳,而是蜀漢
    成王敗寇,原沒什麼好講的,三國歸晉,這是歷史事實,但不是必然。必然的只有統一是必然的,誰統不好說。赤壁之戰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攜官渡之戰餘威,可以說一路勢如破竹,佛擋殺佛,神擋殺神,大有天下已盡入吾囊中的牛掰派頭。但赤壁一戰把他打回姥姥家,知道自己原來姓夏侯,不姓曹。
  • 三國正史中,斬殺敵方大將最多的武將是誰?前三名都有誰?
    在《三國演義》中,呂布、關羽、張飛等人皆是一等一的武將,他們也都處於三國頂級武將之列,殺敵自然不少。但是在正史中,實力最強,殺敵最多的武將卻不盡然是這幾人。畢竟在演義中存在一定的虛構成分。但是若想評判正史中武將是否殺敵多,必須要滿足兩點,一是參戰較多,二是實力高強。那麼在三國正史的武將當中,有誰是殺敵最多的呢?以下便是個人的觀點。
  • 三國正史中,斬殺敵方大將最多的武將是誰?前三名都有誰可以入圍
    在《三國演義》中,呂布、關羽、張飛等人皆是一等一的武將,他們也都處於三國頂級武將之列,殺敵自然不少。但是在正史中,實力最強,殺敵最多的武將卻不盡然是這幾人。畢竟在演義中存在一定的虛構成分。但是若想評判正史中武將是否殺敵多,必須要滿足兩點,一是參戰較多,二是實力高強。那麼在三國正史的武將當中,有誰是殺敵最多的呢?以下便是個人的觀點。第三、張遼。
  • 魏國沙場點兵,張郃死後,除了鄧艾,曹魏大將還有誰?
    《三國演義》講的是三國紛爭,英雄出世,謀略之外,虎將也有不少。只是到了三國後期,好像能殺貫戰的武士越來越少了,尤其是在張郃死後,蜀漢的魏延也沒活多久。這些蓋世英雄戰死沙場後,三國演義好像就失去了靈魂。這說明夏侯霸還略有遜色。第二次是他跟隨司馬懿去徵討公孫淵。公孫淵派出他手下的第一大戰將卑衍迎戰,夏侯霸和他打了幾個回合,就把他給斬殺了。這武力值也是數一數二的了。最後就是雍州反叛。司馬懿奪了政權,對曹氏和夏侯氏準備斬盡殺絕。
  • 三國亂世是如何統一的?三國歸晉天下一統
    隨著曹丕、劉備、孫權先後稱帝自立,由此誕生了曹魏、蜀漢和東吳三個政權。三國時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戰亂頻仍,民不聊生。不過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那麼三國是如何走向統一的呢?司馬昭滅蜀,開啟三國統一的第一步雖然晉文王司馬昭在歷史的名聲非常不好,弒君、謀篡成為他洗不掉的汙點。但是就歷史史實而言,司馬昭還是有自己的歷史功績的,而且功績不小。
  • 三國二十四名將中,猛將雖多,但文武雙全的大將,只有8人
    三國名將雖多,但是最出眾的還是三國二十四名將。這24人是袁紹帳下的顏良、文丑,蜀漢陣營的五虎上將,以及魏延、姜維,曹魏陣營的張遼、張郃、許褚、典韋、龐德、鄧艾、夏侯惇、夏侯淵、張繡和徐晃,江東陣營的孫策、太史慈、甘寧和周泰,以及三國第一名將呂布。
  • 關於三國時期的守城大將,你對他們了解多少?
    今天我們就另闢蹊徑,看看三國歷史上有哪些將軍更善於守城。說到守城大將,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張遼。他本是呂布的部下,後來投靠到了曹操的帳下,是曹操眾多手下中打仗比較勇猛的一位。面對敵人的進攻,曹操派張遼帶領8000人馬鎮守合肥。曹操這樣做,是一個非常大膽的決定,因為對面敵軍孫權的兵力已經達到10萬人。攻守雙方如此懸殊的兵力,卻成就了張遼最具代表性的一仗。
  • 諸葛亮六出祁山,手下多少大將北伐戰死沙場?
    而在三國歷史上,諸葛亮只有五次北伐。眾所周知,諸葛亮用兵不像劉備,你看劉備領導的漢中之戰和夷陵之戰,蜀漢戰死沙場的將領並不少,漢中之戰有雷銅、吳蘭、任夔等將領戰死,夷陵之戰有張南、馮習、沙摩軻、傅肜等將領戰死。
  • 曹操八員大將合力圍攻張飛,為何張飛依然能輕易逃脫?曹魏名將是否徒有虛名?
