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誰是正統王朝呢?曹魏、蜀漢還是孫吳呢?

2020-12-25 騰訊網

三國時期,說三國誰是正統王朝,有說是曹魏,有說是蜀漢,而東吳從來沒有人去提及,這也體現出正統位置之爭就在曹魏和蜀漢之間,那到底誰是正統呢?

公元220年,曹丕得漢獻帝禪位,成為曹魏的開國皇帝,從這時開始正式進入三國時期,次年劉備稱帝,而東吳的孫權最晚稱帝,在229年才稱帝,此時的華夏大地上有三位皇帝,人們對於誰是正統王朝也存在爭執。

首先我先排除掉東吳,我想大家對此並無意見,其中的正統,無非就是曹魏和蜀漢,下面我就各自分析一下:

曹魏——歷史認可度最高

相比而言,曹魏的歷史認可度是最高,在元末之前,對於曹魏是正統王朝的質疑聲基本為零,只不過在元末明初的時候,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人們認為曹操的奸詐和劉備的仁厚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各種影響之下,逐漸讓世人開始討厭曹操,變得開始喜歡劉備。

曹操在亂世中,統一北方,功不可沒,也延續了漢室的壽命,若不是這樣,漢獻帝沒準早就讓群雄給害死了,漢室的滅亡可能還會早,並造成天下大亂。

曹操沒有稱帝,可是他的兒子卻逼著漢獻帝禪位於自己,從而正式改朝換代,曹魏是從東漢手中繼承的,就連蜀漢的史學家陳壽寫的《三國志》都是以曹魏為正統。

再看後來一統王朝的西晉,西晉也是從曹魏的基礎上,統一天下,而晉朝也認為曹魏是正統王朝,否則自己禪讓來的帝位就不合法了,正式形成曹魏在史書上正統王朝的地位。

蜀漢——百姓認可度最高

相比曹魏來講,蜀漢在百姓的心中認可度最高,畢竟劉備是正兒八經的漢室皇親,國號也稱之為漢,只不過歷史上便於區分成,後人稱之為「蜀漢」,但是在史書上來講,更多的是稱之為「季漢」,也就是按伯、仲、季來區分,西漢為伯漢、東漢為仲漢。

其實在明朝之前,歷史上始終認為曹魏是正統王朝,唯一一個認為蜀漢為正統王朝的,還是十六國時期漢趙的開國皇帝劉淵,但是他是匈奴人,認劉漢為親,完全是為了自己的統治、為了自己的利益。

隨著元末明初,政治的不穩定,民間流傳的故事更加傾向於劉備,而小說創作者們也為了迎合市場,更多地將曹操寫的奸詐,劉備寫的仁厚,來迎合大眾,《三國演義》就是這時期的產物,後世百姓更受到了《三國演義》的影響,跟書中一樣,認同蜀漢為正統,逐漸形成蜀漢才是三國的正統王朝一說。

對此,明清兩朝的統治者也不在約束,畢竟明清兩朝並不涉及到禪讓皇位的情況,對於曹魏的正統也不在刻意約束,這種情況之下,民間更願意認同蜀漢是東漢的繼承者,是三國中的正統王朝。

