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自古英雄爭霸,向來是成王敗寇。在中國廣大民眾的支持之下,共產黨打敗了統治中國22年之久的國民政府。在敗逃的國民政府軍隊中,就有那麼一支軍隊從兵變成了匪,最後更是成為了金三角的毒販武裝,何其可悲。
金三角地區的販毒史,就是國民政府孤軍的奮鬥史,這不禁讓我們想知道現在的華裔過著怎樣的生活。毒品本是害人之物,為什麼這些軍人寧願以身試毒,走上無法回頭之路。世道時艱,讓我們看看現在的華裔過著怎樣的生活。
一、敗退之軍,無奈紮根異國
1949年,經過三次大型戰役和最後的戰略決戰,國民政府的力量基本被消滅,中國共產黨作為新的執政黨走上領導者地位。與此同時,徹底敗退的國民政府軍隊畢竟人多勢眾,並非全員退守臺灣。
此刻在遙遠的雲南邊境,被打散的國民政府軍隊各自尋找出路,其中便有一支精銳部隊在這裡苦苦掙扎。
這支1000人的隊伍原來屬於國民政府93師,在解放戰爭期間,國民政府軍隊的指揮不力導致他們被打散,最終在敗退臺灣時,這1000多人被迫留在了雲南邊境。
在團長李國輝的帶領之下,這1000餘人依靠雲南茂密的森林和解放軍打起了遊擊戰。原本對國民政府還心懷希望的殘兵們在和臺灣方面取得聯繫以後,得到的回覆卻讓人心灰意冷,於是他們決定自尋出路。
在了解這一情況以後,李國輝當機立斷,率領隊伍越過雲南邊境,來到了當時的金三角地區。在李國輝有意的發展下,原本1000餘人的部隊迅速聚攏,發展成3000餘人,國民政府敗軍就開始駐紮在此,成為異國他鄉中一支不可忽視的軍事武裝。
但是國民政府自顧不暇的同時,又怎能提供這支3000餘人武裝的後勤補給,在金三角這個地方,李國輝和手底下的將領都意識到,罌粟將會是他們最後的退路。
二、金三角的感染,實行以毒養軍
1825年,一個不知道名字的英國人將罌粟的種子帶到了金三角。從此以後,在金三角這片罪惡的土地上,最不缺的便是滿山遍野的罌粟。
李國輝等人在來到金三角以後,面對這裡混亂的局面,展現了鐵腕的軍事力量。原本在金三角聚集起來的烏合之眾,在李國輝這些訓練有素的軍人面前簡直是不堪一擊,包括當時的緬甸政府,對這些殘兵敗將也是畏懼三分。
在強大軍事實力的影響之下,李國輝等人迅速在金三角站穩腳跟,可是此時軍隊的物資方面依舊沒有得到解決。國民政府更不可能給這支軍隊提供任何的物資支持,李國輝只有自尋出路。
於是,這支國民政府的殘餘部隊憑藉著軍人的強大武力、迅速統一了這裡的毒品貿易。在這片土地裡控制了毒品貿易,就意味著有了源源不斷的財政收入。
掌控了金三角毒品貿易以後,他們規定當地種植的所有鴉片都必須由國民政府軍隊購買、並統一銷售。從這一方面來說,國民政府的殘餘部隊實現了毒品銷售渠道的控制,並將販賣毒品所掙來的錢用於培育自己的軍隊,走上了一支以毒養軍的發展道路。
經過搖身一變,原本的職業軍人成為了保護毒品販賣的毒販武裝。這一支國民政府軍隊,也成為了世界上第一支正規的販毒武裝。
遠在臺灣的蔣看到了這一支隊伍的強大力量,但是此時自顧不暇的國民政府,還是沒有對於這支隊伍伸出援手,反而是採取另類的方式不斷發酵著這件事——派人幕後操控這支部隊。
三、毒販武裝勢力膨脹,走上臺前
很快,老蔣不惜花費大力氣將原來這支軍隊的頂頭上司李彌送到了金三角,並要求他們繼續發展武裝力量、準備反攻大陸。一到金三角,作為頂頭上司的李彌便迅速頒布了一系列的要求。
首先,他將這支軍隊劃分了明確的分工,對於販毒生意和軍事化管理進行了重新整合。其次,他積極鼓勵軍人和當地的百姓聯姻,由此進一步培養出有生力量。
在這兩大手段的配合之下,原本國民政府的殘兵敗將,在金三角的勢力越發膨脹起來。這引起了緬甸政府的又一次徵討,但是被打過一次的緬甸政府又怎麼會直接面對鋒芒。