    曹操打徐州的時候,張飛乘夜前去劫寨,被荀彧識破並設下埋伏。張飛衝入曹營,忽然火光四起,正東張遼、正西許褚、正南于禁、正北李典、東南徐晃、西南樂進,東北夏侯惇、西北夏侯淵,八處軍馬殺來。張飛部下兵士幾乎全部投降,一人左衝右突,逢著徐晃大殺一陣,見樂進趕到便奮力殺出一條血路突圍而走。僅數十騎緊跟張飛往芒碭山而去。我們可以看出幾個關鍵問題。首先張飛只跟這八員大將中的徐晃交上了手,其他砍殺的無非都是一些嘍嘍兵、馬弓手和十夫長之類的。其次張飛是倉皇逃命,這玩命的時候眼都殺紅了,真是三兩個大將也難擋住。何況他只是要殺出一條血路,自然會避重就輕,絕不戀戰。
  • 三國時期的孫權為什麼偏安東南,沒有統一三國的雄心?
    ID:shuosanguo三國時期的孫權為什麼偏安東南,沒有統一三國的雄心?說起三國時期的吳國,我們往往會產生這樣一種錯覺,認為吳國長期是處於一種「閉關自守」的狀態,赤壁抗曹操,夷陵御劉備!吳主孫權選擇偏安一隅,貌似並沒有逐鹿中原的遠大志向,因此吳國在我們看來也是三國中存在感最低的一國了。
  • 三國有三個「李豐」:一個為曹魏效力,一個是李嚴之子!
    在漢末三國時期,共出現了三位比較著名的李豐,一個為曹魏效力,一個是袁術的部將,還有一個則是蜀漢大臣李嚴的兒子。李豐(曹魏)李豐(?-254年2月)字安國(一說字宣國),馮翊東縣(今陝西大荔一帶)人。三國時期曹魏大臣。衛尉李義之子。起初,曹叡是太子時,李豐還在研習學問。等曹叡登上了帝位,有一次接見一位吳國投降的人,問道:「你在江東時,聽到中原地區誰稱得上名士啊?」
  • 劉備麾下五員虎將,生前縱橫天下無可匹敵,其中四人死後封神
    提起來三國時期的猛將有很多,其中武力值最高的當屬呂布,然而呂布有勇無謀人品奇差,很早就離開了三國的歷史舞臺。除了呂布之外三國歷史時期還有很多驍勇善戰的猛將名聞天下,最為人們熟知的莫過於曹操麾下五子良將以及劉備手下五員虎將。
  • 三國殺之「發牌員」,天胡場面,以後請叫我發牌員
    每年這個時候都在上演喜怒哀樂,今年的這個時候就有點不一樣了,今天是三國殺移動版周年慶活動的前夕,真正的前夕。明天就要到周年慶的活動了。咋天還有前天一直聽人在搞怪,說自己玩三國殺的時候,說明天就要高考了,今天最後一把好好打。一般隊友都會配合他說不是今天嗎。
  • ​三國時期下落不明的五員悍將,是死是活,成了歷史謎團
    只是有些人,甚至是一些原本聲名顯赫的大將,卻在功業未建之時銷聲匿跡。三國時期的大將閻行、馬岱、陳到、嚴顏和高覽便都是如此。在三國名將之中,韓遂和馬超的名字被提及的次數也不算少。而在他們中間,還曾''夾著''一個頗有作為的閻行。閻行是韓遂麾下一員年輕大將。建安初年,韓遂和馬超兩兄弟因事反目成仇,大打出手。
  • 三國時期誰是正統王朝呢?曹魏、蜀漢還是孫吳呢?
    三國時期,說三國誰是正統王朝,有說是曹魏,有說是蜀漢,而東吳從來沒有人去提及,這也體現出正統位置之爭就在曹魏和蜀漢之間,那到底誰是正統呢? 公元220年,曹丕得漢獻帝禪位,成為曹魏的開國皇帝,從這時開始正式進入三國時期,次年劉備稱帝,而東吳的孫權最晚稱帝,在229年才稱帝,此時的華夏大地上有三位皇帝,人們對於誰是正統王朝也存在爭執。
  • 諸葛亮一生犯下2個錯誤:放過該殺的小人,錯殺不該殺的大將
    諸葛亮一生犯下2個錯誤:放過該殺的小人,錯殺不該殺的大將 導語:諸葛亮的一生,少年時坎坷不斷,中年時出山硬是將一個即將被淘汰出三國的劉備給帶成了一方霸主,而自己也是功成名就,位居人臣之極,到了晚年的時候面對內憂外困,他一面輔佐幼主,一面不斷出兵進攻強大的曹魏,最終卻還是功虧一簣,因為他那時犯了一個最致命的錯誤
  • 曹魏除了「八虎騎」「五子良將」,還有哪些不可忽視的名將?
    喜歡三國的朋友,在讀到曹魏歷史的時候,肯定對曹魏政權的「八虎騎」「五子良將」非常的熟悉,「八虎騎」和「五子良將」都是因為在《三國志》之中列為一專,卻都是戰功顯著,出類拔萃的人物,被後世尊稱的人物。這八位將領或是在曹操創業時立下汗馬功勞,或者在曹丕,曹睿時期鎮守一方,各憑智勇,獨當一面,為後人所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