總結:以《三國志》為代表的史書,更加認同曹魏為正統王朝;以《三國演義》為代表的小說,更願意認同蜀漢為正統王朝。對於歷史而言,曹魏的正統性更有說服性。

相關焦點

  • 三國時期到底誰才是正統?
    有關三國之中,曹魏、蜀漢、孫吳誰才是正統王朝之爭已經延續了上千年,若要分出高下,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才是「正統」概念,正統一說出自儒家典籍六經之一的《春秋》,意思是以宗周為正,尊先王法五帝,為天下一統。所謂宗周,是周室之通稱,言其為天下諸侯之所宗。
  • 假如劉禪為現代人穿越回到三國蜀漢集團
    劉禪為三國時期蜀漢集團第二代掌門人,在蜀漢集團董事長位置上有41年,成功的帶領蜀漢集團員工熬到了西晉集團麾下並善終,在三國三大集團人物結局中算是比較完美的,也為後世及歷史創造了諸多的故事及歇後語
  • 為何三國魏蜀都有一統天下之志,孫吳政權卻甘願偏居一方?
    皆由於曹操、劉備、孫權三人在三國政治舞臺上,憑藉軍閥割據勢力,所形成的三國鼎立局面。在世人眼中,這「魏蜀吳」三國相爭天下之時,似乎只有魏國與蜀國在進行統一天下的鬥爭,吳國始終處於割據江東,偏安一方的狀態,在三國鼎立的大趨勢之中,孫吳不僅沒有統一三國的心思,甚至以「限江自保」為基本國策。然而於江東帝國的孫吳,卻是這三國之中立國時間最久的一個政權,究竟是何原因,讓孫吳政權沒有一統天下的心思呢?
  • 稱帝進行曲:中國古代開國君主的皇權開幕式(三國篇)
    三國之中,曹魏為強,孫吳、蜀漢為弱,曹魏與其餘兩國之間一直兵戎不斷,而後二者面對曹魏之強,一直保持著相對穩定的結盟關係。三國之間雖然實力相差明顯,但幾十年來彼此的邊界幾乎沒有明顯的改變,所以三國的天命也基本上只在各自的疆域內才稱得上合法有效——這一歷史奇觀,在三國時代也算得上前無古人。
  • 三國被忽略的守城神將,蜀漢鐵閘,讓東吳寸步難進
    三國的歷史,按道理來說應該是從魏、蜀(漢)、吳三國建立開始的,但實際上三國歷史最精彩的部分卻是在三國形成前,也就是東漢末這段時間,包括黃巾起義、董卓之亂,諸侯爭霸等,最精彩的人和事都發生在這段時間。
  • 蜀漢的國號是蜀還是漢?劉備繼承了漢獻帝的衣缽?屬於割據政權
    劉備所建立的王朝,其實就是漢朝。是對東漢王朝的延續,不過因為在蜀地建國,所以我們習慣上稱之為蜀漢。蜀漢又被稱之為季漢,按照伯仲季叔來排名,西漢就是伯漢,東漢就是仲漢,而蜀漢則是季漢。蜀漢,是歷史上對季漢的一種蔑稱。蜀漢其實不是一個褒義詞,因為在歷史上,劉備建立的就是漢帝國。可是因為勢力範圍只有蜀地,所以被戲稱為蜀漢。在曹魏那邊,壓根就不承認劉備所建立的漢帝國,所以一直稱之為蜀,久而久之,蜀漢就這麼傳下來了。
  • 諸葛亮,司馬懿,魯肅,郭嘉,周瑜,三國時期謀士,到底誰最厲害
    三國故事最吸引人的一點就是這時人才輩出,英雄無數。人們所熟知的三國人物中,有著賢君明主、猛將良帥,以及以智謀聞名的謀士。三國時期的謀士們不但數量驚人,還各具特點。他們各顯神通,在亂世中施展著自己的才華,並留下了許多被後世傳頌的佳話。
  • 誰公認的,分朝代吧
    由於三國時期的特殊性,劉備的皇帝地位雖然被承認,但時常打折扣。司馬炎代魏,並重新統一天下後,組織陳壽等人編寫三國時代的史書,因為陳壽是三國時期蜀國人,他在《蜀書》中,稱劉備為先主,劉禪為後主,並且兩個人都只是傳,並沒有像魏曹帝王那樣用紀。陳壽用先主、後主這是對曾經的主人的尊重,司馬氏也沒有過分糾結。但涉及大的原則問題,司馬氏絕不會允許陳壽胡來。
  • 在混亂的三國時期,曹魏為何還能治理西域?
    從公元184年黃巾起義開始,直到公元280年三家歸晉,華夏人民忍受了近百年的戰亂之苦,統計在冊的人口只剩東漢時期的五分之一,許多原屬東漢的地區紛紛謀求自立。然而,地處天山南北的西域大地,卻仍在曹魏政權手中。要知道曹魏一直面臨著南方的蜀漢和孫吳政權的巨大威脅,北方還有鮮卑等遊牧民族的侵擾,它又如何能分出力量來,對這片地廣人稀的大地進行管理呢?
  • 曹魏實力強大,公孫淵為何敢背叛魏國,自立為燕王呢?