通過用錢招募僱傭軍,緬甸政府聚集起了一萬多人的印度僱傭軍,向他們發起了攻擊。但是面對訓練有素的國民政府殘餘部隊,這支人數龐大的僱傭兵被打得節節敗退,最後連自己的總指揮也只能開槍自殺。
在經歷了這幾次戰爭勝利以後,這支販毒武裝也開始逐漸走向臺前。這支國民政府殘兵原本只是低調販毒的武裝部隊,但是卻開始在金三角劃分勢力範圍。
經過數年的發展,此時的毒品販運量已經達到了全球供應量的80%。此時李彌也有了自立為王的想法,開始逐漸領導這一支武裝勢力走向臺前。
四、無奈接受招安,卻命途多舛
奈何樹大招風,殘兵敗將始終是殘兵敗將、始終上不了臺面。此時李彌到處接受採訪,並且在媒體上放出豪言:說自己要在金三角劃地而治、自稱緬甸王。
在李彌的安排下,這支販毒武裝在金三角到處軍演。逐漸走向臺前的販毒武裝自然引起了聯合國的注意,加上當時緬甸政府對他們的控告,這支武裝部隊即將面臨毀滅性的打擊。
首先是臺灣方面,迫於國際上的壓力,蔣下令停止了對這支武裝的援助;同時命令這支部隊就地解散、分批撤離。在這以後,原本的武裝部隊從兩萬多人迅速崩潰、銳減到幾千人。
軍事實力一夜回到解放前,將他們原本建立的基礎又一次被打散,不願意撤回臺灣的少數殘餘部隊選擇轉戰其他地方。在一些反對將領的帶領之下,他們來到了泰國。
來到這個新地區,沒有其他求生技能的國民政府部隊又幹起了老本行。他們在泰國境內繼續通過武裝力量販賣毒品,但是泰國又怎麼會像緬甸政府那樣,容忍他們在自己的國家裡為非作歹。
面對著強大的泰國軍隊,即便是訓練有素的國民政府軍隊也失去了原本的優勢,被打得節節敗退。當時的國民政府孤軍通過和泰國軍方商量,以幫助泰國政府解決久攻不下的苗共和泰共為代價,換取在泰國生活的機會。
隨後兩者進入談判階段,經歷了顛沛流離後的老兵們此時也只能無奈接受招安。就補償方面雙方很快達成了一致意見,國民政府的殘餘部隊停止販賣毒品並且自動上繳武器,而泰國政府所需要做的是提供他們生存的土地和日常軍餉。
沒有了武力的支撐,這些殘兵敗將早沒有向政府提要求的本錢,他們在泰國政府的壓迫之下處處受限。泰方規定,這些人不能走上政治道路,生活的圈子也受到極大局限。當時泰國政府規定:孤軍的子弟只能居住在泰國政府給他們的土地上。
他們不可以到城市、或者部分鄉鎮任職。不幸中的萬幸,遠在臺灣的民眾知道了這一情況,他們強烈要求國民政府政府給予他們援助。
而臺灣方面也從資金方面給予他們很多支持。但是在這之後,由於國民政府在臺灣的勢力也開始衰弱,對這一支軍隊和民眾的援助也開始逐漸減少直至消失。這些留在泰國的華裔,只能靠著自己的雙手再創一片天地。
五、不懈努力,華裔異國造天地
相較於其他民族來說,中華民族的勤勞是人所共知的。沒有了別人的援助,這些後裔仍發揚中國人民勤勞的作風。一方面他們積極和當時的領事館聯繫、尋求祖國的幫助。
另一方面,他們堅持紮根泰國,在泰國各地打拼,成功之後的華裔繼續回饋著這些華人後代。他們在這裡建立起了屬於自己的學校,讓很多沒學上的華裔有了接受教育的機會。
他們仍然對華夏、對祖國滿懷愛意,在學校裡,孤軍後裔接受著中國文化的教學,這裡的教師也在堅持漢語教學。
如今,成長起來的新一代華裔已經獲得了泰國國籍,他們對於回歸中國也不像先輩那樣熱切。對於他們來說,在先輩開拓的新天地裡再創輝煌才是正道。當初的那些孤軍後裔經歷數十年的發展,慢慢地在泰國落地生根了。
在泰國的新天地裡,這些華人的血脈經歷了重重的顛簸,但又一次一次地綻放出屬於他們的光輝。
他們從篳路藍縷到如今的安居樂業,如今那些孤軍的後裔有了更高的展望。這也證明:勤勞的華夏子孫無論是否在異鄉、前途依舊光明無限。