    三國(220年-280年)是漢朝與晉朝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國家。
  • 從地緣文化來看,三國最有可能實現統一的竟然是蜀漢?!
    出現於宋元之時的《三國志平話》開始將漢中稱為東川,將巴蜀稱為西川,成書於元末明初的《三國演義》則繼承了《三國志平話》的東川、西川的地理概念,「東川、西川」就這樣穿越到了「三國文化」中。三國之中,曹魏無需多言,綜合實力絕對第一。孫吳佔有揚、荊、交州之地,實力介於魏蜀之間。蜀漢在經濟、軍事、政治等方面都是最弱的,也是三國中最早被滅的一股勢力,蜀漢似乎是完全喪失了與曹魏並爭天下的機會。
  • 三國後期最有可能實現統一的竟然是蜀漢?!最後那畫面你想不到!
    同樣道理,蜀漢只要有一個明君,曹魏真能滅掉蜀漢嗎?三、為什麼說蜀漢最有可能統一三國蜀漢第一次有機會統一三國是從漢中戰役到襄樊戰役這一階段,但我們今天要說的不是這個階段。我們今天要說的是三國後期的形式。其實即便諸葛亮死後,蜀漢還是有機會統一三國的,而且是「最有機會」統一三國。
  • 真正的三國是怎樣的?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算不算漢朝延續?
    如果簡單從兩漢與蜀漢在時間的銜接上來看,說劉備建立的蜀漢應當算作漢朝的延續,似乎不存在什麼問題。  其二、身份論上,劉備乃漢家皇室正統血脈,延續大漢天下符合情理。  我們再來看看劉備的身份,是否可以作為漢朝江山的合法繼承人呢?
  • 三國有三個「李豐」:一個為曹魏效力,一個是李嚴之子!
    在漢末三國時期,大部分人的名字都是單字,比如劉備、張飛、趙雲、關羽、馬超、黃忠等。在此基礎上,重名,也即同名同姓的情況,自然是難以避免了。比如當時的東吳和蜀漢,各有一位名為馬忠的武將。對於東吳的馬忠來說,大家都很熟悉,因為不管是在正史中還是在演義中,都是他俘獲了關羽父子。
  • 赤壁之戰後,最有可能統一三國的不是曹魏,也不是東吳,而是蜀漢
    成王敗寇,原沒什麼好講的,三國歸晉,這是歷史事實,但不是必然。必然的只有統一是必然的,誰統不好說。赤壁之戰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攜官渡之戰餘威,可以說一路勢如破竹,佛擋殺佛,神擋殺神,大有天下已盡入吾囊中的牛掰派頭。但赤壁一戰把他打回姥姥家,知道自己原來姓夏侯,不姓曹。
  • 曹魏除了「八虎騎」「五子良將」,還有哪些不可忽視的名將?
    喜歡三國的朋友,在讀到曹魏歷史的時候,肯定對曹魏政權的「八虎騎」「五子良將」非常的熟悉,「八虎騎」和「五子良將」都是因為在《三國志》之中列為一專,卻都是戰功顯著,出類拔萃的人物,被後世尊稱的人物。「八虎騎」,又稱「八虎將」,是指三國時期曹操部下的八位宗親將領,分別是:獨眼將軍夏侯惇、虎步關右夏侯淵、有天人之稱的曹仁、虎豹騎統領者 曹純、 精忠救主的曹洪 、千裡駒曹休、入為腹心出當爪牙的夏侯尚、抗蜀名將曹真。
  • 三國魏蜀吳相互攻伐,周邊外族為何沒人趁虛而入,原因很簡單
    在歷史上的中原王朝,常常遭受外族侵略,最關鍵的三次:五胡亂華,終結了西晉王朝;金兵侵略,最終造成 了宋元更替;滿清入關,終結了大明朝政權。宋代的亡國因素有很多,可是金兵南進毫無疑問是最直接原因。而五胡亂華和滿清入關,全是借著中原動蕩,才藉機而入。可是漢末三國也是一段動蕩的時代,曹魏、蜀漢、孫吳搞成了一鍋粥,為什麼沒聽到發生外族之亂?
  • 三國時期最大規模北伐:出兵二十萬,卻被曹魏三千人擊敗
    三國時期,蜀漢、東吳結成聯盟,不斷攻打北方的曹魏政權。比如說蜀漢丞相諸葛亮先後五次北伐,之後姜維也多次領兵北伐。不過,蜀漢國力有限,全國只有十幾萬軍隊,不可能全部投入北伐戰爭。因此,三國時期這場最大規模的北伐是由東吳發起,然而結果讓人驚訝,二十萬大軍居然被三千人擊敗,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